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

泽慧分享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这一“东方巨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以下是关于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精选篇1)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自觉培育践行的崇高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突出体现。

三天之行,虽然短暂,但受益匪浅!作为第三组代表,我谈三点感想:

一.个人层面,这几天沉浸式感受到两弹元勋们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净化了心灵。活动结束之际,想起了第一天晚上破冰活动中填写自己此行的学习目的:探寻信仰的力量!确实感受到了,我准备明天发一个朋友圈,标题就是“探寻信仰的力量”。感谢科技部人才中心和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老师及领导们的精心组织。

另外,我来自两弹元勋主要代表之一,邓稼先前辈的家乡,安徽安庆,对家乡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缅怀之情,非常真切!

前天晚上的情景剧让我热泪盈眶!

观看完情景剧后,我把拍的两个画面,上下叠拼制作了一张照片,并写了两行字:

邓稼先头像照片:隐姓埋名28年,以国为家。

邓稼先传:28年等待,28年追寻,以爱为家。

这张照片也打算在朋友圈里发布。

(2)作为一名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理念,把爱党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强国之行。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深刻领会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理念,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提高教育培养人才水平,推动科技赋能教育发展,营造人才科技创新氛围。围绕高等教育基本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优化完善教育模式;面向前沿科学技术问题,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方式。

(3)作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要带头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要有深度思考和谋划,强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使命。

我所认为的“领军人才”,自身科学研究水平及能力要过硬,还要看其对所处的平台,所带领的团队的领导能力和贡献度。

我们要跳出固有的惯性定式,独立思考,关注国际风云变幻局势,把握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认清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有组织科研新模式,深化管理评价改革,营造追求卓越的科技创新氛围,进一步释放科技人才队伍的巨大创新潜能,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实践中培养锻炼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

我想,在这些方面要主动作为,才能更好体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作用。

我经常对我们学院老师们说,我们已走过摆路边摊的发展阶段,需要更高站位,需要强化平台和团队的组织效应,需要更重视任务需求,需要更有创新精神和情怀。

老一辈共产党员和科学家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精神财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的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教育和科技工作者,我将传承“两弹一星”的精神财富,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理念,牢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使命,自立自强,守正创新,传承创新,协同创新,以实际行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为学院、为科创平台,为学校,为行业,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精选篇2)

我今天要分享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故事,我将从历史背景、事情经过、事件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自1840年起,各国列强用大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们节节败退,连首都都没有守住,国家成了“洋人的朝廷”,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919年,我们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在国际上却依然没有主权,领土被他国随意转让,国内军阀混战,长期的混乱导致我们持续积贫积弱,日本法西斯对我们窥探已久,不断蚕食着我们的领土,于1937年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让我们的民族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浩劫。

1949年,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难万险带领着我们赶跑了各国的侵略者,成立了新中国。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却想封锁我们,公然干涉我们的内政,阻挠我们解放台湾,发起朝鲜战争,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还不时地用核武器对我们进行“核讹诈”恐吓。

1954年12月2日,也就是朝鲜战争结束后的一年零五个月,美国与台湾签署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一时间,台湾海峡战争阴云密布,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

1955年,我们收复了江山岛,消息传到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将军们要求他们的总统,立即采取最强硬的手段,使用原子弹对中国大陆几个战略城市直接实施核打击。

1958年6月毛主席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

后来,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但是没过多久,1959年6月,赫鲁晓夫执政的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相关专家,并销毁了一大批研究资料。

面对着苏联人的抛弃,我们并没有屈服,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力更生的信念。苏联人说原子弹的数据计算用计算机也要算两年,而我们的科学家硬是用算盘日夜不间断地打出了结果,还指出了苏联人数据中的错误。

1964年10月在新疆罗布泊,原子弹即将上塔之前,负责原子弹理论设计小组的邓稼先先生和时任中国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珏将军交谈时,邓稼先先生说道:“我答应过,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这句话,深深地触动着我,邓稼先先生26岁从美国学成归来,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克服了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是中国建国初期最杰出的回国留洋生代表之一,也是我国两弹元勋之一。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最后邓稼先得癌症去世,直到他去世后,其真名才被公布于众,并受到了尊敬和拥戴。

1964年10月14日19时,原子弹被吊上了铁塔。

看着那朵腾空而起的蘑菇云,人们相互欢呼着,拥抱着,呐喊着,奔跑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是啊,我们成功了,中国就此结束了“无核”时代,我们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后第五个成功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精选篇3)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共受到了两次核恐吓、核讹诈,但都没吓唬住我们,都被毛主席当成"纸老虎"给破了。

第一次是抗美援朝时期,美国人被我们打怕了,没面子,杜鲁门喊着要用原子弹。当时,美国人也害怕苏联,因为苏联已经有了原子弹。我们虽然没怕,但却刺激了我们,我们领导人决定,一定要搞原子弹。

终于,在毛主席、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在钱三强等"两弹元勋"及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我们的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1966年进行了两次原子弹与弹道导弹的结合试验,1967年6月使用轰炸机空投了氢弹。

苏联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中苏关系不断紧张,于1969年3月2日发生了珍宝岛之战。不过这一仗我们胜利了,苏联人很没面子。于是脑羞成怒的苏联,便在我们边境陈兵百万。1969年8月,他们在新疆对我们铁别克提边防站巡逻分队,进行了突然袭击,造成我方30多人牺牲。于是,我们全军进入一级战备,做了最坏的打算,即苏联对我们发动核战争。

其实,苏联人真的想过要对我们的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但是苏联人害怕美国人不愿意,就派驻美大使勃罗雷宁找尼克松当政时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谈。美国人认为,他们最大的威胁是苏联,不是中国,便表示不同意。再加上,毛主席下令在国庆节前9月28日、29日,又进行了两次核试验,苏联人认为我们已有准备,便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大家看,立国多难?当家多难?没有原子弹,人家拿原子弹吓唬你;有了原子弹,人家还拿原子弹吓唬你!

为什么?因为你是社会主义新中国,你不想受气,你想独立自主、奋发图强过上好日子,你想以一个古老文明大国的身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你想帮助那些贫穷受气的民族和国家走向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并和他们一道追求构建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里的关键是,你必须有实力对付那些反动的有毁灭地球能力的霸权国家。所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英明决策,一定要搞出原子弹,一定要顶住美苏的核讹诈。结果是我们胜利了,世界上没有人再敢用核武器来吓唬我们了。因为他们有毁灭地球几十次的能力,我们足有毁灭他们一次的能力就够了。

当然造原子弹的确不容易。因为建国初期我们一穷二白,还与美国打了一场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造原子弹,苏联赫鲁晓夫起初帮了我们一下。因为他执政时曾力排苏联军方反对,使我们顺利启动了原子弹计划。尽管后面他撕毁协议提前撤走了专家,带走了图纸,但毕竟让我们节约了点时间。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精选篇4)

二十余年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暑假期间,我参与清华大学领雁实践,来到四川省绵阳市(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参观学习,学思践悟“两弹一星”精神。

三天的红色实践,从授课到访谈,从话剧展演到红歌传唱,从实地参观到重走奉献路,我们充分地体会到“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艰难和曲折,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们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深深地焊在了“两弹一星”的内核,也在祖国大地上发扬光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艰辛求索,不畏牺牲,矢志不渝为国家,一心一意为人民。他们走过半个中国,最后在荒凉的戈壁滩驻足,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

除此之外,在本次实践中,我认识到了国防和军事对于一个国家的支撑作用。在国际交往中,实力永远是维护正义的基础。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我想,也正是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深耕奉献,铸就起了新中国的剑锋和大炮。核弹不仅仅是武器,也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争气弹,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人民筑起了安全壁垒,成为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保卫弹。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精选篇5)

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来到中国两弹城和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进行一个深度的参观和游览体验学习。那这次体验呢,我认为是一次沉浸式的爱国主义主义教育,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有着非常深处一个感受,它相比于课本上和电视媒体上的这个红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来说,更具有一个沉浸式的,一个综合的体验。

我想起了习总书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生在如此国力强盛的这样一个时代,其实是时代的一个幸运儿。纵观历史长河,和平和战争的年代其实是一半一半的。那我们今天的一个和平年代,并不是我们理所应当所享受的,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是两弹一星的革命先烈们,用一辈子的汗水和鲜血所换来的。因此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应当更加珍惜今天的国力强盛的和平盛世,并且用自己的努力,为我们的祖国建设付出自己的力量。

那另一方面呢,我们作为清华学子,其实是国家和社会给我们的教育资源,才将我们个人发展的成就,托举到今天这一步,所以我们更应当,肩负起国家和民族对我们的希望,将个人理想、个人专业和国家社会所需,国家社会的发展大势紧密结合在一起,承担起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不辜负革命先烈们为我们打下的基础和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发展条件。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精选篇6)

一声巨响在大漠中响起,一朵蘑菇云缓缓升起。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月10日的升旗仪式上,少年先锋岗代表二年级8班的宗依诺,给大家带来了重温百年历程,做新时代黄小好少年系列演讲的第八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一朵硕大的“蘑菇云”直上九天,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我们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对于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成功的背后,既有我们熟知的科学家,也有千万普通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用健康、乃至生命造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他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英雄,更是中国国家精神的缔造者,让我们一起铭记更多无名英雄的坚韧和伟大!

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自豪,更自信!我们要认真学习,健康成长,无惧失败。懂得自持,自信,自励,相信我们可以更优秀,为中华的腾飞不懈追求,实现我们真正的价值!

本周的少年先锋岗队员分别是:1班张智恺、2班邵子曦、3班恽博涵、4班任海洋、5班饶辰烨、6班郭子杨、7班徐源辰、8班宗依诺、9班王奕乔、10班赵紫祎、11班李禹彤、12班廖芸博、13班白笑瞳、14班杨雅歆、15班钟梓辰、16班王艺馨。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精选篇7)

那天,我们像往常一样,上班前在车间门前打篮球。这时,车间主任李必英工程师从车间走了出来,喜滋滋地喊道:“大家别玩了!我国首颗原子弹上主要的零部件已经生产出来了,一会儿由一分厂、三分厂运送到车间,大家准备接收并摆放好,马上就要开始装配工作了!”

这时,分厂副厂长蔡抱真工程师走上前来,关心且严肃地说道:“从今天开始,你们上班前下班后,都要停止打球或者其他剧烈运动!”

大家先是一愣神,随即心里都明白了领导的关爱之意:要是不小心碰撞摔倒伤到了身体,可就无法上岗操作了。……

我们装配组经过几个月的练兵活动,从原本笨重且落后的操作方式中摸索出了一套过硬的岗位操作流程。那天,在花香弥漫的金银滩上,我们满怀干劲地走进车间,换好工作服,释放掉身上的静电。在班前会之后,大家齐声高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就在生产指挥朱深林老师傅一声令下,我们就如同奔赴战场一般,开始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首次总装工作!

这时,车间里静的鸦雀无声,唯有那台真空泵发出“咚咚咚”的响声,仿佛在给我们鼓劲加油!

说起来,这个有着两个篮球场地大小的装配车间里,一无先进设备,二无先进的电子测量仪器,三无电动天车。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操作台和地装专用工具,都是技术人员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设计并生产加工出来的。空中的天车是简易手动式的,还得在天车小车上挂个吊葫芦(也叫斤不落)。这样大车前后行驶,小车左右移动,吊葫芦上下吊起部件时,都是由固定的人员手拉着一条铁链子,眼睛紧紧盯着指挥人员的手势来进行操作的……

当年,我29岁,与陆振声同志担任主操作手。在朱深林老师傅的指挥下,我们先用专用工具吸住炸药半球,将其放置在操作台上的金属部件上,然后把核材料部件放入炸药半球里。这个操作过程要求我和陆振声同志务必保持高度的冷静沉着,而且要胆大心细,防止两个部件发生碰撞故障。曹庆祥老师傅手拉着铁链子,就好似手拿着一根绣花针一般,眼睛紧紧盯着指挥人的手势,小心翼翼地操控着吊葫芦吊着炸药件和核材料件起落,使其准确地落在我和陆振声同志的手上,以进行装配工作。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精选篇8)

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开始驻守密林深山,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汗水乃至生命。

“两弹一星”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践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将其付诸实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时刻牢记自己是祖国建设者的身份,积极向上,不轻易懈怠。同时还要勇于尝试没有做过的事,不沉溺于平庸的生活中,常常跳出舒适圈,将自己从习惯和环境所营造的舒适圈中跳出来,在努力捍卫前辈们成果的同时,更加努力的为祖国未来的美好明天奋斗学习。在遇到问题时,要善于分析和研究,敢于作为和担当。保证自己在多样的境况中始终走好自律之路、学习之路、实干之路。当然,除了脚踏实地的行动,我们还必须在思想上做到坚定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且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政治航向,始终做到多奉献,少要求,为推动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精选篇9)

“两弹一星”,这曲改变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数十万人用生命合奏出来的。

西部歌王王洛宾一曲经典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将金银滩这个美丽的名字,赋予浪漫色彩。然而,诗意的文艺创作背后,是约3200米的海拔、高寒缺氧的环境。

金银滩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旧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这里被称为中国原子城,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孕育地之一。

王菁珩在二二一厂生活工作了33年。他是二二一厂最后一任厂长,也是工作时间最长的厂长。

1960年底,王菁珩从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工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二二一厂。当时厂房还在建设,大家吃的是青稞面、白菜汤,晚上住的是帐篷,帐篷外经常不是狂风就是狼叫。1961年下半年,当王菁珩参与工艺研究工作时才知道,转行从事的是原子弹研制事业。

被国家选择,也被历史选择,很多人人生轨迹因此被改变。

为了新中国的核事业,以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代表的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科研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回到祖国。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彭桓武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

因工作内容高度保密,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工人,他们无一例外,都住在“信箱”里。

周光召回国后从事了长达近20年的“秘密工作”;王淦昌改名“王京”,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17年;于敏在研究巅峰期转而从事氢弹研究,隐姓埋名28载……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于敏的这句话,道出了核工业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心声。

除了科学家,默默奉献的,还有众多普通建设者。

包头核燃料元件厂所在的戈壁滩,风沙最大时需顶着盆出门。第一批建设者们用肩膀把钢筋沙子扛到厂区建成厂房,为原子弹爆炸试制出关键部件。

开发铀矿,是中国人过去没有干过的事业。建矿最早、当时出产铀矿石最多的七一一矿,74位为开采铀矿石捐躯的勇士长眠于此。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有感(精选篇10)

一声巨响,原子弹于戈壁滩上塔爆成功,苏修、美帝核讹诈的美梦就此被炸毁,华夏大地一片欢庆之声!

在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60周年的日子里,我经常被梦里装配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感染,每每手抹喜悦的泪水醒来,只觉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回忆的思绪仿若插上翅膀,飞进了金银滩上的二二一厂……

有位记者来家采访时,饶有兴趣地问道:“黄老,你说说在那不靠外援、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年月里,你们是如何装配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呢?”我想了想,很自豪地回答:“那是我们二二一厂人用汗水浇灌、鲜血铸就出来的!”

1964年七、八月,金银滩大草原正值最美妙神奇的季节。看,那蓝天白云下,溪水潺潺流淌,羊群似云团游动,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百灵鸟儿在天空中振翅歌唱——整个二二一厂一片沸腾!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辈。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种精神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坚定信心,勇攀科技高峰。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养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在核技术、航天、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方针,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合作,为推动全球核安全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回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0 周年的历史,我们深感自豪和振奋。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28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