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党警示教育片《叩问初心》青年党员观后感500字优秀4篇
11月12日上午,市农机局机关党支部开展“初心使命四问”主题党日活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党警示教育片《叩问初心》青年党员观后感500字优秀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叩问初心》青年党员观后感<一>
为进一步增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实效,推进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常态化开展,尽快将“一书一片”纳入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案为戒、防微杜渐,真正做到敬畏纪律、遵纪守法。
11月13日,市民政局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及所属二级机构负责人集中观看了《叩问初心》专题警示教育片第一集《信仰之失》。《信仰之失》讲述了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反面典型案例,剖析了案件背后的深刻根源。在随后的讨论阶段,大家就自己观后感受踊跃发言,气氛热烈。民政党员干部深刻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党组书记、局长张春进一步强调:要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政职能“三聚焦”重要指示,立足岗位职责,切实履行职能,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创新发展,为建设美丽阜阳提供坚强保障。
《叩问初心》青年党员观后感<二>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11月13日下午,学校领导曹胜强、李东、曾宪明、明清河、李目海、韩素玲、李丽清及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在综合楼厅集中观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警示教育片《叩问初心》第一集“信仰之失”。
该片以案说纪、以案说法,讲述了秦光荣等多名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毫无党性原则,一步步滑向腐败堕落的深渊,最终受到党纪国法严惩的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深刻揭示了腐败的危害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时刻坚守底线,不碰红线,忠诚履职、担当作为。
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全体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深受触动。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案为鉴,严格自律,坚守廉洁底线,牢记初心使命,模范带头遵守和执行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
《叩问初心》青年党员观后感<三>
陈家兴的《叩问初心:正风反腐鉴古论今》一书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和深切的现实视角,挖掘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光荣的红色文化和厚重的现实教材,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古今典型事件,人物的兴与衰、成与败、是与非,让读者站在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洞悉大道,初心重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政为官难免会遇到情感因素的羁绊,古人遇到的困惑和选择,今人同样可能遭遇。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看古人面对情感因素羁绊如何取舍,以及事态的发展和盖棺定论的评价,更加能够让我们保持头脑清醒,提高自警能力。
西晋开国元勋羊祜,每次荐举贤才,全部自焚稿奏,所以他所举荐的人都不知道是谁举荐的,有人觉得他太过谨慎,他回答:“谢恩私门,吾所不取。”
宋朝宰相范纯仁“凡荐引人才,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处”。羊祜和范纯仁在选才荐才问题上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为世人树立了“不以公事售私恩”的榜样……
书中还专门分析了曹魏政权的兴衰故事,得出“天命无常,唯有德者居之”的结论,这个德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分析了西晋政权迅速衰亡的历史教训,把政风奢侈、贪污盛行、宠用奸佞作为根本原因。让人从历史兴衰往事中得到启迪和警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毛泽东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丰富,发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刚健质朴的革命文化、发展于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书中将共产党人价值观阐述为“忠、公、清、实、明”,并对其历史渊源和新时代共产党的价值操守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启示我们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做精神高地的守望者。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宋代文天祥在《正气歌》写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诉说着对忠臣的无限崇敬和忠于国家的心志。
《党章》规定:“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忠诚,有人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公生明,廉生威”,公的文化源远流长,共产党人的公就是一心为公、为民造福,践行党的宗旨。
——自古百姓喜欢清官,他们将清官比作“青天”,例如宋代包拯被世人称为“包青天”,明代的海瑞被誉为“海青天”,清代四川的刘清被誉为“刘青天”……
对共产党人而言,清正、清廉、清明是信念守则、政治操守,其中既有对中国古代“清”文化的认同,也融合了共产党人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精神文脉和价值操守。
——中国人自古把“实”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倡行,有“实干兴国”的经验,也有“空谈误国”的教训,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坚持客观真理,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崇尚实干,以扎实有效的实绩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古代圣贤皆以兼听为明,共产党人的“明”极大拓展和深化了“明”的核心,体现在修养之道上,是一种党性锤炼;体现在治理之道上,是一种进取精神。
正如书中所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党员干部是需要高尚追求的。正因这种精神追求,就使我们脱离了低级趣味,让灵魂变得高洁,让心灵有了安处。”
叩问初心,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探寻汲取力量,不断提升品行修养,涵养为政官德,才能“大事难事有担当,逆境顺境有襟度”。
“万山磅礴看主峰,风正帆悬起新航。”抚今追昔,不禁想起1935年在狱中写下对“可爱的中国”的憧憬。“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苦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正如书中感叹:“当年的激情畅想,今天已是‘进行时’乃至‘完成时’”“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阅读本书,抚今追昔,观古鉴今,展现出对当下共产党人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在“天光云影”之中,承接着历史,关注着当下,畅想着未来。
《叩问初心》青年党员观后感<四>
“滴水穿石”“愚公移山”“卧薪尝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的名言典故早在孩童时代便耳濡目染。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顺遂的人生长成轨迹,使得一部分年轻干部还没好好成材,便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早衰”现象,进不进步无所谓、成不成材不要紧、坚不坚持不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还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毋庸置疑,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为基层选人用人指明了风向标。经层层遴选出来的干部,由“千锤百炼”到“百炼成钢”,才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使干部服气。但无论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干部,他的成长仍会是一个不断明辨是非、去伪存真以及自我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年轻干部,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里出现方向迷失、信念动摇、目标缺位的现象。因此,唯有时常“叩问初心”,才能不忘初心。但如果问你,你的初心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又将会作何回答?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中也会有一千个关于初心的答案。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魏德友的初心故事。
从青葱少年到古稀老人,在新疆中哈边境的无人区,半个世纪里义务巡边近二十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一根羊鞭、一架望远镜、一台收音机,一生坚守在杳无人烟的荒野戈壁,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亿万中国人民为之感动。“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守下去”,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魏德友的初心。
古来事业由人做。组织给年轻干部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也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优秀年轻干部得到提拔,在重要岗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年轻干部不妨时常“叩问初心”,以明晰并牢记初心,始终以“初学者”姿态,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到组织需要的地方去,勤于奋发进取、善于扬长避短、懂得执着向上、学会厚积薄发,最终成为大浪淘沙中那一粒闪闪发光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