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精选范文
一部由7位著名导演拍摄的7个短片,讲述了“七组普通人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从技术工作者到科研工作者,从孩童到女排,从出租车司机到汶川遗孤,从女飞行员到贫困少年等,以不断变化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建国70周年难以忘怀的经典时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精选范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一
1949至2019,这是时光的变迁,记叙了无数的无名英雄为了中华的崛起奋斗牺牲的故事。
《我和我的祖国》可以用6个字来归纳“小人物,大时代”。
电影散场了,可是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观众们自发地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轻声吟唱,高声呼喊,响起的的掌声,在这一刻,声浪穿越过了过往,在每一个历史的瞬息间奏响了这曲动人的音乐。
心中的感动,眼中有泪水在涌动。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二
前夜
历经百年屈辱,八年抗战,各行业百废待兴。
这是一部血与肉的诗歌。
在这个条件下,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国人一起拉绳把我们的国旗给竖立了起来。
而林治远(黄渤饰),也因为第二天就将是开国大典,电动升降的技术无法保证,而内心煎熬。
而在这次的黄渤饰演的小人物,也很关键的一环。
在整片中‘前夜’部分就占了40分钟,特别是黄渤爬旗杆电焊的这段,欧豪爬屋顶高音喇叭这段,和清华大学教授献上稀有金属这段更是相当的精彩。
这部前夜,感人肺腑,让人从内心的体会到新中国成立的不容易。
而黄渤本身也擅长饰演,更贴近平民的角色,这次的表演,真可谓是相当的精彩。
相遇
百废待兴的祖国,却又遭遇科技封锁。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这段相遇的电影,讲的就是高远(张译饰)背后和一位女孩的相见不能相认的虐心故事。更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科学进步的同时,背后不为人可知的故事。
许多的国防人员,都遵守保密条令,许多在一起共事了许久的科研人员,甚至也都不知道对方的名字。
而带着口罩的高远,在公交车上相遇恋人,眼底流露的都是深情,可是奈何生命无多及保密要求,而选择隐藏。
这部相遇是以任素汐饰演的女生开头诉说的往事,由她诉说,更加有带入性和观赏性。
这段两人在汹涌的人潮中被冲散,高远摘下口罩,对着任素汐微笑,但是这一笑却也称了永远。
张译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无声胜有声”境界!
夺冠
这个时代的背景是人们已经可以过上一些轻松一些的生活,开始有了电视机,并且开始关注体育赛事。
片中的冬冬需要在屋顶上保持连接天线信号的网络,但是他的内心却在另外一个地方的一个叫做小美的女孩身上。情窦初开的冬冬,心里焦躁的等候着,而这个时候的女排夺冠也成为了大家的焦点。
用冬冬的情窦初开情感剧,来切女排夺冠的第一次夺冠的历史事件,整个过程,情节自然,冬冬的可怜可爱,细微的还原当时的背景。
同时深入的观察发现,电影叙事方法与相遇有相似类似之处。
不过《相遇》是悲情的手法来演绎,而《夺冠》却相反,以欢乐的手法来演绎。
回归
情节比较让人紧张激动,犹记得香港回归的历史影片中,当国旗在整点开始飘扬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
《回归》主要中心在香港回归当天晚上,时间紧迫,而他们又是如何争取到的这一分一秒。
围绕整时整点的这个线,讲出“我们已经等了154年了,不能在多等一秒”的时间线索,强调祖国和人民的迫切期望,香港早日回归。
北京你好
生活在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葛优饰演,葛优是一个京味很浓的演员,而葛优之前演的电影也都票房火爆。
这部以生活在北京的出租车司机的情感线为切入点,来讲述北京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的这个历史事件。以出租车司机的视角来引出北京奥运会的空前盛况,尽管有着挫折,却依然有着自己的坚守。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家庭中的不幸,尽管处处是伤痛,但依然有温情,有追求。
同时,
在2008年的四川山河动荡,满地疮痍,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人坚强意志,生命生生不息。
白昼流星
草原中的人,都是很相信传说。
草原中的传说:白昼出现流星看到,贫瘠的大地将变成绿洲。
也讲述了国家在扶贫工作方面下了很大的力,为了让中国人民脱离贫困,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做出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很多艰苦的地区的人,扶贫工作做了一辈子,却有时候连自己看病的钱也出不起。
他们的奉献精神,实在让人敬佩。
同时,也有一个主线,讲的是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让草原白昼看到流星,不再是奢望。
护航女飞行员回忆,从小到达的人们的观念的变化,回想女飞行员的成长,其中遭遇的是男女的性别
方面的的思想禁锢。她一路打破禁锢,最终成为一个女飞行员。
由女飞行员的飒爽英姿,来看女权的的变化。
我们国家在女权的上面做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
用一段在平台上面看来的观点
在西方,女权游行不断的时候,中国女性已经默默地坐上了战斗机,撑着自己的半边天。西方,还在讨论办公室里什么语气才是对女性的尊重,中国已经有数代的女试飞员,为我国的科研和国防,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女人应该得到什么?中国女性用对社会的贡献说话。就像当年秋瑾,她走上断头台,不为男,不为女,只为国。什么是尊重女性?一个学院里强行男女教授各一半,就是尊重女性?不!就像飞行测试里的女主一样,男同志是什么要求,女同志一样。男女平等,从要求开始。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三
各位听众,各位听众,台湾同胞们,海外侨胞们,现在我们向大家转播,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排球决赛,这是由中国女子排球队对美国女子排球队……
现在中国队侯玉珠在发球,美国队一传没有到位!打探头球!好球!郎平把球扣中了!
在黑白电视机里,央视解说员宋世雄传来了捷报,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熟悉的解说声音响起,唤起了一代人的时代记忆。“八几年的时候,在弄堂里,大家一起看女排比赛。这个给我的印象是特别特别深刻。”作为《夺冠》的导演,徐峥将自己的女排记忆融入电影中,当时十二岁的他经历了中国女排首次奥运夺冠的时刻,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当女排队员站上领奖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国歌声回荡在体育馆里……这一切组成了观众们记忆中的经典画面。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注意力也相对集中,“所以一场比赛,它的话题从头到尾,始终贯穿。带给我们精神世界的充实感是很强烈的。”徐峥说。
在故事中,徐峥将女排精神与时代情感紧密结合,通过独特的叙事风格,将35年前洛杉矶奥运会那场激动人心的女排决赛“搬到”上海弄堂里“现场直播” ,以弄堂的邻里情,再次重温女排传奇,重现中国女排首夺奥运冠军的巅峰时刻。
徐峥回忆道:“那个时候大家看这么一场比赛真的是万人空巷,在80年代也是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这个阶段,带给我们中国人一剂强心剂,种下了一颗自信的种子。”运动是最能够凝聚人心的,徐峥表示,女排精神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女排,也不仅仅是运动,“它所产生的这种凝聚力,是能让你感觉到,你跟你的祖国之间有这么一种相通的感觉。”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四
十一国庆节的安排终于在5号上午结束了,于是下午得空去刷了《我和我的祖国》。
一部由7位著名导演拍摄的7个短片,讲述了“七组普通人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从技术工作者到科研工作者,从孩童到女排,从出租车司机到汶川遗孤,从女飞行员到贫困少年等,以不断变化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建国70周年难以忘怀的经典时刻。以小人物看大时代,有笑点,更有泪点,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时代的家国情怀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在短短的150分钟里,拍摄了7个经典片段,平均一个片段只有21分钟左右,但是每一个片段都让人感动,这对导演来说也是挑战,他们都做到了,不愧是国内最优秀的导演团队!剧情朴素又感人至深,很多镜头都会让人潸然泪下。
这部电影从时代大潮中选取了七则历史大事件,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普通人用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见证祖国发展70年来7个“中国第一”的历史瞬间。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五
黑白电视机摆在弄堂中间,前排马扎、中间椅子、后面踮起脚尖,邻居们层层叠叠聚在一起观看那场振奋人心的比赛……
房顶的天线时不时需要有人手动的寻找信号,每当中国队得分,欢呼声仿佛能穿破天际……
徐峥将儿时对上海的记忆在《夺冠》中情景再现,还原了80年代老上海石库门弄堂的生活气息。故事的主人公正是那个在房顶举着天线手动寻找信号的小男孩。通过小人物见证大时代是徐峥对于《夺冠》的创作理念。
徐峥认为,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树立一个英雄,可以是民族英雄,也可以是平民英雄。“像在电视机里大家看到的女排,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她们在世界体育的大舞台上,站上了巅峰。而我们故事所讲的这个主人公,是一个小孩,一个普通人。”当他在天台上举起天线的时候,他就是一个英雄,徐峥笑称:“(做音乐的时候),我跟作曲老师说,‘您就照着超级英雄那个来’。我觉得在那个时刻,在在下面看比赛的观众心里,他跟超级英雄是一样的。”
1984年的女排姑娘用“三连冠”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弄堂里的小男孩为了保障其他人观看直播放弃了看比赛的机会,徐峥说:“我们这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讲个人为祖国默默奉献的那一刻,那一点点能量。那种能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都具有一种信念。无数感人的瞬间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是真正的跟国家之间的那种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