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素媛和熔炉的影评5篇精选

若滢2分享

  “最孤独的人最亲切,最难过的人笑得最灿烂。这是因为,他们不想让其他人遭受同样的痛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素媛和熔炉的影评5篇精选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素媛》观后感一

  又逢阳光灿烂的盛夏,我在图书馆偶遇了一本名为《素媛》的书,作者苏在沅。与这本小说相比,更为大众所知的是其同名电影。二者都改编自韩国真实的儿童性侵事件,都并不对性侵案件本身过多追究,而是“将绝望和伤害化为希望”,带给大众隽永的爱的力量。

  小说内容所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不同于它的封面——是一家三口,都灿烂地展笑,遥望远方,美好无比的画面——它讲述了一个名为素媛的八岁女孩被一个醉鬼性侵后,身心罹受巨大伤害,父母的关系也遭受磨砺,最终在许许多多的帮助下重新开朗坚强起来的故事。纵使那个比魔鬼还邪恶的醉汉,摧垮了一个纯洁无暇的天使的一切,并且只被判刑十二年——但是,以爱之名,天使得以重新长出纯白的翅膀,飞向新的希望。

  苏先生的笔触无比细腻,这正是电影版所不可逾越的。在后记中,他写道:“与娜英(素媛的原形,在真实事件中遭受不幸的女孩)父亲的对话总是那么悲伤。泪水模糊了双眼,心痛麻痹了思维。我想要握住他的手,我想要抱住他。但是……我没有那样的资格。”“作为一个成年人,眼睁睁地看着犯罪分子收到那么轻的刑罚我却无能为力,我为此感到羞愧。”

  这样的来自大众的责任与爱,其实贯穿全文。小说中不断出现一些热心的民众,他们可能是警察、是医生,或是学生,他们不歧视素媛一家,他们感同身受,落下热泪,伸出援手,甚至不顾自身。正是有这样的大爱,素媛爸爸和妈妈才得以汲取力量和勇气,彼此支撑,带领素媛走出阴霾。

  但若是仅有来自大众的爱,素媛一家是不能够重新插上希望的翅膀的。

  素媛遭遇如此不幸,还有素媛妈妈照顾不周的因素在里面。事后,素媛不敢相信任何男性,包括素媛爸爸,于是父女不得不长期分离,素媛爸爸日日借酒消愁。他只是心怀怨恨,恨着施暴者,恨着疏忽一时的素媛妈妈,恨着无力回天的自己。他想到了离婚。

  但是素媛爸爸完全错了,他并没有意识到此时此刻的素媛妈妈满是力量。她想到了素媛爸爸曾跟她表白过的话语:“或逃避,或放任,或迎难直上,如果能和你在一起,那么我一定会选择迎难直上。”他的确也如是做了,只是这一次,被击垮在地,不同于素媛妈妈坚持矗立。于是素媛妈妈眼神闪闪发亮地对他说:“我们,一起面对,不要逃避,也不要放任。我们一起战胜困难。”这是母爱的力量,如山岳般不动不倒。

  但素媛爸爸还是没能摆脱逃避。醉酒后,他自杀一样冲到汽车面前,被撞飞出去。醒来后变得跟八岁孩子一样,即使记忆都还在,但理解力不再如旧。他或许是太爱素媛了,于是变成了跟素媛同岁的孩子。也许福兮祸兮,孩子似的素媛爸爸开始面对一切了。素媛妈妈想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让素媛爸爸以哆啦A梦的口吻,给素媛写信,使她快乐起来。在此期间,素媛父母也经常互通鱼雁,聊起恋爱时往事。

  素媛妈妈本不愿父女相见,即使素媛爸爸穿了哆啦A梦的玩偶服,她怕素媛认出是爸爸。但素媛爸爸给了母女一个惊喜,在游乐园忽然出现,扮成哆啦A梦,用氦气变声,陪素媛度过了开心的一天。自从事故后,素媛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之后,在学校,素媛面对众多家长的歧视和指责,素媛爸爸扮成哆啦A梦出现,为她抵挡舌枪唇剑。正当喉头氦气跑光,他转身要再吸入时,素媛突然说:“爸爸,我们回家吧。”

  这就是爱的力量。不单单是素媛的成长与救赎,也是素媛爸爸、素媛妈妈的成长。他们也像素媛一样,长大了。

  当一口气阅读完《素媛》后,我强忍泪水,心中冲荡着无法言喻的感动。这种感动无比有力,让人燃烧起对生活、对爱的希望。

  最后,《素媛》封面有言:“最孤独的人最亲切,最难过的人笑得最灿烂。这是因为,他们不想让其他人遭受同样的痛苦。”希望以爱之名,不论遇到什么,你我都可以充满希望地生活。

  《素媛》观后感二

  这是我一直不敢去触碰的题材,因为我不敢去面对汹涌而来的心痛和眼泪。

  《素媛》注定是扣打心房的一部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书!我总觉得封面上素媛一家开心的笑容是那么难能可贵,能够融化一切冰雪。

  怎么才能让小女孩儿摆脱被伤害的命运?怎样才能让一个家庭永远充满欢笑?

  素媛、志允、娜英……

  不一样的名字,却在经历着同样的悲泣。

  我无数次拿着手机,看着写了33个字的备忘录,却不知道如何继续写下去。我也无数次地对着电脑发呆,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心情再去回忆娜英的遭遇。

  如果要说出为什么一定要看书,而不是电影的推荐理由,我只想用两个字来解释——绝望。《素媛》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的体验要更绝望,绝望得令人无数次打断阅读,只为能够平息内心的悲愤。

  书中没有电影的一开始素媛和荣植的小友情,更没有略微一点儿的小爱情。作者从第一个字就开始讲述了事件发生后的绝望——被告上诉了,刑期从20年减到12年。素媛爸爸气愤地摔碎了电脑,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想尽办法将这个毁了我全家的人置于死地,即使倾家荡产,即使同归于尽!

  所有人都曾在心中默念:“如果神真的存在,请千万不要宽恕他!”可是如果神真的存在,难道还会继续说出像“神爱众人”这样的话吗?

  善良的人们都将希望寄托予法律,可是法律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回答?一个家庭的欢笑注定要以一个家庭的眼泪作为代价,对一个人的怜悯就是在另一个人心头补刀。

  虽然书中没有写,但是电影中,强奸犯在庭审时装出的无辜嘴脸会打动多少毫不知情的人,会让多少人觉得他这一次真的能够改过自新,给他一个机会。可是强奸犯永远不会放弃欺凌无辜、无助、无力的女孩儿,更无法放弃恐惧眼神和尖叫。所以强奸犯多为惯犯,侵犯素媛的也是惯犯。素媛妈妈哭诉:“所有的强奸都是有计划的,因为犯人有充分的时间。在他们寻找对象的过程中,在他们掳走受害人的过程中,在他们解开腰带的瞬间,在他们拉下裤子拉链的时候,他们都有充足的时间来做出判断。”犯人就这样在一次一次的犯罪中积攒了反逮捕的经验,在庭审时装出一张无辜、悔恨、甘愿洗心革面的嘴脸。

  然而,不论是12年还是20年的囚禁,都无法改变受伤害的那个女孩,甚至一家人。

  不仅是素媛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爸爸妈妈一样需要引导。书中的绝望太深重了,素媛爸爸要和妈妈离婚,车祸后智商降到八岁的年龄,素媛根本无法回到原来的学校,甚至其他学校也不愿接受她……素媛一家要恢复正常的生活远没有电影中演得那么简单,迎来新的阳光也没有那么简单。

  哆啦A梦能够打开素媛紧闭的心扉,却无法用时光机带素媛回到曾经的美好。而现实生活中,娜英需要用12年变得更强大,即使那时的她还不够20岁。

  PS 我是浸泡在泪水中读完了这本书,我无数次设想如果灾难降临在我头上怎么办,却不敢让思维继续走远。周日我们告诫妹妹不要和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物。周一她和奶奶在家玩,一直黏着奶奶说:“有坏人,奶奶你别走。”我甚至开始担心,这种教育会不会让她心理有什么阴影。女孩前行的道路太凶险,太可怕,我们都在祈祷有一个美丽的世界,却放不下心中重重的戒备。只有家长自己才是孩子的保护神,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每个家长都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熔炉》观后感三

  熔炉——人间自有真情在

  总算有时间看部电影了,师兄师姐推荐了我们这部电影,当时就觉得这部电影感觉好像很压抑,因为当时就听到什么民事行为潜力,13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论是否同意,性侵一方都要负法律职责。

  《熔炉》以真实发生在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的事件为蓝本描述了一齐性引发的杯具,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齐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引起了社会上对弱势团体保护的讨论。当然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做了相应的艺术加工,真实状况要残酷的多。

  真实事件的两个救助孩子的主人公均为男人(至于小说和电影都改成一男一女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其一位职业为律师,另一位职业为医生。

  当然牵扯到这件事中的人不止于此,其中律师是透过一个在该聋哑学校作教师的朋友了解这件事的,但就在二人准备开始为孩子们维权起初,教师朋友便因对方势力过大而遭到暗杀,另外和此事牵连的一些法律工作者也因相同原因失去生命。律师本来青年才俊,在事业上一片光明。但因为执着于这件案子而被迫离开律师事务所,他拖着三个孩子(性侵的受害者),之后又身患癌症,却在这条艰难的诉讼路上走了七年。之后律师遇到了医生,有了医生的支持,律师拖着病体,两个人一齐共同抗争,他们不畏艰险,受到一次一次的挫折却迎难直上,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了直接证据,但最终罪者却因为种.种潜规则而没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他们收养三个孩子中的小男孩因为无法理解这个结果而拖着犯罪者之一卧轨自杀,另两个孩子也强行被孤儿院从律师和医生身边带走。律师受到极大的打击,已经病入膏肓,却仍没有放下抗诉,最后因抗诉而被高压水枪射击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医生继续着抗诉的道路却走投无路,无计可施,最后只得以自杀的方式来换取公众的关注,并在自杀前留下几万字的遗书,把该事情详细的叙述了一遍,在网上传播,这才引起了社会的注意,相继有了小说、电影,最后引起了当局的重视。该事件也拉上了帷幕

  ,但是斗士已经死去,明白真相的人却并不多,笔者也是透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个事件,仅尽微薄之力来让更多的人明白个中原委。不管怎样说,原事件是一个惊心动魄而残酷的多的故事。以上援引百度百科

  看到聋哑人不能表达自己,权利被侵害的时候,他们嘶吼的再大声,他们也永远也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只是期望有人,哪怕只有一个人,能帮忙他们。

  看完这部电影电影,我想到我和我妈的争执,我妈想让我从医,但是我不想,我一意孤行说我不想看到每个病人痛苦地看着我,央求我,所以我觉得法律会更好,但是我觉得而我错了,那宗案件不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也许我都只是看到港剧里坏人被制服的皆大欢喜的正面,却没看到那些维护人权,而被黑暗势力打压的人们。也让我想到法理学导论说的,什么是法,我们为什么要守法,你学法有什么用。也许当时只是看到法官刚正不阿的品质,律师伶牙俐齿,飒爽的风姿,虽然也明白有勾心斗角的官场,但是我觉得这社会是完美的。但是听到同学的妈妈问她,如果有一宗案件不得不接,但是这攸关你父母的生命,在正义面前你选取什么?当时她愣住了,我也愣住了,我们都不明白该怎样回答。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也不明白是什么,让我们鼓起勇气在志愿当中填了法学专业,当然我们也明白,我们不必须从法,但从法的人还是居多。我们人生当中有三种人,一种像萝卜,一种像鸡蛋,一种像咖啡,萝卜放在水里会软,鸡蛋放在水里会变硬,咖啡会溶在水里,但却怎样也无非改变水的性质。虽然我们像咖啡一样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也要努力做一个像鸡蛋的人,也绝不做那萝卜的人。也许一路上,风风雨雨,跌跌撞撞,冬天的寒风让你感到孤

  独,但是冬天的寒冷是为了让你们明白周围的人的温暖,人间自有真情在。

  《素媛》观后感四

  知道《素媛》是来自朋友力荐的电影,“看看吧,很感人。”朋友如是说。在豆瓣上看到评分很高,于是就看了,中途泪眼婆娑。可以说《素媛》是2014年最让我感动也是最愤怒的一部电影,感动的是当素媛一家人面对灾难时的不离不弃,父母的爱,素媛的坚强;愤怒的是侵害者的毫无人性以及法律惩戒机制的软弱。素媛父亲的愤怒显而易见,这样的人判处死刑也不为过,他在十二年后即可恢复自由,而受害者的家庭一生都要笼罩在这个悲剧和阴影之下。

  《素媛》的这本书与电影有些出入,与电影相比更真实的显露了人性的软弱。韩国对性侵事件的惩戒,社会救助,以及生理心理治疗尚且如此欠缺,那国内的情况又是如何?恐怕受害者迫于舆论压力和社会影响,大多都会选择忍气吞声,从而放纵施害者。

  在异样的注视下生活,被同情或者轻视,一些媒体毫不顾忌受害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肆意大篇幅报道事件,甚至将受害人照片放在头版头条,这些都是我们欠缺的人文关怀。与身体所受的伤害相比,受害者更需要的是心理治疗。

  性侵这样的事件绝非偶然,想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两件性侵事件,一个高中女生下晚自习,在学校门口久等母亲不来,便决定自己走路回家,在路上被一个醉酒的流浪汉性侵。后来得知是她母亲因打麻耽误了时间,事情发生后,女生辍学在家,而她的母亲因自责愧疚选择了跳楼自杀,一瞬间家破人亡的惨剧就这么发生了;第二件事则是发生在自己就读的大学,那时学校大兴建设,很多建筑工地搭建临时公棚,供农民工居住,而后我们就听说了一个上晚自习晚归的女生被农民工性侵,没有抓到疑犯。这不是最气愤的,气愤的是校方的处理方式是第一时间封锁消息,给受害者高昂的安付费和承诺安置工作以此劝说受害女生实行封口,可怜传授文化与文明的高等学府,在面对犯罪时,竟然无一例外的选择规避责任和包庇犯罪分子来处理问题,那时我们听说这样的消息后,人人自危,晚上出门时都会结伴而行,甚至有的女生会在挎包随身携带匕首。

  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圈极其狭窄,尚且听闻了两次这样的恶性事件。可见如素媛这样的受害者不仅仅是个个案,她们是一个受害的群体。农民入城务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脱离父母的保护,她们就成了一个个单薄的群体,给侵害者太多的可趁之机。

  怀孕时到医院产检,就看到一位母亲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看病,据说是患了妇科炎症。当时医生的办公室还有好几个看病的患者,看到母亲描述病情,都不由的交换了一个眼神,一个七八岁的女孩患了严重的妇科疾病,是什么概念。我看看这个孩子显然还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而孩子的母亲口齿不清,一看便知属于残障人群。这类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意识更加孱弱,这也给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机。

  打开新闻,禽兽教师、禽兽校长猥亵性侵学生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一次次的刺痛我们的双眼。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我想唯有加强法律的惩戒才能缓解,虽然以暴制暴不能彻底解决这样的犯罪发生,但法律的严惩却必然能带来强有力的威慑。

  《熔炉》观后感五

  《熔炉》——薪火柴薪,既可燃炉,也可灭炉

  电影接近尾声时,老师怀抱着死去男孩的遗照被从天而降的高压水枪冲的踉踉跄跄,身边是打成一团的示威者与武警,然而更多的,是站在街边、道口围观的人群。这些人或许听到了男老师的控诉,或许看过了令人义愤填膺的新闻,或许早就明白事情真相,或许就有直接间接利益参与者,这些人或许什么都不明白。如果不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漏洞是造成杯具的火热熔炉,那么这些人就是助其气焰的薪火柴棒。

  类似本片中的性侵事件绝不是韩国的独家新闻,世界每一天被各种杯具环绕,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兴许也是拜“熔炉”所赐。我的生活圈子这么小,小到这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只发生在别的城市,偶尔哪个亲人说谁家发生凶杀案了、哪个朋友八卦些不可理喻的家庭纠纷了,不知是眼睛还是大脑选取性过滤了其它还是生活本就如此的平静无波。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广州那18个路人以及之后的许多见死不救者遭到人们的谩骂围攻,网上各种指责几乎让人愿意相信人心亦古,异类仅仅是粥里的少数老鼠屎而已,谈到自己的时候各个英雄化身前行无阻。但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会有多少人是挺身而出的维权者,又会有多少人是冷眼旁观的薪火柴棒呢。

  可喜可贺的是,本片的影响力使得七年后以前因证据不足而未被判决的犯人得以“重判”,且完善了儿童性、残疾人性、社会福祉等多项政策,加重犯罪教师处罚力度。这就是薪火柴棒给熔炉起到的用心作用,减少冷漠、增强权益意识,才能迫使政府更重视人权、进一步减少法律漏洞,否则“精神礼貌城市”就会仅仅是办公墙上落满灰的一张奖状。

  片名熔炉能够有三个含义:其一是指人权主义者的热情能够熔化世间的冷漠、麻木、欺辱,将平等的含义贯彻到每个人的心中;其二则是指社会这个大染缸,通常好处上都是贬义,一如片中极为有名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政治存在的种.种弊端让社会大部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多数人被迫理解潜规则有怨气也不敢发,以致社会负能量上升,而人权主义者就是里面的“孙悟空”,不仅仅没被同流合污反而练出了火眼金睛看透了真相;其三则是暗指熔炉之所以存在的推波助澜助其火焰者,在熔炉中受苦者每一分的苦难,都源于薪火柴棒的燃烧;他们的冤屈得以伸张,也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切支持。

  当年事件中的人权主义者们奔波控诉四处碰壁甚至抑郁自杀,而本片依靠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张弛有力的剧情强烈激起了观众心中的正义感,这就是影像的魅力。鸟大了什么样的林子都有,一百天不死都有新鲜事。世界上不缺震撼人心的剧本,只缺有勇气将之公布天下的电影团队和背后承认漏洞渴望进步的政府部门。如果《熔炉》像《印度的女儿》那样在本国被列为禁片,对于罪恶处理以承认却遮掩态度,可想而知当年的犯人甭说七年后、恐怕七十年后都得不到所谓的“重刑”处罚了。

  平民窟与高楼的强烈比较让人无法不痛斥资本家的无利不往和政府的唯利是图

  影片根据小说改编,小说又根据当年的真实案件改编,片中多少细节真假无法推敲,但本片涉及的韩国社会问题之广绝非空穴来风,也是引人深思的重要部分:未成年人性侵、残疾人性侵、、教师体罚现象、公务人员冷漠推诿、司法机关腐败成性、警界人员徇私枉法、教育界之风盛行、官官相护以权谋私压迫下级、宗教团体荒淫虚伪、“潜规则”变通行“政策”,法律漏洞颇多等等与普通民众身心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被摆到桌面上。当它仅仅是新闻时,很容易淹没在网站、报纸等等各种媒介中,在众多新闻之中这样一条杯具仅仅靠媒体的三言两语很少能够激起公众长时间的关注,而电影则以直观的视觉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在两个小时的气氛渲染下电影配乐和恰到好处的剪辑很容易调起观众的情绪,真心期望更多泯灭人权的事件能够以优秀电影的形式下被更多大众熟知并引起关注。

  接近尾声时的男孩与老师同归于尽以及武警镇压静坐抗议将全片的气氛烘托至顶点,正是因为正义被嘲讽、镇压的恐怖行径使得人们对司法机关执法不力的怀疑、愤怒到达了高潮,以暴制暴的心酸和无奈几乎将礼貌狠狠倒退了个跟头。

  “欢迎来到雾津,白色浓雾之都”,男主角站在这样一幅宣传画前结束全片,这个虚构城市的浓雾构成了政界、司法界、宗教界以致各行各业所有的灰暗面,有时候群众陷入失觉症中默认各种“潜规则”,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或者不被触碰。“他们听不见,他们不能说话”,这句话说得不仅仅仅是残疾人,其实更是对着全社会浑浑噩噩中生活的薪火柴棒说的,残疾人是被迫于身体上的残疾,而正常人是被迫于生存环境的压力。这片浓雾不仅仅仅是笼罩于全社会的不良风气,更是人心中逐渐屈服于强权的懦弱与冷漠,带着一点小市民“从众心理”的窃喜,默认这片浓雾挡住了良知与正义感。

  这是无声的呐喊,以此证明我们真的在活着,而不是人形自动式造粪机。

    13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