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5篇600字初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是一部佳作,主创们的用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把这部剧拍好。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坚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联,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发奋、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状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好处,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性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好处、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好处,家庭之可贵。承诺的好处,承诺之重远高于性命。
《1942》观后感二
在我妈妈与其朋友聊天之际,朋友向我们母子俩推荐了一部名字叫做《一九四二》的电影,待我们一起吃完晚饭,便打开了电脑,进入百度一搜,找到了一个网页,轻轻一点,这部电影便开始了播放。
电影开头的一幕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饥荒的年代,我们中国河南发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吃的问题,每天都有好多人饿死。他们每天只好吃木材,而政府还要打仗,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就连财主也难以幸免,财主东家他的粮食被几百号农民抢完了一大部分,房子被烧了,少东家在暴动之中被杀死。后面东家又带着儿媳、东家老娘和女儿星星长工栓柱、长工瞎鹿、跟着河南省群众去逃荒,后来东家娘饿死,儿媳生了留成之后也饿得不行了,就断气了,瞎鹿去偷驴把驴丢了,发现驴被一帮人吃掉,他也去要一块肉,结果被那帮人打到锅里死了——被人吃掉了,星星也受不了饥饿,为了生存只好跟着别人换来了五升米给东家,而栓柱跟花枝结婚一天后,花枝把自己换来的四升米和孩子给了栓柱,栓柱带着留宝和铃铛还有东家挤上了去陕西的火车,留宝和铃铛在栓柱睡觉时被人挤下车,栓柱跳下车去找孩子,发现忘带了他老婆给他换来的米,便去追火车,老马在给日本做伙夫,栓柱被日本人抓住,日本军官想要用馒头换栓柱的风车,但是栓柱不肯换,老马劝他换,他不换反把馒头打飞,日本军官为了给自己出口气,把风车给毁了,拔出长刀串着馒头让他吃,老马劝他吃,他不吃还骂了一句:“我日你娘!”日本军官一下子把长刀刺进了他的嘴里去。东家在返回的路上带着一个在路上哭的女孩,背着行李,一老一少开始了后面的生活。就因为一场饥荒,东家一家子加上长工也只有自己一人了,其他人饿死的饿死,被杀死的杀死,为了活命走的走,简直是家破人亡啊!让人惨不忍睹,
这片电影,他们为了生活,连吃木材都愿意,我们有什么理由。
可以挑剔食物呢?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尽量学会吃那些香菇、红萝卜、白萝卜、苦瓜之类的。他们为了生活,还愿意去卖身,我们现代人过得太好了,连食物差一点就不愿吃了,真是太奢侈了。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东家的长工——栓柱,为了一个风车,所谓的信念而白白去死,真是傻啊!但是在我们哀叹之余,我们应该想到,能为代表念想的风车而死的人,世上能有几人呢?
《1942》观后感三
你观看过《1942》这部影片了吗?《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天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1942》观后感四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先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齐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十分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齐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思考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思考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观后感五
昨日我蜜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灾民们闻讯前来“打劫”,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来,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带着家眷踏上躲灾之路。
逃灾路上,他的老母亲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状况下产下孩子,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老范之后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带着栓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孩子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寻找孩子。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顾救灾没有良心的拦下,赶了回去。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我悟在怀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悲哀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女孩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
电影是以逃荒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河南人毫无活路的社会事实,将军蒋鼎文不管灾民死活,大言不惭地说:“死一个灾民总比死一个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总统蒋介石也对灾民死活不管不问,这些都说明了国民政府的腐败。一名记者不顾生命危险,去灾区实地报道灾情才让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向河南发放救济粮。只为自我谋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官员比比皆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李培基主席则是一名好官员,切切实实为民着想,可终究改变不了死气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残暴行径令人瞠目结舌,他们纯粹是把中国人当牲口看待,对着手无寸铁的灾民投下一颗颗致命的炸弹,之后又用机扫射,实在是毫无怜悯之心,连灾民都不放过。之后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剑刺穿喉咙之画面实在残忍至极,试问日本人心中到底还有良知吗?这不禁让我想起历史课上学到的一刚故事,日本占领南京后,两名军官比赛杀人,不分胜负,又继续比赛,可见他们已经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
我想引用蒋鼎文的一句台词:“国家贫弱才会挨打。”如今我们这一代更就应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读书,我铭家已经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资源等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祖国出力,让祖国腾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