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十月围城影评3篇

乐平分享

  十月围城影评1

  看到这样一段影评,也正是我看《十月围城》最大的疑惑所在——最后长阶一场,陈少白已然嘶喊“他不是孙文”、“重光快跑”,为什么阎孝国还一定要杀死车中人?

  豆友以为:此时阎孝国已进入半疯状态,自视甚高的他,不相信、也不愿相信自己半日追逐的竟只是个西贝货,刺死车中人后,他在臆想中已经可以安慰自己“孙贼已死,学生报国了”。

  但我总觉得不是,总觉得阎孝国更像故意放水——如果不杀死车中“这个孙贼”,如果对陈少白的话有所回应,那么就意味着他明白真正的孙文不是此人,紧要任务是弃重光而杀真孙文——他没有这么做,是因为他不想杀掉真正的孙文,不想扼杀一个新世界诞生的可能性。那么,此时,他能做的就是认准“这个孙贼”,杀之。

  ——陈少白狱中那段话,可以看做他心背朝廷的伏笔,而他的西学背景也可以辅证这个可能性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最后那句“学生报国了”,大可玩味。我觉得“学生”二字,显示他对陈少白观点的最终信服,也因此,“报国”的“国”不是大清国,而是孙文所想建立的共和国。

  这样一条逻辑链下来,阎孝国非杀重光不可。只有重光之“必死”,才有孙文之“或生”。

  十月围城影评2

  本来不想写《十月围城》的影评了,但很不幸地看了许多枪手以及无良影评人的稿子,于是觉得有写一写的必要了。在这里我先阐明自己的观点,此片并不好,这个结论不是通过与什么《三枪》《阿凡达》《刺陵》等片的比较中得出的,而是就影片本身而言,这样也许会得罪一些人,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影片中有许多明星就称它为好片,其次,我们也不能因为它的票房尚可而就称它为一部佳作,最后,对于这样一部在浮躁的中国电影黄金时代初期被关心电影的人所期待的具有诚意,强心针效果的影片,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敛金性来判定它的水准。

  在放映前期的电影宣传中,《十月围城》主要侧重两个卖点,第一是明星很多,第二是六十分钟不间歇的精彩打斗场面。如果单纯以票房来衡量,这两个卖点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获得回报,但如果以电影本身来说,这两点恰恰是影片的最大硬伤。

  在这里,我需要再次强调一下,本人所要评价的宗旨不涉及到电影是否有什么内涵,《十月围城》是一部商业大片,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么,就商业片本身而言,它的制作,从剧情结构,人物线索,甚至被津津乐道的武打设计都有着相当大的硬伤。

  看过影片的人相信都会清楚,此片大体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为文戏,后一个小时为武戏。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文戏肯定是为武戏做铺垫的,那么武戏要打,要死,要精彩,文戏就应该做些什么呢?是对比!

  李玉堂毫无疑问是影片中文戏的主线,也是影片的第一主角,他存在的目的是正方的,他从犹豫到接手,到安排,这一系列举动都可以证明最后的武戏有非常大的看头,但作为反方的阎孝国在做什么呢?其实他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誓师,这种仪式可以强调出他有多范儿来,说真的,胡军演的阎孝国也够范儿,但也仅仅如此,实力在哪里,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感觉。一段诛杀方将军的戏本来可以着重体显反方的力量,但影片轻描淡写了。在这种情况下,李玉堂的准备显得根本没有力量可言!

  护送孙中山先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文戏必须为此做出铺垫来,除了反方的实力没有表现以外,影片虽然涉及到英政府的态度,但也是相当的不明显。总之,笔者看不到这次任务有何危险性,所以影片进入到了武戏阶段,反方的实力简直是强得不合逻辑,明显是属于硬塞给观众的强大,这是相当令人沮丧的。

  没有将危险性突出表现,没有做更充满张力的铺垫,那么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到底在讲什么呢?很不厚道地说,在调节各位明星的戏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实在的,这么多明星的确是影响票房的第一保障,保利博纳也因为有了第一部自己发行过亿的影片。但也正是这么多明星的存在使得影片陷入了一种在制作上的电视剧化。

  李玉堂是主要人物,他的戏份与线索自然不必说了,但剩下的人之间就存在着主次不明,平均分配的嫌疑。由于在影院观看,笔者并没有来得及做统计,但大体上李宇春,甄子丹,谢霆锋三人的戏份是等同的,巴特尔与黎明的戏份是等同的。这样的等同在影片发展的过程中会造成极大的问题。

  首先说在文戏部分,几个人物戏份相当,没有主次,那么誓必造成拖沓之感,一部电视剧三四对恋人可以来来回回地纠缠一下,但放在电影中,这应该是大忌讳。观众很难从中去真正地关注某一个人的情感,太散,只能造成注意力地分散,而结果就是昏昏欲睡。当然,至于由于明星而来看片的人感受可能会稍许不同。

  其次,这种戏份的平均将直接影响到武戏的打斗。打斗的结果是死亡,每一个人的死亡一定要结合他的文戏来看的,由于戏份上的差异不大,所以每一个人的死亡是相同的,换句话,没有太多的变化可言。

  举一个例子,我们也许会觉得巴特尔演得比李宇春还要好。说实在的,对于第一次演戏的两个人来说,好与不好也在伯仲之间。但之所以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却是前面文戏的原因,巴特尔所扮演的人戏份少,所以后面打斗中的气贯如虹便有了一个人物性格上的升华,一个默言无语的人如果能突然变得霸气十足,那么这个人物是相当抢眼的。反观李宇春,她的纠结,她的父仇反而令她的死并没有得到升华与渲染,因为文戏的过多强调让她这个人物有些游离。所以我们会感到巴特尔比李宇春演得好一些。

  对比这两个人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比的还有甄子丹与黎明的角色,说真的,若不是甄子丹的功夫的确了得,打斗的确精彩,其实整个人物也是十分孱弱的,根本无法与从一个让人瞧不起的乞丐变成一个武林高手的黎明相提并论。其实影片还有意地设置了谢霆锋与王柏杰的比较,陈少白与李玉堂的比较,用心是良苦的,但效果却没有在最后的死亡之旅中完全展现出来。

  据说,影片是为了表现在革命大业中牺牲的一些小人物,这一点笔者是相当同意的,所以交代每一个人物的前史也的确有必要,剧中几位人物的身份设置也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但主要问题是,有必要将每一个人物都详细地完整地交代出来吗?

  在我看来,说一下这些人物的某一个最突出特点,然后说一下肯参与进来的动机便已经足够了。此片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的失败之处恰恰是对这两点的交代不成功,或者不足,或者过于繁琐。

  还以李宇春为例,动机是很明显的,为父报仇,那么她父亲死了,她推开了李玉堂家的大门,这就足够了,观众已经很明白了,其他都是多余的。而此人的特点呢?显然我们看不到!再举甄子丹为例,特点有,不明显,动机也有,但却不是誓在必行。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文戏中,竟然还没有将人物塑造起来,这只说明了一点,情节的设置出现了大问题,尤其是细节。

  没有一个好的细节,即便将这个人物讲述得再完整,他也是平淡的,观看起来也是让人感到拖沓无趣的。这一点在甄子丹的戏份中得到了最佳体显,这个人物是相当完整了,但却并没有好的细节,于是,他的完整只是模糊的,让人感觉不到人物的可爱或可憎,更谈不到死亡的强大戏剧性了。与之相反,黎明的角色就基本可以立起来,虽然李嘉欣的幻像多少有些雷人,但他在极少量的戏份中特点动机都有了,而且细节虽然不是很出彩,但能够让人印象深刻。

  讲完文戏再说武戏,董玮的设计精彩有余,但却不是那么令人信服,我在这里所说的信服不是指单纯的动作而言,而是结合人物与剧情考虑。

  戏院刺杀一场戏是影片中打戏里的最大败笔。这段戏对于整个剧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可以完全证明清廷暗杀组织的强大,换句话说,这段戏份越出彩观众心中对护送孙中山先生的危险性认识越深,而且也会令观众更期待最后那长达六十分钟的不间歇,要知道,一队三十人的旧清兵也是相当具有战斗力的,如果不堪一击,那么反派的力量当然就不可小觑了。但十分遗憾,这段戏在本人看来,董玮竟然似乎完全放弃了。

  首先,这段打戏的镜头交代十分混乱,既没有真正的敌我空间实力对比,也没有具有仪式感的杀机,完全是乱打一气。方将军的死虽然惨烈,但并不悲壮。

  其次,融入剧情的方将军拯救自己的女儿完全是脱离于打斗本身的,毫无紧张感可言,甚至是相当的从容。这无形中弱化了反派力量,也没有表现出方将军的誓死之心。

  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六十分钟不间歇打戏是成立的,很精彩。但精彩之外,对剧情的辅助是很少的,让人有种为打而打的错觉。路线问题是由于剧情交待不足,没有特意强化,所以悬念不大,但终归还是有通关感觉的,算是成立吧,但打斗中的人物与逃亡者之间的方位距离,打斗时人物心理的变化,死者所能解决的文戏部分等等就多少显得有些随意了。

  甄子丹的打斗是影片中最出彩的部分,但事实上他也是最盲目的,因为我们看到的他是参与保护孙中山的行动,却与他的真正的动机并没有完全符合,他真正想保护的是李玉堂,只有那最后一撞才是他的动机,这从剧情上是完全错位的。另外,他最精彩的打斗与孙中山或者李玉堂的行踪相互之间并没有方位感上的参照,完全游离在了行动之外。

  李宇春的打斗以及死亡都与她剧中人身份相符,也完成了动机,与杀父仇人同归于尽,但同样也没有与谢霆锋的跑动路线形成参照,所以当眼看要爆炸时黄包车的突然出现便相当地突兀了。

  巴特尔虽然动机模糊,但他的死的确将这个人物立起来了,让人动容。但影片中最成功的应该是对黎明的安排。黎明与梁家辉,楼外与楼内,一动一静,一视死如归,一拖延时间,这种对比既将当时的环境交代清楚,又将人物完全立起来,是相当值得称道的。只是对黎明的视死表现还不够过瘾。

  至于动作本身,前面已经说过,的确精彩,而且对每一个人物的武打方式做了不同的处理,也相当令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十月围城》中的武戏要比文戏精彩的多。有人将此片与张彻导演的《十三太保喋血上海滩》相提并论,并说翻拍之嫌。在故事情节上,两片的确有相似之处,但却在剧作的张力问题上明鲜不同。《十三太保喋血上海滩》中的十三个太保有好有坏,观众并不清楚各人的身份,具有相当大的悬疑性,可能性以及机变性便是影片的张力。但《十月围城》却相当不同,敌我双方是全知的,那么张力主要在于危险性,换句话说,这只是一个擂台对比。另外,《十月围城》还要强调的是普通人为革命流血牺牲的故事,而不是一些象张彻影片中那些江湖好汉,所以有必要将人物性格,动机等要素强调出来。

  《十月围城》这样的一个电影如果解决了敌我擂台本身的悬念以及人物塑造这两个问题,应该是一部不错的影片,但事实上,如前所述,它解决的并不好。擂台没有铺垫,打斗还算激烈,人物多数没有太出彩的,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其实,个人觉得作为商业影片《十月围城》应该有两个地方向《十三太保喋血上海滩》学习,第一用极简炼具有代表性的情节或镜头突出人物,包括身份,性格,动机等,第二就是节奏,文戏完全可以压成半小时,然后是一个小时的武戏,这样影片本身就好看了,在武戏中对人物再进行补充。《十三》影片中刘德华扮演的学生出场到死不会超过十分钟,但他的身份爱情以及视死如归都体现淋漓尽致,死亡那一刻,从他的眼睛中看到的不是打斗,而是对爱情的怀念。

  《十月围城》证明了一点,在没有安排好比例的时候,先文戏后武戏的剧情安排是会出现许多电影硬伤的,尤其对节奏的伤害相当大,其实是违反商业片制作方式的。以武为主线,以文为副,将文戏真正地融进武戏中应该才是这类影片的正途,比之单拎出来,文戏说文,武戏看武要好得多,其实这也是比较传统的剧作方式,只是在影片的内部时间上更要有难度而已!

  按理说本着保护华语片的原则不应该对此片过多的指责,尤其它的票房甚至口碑都不是很差,但此片如果作为2009年华语电影代表之作显然是太过誉了。虽然有说能赚到钱的就是好片,但如果以此片为标准,那么的确会坏了华语片的定位,虽然明星的号召力以及打斗本身的精彩是可以延续票房成绩的,但个人觉得电影本身中的东西,主要是传统的剧作才是真正的王道,否则,当现阶段华语电影的泡沫一旦破碎,那么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由于不赞同过多的赞誉之辞,于是写下了上面的文字,也算是一时冲动之举了!

  十月围城影评3

  现在是2009年,华丽丽的建国六十年,荧屏与荧幕上都充满单方面的回忆与歌颂,按照我老爹的总结就是:全面展示我们如何弄倒国民党。

  今年秋天,我陪朋友一起看赫赫有名的献礼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她从小到大是个好孩子,学习好,思想好,行为积极上进,党员,国家机关从业人员,不看毒草,不听靡靡之音,更不会有丝毫反动思想。

  我们一起看到影片中的瞿恩就义,孙淳叔叔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倒下。我朋友哄笑起来嗤之以鼻:真假,太假了,你说是不是?!我说不是的,虽然你不相信,但是当时这位瞿恩的原型叫做瞿秋白,他的确是唱着国际歌,喊着共产主义万岁死掉的。DANG今天很操蛋,并不代表所有信仰这种主义的人都很操蛋。

  从什么时候开始,连好孩子们也开始什么都不相信。

  不相信有人会为了主义而慷慨赴死;

  不相信有人会大公无私舍身取义;

  不相信有人立志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

  执政者将自身的理想与主义抬得越高,我们所感受到现实的就越荒谬,实用主义君临时代,娱乐精神空前风行。

  “”时,家乡有青年在街头打闹嬉戏,高喊着:你们敢打革命爷,你们敢打革命姐。至此,“革命”再也不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它完全沦为一个笑话。

  我们还没开始建构,就已经开心地拥抱解构,我们还没开始做梦,就已经嘲笑理想,我们还没学会相信,就开始提防欺骗。最终我们打倒了神圣,最终我们热情地拥抱庸俗,最终未能建筑起自身核心价值的社会,不可避免地以大量物质享受来弥补空虚与维持稳定,我们被忽悠太久,产生最大恶果不是我们笨了,而是我们奸诈了,我们谁也不相信包括自己。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革命,我恐惧它巨大的破坏力,我厌恶它的血腥后果,我讨厌它可以随时成为攻击异己的工具,我更憎恶它随时变化的面孔,吞噬自身儿女时比吞噬敌人更加凶狠。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主义,尤其那些认为自身的道路才是人类终结目的的主义,当他们被压迫的时候他们表演得如此纯洁理想,当他们成为主流,他们所表现出的排外性与空前专制往往比前任统治者更甚。

  所以,我看《十月围城》不仅仅是抱着八卦的心态,更是因为被它片花中孙中山的一段独白给触到。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应该说这是我见过的关于革命最好的解读,它让我在某种程度上,终于和“革命”这个词握手言和。

  我可以厌恶革命,可以反对主义,但是对于革命者,对于为主义而赴死的人,甚至被主义吞噬的人们,我心怀尊重。

  我今日之所感所知所思所享,无不来自于百年来这些努力去实现臆想中“中国明天”的人们。他们或伟大或浅薄或愚蠢或无私或卑劣或聪明或成功或失败或一代领袖或千古罪人,我可以评判他们,同时心怀某种敬畏与感激。

  我们已经无法体会到当初那些热情,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个感知热情的时代环境。

  革命、民主、自由、主义、共和、共产、大同……都是曾经被用以呼唤理性、现代性、个性、人性与新的时代,同时也这些词也被用以唤起多数人的暴力,用以巩固权力,用以践踏权利与扭曲人性、创造同质化。

  就在不远的年代里,人们感知国家的衰败与无望,人们有着各自臆想的正义与理想,人们为了捍卫思想而厮杀,当思想成为组织,人们卷入其中,最终组织的荣衰代替了思想的成败,最终组织的目的代替了过程的正义,组织代替了理想,成为正义本身。

  《十月围城》中,革命者臆想着只要保卫组织,保卫领袖就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欺诈义士作为诱饵引开杀手,清廷官员臆想着只要保卫朝廷统治与社会的安稳就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相同的是,他们都认为自身是正义。

  影片的主角并不是这“正义”的双方,而是那些为了这场理想之争、,明天之争而付出生命的小人物,他们倒在政党、革命家、政治家、军阀、党魁、知识分子、大商人们叱咤风云的舞台下,他们是渺小的配角,他们所求的无非是俗世幸福,而时代给了他们一个小时,去成就历史。

  我总是想起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关于马赛曲的故事,马赛曲的作者一生除了写出这首歌之外乏善可陈。仿佛时代在两个小时的时间中选择了那个普通的人物,借他的手写出来这伟大的旋律。

  或许,在中国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个伟大的组织;或许,在中国社会的方向抉择中,我们总是抽到下下签;或许,我们任何一个机会都导向失败;或许。我们总是一遍遍重复着历史的错误与悲剧;或许,我们至今还不知自己来自何方,去向何处。

  在衰败、痛苦与危机重重的年代里,青年们“闭上眼就能看到中国的明天”,这种深刻的幸福与乐观,在今天的我们从未体会过。

  去年回家时在飞机上读顾准,在生命的倒数第二年,他在信件中和自己的弟弟探讨“终极目的”这一命题——

  “从来都没有什么终极目的,有的,只是社会的进步。”

  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值得你去放弃自身的判断力。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能够替代进步本身。

  所以,值得信仰的是进步本身,而不是任何标榜“进步”的组织。

  今天的主流,无非也是昨日的异端,今天的异端,也许就是明日的主流。

  归根结底,时代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向前进步,任何人“万万岁”的说梦,任何组织“代表人民”的意淫,任何主义“永远先进”的自欺欺人,最终都会落败于时代的力量,这或许是我们仅存的乐观与希望所在。

  前段时间,我还很得瑟地数落过香港影业,演员凋敝,市场缩水,一线花旦均被大陆包揽,香港导演只能来大陆找投资、找演员、找市场。

  现在看来,对比刚刚上映的《三枪》,我觉得张艺谋可以找块豆腐撞撞。相比较大陆导演在“大片”中每况愈下的表现,尽管资金缺、市场缺、演员缺,香港电影依旧完胜。内地的投资,内地的演员,却进一步成就了香港这座城市,香港电影人不可撼动的文化地标位置。、

  我虽然有点难过,但是不得不服,也不得不承认——

  我一直希望中国影坛出现《十月围城》这样的片子。

  它触及了我一直很感兴趣的时代与人物,同时它很好看。

  在中国这么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值得骄傲的不仅仅是那些老祖宗的家底,更是自晚清以来为中国明天而不断奋斗的人们,尽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臆想的正义与未来,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被时代所青睐,但是他们却代表着进步的可能性。

  小时候不喜欢读近代史,憋屈而令人心烦,古代史多好,我们多牛x,我们是世界第一。

  现在能慢慢体会到,读懂它,才会真正理解今日之中国从何而来,才能有资格去思索今日之中国向何而去。

  可惜,对于那段历史,我们缺乏空间去探求,媒体议题缺失,社会平台狭小,它沉入戏说、样板戏、娱乐的海洋深处。

  找不到一个社会的普世价值不可怕,可怕连寻找价值的人都没有,可怕的是我们连探讨它的空间都没有,更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探讨它的兴趣。

  革命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一个党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一个主义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千千万万人死去,民主不一定会来。

  甚至我们知道,民主只是个孩子,它能被不同主义,不同党派抱来抱去,被打扮成不同摸样。

  但是如果我们失去了对民主的兴趣,我们失去了对进步的相信,我们无法正视在追寻民主与进步中的鲜血、失误、愚蠢、卑劣与其他种种最坏的事情,我们永远不值得去享受它的光明与幸福。

  玛丽莲梦露说的好,如果你无法忍受我最坏的一面,你也无法得到我最好的一面。

  古往今来,所有让人奉献才华、勇气、激情乃至生命的美好事物皆如此。

  在看完《人间正道是沧桑》之后,我去查了查瞿秋白的故事,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写了最后的文章《多余的话》,他说如果他还有生存的机会,他宁愿做一个普通的学者与知识分子。那一瞬间,相对于我DANG那些最终走上历史前台的男一号们,这位最终死在历史中的男配角显得更为亲近。他不再是曾经的党魁,他也无非是时代选中的一个普通人。

  所以,容我最后再推荐一次《十月围城》,一部关于时代中普通人抉择的影片——

  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片子。

  这部片子节奏紧凑且台词功力非常出色。

  这部片子终于实现了“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一个深刻的故事”的融合。

  这部片子中不少演员贡献了迄今为止最优秀的表演,尤其是王学圻与甄子丹。

  这部片子以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最终书写了一个宏伟的命题。

  这部片子内涵极其丰富,导致于我在观影途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各式各样的人物与姓名。

  这部片子没有单方面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

  这部片子没有我写的这么沉重,相反它很商业,它非常好看。

  ……

  这是我在豆瓣的第一篇影评,也是我打出的第一个评级。

  并非我看的其他影片不足以打动我,而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我看到了华语电影的某种可能性,我看到了“民主、革命、主义、未来……”这些词汇重新以严肃姿态回归主流议题的可能性,即使有人是为了去看偶像,有人是为了去看笑话,有人是为了去看武打,只要有人去看,我还是看到了思考的可能性,看到在这个娱乐时代中,我们愿意再次拥抱沉重的可能性。

  鉴于以上珍贵的可能性,我给它五颗星。

  值得迷信的不是陈可辛,也不是香港电影,而是终究会到来的进步,更是精神不灭的薪尽火传。

    428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