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3号电影观后感精选
在人类征服太空的道路上,我们记住了一个个辉煌的名字: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杨利伟、翟志刚……他们的成功同样也是人类的成功。《阿波罗13号》这部电影采取阿波罗13号这个故事,把一个个片段串成一部电影。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阿波罗13号电影观后感精选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苍穹下的国家形象片
朋友推荐的,看了还是觉得不错,除了回味"老汤"当年的气质以外更多的还是感慨于美国电影中所一贯宣扬的国家精神和人道主义.
宏伟的探索成就主人翁积淀已久的梦想,伴随登月所创造的奇迹,他们心怀壮志前往浩瀚的宇宙,但缜密的科学也难免疏漏,大千世界的奥秘又何尝是目前人类仅有的知识所能全部理解的呢,于是一次太空与地球的共同冒险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无论是宇航员的家里,还是发射中心的控制室,随处可见星条旗,无形中为电影增添了庄严与神圣的气氛,似乎连各种大型复杂的精密仪器也瞬的肃穆起来带着几分威慑力。其次,就是宇航局在阿波罗13号行动失败后上下一心竭尽智慧与毅力营救三名宇航员的高潮部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临时被换下的肯,主动回到模拟飞行器中按照3个同事所处的状况寻找能使他们脱离险境的办法,以及为了制作简易的二氧化碳过滤器研究人员们在最危机关头所表现出的冷静与机敏。事实上,肯的回归代表了美国人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权衡选择,设计过滤器则是一种集体道义的体现,光是这两个情节就渗透着对人权的高度尊重与关怀,可想而知整部电影闪耀着怎样的国家精神光辉。
另外,电影几乎是处在离政府最近的距离讽刺了电视媒体的媚俗,无知与低级趣味,做的自然,其用意却似乎太明显了一点。
美国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人类事业的探索与国家意志的宣扬相结合,用电影这样文明且娱乐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殊不知,文化的感染不但是潜在的,而且事半功倍。咱们要早学会用这一招的话,恐怕也会受益不少吧。
《阿波罗13号》观后感
这部电影那个采取阿波罗13号这个故事,把一个个片段串成一部电影。导演十分注重细节,他运用了人物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很背景声音表现出了焦急、平静、悲伤的气氛。
比如:在电视转播上看到到一个宇航员为航空事业而牺牲时,场面的悄然无声,导演不是运用哭泣、混乱表现出所有人心情的悲痛,而是用吉姆以及他的家人的眼神为代表,在那呆愣的眼神中体现了所有人的悲痛欲绝。
在地球的人员下令停止登月计划时,另两个宇航员脸上露出的不情愿,体现出了这次登月的意义之重大。而这沉默的一分钟里,三人的眼睛里都露出了悲伤的神色,对这次没有登月的懊恼与遗憾。这片场的僵直,导演充分的发挥了要表达的效果,让影片的视觉情感达到了顶峰。
还有一个场景令我感悟最深,就是吉姆登上月球,踩在松软的土地上,一步一步地走着,手笼起一捧沙子,慢慢地摩挲着。沙粒一点点地往下落,这种视觉效果让观众感觉到这时间的缓慢地流逝。正如那从手指间的细缝中落下来的沙子,一样轻柔缓慢。给了观众思维幻想的空间,令观众从中猜测主人公吉姆的内心世界。在一片导演布置的幽暗的黑和蓝的冷色调太空背景中,这一画面,可以无声无息地让观众达到导演预料的反映,烘托出了吉姆内心的依恋与对登月的渴望。
而导演的用心良苦不仅体现在主角吉姆身上,他还把这种效果体现在配角以及环境运用上。
比如在阿波罗13号氧气过低,能量耗尽的情况下,吉姆等人与休斯顿转述了能源的问题后,指挥室里的场面没有过多的嘈杂和人物的手慌脚乱。刻画出了这个指挥小组的严谨与随机应变、冷静地处世态度。以及在吉姆等人出现极度的危机时,指挥室里的平静的说话声与合理地分配。但导演运用指挥人员匆忙的脚步声,达到了一种十分紧张、危机的气氛。
导演并没有把镜头一直停留在这里。而是切换到了吉姆等人那里,他们报告数据的时候,船舱内尖利的报警声,与他们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有中心地吐出了,情况的紧急以及宇航员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导演的这部电影得到了超高的票房,也是源于细节的仔细与巧妙地安排,和结构上的特殊明显的科普片的性质。让导演的这一方法达到认可,所以让无数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为这一个个细节而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