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400字_头脑特工队观后感(2)

小琼分享

我想,这是一条迷路小孩寻找天父的路,也是一条天父寻找迷路小孩的路。因此,天父的爱子主耶稣才亲自道成肉身,来到这片流离失所的红尘世界,他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与哀哭的人同哭”

我算是幸运,信主12年来,在这条被主陪伴回家的路上,内心的设防、强悍、冷峻、坚硬、过度独立孤傲都在爱中被一点点融化。等自己做了父母后,更是能借着儿女的成长,不断去挖掘、重审、医治自己的成长记忆。正如《头脑特工队》的导演所感悟的一样。

从我们这一代父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原生家庭医治、婚姻关系经营、亲子关系培育、心理健康管理等被社会宏大叙事所忽略的问题。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学习借鉴的理论资源日益成熟。

不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有自觉的勇气,更需要自我痊愈的时间和空间——有很多的成长记忆需要梳理,有很多的心理问题需要医治,有很多的思维模式需要扭转,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我们这一代是一边自己成长一边陪着孩子成长。我们都不愿重复上一代简单粗暴的育儿方式,但偏偏我们容易犯重蹈覆辙的错误。

比如,面对迅速成长中的女儿,我也曾像莱莉的妈妈一样,以成人的规范去要求女儿:“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所以你不要添麻烦,要懂事,要阳光……”也曾像莱莉的爸爸一样,以婴儿的模式去敷衍女儿:“小乖乖,别小题大做,来,笑一个……”当看到这几招都不管用后,失望之余就开始批评论断了:“哪有像你这样不顺服的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女儿在八九岁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愤怒,比如和弟弟吵架了;比如别的小女生不和她做好朋友了;比如新买的铅笔不好用了;比如作业写得不够满意了。在我们父母眼中看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孩子眼中都是爱恨恩怨的大事,以至于她陷在愤怒情绪中,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反而遭到父母的奚落的话,就会和莱莉一样,冲进自己房间,摔上房门,大声哭泣,甚至会萌发离家出走的念头。而我们往往简单归结于青春期的叛逆。

印象最深的是今年五月,我作为家长志愿者给女儿班级上完一堂语文课后,带着女儿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回家。在厨房做饭时,我发现女儿做了一个很不雅观很不淑女的动作。我非常惊讶,特意走到客厅,郑重其事地警告她下不为例。没想到她坐在沙发上,很不屑一顾地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学校很多男孩也做过这样的动作。

我便将她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一番。诸如女孩子行为举止要端庄文雅,不要流里流气像个小太妹……也许我语气有些严厉,她撅着嘴一边听,一边反驳,还一边晃动着钢笔,我凑过去一看,那漂亮的沙发巾被钢笔戳了好多小洞洞,估计很难洗掉了。

我尽量忍住怒气说:“现在我不当着你朋友的面管教你,等她走了之后,我再好好管教你!”

结果,女儿一撒手,气冲冲地跑到自己房间,哐啷一声关上门。

当时,我并没有反省自己,而是迁怒女儿:“现在的小孩真是娇生惯养,金枝玉叶,说几句就敢犟嘴!就敢摔门!想当年我们这么大时,就算没做错事,被父母管教了,都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真是反了……”

还好,我这些气话都只是暗暗在心里翻涌,并没有隔着门对女儿脱口而出。其实以前她摔门而去的时候,我也这般对她进行过“忆苦思甜”的教育,但发现不但不会让女儿“羞愧难当”,反而会让她“变本加厉”,按她自己的说法:“我不喜欢妈妈拿你小时候和我小时候相比较。”

所以,我现在学会了冷处理。那就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从某种意义上说:冷静处理比冷嘲热讽好。因为我们每次冷嘲热讽都在重复上一辈父母的管教模式,只会带来同样的伤害。

然后,我若无其事地继续去厨房洗碗。这时,女儿的小伙伴跑过来问我:“阿姨,她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会做什么呢?”

我说:“没事,她可能在哭,安静一会儿就好了。你做作业去吧,别管她。”

没想到,女儿的同学很认真地对我说:“今天放学讲道时,圣经老师说,要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她在哭,那么,我应该进去陪她一会儿,对不对?”

顿时,我被这个小女孩的话震住了。放学时圣经老师的讲道,其实我也听了,但就压根没想到可以运用到这件小事上,而这小姑娘,不但渴慕听道,而且愿意行道,太难能可贵了。我一个大人反而不如一个孩子!”

“那么,你敲门问问她,愿不愿意让你陪,阿姨估计她不一定愿意。”

小姑娘开始敲门,果然没有回应。但她不肯放弃,又拿了一张白纸,刷刷写了什么,隔着门缝传递了过去。

还没等我洗完碗,女儿就已经打开门出来了。两个人有说有笑的。女儿情绪好转的速度如此之快,让我很惊讶。

我悄悄地看了看两个小女孩之间的纸条对话,不禁莞尔。

“你是谁?我心情不好,请不要进来。”

“我想陪你一会儿。耶稣爱你,你的妈妈已经原谅你了。”

“好吧,那我就开门,因为‘凡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耶稣也会祝福你。但请你不要写这个事在祷告事项上,就写‘让我们都能听主的话。’”

事后,我问女儿:“为什么要发脾气摔门呢?”

她说:“因为你是当着我朋友的面说我,我觉得很丢脸。”

刹那间,童年少年时代,父母当着邻人、当着同学、当着其他亲友数落我的情景浮上眼帘。而我在一旁表面噤若寒蝉安之若素,实则痛楚受伤,既不敢怒又不敢言的感受也涌上心头。

看来,不经意间我还是在重蹈覆辙地沿袭我父母的管教模式,但女儿并没有重蹈覆辙地沿袭我的受教模式——她觉得痛楚受伤,就选择了敢怒和敢言。而这份自由和勇敢,正是宽容的家庭环境才能给予的。这也许是我作为父母的进步。

然而,我知道自己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当女儿敢怒、敢言、敢哭的时候,不仅应该冷处理,更应该像女儿的小伙伴所做的:“与哀哭的人同哭”。正如《头脑特工队》中,bing bong 伤心的时候,乐乐为了能让它快乐起来,又是做鬼脸,又是逗乐子,却急功近利,于事无补;而忧忧却只是静静坐在它身边,用耳朵表达聆听,用眼睛表达同情,用双手表达抚触。奇妙的是,在这种“与哀哭的人同哭”的陪伴中,bing bong变得快乐起来了。这就是爱与被爱的神奇力量。

当我们父母鼓励孩子敞开真实情感时,请让我们父母先鼓励自己对他们给出真实接纳。而当我们鼓励自己对孩子给出真实接纳时,请先相信,我们因为上帝的救赎之爱已被无条件的接纳。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体验无条件的被接纳,如何能够对他人给出无条件的接纳?

“上帝也有这五种情绪吗?”

其实,有时候,不是我们帮助孩子成长,而是孩子帮助我们成长。比如,这次观影,去的除了我的一对儿女,还有女儿的语文老师,儿子的英语老师,以及女儿班上另外两个可爱的小女生,结束后,一路上,孩子们热烈讨论起来。

女儿和小伙伴说:“我最喜欢乐乐。”另一个小朋友说:“我最喜欢厌厌,因为她长得最漂亮。”儿子则说:“我最喜欢怕怕,因为我胆子小,很害怕。”我说:“我最喜欢忧忧,她很谦卑,很温柔,富有同理心。乐乐太急于求成。”

儿子突然问我:“妈妈,上帝也有这五种情绪吗?”

我说:“上帝应该只会有喜乐和悲伤两种情绪吧。上帝会喜乐,因为祂是喜乐的源头;主耶稣祷告的时候就常常充满喜乐;上帝也会悲伤,因为祂怜悯人,主耶稣经常忧伤叹息,还会因为朋友拉撒路的死亡而哭泣。他说: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儿子摇头,“但是上帝应该也会有愤怒吧?他看到人犯罪,就会愤怒。他厌恶罪呀。所以上帝也会有厌恶啊。”

我大吃一惊,觉得儿子圣经比我学的好,“你说的对,主耶稣在圣殿里,看到那些人没有敬畏之心,把圣殿当做贼窝做买卖,也发义怒了。”

“那上帝有没有惧怕的情绪呢?”

“当然没有,上帝已经胜过所有的罪恶和死亡呀!”我突然想到一句圣经经文:“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翰一书四章十八节)

于是,我又补充了一句:“但我们人会有惧怕。当我们对上帝的爱不够信任的时候,就会惧怕。”

正说着,我们来到黑黑的近道小路上。需要攀爬土坡和穿越铁轨,儿子本能地说:“我怕!”

我鼓励他说:“不要怕,我们靠着上帝,做勇敢的小男子汉。”

然后,我牵着他的小手,成功的迈上去,再然后,他放开我的大手,勇敢的走下来。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3

《头脑特工队》可能是目前为止最直接最完整地呈现这一主题的作品,没有假托一只玩具熊或一个童话公主,而是直接呈现了成长过程中美好记忆的一次次陷落。当小女孩拒绝回应爸爸的玩笑时,淘气岛轰然倾塌,我身边的陌生姑娘在啜泣,而我想要嚎啕大哭。

童年真的是在某一瞬间像爆破一样消失的么?小孩子可爱的瞬间,大多是不自以为可爱的,而从逐渐懂得“卖萌”开始,我们学会通过假装来重温童年时受到的宠爱,而童年也真正成为无法返回的孤岛。

30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