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2)

焯杰分享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3

  张艺谋因《红高粱》而成名,奠定了他在第五代导演中的地位和根基。但窃以为《大红灯笼高高挂》才是他扛鼎之作。当然,当年在紫禁城演出的《图兰朵》,也应是他在话剧导演中的最高峰。

  尽管后来他的《秋菊打官司》和《菊豆》还说得过去,但已经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导演,已经出现了退行性变化的迹象。在看完后来的《云南印象》和《丽江印象》等演出以后,只能说:“老谋子,确实已经老了!”

  要讲导演中的翘楚者,窃以为,还是要数谢晋,这位出生在浙江的上海人,他对人和人性的表演张力的追求,直到去死之前,尤显成熟和弥坚。可张艺谋在曾经的昙花一现后,很快就在安全套中死去了,尽管他至今还活着,且在许多人看起来,还越活越滋润。

  反思之,也就是这种退行性的衰变,造就了他08奥运,包括G20这类充满体制意志的商业机会的获得。恭喜他,整出了这么一个又一个足够称大的场面,既满足了绝大多数追求热闹和色彩的大众胃口,也满足了那些好大喜功,其实啥也不懂的官员们的心理需求。在这样一个全民体制的国度里,这钱,就是王八蛋。

  记得北京奥运的副导演张继刚,在奥运结束后的记者采访时,在盛赞张艺谋之后,说了一句话肺腑之言,说:“张艺谋不但有较强的协作能力,更有高超的与上层沟通和“妥协”的能力。而这种妥协,有时是很痛苦和无奈的。假如是我会受不了,但张导却能忍,且仍然愉快地把该做的工作做好。”

  至于,在此所指“妥协”的含义是什么?“妥协”的内容是什么?记者没有问,想来是不敢问,不能问,更是毋须问的。

  因为,那完全是“多余的话”。

  而作为导演的谢晋先生,想来,在其一生的导演生涯中,必然有许多妥协的时候,但肯定也有许多不妥协的时刻。即使在表面上看起来妥协了,至少在心理上没有真妥协,要不然,在他晚年的时候,拍不出像《芙蓉镇》这样的片子来。

  真心妥协了,也就丢了魂;魂没了,一切都死了。张艺谋就是一个什么都丢了,已经死了的导演之一。看他后来的片子中,不管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是《英雄》都不过是娱乐大众的肥皂泡。最近有朋友说:“《归来》总算还不错。”

  问:“是属于伤痕类,还是属于现实的批判类?”

  朋友答不上。其实都不是,也许都可以在其中找出一点影子。但关键是,在其中丝毫找不出,那怕是一点点突破和提升。要求不太多,只要求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拱那么一丁点。

  所以,每当人们问中国电影的代表作,总回答说:“谢晋的《芙蓉镇》,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看完了这三部以后,假如没时间,其他国产电影都可以不看。”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从一个家庭的组织构成,隐喻地勾勒出一个帝制时代的社会结构。皇帝,就和那个不太露脸的陈佐千一样。他们在极尽享乐之外,就是竭尽全力地对这个家族体制,进行维护,包装和掌控。

  楼顶上那间锁着门的黑屋子,就是在维护这个家族体制时,必须掩盖的所有真相。老百姓需要真相,当权者却拼命的掩盖真相。在这体制下的每个人,只有跟着掩盖真相,维护体制,才是唯一的出路。甚至,不惜以鼓励奸诈和凶残,暴戾和谎言为代价。二太太卓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有雁儿,颂莲,梅珊,卓云,大太太,高医生,飞浦等,回绕着这家的主人。每个人都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只要用心观察,都可以在活生生的人群中,找到类似的血肉。这就是电影艺术的意义。

  电影是现实中的丑陋和唯美,荒诞和真实的集中体现。只有用艺术的独特的语言,对现实生活进行无情的批判和鞭挞,才是她的魅力和意义所在。假如没有这些,这导演就死了。即使活着,那怕活得很健康,但,作为导演这个角色来说,也就等于死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相关文章:

1.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3篇

2.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3篇

3.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3篇

4.一把酸枣观后感3篇

5.辛德勒的名单影评3篇

6.疯狂原始人影评3篇

2065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