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箫的风门与口风技巧
吹箫时必须有正确的口形,气流通过呼吸道、口腔、嘴唇吹入箫的吹孔,使箫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箫的风门与口风技巧,欢迎阅读。
箫的风门与口风技巧
“风门”就是指气流通过的唇孔。“口风”是指通过风门呼出的气流也就是指呼吸与口形配合形成的气流。风门是否开得正确决定着箫的音色音准。
正确的口形如下:唇肌和面部肌肉配合协调,口两边嘴角肌肉向后拉,面部呈微笑状,双唇中间部分形成椭圆形风门,舌处于自然状态。
吹奏时,注意劲要用在内边嘴角肌肉处,双唇中间风门处绝对不能用力。嘴唇的薄厚不是风门好坏的绝对条件。如果嘴唇较厚,可多向后拉一点或用乐器将下唇多压一点。一般说,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可略靠前一点,不致影响箫的音色。切忌一唇过于靠前,一唇过于靠后。
风门形成后可以有大小变化,嘴唇两边肌肉拉力可帮助风门的变化,风门开大时,两边嘴角肌肉拉力相对减小(少用力);风门开小时,两边嘴角肌肉向后拉力反而加大(多用力)。这一变化,一般外表不太明显,要在练习时切身体会。
口风也有粗细缓急之分。音的高低强弱变化,主要是由口风来决定的,口风急发音高,口风缓发音低,口风粗发音强,口风细发音弱。风门和口风配合好了,我们才能吹奏出委婉曲调,抑扬顿挫的箫音。这就必须通过吹奏者运用正确的方法,经常刻苦的练习才能达到。而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要掌握呼吸与口形的密切配合,要发展呼吸与口形协调一致的功能。在实际吹奏中的呼吸和口形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呼吸变化集中表现在吸气量的多少和呼气(口风)的缓急粗细上。口形的变化则表现在风门的大小、口劲的大小上。
倚音
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在演奏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
倚音是一种装饰音。它在本位音之前出现,并倾向于本位音,使本位音有一种丰富的特殊色彩。倚音用较小的音符写在本位音的左上角,并用连线与本位音连结起来。
本位音前只有一个倚音音符时称为“单倚音”。单倚音有上下之分,比本音高的叫“上倚音”;比本音低的叫“下倚音”。本位音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倚音音符时称为“复倚音”。
在演奏倚音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因为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它帮助发出主音,倚音的演奏时值一般在前半拍的开始部分或有意在正拍之前,正拍时正好连上本位音。不得将倚音任意拖长或吹在强拍上,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
指震音
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匀迅速的扇动或开闭,发出一种与气震音相似的音。
指震音在音孔上的震动分为“本位指震音”,“下位指震音”。
(1)本位指震音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下半孔进行上下震动。
第二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旁边,还可以加上其下方各指同时在本音孔的旁边快速均匀的震动。只接触音孔边缘,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
第三种是如果在音孔上方震动,则手指不接触音孔。
(2)下位指震音:
按发音本孔的手指抬起后,不做任何动作,而其下方音孔的一指或数指,在音孔上或音孔旁进行震动。
由于手指震动的快慢速度不同,它起到的效果和用途也有根本的不同。当手指震动快时(约每秒钟五次),所得到的是一种微妙而柔弱的效果。它常常是伴随着特长音或弱音出现,江南丝竹乐常用指震音技巧来表现江南美景。当手指震动慢时(约每秒钟两次以下)所得到的是类似气震音效果。但它没有气震音那样舒展和内在,又因为它只能在本音的音高以下发音,音强的震动幅度较小,所以实际应用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