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抬指规律的探讨
在已问世的关于小提琴演奏的理论巨著中,至今尚未发现对小提琴抬指的规律和法则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专门论著。已出版的小提琴作品的乐谱上,也只是标明何指、何时、在何弦落下。一般只提示性地标出换把处和有特殊要求处的指法,偶尔标有保留指,亦是一带而过,点到而已。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
演奏者也往往只注意谱面所要求的落指的准确时间而忽视谱面上未显示的抬指的准确时间。因急于想把一个作品演奏下来,落指重视,抬指含糊,落指有谱、抬指则往往听之自身的习惯而任之,不去探究。这样练习的结果常常是落指正确抬指错,手指动作的组合混乱,不合乎逻辑。不但浪费了力量,重复着本不该重复的动作,使演奏在手指混乱中受阻甚至失败,同时音准和发音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一切皆因落指有章而抬指无法所造成,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规律的抬指可将指法变繁为简
不能想象小提琴家在演奏“tr”时不保留下方音的手指、而是象弹钢琴演奏“tr”时的动作,两个手指轮流交替起落会是什么样子。我想肯定没有人去做这种无意义的尝试。保留指是小提琴指法的特色,是演奏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指法之一。保留指既可称之为“落指后的延续”,又属于抬指范畴中的“晚抬”。
对于演奏者来说,何时保留,何时不保留,保留到哪里再抬起,均是由演奏者本人按照自己头脑中的逻辑来认定的。在合理省力效果好的原则指导下,把关键乐句眼花缭乱的复杂手指动作理顺。逻辑清晰、起落有序。以最简捷的动作,最少的起落次数,完成最复杂的技巧。变繁为简——是每一位演奏者必须去做的工作,也是开动脑筋练琴的基本功之一。
谈到小提琴演奏的复杂性、逻辑性,马上容易使人联想到那誉满全球的神化人物——大侦探福尔摩斯、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等一批具有发达头脑的人物,均被描写成对小提琴演奏情有独钟、甚至达到酷爱的程度。足可证明,小提琴演奏本身就是一门极为复杂、充满逻辑又独具艺术魅力的科学。
培养良好的抬指习惯
一般说来,左手手指是用哪个落哪个,有的还需提前落,但绝不是落指后不用时马上就抬起来。有的仍需保留在弦上待用,以减少起落的次数。究竟保留指多些好?还是少些好呢?如果从手指的逻辑性、省力、音准的把握考虑,多比少好。但如从手指的灵便、敏捷和揉弦自如的程度来看,少用有利。关键在运用得适时、适处、适度。也就是要掌握好运用的分寸。千万不要未加思索用过就抬,一旦成了习惯,这种下意识的不良动作将在演奏中留存得根深蒂固,很难彻底改正。同样,当逻辑合理的抬指规律形成后,也会产生正确的条件反射,变成良好的下意识的保留习惯。当眼睛扫过乐谱时,会象头脑算度极精的围棋高手,洞察全盘,望穿百步,周密思考而无一疏漏。瞬间就能反映出谱面所未显示的抬指的内在规律,迅速形成合理而科学的手指动作的最佳逻辑组合。也就是说,脑筋开动的多了,越用越灵活,越用思维越严密,越用反应越快,脑熟也同样生巧。
可以会而不用,不能用时不会
符合逻辑的手指起落是左手基本功之一。观察演奏者的指法逻辑,特别是抬指规律,其思考的逻辑性及用脑练琴的程度可一目了然。如果我们把练习分为三个阶段的话,那么,读谱试奏可称之为一度用脑阶段。旨在了解作品风格、布局及全貌。然后要进入选择最符合音乐要求的弓、指法,这为二度用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要寻求出的指法内在规律,已是谱面上所未显示的了。在三度用脑阶段,主要是深入挖掘音乐内涵,不断增强理解,独立并有所创新的处理乐曲到完美再现作品。
在第一阶段,新鲜感会使人兴奋。第三阶段,即将成功地再现作品令人喜悦。唯有第二阶段所面对并必须做好的是那些近于繁索又艰苦、耐心细致的工作——即头脑对指法逻辑的全面推算、比较、判断和应用。这恰恰是极易被忽视的。每个落下的手指,抬早了会增加起落次数和复杂程度,打乱手指逻辑,会感到忙乱。抬晚了会给后面再落的手指增加额外的负担和不必要的难度,会感到笨重。只有抬得不早不晚,使手指落得有道理,抬得有规律,有条不紊,精确有序,才能在今后面对听众的演奏中从容不迫、正常发挥。
只重视一、三度用脑阶段的练习,忽略或不够重视二度用脑练习的,只能说是用脑不足或“半脑练习”。唯有重视二度用脑,不再把练琴看作单纯落指的练习,而是看成落指与抬指的整体艺术时,才可称之为用脑练习或“全脑练习”。
对于抬指的规律,可以会而不用(如在慢速的歌唱性乐段),但不能用时不会(如在急速的技巧性乐段)。通晓指法逻辑,熟谙内在规律,是严格手指训练的重要一环。逻辑指法来自严密的思考及正确的判断,而寻求手指运动的内在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