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个人写作>自我鉴定>工作自我鉴定>

考察人员的学习工作报告总结

美婷2分享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透过考察学习,考察团成员深受触动、很受启发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 考察人员的学习工作报告总结,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考察人员的学习工作报告总结1

  为学习借鉴各地博物馆、文化中心(广场)、图书馆建设经验,服务于我县“客家缘”广场(暂定名)项目建设,在县人大陈思忠主任带领下,学习考察组一行6人,于2010年7月6日-11日赴哈尔滨,河南的郑州、安阳,西安、苏州、宁波等地(以下简称“五地”)学习考察其博物馆、文化中心(广场)和图书馆建设状况。前后六天,学习考察组具体参观考察了黑龙江民族博物馆、黑龙江博物馆、朝鲜族发展史(民俗)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院、天一阁藏书楼、宁波鄞州博物馆等9家博物院(馆),黑龙江图书馆、包玉钢图书馆、宁波图书馆等3家图书馆和相关城市有特色的文化广场。整个行程紧凑有序、具体深入,考察组一行收益非浅,基本到达了学习考察的预期目的。

  一、“五地”博物馆(院)的考察感受及经验借鉴:

  从我们考察的“五地”9家博物院(馆)来看,有的是依托其它建筑设立其中,如黑龙江民族博物馆设在当地的文庙,朝鲜族发展史(民俗)馆设在当地文化中心,只有几个小展室;有的是利用旧有的建筑,如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有的是建在考古挖掘出的旧址上,如殷墟博物馆。这些博物馆要么在形式与资料上乏善可陈,要么和我县新建的博物馆相差甚远,可供借鉴的东西少。给考察组一行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院、宁波鄞州博物馆,这五家高水平的博物院(馆)虽形式不同、个性各异,但其共性也相当突出,在第一眼的震撼后,考察组一行深刻地感受、思考着这些高水平博物院(馆)的共性,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启示之一:设计创新、经典的建筑是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前提?这些高水平的博物馆在建筑设计理念上都秉承“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为社会服务”,强调“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聘请名家国手设计而成。能够毫不夸张地说,经典的建筑是博物馆建设的物质前提。一个优秀的博物馆,从其建筑的角度来看,应当成为当地的坐标性建筑,是当地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一个没有当地文化个性的建筑,意味着博物馆建设失败了一半。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在筹建之初,国家有关部门就明确要求:新建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不但要在技术上到达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还应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并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其仿唐式宫殿建筑就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锦秋按照这一要求设计建造的,采取仿唐宫殿建筑风格,按“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宫殿庭院式布局建造,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太极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间构图特色以及千百年来早已潜入中国人空间意识中的“超以象外,得于寰中”的东方宇宙哲理,被法国总统希拉克称赞为“堪称世界最美的博物馆”;又如苏州博物馆,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以“中而新,苏而新”

  、“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建筑最大特点,是贝大师的“封刀之作”,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置身于周围的传统苏州建筑群中,宛如一体,十分协调;再如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会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杨鸿勋教授设计而成,设计方案、造型包含了殷商时期高级宫殿建筑形象的基本要素,又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大气磅礴、金碧辉煌,与中华文化的形象相统一,给人以无比的震撼;河南博物院由中国工程院士、著名建筑学家齐康大师设计;……这些博物馆建筑无一例外地成为让人传颂的经典建筑、当地的建筑坐标和文化名片。从考察中我们还发现,这些博物馆从选址上都选取在人流量相对较大的地方,从而保证了建成后博物馆的人气。个性是文化中心、演艺中心与图书馆,选址过于偏僻,不利于其人气的凝聚和功能的发挥。

  启示之二:多元平台,完善的功能是博物馆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些高水平的博新馆不仅仅是一座地标性建筑、重要的文化设施,同时也是当地文物保护、文物研究,面向公众和广大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及科学知识的基地,还是全国各地人民群众旅游和休闲的理想去处,其大面积的广场更是举办重大礼仪活动和大型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内设的临时展厅为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带给了一流的展示平台。馆内配备的完善的接待、多媒体导览、观众互动项目、文化活动、纪念品商店等服务体系,体现了当今博物馆功能多元化、服务人性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要求。有的博物馆还配备了多功能会议厅具有多语种同声传译、数字电影播放等国内最先进的设施。

  启示之三:特色鲜明,丰富的展览是博物馆建设的灵魂所在?其鲜明特色与个性,不仅仅体此刻各自的建筑上,在展陈上也是如此。这些高水平的博物馆从展陈共性看,其展陈由基本陈列、馆藏精品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组成,展览陈列虽然都以当地的出土文物和文物收藏为基本素材,但由于充分吸收了当地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突现当地文化特色,因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展陈。另外,在展览的艺术形式方面,各馆力求运用不同的设计理念,营造不同类别的陈列氛围,具备形式上的亲和力、趣味性、互动性,做到雅俗共赏。以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例,这座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共有馆藏文物及辅助展品11300余件,整体布展分为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个性展览4个部分、5个展厅、15个单元,向公众全面展示了汉字以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此外,文字博物馆还专门设置了一个“互动展厅”,包括缤纷汉字、猜字谜、名片设计、书法3D课堂等10个互动游戏,对青少年十分具有吸引力。再如,宁波鄞州博物馆以当地的民俗为展陈亮点,专门开辟了民俗展厅,以立体全景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清末老宁波的风情、民俗,如临其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启示之四:先进技术,优质的服务是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保障?收藏、展示、研究是博物馆三大主要任务,这些高水平的博物馆充分吸纳和采用了当今世界博物馆建设的先进技术,在藏品保护方面,普遍采用了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空调系统;在展陈方面,广泛使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展陈理念和手段,打破了以往展陈教科书式的乏味与单调。例如:由三维多媒体技术建立的虚拟陈列系统,使展览现场在时间上得到拓展,观众能够在电脑上用虚拟方式自由地查询、浏览博物馆以前举办过的各类陈列展览。在研究方面,引进成套先进的文物保护设备,利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

  以人为本是这些高水平馆的又一个共同特点,配备有完善的各种服务设施。首先在各大门处、大厅安装有参观导览系统和安全检查系统;馆内备有并出租内存多种语言的语音导览设备,另有免费宣传材料供观众索取。展陈区留有充足的观众休息空间及全面介绍博物馆展陈资料的观众视听室、播音室、电化教育室、观众参与室、文化教育等休闲、服务性空间。馆内还带给物品寄存、邮筒、ATM自动柜员机及周全的残疾人服务设施,细微之处备显人文关怀。

  二、对我县“客家缘”广场项目建设的推荐与思考

  1、关于选址与设计的问题:一是在选址上,推荐文化(演艺)中心和图书馆尽可能选在城市相对中心的位置,主要是为了便于青少年学生和群众,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二是在设计上,推荐聘请名家或在国内较为有名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使“客家缘”广场项目建筑群切实成为展示上杭文化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在功能板块的设计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为观众带给优质服务,在细节上见关怀。比如物品寄存、公共饮水、休息座椅、残障人电梯、婴儿室、童车和特殊人群使用的触摸屏;在中央大厅设立全彩色大屏幕、触摸屏查询电脑、多语种智能语音导览机和多语种个人掌上电脑导览;设立手动体验项目互动多媒体项目。此外配套设立餐厅、咖啡厅、茶室、商店、书店、自动取款机、邮筒、公用电话等设施。在文化广场名称、选址和设计方案上,推荐尽可能的征求专家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充分论证,注重效果,提高利用率,增强吸引力,使其更加贴合上杭的人文历史和未来城市风貌。

  2、关于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一个城市的地志性博物馆,既要展示精美的文物,又务必要有反映自身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展览。我县博物馆就应充分挖掘上杭地域特点、历史文脉,按照惟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对其基本功能作出规定,尤其是就应对其(基本展陈、专题展陈和临时展陈)布展的个性、主旨和理念进行科学定位,使其贴近上杭实际、突出区域特点、展示文化亮点。推荐我县博物馆功能定位应是:

  ——回放人文历史的驿站。上杭人类发展史漫长且辉煌,丰厚且深邃,是客家民系构成并与当地居民融合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座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就应把上杭通史作为基本陈列,选取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汲取史学界、考古界的研究成果,“由远及近、远略近详”地进行展陈,让上杭历史上的亮点“亮”起来,使之成为“回放”上杭人文历史的“驿站”。

  ——解读客家民系的平台。上杭是客家祖地,千年古城见证了客家先民的迁徙、发展,可谓“一部客家民系的发展史”。这能够当作上杭博物馆最为丰厚、最为充实,也最具特色的基本素材选向。透过博物馆这个平台,解读这段历史,是打造上杭博物馆品牌形象、提高公众影响力的重要选取。

  ——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上杭是诗画之作、山歌之乡、木偶之乡、建筑之乡、将军之乡,这块土地拥有丰富民间曲艺、民间工艺、客家风俗和历史遗存、人文传承所包含的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等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异彩纷呈。上杭完全有理由、也有条件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集中展示上杭形象,宣传推介上杭资源、旅游、区位和产业优势的窗口。

  ——旅游休闲的最佳去处。要把博物馆作为我县的地标性建筑,作为我县旅游资源“全景台”、“推介处”和旅游首选地进行建设、布展、管理和经营。要从满足观众获取信息、学习、愉悦、休闲等多种需求出发,合理安排陈列展览与休闲环境之间的空间布局,营造开放、温馨、怡人的文化休闲空间。

  3、关于博物馆展陈的推荐。一个城市的地志性博物馆,既要展示精美的文物,又务必要有反映自身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展览。要坚持创新创意、雅俗共赏、服务社会,科学界定每个专题的主题,在提高展陈的思想性、史料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特色性上下功夫。

  ——要解决好创意创新的问题。不搞简单复制,注重思想挖掘,深刻揭示展陈的现实好处,做到“一处风景一个典故,一座建筑一个故事,一座寺庙一段历史”,使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具有厚重感、时代感。

  ——要解决好雅俗共赏问题。一方面要解决展览深入浅出和通俗化的问题,注重普及历史和文物知识,采取多种手段,帮忙观众看懂展览。另一方面要注意提高展览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需求,使人们透过参观,能够对上杭的感性认识得到理性的升华。

  ——关于展陈手段的问题。尽可能吸纳和采用当今世界博物馆建设以及布展先进技术,如:全息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影片等多媒体展示和雕塑、油画、蜡像、微缩模型、立体全景和半景等技术。

  4、关于展陈筹备与土建同步的问题。展陈筹备与土建同步是博物馆快速建设的必然要求。从我们考察中了解,一些博物馆之所以能在短时间里建成开馆,主要得益于博物馆的展陈筹备和展馆建设同步进行。展陈筹备与土建同步,一是极大的缩短了建设时间,二是及时发现土建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个别展陈空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为后期的布展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在搞好博物馆土建的同时,展陈同步筹备,推荐要抓好四件事:一是起草《上杭博物馆管理办法》及相关的章程、规划,对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博物馆体制、职能、运行,以及内部管理和未来发展作出具体规定。二是学习、研究和收集整理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为博物馆布展积累文案素材。三是编写《展陈大纲》,组织专家结《展陈大纲》进行评审。“展陈大纲”(包括解说词)的撰写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委托国内史学界和博物馆界权威专家撰写。二是由组织本县的文物部门力量分专题撰写,尔后聘请专家进行研讨论证;三是外埠专家与本县专业人员合作撰写,然后由专家论证。四是收集展品。确定布展素材选向和征集办法。采取复制、借展、调展、上划、收购、捐献等方式,征集文物展品及其它展陈所需资料,最大限度地满足博物馆展陈

  需要。

  5、关于建筑布局和设计风格的问题。按目前的设计思路,“客家缘”广场作为一个综合性项目,包含了博物馆、族谱馆、临时会展、会议中心、文化中心、演艺厅、3D影院和商务酒店等多项设施,项目建筑体量较大,目前确定选址仅几个月时间,要想这组建筑群成为优秀作品,推荐设计方案不能仓促,要多研究、多论证,以便使建筑成为精品。此次考察中可知好的建筑作品设计建设阶段均较长,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从设计至开馆历时7年。同时,思考到文化中心、演艺厅、3D影院等文化设施服务群众个性是服务青少年学生的功能,推荐放在城市相对中心的地方。据测算,从县政府出发至目前规划的文化中心、演艺厅、3D影院的距离为6公里,作为县城,无论是在距离还是在人气上都不是很理想。

  此外,由于“客家缘”广场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因此在单体建筑的设计风格上务必持续高度的一致,使之建成后成为一个风格鲜明的建筑群落。从我们这次考察来看,博物馆作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并不是独立、排斥周边的环境,相反,它们是有机地融合在一齐,浑然一体。因此,在注重整个“客家缘”广场建筑风格一致的同时,对“客家缘”广场周边的建筑也应当同步做好控制性详规,否则,将来的“客家缘”广场建筑就有可能成为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败笔。

  6、关于“客家缘”广场建设要有必须的前瞻性问题。“客家缘”广场项目是上杭跨入新世纪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质和量都将快速提高,文化设施建设如果没有必须的前瞻性,将很快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推荐在设计与建设中,对其建筑面积、馆内设施、展陈手段等都要保有必须的前瞻性,个性是对客家族谱博物馆和会议中心要高起点、高要求,确保若干年以后但是时、不落伍。同时也推荐在规划时,要预留空间,留有发展的余地。

  此次考察时间虽短,但获益非浅。透过参观考察,我们认为,我县与河南、西安等地不可比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在作为博物馆重要支撑的经济技术诸条件以及文化资源上,更是无法相比。但是,上杭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客家文化资源丰富,选题亮点突出,如果能够在经典建筑的基础上,选准节点,浓墨重彩予以展示,完全有条件把上杭博物馆建设成“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考察人员的学习工作报告总结2

  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3月1日-3日,区委副书记曹殿军同志带领区直有关部门及各镇(街道)、开发区、高新园主要负责同志,赴江苏省昆山市就城市建设、镇域经济发展、园区建设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了昆山市民文化广场、周市镇商贸城、昆山市科博中心、千灯镇炎武社区、淀山湖航空产业园等项目,听取了相关状况介绍,并就城市管理、工业发展、飞地经济等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这次考察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资料丰富,受益匪浅,既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了差距,又受到了启迪、增强了信心,现报告如下:

  一、昆山市的经验做法

  (一)城市建设气魄之大令人赞叹。昆山之行,我们深深地为其城市建设的大手笔、宽视野、科学性、前瞻性所吸引,为其建筑包罗万象、风格迥异、彰显特色、相互匹配所折服,为其坚持规划优先、高点定位、多措并举推进城市建设所震撼,与其说昆山是一座现代化都市,不如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比如,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昆山市敢于跳出昆山做规划,置身于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来定位,围绕“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总体要求,透过聘请国内知名设计公司甚至美国易道等国际大公司,对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各片区详细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统盘思考,一次成型,严格实施,确保了规划的先进性、指导性与严肃性。同时,按照“年年出精品、处处有亮点”的要求,每年都实施一批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体育场馆、文化广场、艺术中心等功能性项目,逐步建成了集健身、休、文化、展览、商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民文化广场,占地1.2万平米、全国县级市最先进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的昆山图书馆,占地1.6万平米、集中展示昆山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昆山科博馆,总面积50平方公里、现已位居中国10大最佳服务外包园区之一的花桥国际商务城特色建筑群等诸多城市亮点,目前全市城市化率已到达74%。在城市管理

  经营方面,昆山市坚持以“民生城管”的昆山城管品牌为抓手,把所有镇作为一级执行部门纳入数字城管范围,实行定点、定路段、定职责的分片包干职责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一级指挥全覆盖。昆山市城管局每周都会确定一个重点整治的城市环境问题,集中力量予以解决,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环境面貌整洁美化。同时,坚持把能推向市场的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全部推向市场,透过出售道路、桥梁、路灯等设施的冠名权、广告位、使用权等方式,到达以城养城、以设施养设施的目的。比如,正在推行的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即由企业投资管理运营,政府花钱买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短途出行;即将建设的投资120亿元的市内高架桥项目,政府采用BT模式,由企业投资建设,政府根据回购协议分期支付建设资金,到期后投资人将高架桥移交政府。

  (二)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高令人钦佩。近年来,昆山市结合各镇发展实际,透过统筹规划镇域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构成了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3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20000元。在产业发展规划上,昆山市坚持制造业立市、服务业强市,突出全域规划的理念,把931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确定各镇的产业定位,规划建设了10个服务业聚集区、10个特色产业基地、10条主导产业链,构成了清晰合理、互为补充的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比如,在周市镇规划建设了6.5平方公里的昆山商贸城,将商贸城定位于打造联动太仓,辐射常熟,集居住娱乐、家居装饰、商业金融、汽车商贸、现代物流于一体,区域交流型的商贸服务实体。在拓展镇域发展空间上,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规模集中。比如,规划建设的千灯镇炎武社区,将22个村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建设居民楼228栋5576套,安置居民1.6万人。在此基础上,高标准规划建设了73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配套设施、服务管理全部一次性到位,不仅仅有力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也为经济发展腾挪了空间。在强农富民政策上,实施了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

  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帮扶经济薄弱村带动富民“八项举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5:1。同时,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作为强村富民的重要举措,全市土地流转率到达了90.8%。目前,除周庄外,全市所有镇(街道)一般预算收入全部过5亿元,50%的镇(街道)在10亿元以上,行政村年可支配收入全部过100万元。

  (三)园区承载潜力之强令人瞩目。近年来,昆山市的GDP、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翻番,经济社会能够得到快速跨越式发展,都得益于开发区的强力支撑。自1985年自费创办开发区以来,昆山已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目前全市60%以上的财政收入、8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90%以上的注册外资和工业产值、98%以上的进出口总额都来自于开发区。昆山的园区目标定位准确,“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这是历届领导班子持之以恒的战略。个性是在应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昆山都能敏锐地捕捉机遇,及时调整战略思维和目标定位,成功实现了“低转高”、“大转强”的转变。比如,中国昆山航空产业园,是一个以航空产业为主题的高科技开发区。园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飞机项目、中国航空工业战略性调整和全球航空产业布局调整的契机,由昆山淀山湖航空工业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联手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中航直升机有限公司、香港飞机技术支援集团有限公司、美国艾尔克森空中起重机联合公司,引进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云计算”中心和ERICSONS-64飞机的零部件制造、总装、售后运营服务,开展航空维修、飞机零部件制造、航材物

  流、航空教育培训及工业旅游等业务,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园区的产业特色鲜明,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透过功能突破、资源整合和政策共享,打造最优的载体,抢最好的“牌”。比如,昆山开发区是以TFT-LCD等核心项目为主导的光电产业园,花桥国际商务城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开发区,昆山高新区是以小核酸、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开发区。目前,这些园区已全部构成规模,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园区的建设方式独特,比如在模式选取上,采取“依托老城、开发新城”;在开发方针上,坚持“富规划、穷开发”;在开发步骤上,做到“滚动发展、逐步到位”;在开发目标上,以经济开发带动技术开发。不同层次配套、产品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了昆山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化升级,促进了特色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园区的招商路子灵活,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开发区坚持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在各个时期采取“撒网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招才引商”、“包装引资”等不同形式招揽客商,实现了从“以内引外”到“以外引外”,从“来者不拒”到“择优落户”,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的战略转变。个性是近年来,昆山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把一部手提电脑

  “化整为零”,对应着每一个零部件进行专题招商,引进了门类齐全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构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2011年,昆山的笔记本电脑组装数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到达50%以上,奠定了昆山在全球光电产业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四)自主创新步伐之快令人深省。昆山市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关键环节,坚持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平台”,更大范围地集聚创新核心要素,努力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创业城市。在国家科技部、社科院组织的城市创新潜力综合测评中,昆山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外资研发机构56家,高新技术企业298家,三年来共承担国家“863”、“973”计划项目19个。在创新服务平台方面,加快了阳澄湖科技园建设,并整合工业技术研究院、清华科技园、科教园区、软件园等创新载体,设立平面显示、机器人、小核酸等研究所,构建起了以“1院3区10基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成功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办学,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引导每个区镇至少与国内1所著名院校成功合作。目前,共设立各类产学研联合体494家,研发机构570家,博士后工作站15个和21个分站。在人才引进方面,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和“三新”人才计划,引进和培育建设新城市的现代人、引领新产业的核心人、服务新人才的专业人,每年按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

  36%的标准,设立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建设国家“___”人才(昆山)创新创业基地,实施百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百万科技项目启动扶持、百万人才安置资助、百万技术标准和发明专利奖励、百万重点实验室建设资助、百万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等“六个百万”工程。目前已有25名国家“___”、25名省高层次“双创”人才在昆山创业、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二、赴昆山学习考察的几点收获

  (一)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根本前提。昆山的成功实践证明:没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提升、思路的大转变,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昆山发展的历程,是超常规发展的历程,更是解放思想的发展历程。昆山标杆定得高,瞄准的是国际发达国家水平,思考的是在全国占多大比重,争夺的是全国第一、第二,见贤思齐、见快思超、见强思争。从上世纪80年代末“学、赶、超”口号的提出,到“十一五”时期“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升级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目标定位,再到目前“提振精气神、决胜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昆山经验告诉我们务必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敢学、敢想、敢干、会干”作为解放思想的突破点,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要办法、要干劲、要发展。只有大思路才会有大作为、大气魄才会有大开放,大开放才会有大发展。

  (二)始终坚持把真抓实干作为重要举措。昆山的发展,固然有其地域优势和国家政策优势,但更重要的却是昆山人吃苦耐劳、头脑灵活、善于学习的人为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广大干部群众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善于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在发展中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的有力证明。二十多年来,昆山人历届党政领导按照“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十二字方针,践行“5+2”、“白+黑”的工作方法,沉下身子,深入一线,扎实工作,分秒必争地去“抢”,有胆有识地去“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去“干”,最后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的历史性跨越。昆山人敢于担当,对每项工作、每项任务,都落实到单位、到个人,明确职责抓落实,不推诿扯皮,不争名夺利,踏踏实实,努力推进工作大干、快干、干好。

  (三)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关键环节。昆山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条条框框,能快则快、能超则超、能突破的就突破,敢为天下先。从兴办出口加工区,到实行网上报关;从“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到提升自主创新潜力;从取消农民动迁宅基地置换,到集约用地、集中开发;从创办农村富民合作组织,到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轨,等等,许多举措都是昆山的原创,也是全国的首创。全国第一个自费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出口加工区、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第一例有偿出让土地等诸多“第一”均出自昆山。昆山的创新已不限于某一方面,而是涉及观念、政策、体制、科技等全方位的创新,其中每一种创新都蕴涵着昆山人的勇气和胆识。正是凭着这种“敢于争第一、永于创唯一”的开拓精神,他们不断冲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始终走在了发展的前列。

  (四)始终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重要保障。“昆山环境”名不虚传!从提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形象大使”到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昆山各方面的环境优势已经凸显:昆山在全市干部中牢固树立了“权力就是职责、工作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对外商投资从来不说“不”,不说不能办,只说怎样办,大力打造零障碍发展环境。同时,注重转变服务方式,努力做到“三勤”,即勤学习、勤用脑、勤动腿,“三全”,即全人员、全方法、全覆盖,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服务于企业发展。个性是昆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整合35个部门442项审批一站式办公,自2003年运行至今已对审批服务8次大规模提速,实现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正是由于这种优良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创办了约5000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美元,昆山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投入的高密度地区、外商投资产出的高回报区和经济发展的高增长区。

  三、下一步的对策推荐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透过考察学习,考察团成员深受触动、很受启发,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全区正处在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务必把昆山精神转化为内在动力,紧密结合钢城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一)在解放思想上狠下功夫。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与昆山相比,我们没有其区位特点、经济基础、产业优势,自然条件、文化底蕴,但更为重要的却是在思想认识、发展境界、工作方法、目标行动上与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务必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在首位。个性是当前全市上下正处在“大招商、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解放思想务必着力在观念上破旧立新,破除盲目乐观、不思进取的思想,工作漂浮、敷衍了事的陋习,消极畏难、怕苦厌战的情绪,视野狭隘、目光短浅的思想,努力跳出钢城看钢城,站在全市甚至全省的角度来定目标、出思路、谋发展。解放思想务必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敢于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困难束缚,在业务工作上求创新,围绕中心工作求突破,努力改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勇于迎接困难和挑战。解放思想务必不断强化学习意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让广大干部广泛走出去学先进经验和开放的思维方式,邀请发达地区的干部来谈工作经验和管理措施,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出思路、搞创新、抓发展,真正把全区上下的思想观念统一到“聚精会神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

  (二)在精品城市建设上狠下功夫。城市建设水平体现着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因此,务必按照“突出精品、打造亮点”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在提高规划档次、建设标准、经营管理理念上下功夫。一是加快编制完善各项规划,力求规划设计经典化。坚持因地制宜,统盘思考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总体框架,尽快编制完成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确保规划一次性到位、分步骤实施,20年不落后。在建筑设计上坚持彰显地方特色,注重与城市整体的协调,注重道路、公园、广场等城市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和城市景观小品建设。规划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严厉打击各类违法建设行为,努力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力求城市建设精品化。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加快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分期分批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精品工程,彰显绿色钢城特色。全面铺开城中村、厂中村改造,做好新城镇、新社区的统筹规划建设工作,打造一批亮点工程、民生工程。着力抓好城乡道路、供电、绿化、亮化、净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南湖公园水面扩建改造的基础上,加快艾山公园、双山公园、生态绿地、住宅小区绿化等园林项目的改造步伐,努力打造

  群众满意的宜居生态的魅力钢城。三是加大城市管理经营力度,力求城市管理经营精细化、市场化。进一步理顺机制体制,强化相关职责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把城市管理由城管部门一家“独唱”变成“一家领唱、大家合唱”,实现真正好处上的“大城管”管理格局。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系统的作用,进一步扩大监督覆盖面,逐步实现城乡重点区域全覆盖,确保城市管理精细化。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对所有镇、村的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处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环境保洁水平。坚持创新城市经营思路,利用好冠名权、广告位出让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大力推广BOT、BT等政府融资搞建设的模式,缓解政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压力。

  (三)在镇域经济发展上狠下功夫。镇域经济是推动钢城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事关全区发展大局。一是坚持特色产业“立”镇。围绕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确定镇域、园区的主导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必须规模和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板块,构成各具特色的镇域经济发展路子,推动镇域之间相互“补位”、“错位”发展。依城靠钢城的镇(街道),主动理解莱钢和城区的辐射带动,实施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走工业立镇、三产强镇的发展路子。靠近开发区的镇,用心服务、融入开发区,走好区镇融合的路子;农业资源丰富的镇,坚持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突出发展林果、畜牧养殖以及特色旅游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坚持专业园区“强”镇。园区是特色产业发展的最佳载体。因此,在确定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加快相关项目的引进,不断延长拉伸产业链条,个性是注重发挥镇级园区的平台作用,用心引导各类企业向园区集中,不断提高园区发展水平。对不适宜本镇发展的项目,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有”,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透过探索实施财税分成来享受项目建设成果,增强镇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同时,鼓励在既有园区的基础上建设“园中园”,进一步优化资源培植,加速产业融合。三是坚持资源集约“

  活”镇。土地和农民是镇域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资源。因此,务必充分借助上级大力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优势,鼓励各村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所有权入股,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收益。同时,引导各镇充分利用好增减挂钩政策,加快土地复垦,着力解决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为项目发展腾出空间。在此基础上,把农民从土地中彻底摆脱出来,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和劳动力转移工程,使农民逐步成长为产业工人,真正做到“一举两得”。四是坚持“两新”工程“亮”镇。良好的环境是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务必高标准抓好城镇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建设步伐,配套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建设形象。坚持走市场化的路子,多措并举抓好路、水、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绿化亮化水平。

  (四)在开发区建设上狠下功夫。钢城经济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是承接招商引资项目、配套服务莱钢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一是毫不放松地提升园区的承载潜力。当前,开发区个性是钢铁深加工产业园的发展已经相对滞后,务必集中一切要素资源,实施重点突破,以最大的力度、最快的速度、高质量推进设施建设,实现园区承载潜力的新提升。个性是立足现有基础,加快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园区的绿化、美化、亮化,推进供电、河道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使园区尽快具备承载潜力。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学习昆山“经营园区”的理念,将园区拥有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资本化,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经营园区资产,吸引有实力、有潜力的开发投资公司承接开发建设,用市场的钱来建设一流园区。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项目引建。坚持把莱芜钢铁深加工产业园作为最大的承载基地,充分发挥好莱钢的招商载体作用,依托莱钢的品牌优势和营销网点,立足长三角、珠三角、港台等资金技术集聚区域,与莱钢联合组织专题招商活动,确保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尽快签约落地,不断壮大提升钢铁深加工产业优势。同时,按照“谋划项目抓落地,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

  目抓达效”要求,盯住意向项目,盯紧签约项目,盯牢在建项目,一事一议,合力推进,透过狠抓项目推进,使落户项目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作推动力和辐射带动力。三是倾情尽力地优化发展环境。项目是候鸟,哪里的环境好就向哪里迁移。当前,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等经济工作拼得不再是政策,而是环境。因此,结合全市开展的“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活动,突出大项目、大品牌,把目光、精力、资源聚集到大项目、大企业上来,对一批年内有望立项、到帐、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用心引导各级各部门立足职能,强化服务,一切围绕着企业转,认真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服务支持企业发展。

  (五)在推动产业链招商上狠下功夫。产业链招商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招商方式,也是昆山之行的最大收获。昆山抓住笔记本电脑这一产业链,将笔记本电脑的世界占有量提高到全球50%以上。在令人赞叹的同时,更发人深思。钢城作为以钢铁为主导的工业区,每年钢产量到达1200多万吨,而深加工潜力却不足30%。下一步,100吨电炉投产后,仅优特钢年产量就到达280万吨,能够满足所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因此,务必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围绕以粉末冶金制件、轴承钢制件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风力发电机主轴、磁悬浮轨排为主的大型设备制造产业,以带钢、H型钢为主的焊管加工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个性是加强与莱钢规划发展部、机动处、原料处、供应处等重点处室的联系沟通,大力实施“双50”工程,深入莱钢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主要加工企业,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吸引大型钢铁配套企业到钢城投资办厂,实现就地加工。

  (六)在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上狠下功夫。“十二五”期间,莱钢的产能将压缩到600万吨,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做优做强、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因此,作为钢城区,不能再单纯的以“产量”换“效益”,务必以企业自主创新为突破口,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着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潜力,尽快构成以科技创新为前进动力和发展潜力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一是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潜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组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靠大联强,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构建产学研合作关系。探索实施派员到高校挂职和工业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抓好企业上市工作。二是加快科研开发平台建设。把平台作为自主创新的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在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基础上,组织企业用心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鼓励镇(街道)、开发区、高新园与省内外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高校企业的成果转化带给平台。三是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以实施“汶源英才”工程为总抓手,认真落实一系列促进人才工作的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等各方面的措施,个性是注重专家型、复合型人才的引进,真正做到“引进一名人才、扶持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加快人才安居工程建设,鼓励各镇(街道)、开发区、高新园建设专家公寓,进一步改善人才生活条件。同时,着力解决好子女入托上学、工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带给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考察人员的学习工作报告总结3

  为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工作难题,更加准确地把握政策、理清思路、更好地服务大局,经邹主任同意,由马国旭副主任带队,王文等五名财务人员参加,于8月4日至8月6日,赴xx、xx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学习他们在公司经营、土地运作、财务管理以及融资工作等四个方面的先进经验。透过三天紧张的行程,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充分感受到了全国开发区都是一家人的深情厚谊。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开发区完美的前景、坚定了实现目标的信心,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此行的主要任务。具体状况小结如下:

  一、在两个开发区座谈的主要资料:

  (一)公司经营方面:

  两个开发区的总公司都经历了与管委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合署办公阶段。不同的是一个先合后分,一个是先分后合。

  xx开发区总公司,在2005年之前,老总由副主任兼,比较独立。2005年,因为管委会主要领导变动,并入财政局合署办公,采取“大财政、大预算、大融资”的管理模式。实行“三权分离”,决策权(管委会)、预算概算(总公司)、建设权(建设局)。总公司的定位是投融资平台。

  xx开发区总公司经过26年的发展历程,成份比较复杂。在财务管理与控制方面,初期与管委会合在一齐,常务副主任兼老总。此刻则相对独立,但总公司财务部还是要承担财政局一部分分工。总公司的定位是:一城市运营商。第一是负责土地开发,包括征地拆迁,但为了回避关联业务起见,拆迁、安置采取了两条线管理;第二是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低价位商品房建设。二在早期有市场行为。一方面做过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是在区外发展,做利润。另一方面组建外贸集团,此刻是全国五十强;三是政府投资机构。一方面是管理投资工作,其中一个大的亮点是投资银行业,在江苏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有股份。另一方面是满足引进外资需要。具体是做了江苏王子、创投基金(担保公司)和高科技领域。

  比较一下两个开发区总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投资公司的运行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应因时而变,“方便管理、利于大局,增速发展”才是硬道理。独立不独立,只是领导分工问题,不是决定公司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

  所以,此前一向困扰我们的“新城公司缺乏自主权,运行不顺畅”的问题,说到底,其实是由于我们单纯站在公司角度思考的原因,是缺乏全局观念的表现。

  (二)土地运作

  从介绍的状况看,两地思想都比较解放,善于规避政策,勇于创新措施,敢于以我为主。都力求利用最少的土地资源,开发更大的经济效益。用他们的话就是“没有大的项目、好的项目,是不会轻易批土地的”。当然,两地的发展也同样受到了土地指标的瓶颈制约。xx开发区抓住机遇,曾以9800元/亩的价格购买了其他地区10000亩的土地指标,主要作为安置房的土地储备,因为今后回迁户必然要求把他们的安置房由小产权转为大产权,从而引发不稳定因素。而且,对于已经落户的产能相对较低、土地产出比不高,或者不贴合整体产业规划布局要求的企业,xx采取了合同一到期就不再续约的做法,重新收回土地、重新布局。这其实也是我们招商引资的一个契机,发达地区产调整出局的企业,在我们那里就应还是会有必须的发展空间的,能够与我们其它的招商项目综合思考。

  除了土地的一级开发外,两个地区还都进行了房地产开发。xx开发区的一个成功做法是与xx中学(江泽民母校)强强联合,由开发区在境内带给土地,xx中学投资,新建xx中学分校,从而带动周边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升值更快、运营更好,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xx开发区由于成立较早(1984年12月),沾了政策的光,起步阶段是国务院投资助推,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当初钱都花不完的”,所以,在土地整理方面是做好“七通一平”才挂牌上市。在方面我们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财力,只作为状况通报提一下。

  (三)财务管理和投融资工作

  第一,财务管理方面。

  由于其务必贴合总公司运营模式的要求,具体业务的处理方法林林总总,那里就不再展开。

  但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由于开发区高速发展的特殊性,政企业务交叉的现象难以避免,表此刻会计处理上,就是即便最新的《会计准则》里面的会计科目,也满足不了新的业务要求。和我们一样,两地也都采取了“自造”会计科目的做法。比如在处理房地产开发子公司的成本核算上,xx总公司就设立了“开发成本”的会计科目。由于业务关系过于繁多,区分起来十分困难,有些会计科目甚至都细化到了六级、七级。最后审计的时候,鉴于业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审计人员也只能一笑认可。

  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国家必须会出台一个区别于其他的、专门适合于开发区的会计准则。相当于介乎企业会计和事业会计之间的一个会计门类。

  第二,投融资工作。

  在投资方面,开发区的投入产出周期较长,在投入产出比上,不能也不应与企业相比较,因为那里面还有个社会效益和社会职责的问题。尤其在开发区普遍存在的、资金运转极端困难的状况下,这个周期就更显漫长,投入产出比也更像是杯水车薪。因此,在资金远远满足不了投资需要的状况下,两地开发区在早期的时候,都采取过一些十分措施。比如对于标准厂房的问题,xx就采取过先给企业使用几年,再成本价卖给企业的“壮士断腕”的做法。看起来开发区是亏了,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卖过的厂房还在开发区,收回的资金又能够继续投入。这完全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是因势而为的变通做法,不能也不应按平常时期的标准来衡量和看待。

  在融资方面,两地都采取了发展、做实子公司,自主搭建融资平台、提高银行授信额度的用心做法。为了做大企业的营业收入和现金流,满足银行更大授信额度的要求,各个子公司相互间的变通交易就顺理成章了。xx开发区由于资金需求和缺口更大,投入的人力相对更多,有10名融资人员分兵出击,多点开花。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与股份制银行的成功合作。由于体制的原因,能够变通的余地相对更大、机会更多。

  二、总的体会和几点推荐

  (一)总的体会

  这次考察的两个开发区都是二级市的开发区,起步更早,规模更大,在经济总量、影响力和吸引力上我们确实没有可比性。之所以选取去,主要是两地发展理念、业务水平以及文化底蕴打动了我们,尤其是他们的业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从结果来看也是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但是,让我们不曾想到的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xx,人家居然都没听说过。我们的宣传工作确实太落后了。要明白,我们去的但是这些城市的最前沿――开发区,而且又是本省,同在江北。

  (二)几点推荐

  1、推荐管委会在财力许可的状况下,今后有针对性的多组织人员出去学习,效果当会立竿见影。

  2、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尤其要针对各地的开发区。人家都没听说过我们,再多的机会,也不会想到我们。

  3、招商引资的视野就应更加开阔。能够借鉴政府常用的结成友好城市的做法,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结成友好开发区。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占领了招商引资的有利平台,人脉资源更广、招商信息也更多。

  短短的三天时间,应对面的座谈也只是几个小时,我们的收获和体会还是很多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之道,我们会在今后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思考、改善。当然,我们也必须会与这些新交的朋友长期持续友谊、持续联系。

  考察人员的学习工作报告总结4

  为学习和了解浙江发展的经验,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两站”建设的机遇,实现昭通跨越式发展。2003年10月11日至2003年10月19日,由市委王书记、市政府曹副市长带队,有市直相关部门及十一县区主要领导参加的一行20余人赴浙江学习考察。透过这次考察学习,对浙江几个市的发展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实际领会了他们在发展中政策的开放与灵活,人的聪慧与自强,干部敢创新、善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对我们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了依托溪洛渡电站建设,加快永善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状况

  这次学习考察了浙江杭州、绍兴、诸暨、义乌、温州。我从接到参加考察的通知后,自己就把重点定位在温州。在一些资料上曾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构成了影响中国发展的“三个模式”,即“温州模式”、“深圳模式”、“苏南模式”。因此,有幸参加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的考察组,到了三大模式之一的“温州模式”的发源地,理应花更多的精力作一些深层次的学习与了解。从杭州到温州沿途听取了所到地方党委或政府的状况介绍,同时参观了杭州的娃哈哈集团,绍兴的袍江工业区,环城河整治,喜临门集团,诸暨的服装业、五金业、大唐袜业,中国珍珠之乡,义乌的大市场,温州的正泰集团及柳市电器、永中阀门、市区服装、打火机、鞋革等生产基地和市场。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启迪最深的还是温州。据介绍,20多年前温州“三少一差”突出:一是国家投资少;二是人均耕地少(0.4亩);三是资源少,交通条件差,在沿海地区发展也是较为滞后的。20多年后的这天,温州发展了,崛起了,创造了温州模式,成为全国发展的领路典型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温州的发展如此之快呢?靠的就是温州人崇尚的精神,即“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靠的就是温州精神,即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

  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放手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

  这次学习考察把聚焦点集中在温州,主要带着三个问题去寻求解答:一是温州经济的特点;二是透过学习考察主要有什么启示;三是就应学习“温州模式”的什么基本精神。

  (一)温州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透过学习与了解,我自己对温州经济是这样认识的:在经济发展的主体上,如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生产主体和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千家万户,而不是依靠少数人;在产品的销售方式上,市场建在国外、国内,在全国设立了成千上万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店和温州专柜进行销售;在发展经济的活动方式上,不是单守在家门口办企业和做生意,而是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生产力的分布方式上,不是把生产力分散在一个个山沟里,而是集中在建制镇,把经济建设与城镇的发展结合起来等等。其特点主要表此刻:

  一是温州的区域经济是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增长点的经济。为了养家糊口,具有传统流动和经商意识的温州人开始三五成群走出去。70年代中后期已有十万供销大军大踏步走向全国;82年当地民营企业“八大王”入狱,民营企业发展受到挫折;84年“八大王”平反,温州迎来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春天,干部群众放开手脚,投入了商品经济的滚滚洪流,开始走上了以“小商品、大市场,小规模、大协作,小机器、大动力,小能人,大气魄”为主要特征的治穷致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路子。温州的民营企业就是以起初的“人无我有”(即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家庭工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人有我转”(即发展股份合作制),发展到此刻的“人转我好”阶段,标志着温州民营经济迈上现代企业制度。目前,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以自然人投资为主的有限职责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些被称为“民营经济”的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市90%以上,基本构成了“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的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民营经济在温州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温州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部分,拓展市场的开路先锋,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

  二是温州区域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运行基础的经济。多年来,温州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构成了市场体系完整性,市场竞争特色性,市场发展动态性,市场规模效益群体性,市场机制作用渗透性等自身特点和优势。个性是商品市场“在发展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新发展”。由过去企业依靠专业市场推销产品为主转向专业市场和企业直接推销并举;由过去有形市场为主转向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举;由过去内销为主转向内销外销并举。走遍全国的200万温州人,一边挣钱,一边传播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意识和本领。他们在依靠勤劳苦干逐渐富裕起来的同时,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当地人走向勤劳致富之路,除了带动平原城镇人员务工发展二、三产业,也间接地带动了温州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梯次转移。实现了平原种田的外出做工,山上苦熬的下平原种田。

  三是温州区域经济是典型的区域性规模经济。温州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透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合作,把分散的中小规模为主的企业连接起来,构成了块状经济。服装、打火机、鞋革等都构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区域性规模企业群体、区域性规模生产基地、区域性规模品牌效应、区域性规模市场体系,产生了区域性规模效应,使温州民营企业不仅仅有“小”的活力,同时构成“大”的实力,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和较强的竞争力。

  四是温州区域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温州的成功,第一是靠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第二是温州人穷则思变;第三是温州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兴起于北宋,构成于南宋的永嘉学派,它的代表人杨叶适,他们提出了一个事功学说,主张惠工通商,这种文化底蕴就影响了一代一代的温州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这天,物化在温州人的身上,表现为人人都想当老板,构成了敢为人先,个性能创业的精神。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精神,来自千家万户的温州人,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用了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挣了千金万银。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温州人“不找市长找市场”,全力发展商品经济。就连下岗职工也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不找市长找市场、不言下岗言转岗”,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温州的企业是我要干,而不是人家要我干,所以是主动的。它有一种内在的冲动,也就是温州企业建立了内在的动力机制。

  (三)学习考察的主要启示

  启示之一:“温州模式”的可贵之点在于: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人们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满足于贫苦的生活。为了追求财富,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人们十分勤劳,善于学习,甘于吃苦,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无论到哪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而我们这些地方,在历史上就没受到过或很少受到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农业文化根深蒂固,计划经济的秩序又成为不可逾越的陈规,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与温州人相差甚大,甚至截然相反。温州人不远千里到那里开发廊、办服装店,甚至摆修鞋摊,在那里发现赚钱的机会,而当地人却对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或者虽然看到了,却不屑于干、不愿意干,或者不会干而又不去学。学习温州,首先要学习和培育市场经济的文化,学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

  启示之二:从温州经验看,要发展民营经济,最重要的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宽松环境,让人们自己去闯、去创业、去克服困难、去承担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市场经济的文化。要明白,在温州发展民营经济之初来自各方压力很大,也做过一些不利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例如,把最早创业的“八大王“投入了监狱,也多批次派干部到温州“灭火”等等。那时,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政府不可能给民营经济以优惠政策,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却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民营经济的火越烧越旺。而在我们这些地方,决策层尽管千呼万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但在相当一个层面的部门或干部管得太多,不放手;或者是步步设卡,处处干预;或者是把民营经济当作“唐僧肉”,各个部门都要去“吃”一口,这是其一;其二是应对招商引资,高喊开放开发,欢迎你来投资,但是不主动出击,而是坐等上门。之后又觉得人家是来赚钱的,心理不平衡。所以,能够对你热情,也能够不热情,吃、拿、卡要随之产生。学习温州,就是必须不要怕“肥水流进外人田”,个性是不要怕别人赚钱。

  启示之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温州在干某件事情,不是看有没有文件,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看实践中需不需要,实践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实践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有文件的照执行,没有文件的创造文件,实践与文件有抵触的,绕道走,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三个代表”和认真落实发展是硬道理。如农民手里有钱却没有城镇户口,进不了城,他们就集资建农民城,从异地回温州没航班就包机,自己开辟航线,异地商场不上温州货,自己就租柜台卖自己的货;分散的家庭经济规模被列为私有制的样板,他们就创造了股份制,既解决规模小的问题,又戴上了公有制的帽子。这个思维的特点是:不是从教条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不管什么事情,不管你旁人怎样讲,我都要试试看。试不成拉倒,试成了就要千方百计地坚持下去。而我们这些地方由于受落后的官本位的影响,不少人的思维的特点是唯实的少,唯书、唯上的多,做官讲保险,职责找落脚点,讲话发言讲安全感,导致敢闯的难闯、想试的难试……

  (四)就应学习的基本精神

  1、温州人淡漠于意识形态之争和热衷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生生不息的推动力量。这种力量所带来的不仅仅仅是物质繁荣,也是整个现代礼貌的进步。温州人勇于承认自己的追求物质的动机,这比他们已经取得的那些物质成果更加重要。只要尊重、鼓励、保护广大群众的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群众自己会找到致富之路。

  2、温州人的基本精神还在于:为了致富、为了创业,要不断追求、不断开拓、不断前进,永不满足。由于传统的影响,我们这些地方的人们往往安于现状,很容易满足,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小富即安”,不想再干了,沉溺于搓麻将,上饭馆。

  3、温州人的基本精神还在于:为了致富,人们异常勤劳,敢于冒风险,工作不挑捡,努力学习本领,善于适应环境,即使极端偏远、极端艰苦的地方,都有温州人在奋斗,在创业。但我们这些地方却不一样,人们也想生活过得好,但又图舒服,甚至宁愿失业也不愿干那些“苦累”之活,甘愿在当地受穷也不愿到外面去闯荡,寻找发展的机会。

  4、温州人的基本精神还在于:讲双赢重诚信,温州人做生意,既彼此竞争,又较为团结互助,不是想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好、我也好,共生且共荣。所以温州的所有制结构是多元的,经营主体是多元的,它的市场也是多元的,东方不亮西方亮。因此,温州的灵魂是创新,商业礼貌的核心是诚信,经济格局的特点是灵活,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是多元。

  三、围绕大电站,推进产业布局大调整,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

  溪洛渡电站建设的机遇已来临,如何实现服务与发展共赢,在支援溪洛渡电站建设的前提下,如何使移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为此,重点思考了三个问题:一是要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做好移民工作;二是要加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民增收,把产业做强做大;三是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做大城市容量,做美城市环境。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做好移民工作

  征地移民工作是当前的焦点、难点。自今年四月孟连协议签定后,在施工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多批次的移民群众上访,游行、张贴小字报、辱骂干部、围攻深入移民区做工作的工作组。针对这些问题,县委政府先后召开干部大会、移民亲属机关干部座谈会、老干部会等各类会议,多次从乡镇及机关抽调200多名干部坚持长达四个多月的工作;还组织了老干部代表、移民代表到孟连考察。经过多方面的思想发动,贴近群众,交心谈心,移民群众由抵触到理解、到配合进行实物指标复查。9月18日开始历时两个半月,全面完成了施工区移民的实物指标现场调查工作,现正进行归类,分析、利用。当前,重点是争取政策、组织内外迁。在移民政策的争取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移民搬迁的宗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任何时候都务必牢记;二是土地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移民没有能养家糊口的基本土地,将产生长期的不稳定;三是移民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历史性、长期性、社会性、群众性、国际性,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把握;四是应对电站建设,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就应是在业主与移民利益分配上找到最佳结合点。既要用心而为,大力支持,又要维护移民的应得利益。五是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应学习温州敢创

  新、善创新的精神,现有标准是十几年前制定的,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移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政策的合情、合理、科学,老百姓最讲实惠,施工区移民已为电站建设作出了牺牲,应得利益兑不了现,既搬不出,也稳不住。县委、政府有决心和信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恳请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二)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随着溪洛渡电站筹建工作进展加快,给永善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永善的“支持与服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要根据溪洛渡电站建设需要和目前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健康需求和消费趋势,结合资源优势,从资源、市场、时空综合思考,重点抓好有市场、有特色、效益好的产业群体,提升产业品位,使产业结构调出规模,调出“亮点”,调出“卖点”,迅速把产业做强做大,做出特色。在机制上要坚持政策带动、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带动、项目带动、科技示范带动及专业村、专业户带动战略,培植一批种植、养殖示范大户和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销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江边、高二半山、高寒山区分类指导,分层发展的原则。

  在高寒冷凉地区,突出以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发展养殖业为主,努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大力发展羊、肉牛,依托“云南半细毛羊”品种资源优势,在马楠、茂林、伍寨、码口等乡(镇)建设半细毛羊扩繁基地;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和“借母还儿、产子分成”的成功经验;减少高寒冷凉片区生猪饲养比例,减轻人畜争粮、争地压力;种植业中,以优质脱毒洋芋为主,其它作物为辅。在二半山区,以发展粮食作物、生猪为主,解决群众致富的问题。在江边河谷地区,以发展规模化经济作物、经济林果为主,解决群众率先奔小康的问题。

  围绕建设“沿江百里绿色产业经济带”,抓好“三群两基”建设。

  ――发展壮大以生猪、家禽、牛、羊为主的畜牧产业群。二半山以生猪、家禽为主,适当发展厩养山羊、肉牛,充分利用二半山粮产丰富,桔杆数量大的优势,大力普及生化、氨化饲料,科学饲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与高寒山区羊、肉牛合力构成畜牧产业群。同时,扶持发展肉制品加工企业,带动产业群的发展。

  ――发展壮大以魔芋、砂仁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群。把魔芋、砂仁发展成为经济作物中的龙头产业,用以带动油菜籽等作物的发展。充分发挥“金江魔芋”、“金江砂仁”的优质品牌效应,扩大魔芋种植面积、巩固砂仁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强化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财源,到达富民、壮乡、强县的目标。

  ――发展壮大以花椒、脐橙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群。以江边干热河谷地区为主,充分利用沿江自然资源,以金江花椒、红桔、脐橙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优质金江花椒和以脐橙为主的水果产业,在规模和加工上大做文章,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发展1―2户龙头企业,提高附加值。带动核桃、板粟、白蜡虫等产业以及二半山区的速生丰产林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子,从而到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培植蔬菜基地。随着溪洛渡电站筹建工作的进一步拓展,施工队伍和外地商人陆续进入县城,蔬菜、肉食等食物供应问题已成为迫切而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分两期规划建设4万亩蔬菜基地,年带给商品蔬菜8万吨。

  ――优质粮基地建设。以二半山区为主,增加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以优质大米和优质玉米为主,其它杂粮为辅,狠抓农技措施推广,努力提高单产,增加复种指数,使有限的耕地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潜力。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转变观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树立“竞争农业”新理念。进一步深化对县情、乡情镇情的认识,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结合起来,与农业基本建设结合起来,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与推广农业科技结合起来,抓好优势农产品的布局,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二是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农民自愿原则、生态平衡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优势产业向自然优势区域集中布局的原则、重点突破原则、择优发展原则、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原则、科技先导原则、龙头企业和能人带动原则。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解决好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问题。四是扶龙头、建协会、亲能人,解决好生产与市场的联接。解决好龙头连市场、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问题。建立农业专业协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自我服务。大力扶持营销大户,培育和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五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六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服务,齐抓共管,构成合力。建立健全目标职责制,层层落实职责,使每一个支柱产业,从规划布局、基地建设、品种引试、技术培训、生产加工到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有

  人才、有措施,环环抓紧抓实,确保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七是抓好小城镇建设和劳务输出。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和非公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与开发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八是讲礼貌,树新风,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解决好礼貌言行、环境卫生、服务质量,个性是农村、集镇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讲排场、铺张浪费等方面的问题,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倡导科学、礼貌、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农村礼貌程度。

  (三)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做大城市容量,做美城市景观

  为适应支持服务溪洛渡电站建设的需要,围绕构建“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城市”的形象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加大县城扩容改造力度,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在规划管理上,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严格按规划确定的城市目标定位进行建设。已聘请重庆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县城15平方公里总规和8平方公里建设性详规。根据规划,我县将在县城老城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北片城区,用心配合三峡公司建设好电站施工生活区,着手开发南片新区,透过溪洛渡大道、振兴大街、民通路相连接,力争在五至十年内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布局和体系。

  二是在开发模式上,坚持按照“组团、连线、成片”的思路,实行组团式开发与连片式发展相结合。

  三是在资金来源上,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前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辟融资渠道,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多渠道吸引外来投资商和本地民间资金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上,坚持把土地作为经营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城招商的路子。对公益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鼓励性产业投资项目,实行协议出让,规划勘察成本、一级土地市场费、公共设施建设费完全由开发商承担;对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拍卖;享受和兑现优惠政策,实行“收支两条线”,采取先征后扶持的办法进行。

  考察人员的学习工作报告总结5

  4月28日下午至4月29日,第一考察学习小组一行9人在副校长李宏生同志的带领下,先后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高职院校,就学校升格高职后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考察学习,并参观了相关高校的校园及实验实训基地。现将具体状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感受

  第一考察学习小组本次共考察参观了3所院校,其中高职院1所、高职校2所,考察的资料主要有高职校的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系部管理模式、内部分配制度等,较之这三所院校的硬件设施、内部管理等,我校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必须差距外,而与徐州经贸高职校、徐州财经高职校差别不大。这三所院校在管理模式上基本上都采用了系部二级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各个系部,各行政处室主要做好服务、协调、督查等工作,各系部职责明确、责权分明,整个学校严格按照制订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行。

  我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校科二级管理模式,经过长期运行和不断改善后,我校在校科二级管理上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各处室、专业科的岗位职责明确,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齐全,各部门在党总支、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部门工作,确保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速高效运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再上新台阶。

  由中职升格高职校后,学校在办学理念、育人规格、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务必发生质的变化;搬迁新校区后,学校的办学规模急速扩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实际,为此,对学校的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我们全体学习成员的共识。

  二、具体推荐

  1.建立健全完善系部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

  这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较强,工作量较大,工作过程繁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于今年已组织人员多次到外地的高职院校考察学习,对校内机构设置、岗位职数等框架也已基本明了,因而能够组织一班人马,结合学校实际对现有管理手册修订完善,明确各系部的岗位职责,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就可立即向高职校系部管理模式过渡,在以后运行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根据学校实际再加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2.对职能处室和系部负责人配备要精干。

  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学校要给予各系部必须程度上的权利,包括人、财、物;但各系部不得单独设立帐户,所有收入务必交入学校大帐,统一支出。系部负责人的权限相对大了,而相应承担的职责也应加大,务必全面负责系部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系部负责人的潜力要强,工作方法要灵活,凝聚力要高,但大局意识、服从意识更要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服务、协调、监督作用要进一步发挥。这样,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职能处室与各系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学校工作快速发展。

  3.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进入新校区后,在校学生人数、班级数急剧增加,有可能会出现一位老师担任1个及以上班级班主任的状况,而对班主任的考核务必强化,奖惩力度要加大。此外,还可借鉴其他高职校的模式,即从校外聘用大学生担任辅导员,每人负责2~3个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

  4.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要坚持“优质优酬、合理分配”的分配制度,实行个人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实绩挂钩,要逐步构成向突出人才、特殊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奖勤罚懒,重实绩、重贡献,合理拉开差距,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用心性。

    19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