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

欣敏分享

通过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1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1】

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经过专家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解读,我对铸牢民族共同体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我认为这一点与我的工作关系最密切,在讲座中董军明老师也做了详细解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我认为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所有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都是在夯实这个根基。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是语文课上对教材的正确解读,还是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种形式的的学习,对国家历史的了解,以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体验等中队活动,都是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这种教育的熏陶,让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维护祖国不再是无感情地高喊口号,而是引发共鸣,让孩子们能在未来的每一刻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让他们觉得学习不光是为了眼前的成绩和荣誉,更要为了让自己和自己祖国变得更好而努力。

另一点让我感受很深的是,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大队部之前开展了关于“我的2035”主题活动,活动中我带领孩子们观看畅想未来的视频,并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自己的2035年会是什么样子的。虽然孩子们讨论热烈,但是仅仅是围绕自己说了15年后可能在做什么,想做什么,孩子们的想法并没有和祖国联系起来,很多孩子甚至是茫然地没有想法。昨天听了内蒙古少工委副主任刘颖老师的解读,我才学到了正确的做法,刘颖老师说,与其问孩子们你的2035是什么样子的,不如问问他们“2035年你会为祖国做些什么?”答案可能不会变,孩子们依然想当老师、当医生、当科学家,但是他们想到的不仅仅是做了自己想做什么事,而是我想做的事不光是我自己的事,我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影响到这个社会,我学到的每一点知识都会造福于我的祖国。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大概就是这样吧,其实孩子幼小的心中都有小小的爱国情怀的种子,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正确的方式浇灌这颗种子,帮助它长成参天大树。

最后,我想就发生在我自己班里的一件事说说我对铸牢民族共同体的体会。崔皓轩同学是一名朝鲜族同学,他很有才华却十分内向,成绩也忽高忽低,十分不自信。在学校大队部开展“石榴籽”系列活动时,我让他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在国庆节活动中让他以少数民族同学的身份参加班级诗朗诵节目演出。一学期下来,我发现他开朗了,健谈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我之前只关注到了他性格上的变化,直到有一次我们开展了九一八主题班队活动,在交流自己的想法时,他对我说:“老师,我是朝鲜族,我生活在内蒙古,但是我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会记住这节课,我长大了要当兵保卫中国。”那一刻我明白了这一学期的民族团结教育带给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多么大的影响。后来复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时,我问孩子们生活中你还了解过哪些少数民族,同学们说满族、朝鲜族……这些民族的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在一个教室里读书生活。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生在内蒙古,长在内蒙古,学在内蒙古,更是为我们对孩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和资源。

这几天的学习我收获很多,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更清晰地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自己肩上的责任,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使命,在党的旗帜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自己的所学去影响每一个孩子,不仅教出好学生,更要培养国家的“红孩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2】

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民族团结进步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前提,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源于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认同,更源于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础和内在精神动力。因此,中华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一、充分认识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民族精神的根本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凝结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人心相通相聚,重在价值观一致和理念相通,其基础就是文化认同。有了文化认同,人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有着相同的文化符号,有着共同的生活理想,有了融进血脉中的文化理念,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有着共同的身份建构和归属,反映出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连接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只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得到巩固。只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从根本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巩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才能巩固团结融合、互帮互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反之,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会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丢失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减弱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阻碍和破坏民族团结进步,影响国家安全稳定和祖国统一。

二、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最深层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文化是一个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各族人民共同拥有和不断增强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的源泉。

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中华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始终在相互对话和碰撞中交汇、交融、交流,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不断加深,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血脉。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就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有机整体,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软实力。中华文化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紧密契合,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是建构民族团结的价值坐标,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引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的符号有助于人们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从历史角度出发,以史实为依据,以文化为载体,结合社会现实,对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象征符号的特定媒介物,如长城、纪念碑、博物馆、民族英雄雕塑等有形物或者纪念日、文艺作品等无形物给予一定法律形式的保护,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身份标识,唤起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强化了各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守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在根脉盘结、养分互润基础上培育、成长、开花、结果的中华文化及其内涵着的精神境界和价值体系。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精神纽带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中华文化认同,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建立民族间手足相亲和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使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自觉的行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二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品质、涵育文明、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共同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让互联网成为中华文化认同的最大增量,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我们要牢牢把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这个根本点,深刻认识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和无限的智慧,共同开拓了广袤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更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

一、必须坚持以政治引领民族团结,确保新时代民族工作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行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内蒙古自治区70多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下功夫。必须要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担当、积极的行动,将党中央和区市党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扎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

二、必须坚持以服务增进民族团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成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要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把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作为引领各项工作的旗帜和方向,做到中央有部署、我们有落实,党委有要求、我们有响应,党委有指示、我们有行动。要聚焦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好“十四五”开局起步各项工作,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上下更多功夫、想更多办法,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解决好各族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切实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必须要着力建设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特别是持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双语兼通干部的培养、选拔、重用,强化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为“十四五”开局起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必须坚持以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引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守望相助、齐心奋斗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始终坚持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扎实有力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贡献力量。必须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行业领域等多种优势,做民族团结政策理论的宣讲员,做民族工作决策部署的捍卫者。特别是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必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好党员干部和群众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正确引导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把新时代民族团结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4】

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5】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20_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瞻远瞩,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从此,中华儿女有了共同的追求,56个民族有了共同的梦想,13亿中国人戮力同心、砥砺前行,汇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而民族团结则是成就中国梦的有力保障。中国的大好局面是某些人不想看到的,他们见不得我们好,妄想搞乱中国,打碎我们的梦,把已经推翻的大山重新压回到我们头上,妄想把我们踩在脚下、像百年前那般继续欺压奴役我们,而破坏民族团结,就是他们惯用的伎俩之一。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尤其要对此有清醒认识。

民族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地位举足轻重。从国际上来看,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各种冲突,绝大多数都是民族宗教冲突,或是以民族宗教为旗号的冲突。从国内来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在20_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容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0_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要深刻认识“多元一体”的民族国情,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集中概括为九坚持,即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九个坚持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实践中建立和发展完善起来的,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独创的,适合中国的正确道路。作为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认真领会,并在三全育人的工作实践中融会贯通,指导工作。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认同的重要基础;是各民族最为便捷地实现充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各民族更为全面、直接、高效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是民族地区全面加快发展,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各民族更加深入广泛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提高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依法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并行不悖。要正确理解和解读国家政策,不要被蓄意破坏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敌对势力蛊惑。要深刻认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极端重要性,增强正确宣传、严格执行、努力推动的自觉性。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上来。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工作的党员干部,要让民族工作意识深深扎根于内心,主动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国家政治安全防范意识,做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6】

“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在新时代对做好民族工作的殷切希望,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制定的战略目标。为此,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新方向。通过旗政协的视频学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本人思想得到了洗礼,精神得到了升华。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其在新时代民族理论中的主导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其意识表现体现在国情意识、历史主流意识、政治法制意识、团结合作意识以及共同发展意识当中。在民族认同层面要处理好共同在哪里,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一体”的认同。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相一致,中华文化也是“多样性”与“共同性”的有机统一。通过学习推行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工作相关政策,更深刻认识到本次教材改革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国家事权。此项工作关键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工作。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体现在实际教育教学当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表率作用。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理应走在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前列,培养出具有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抓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阵地的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应准确把握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将教育分管工作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性,把祖国未来的青少年都培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让民族地区的学生享受更加公平合理的教育,为他们就业和走向社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7】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和远景期许。这一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是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宏大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国情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必须正确树立、真正树牢政治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实践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在于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8】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可以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形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自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努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形成明朗乐观美好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断、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9】

这民族那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巩固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各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高亢的民族团结之歌,需要众声合唱;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需要同心呵护;牢固的民族团结之桥,需要真情浇铸;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建设。一句话,维护民族团结大局人人有责任,实现民族团结目标个个有义务。

但民族团结不会凭空而至、从天而降,更是坐等不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个人工作的岗位,都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舞台。我们都应坚定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发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维护者。点点滴滴,涓涓细流,终能汇聚成涵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浩荡潮流。

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局面,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携手共筑维护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使民族团结成为时代的正能量、最强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10】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更加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统编教材。现将本次培训活动的体会总结如下。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全面提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民族认同,二是共同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利益的认识与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全局。

2、大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近代以后,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也有一个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其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体系和制度,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各学段、各环节,纳入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3、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文化认同属于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包括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发展政治认同素养,才能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这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工作中要全面分析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让学生形成对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正确认识,形成政治认同并且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5、青年学生应该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的。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11】

两天半的时间,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加组内研讨,让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党的__以来,____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我同样听取了这样的崇高理论,不断强调教师在发展和振兴民族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虽然我只是小县城的一名高中教师,但我同样是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这让我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更让我从思想意识上,增强了民族意识感。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更加用心、用情做教育,争取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去培养德才兼备的各民族优秀人才,用我们更多的知识、更崇高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向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我们更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坚定去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践行者。通过此次学习,我还领悟到了国家赋予教师的重大使命。__还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而且,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__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紧紧连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这更让我感到自己作为其中一名参与者的崇高与伟大。因此,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会紧跟党的路线,深深体会党的意识,用心、用情做好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一份力,献出自己的一片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12】

团结就是力量,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还记得,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慢慢又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强大”。

从小,我就为我能生活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而自豪骄傲,因为我知道,这片土地,汇聚的56份热情;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种希望;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知道,我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各族儿女都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繁荣的发展大国。

有句话说得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自古以来,钓鱼山本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一个小小的日本,想买我们的领土,不买就抢,全国与世界的人民,我相信,现在都看得清日本是一个怎样无耻、霸道的、小到用一百个日本,才低得中国的领土。

在这一点上,足够证明中国人民的团结,比团结,比人力我们样样赢你,小小的日本,你不要嚣张,最后的胜利是要靠民心所向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13】

有助于明确自由民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苏共中央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关键时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主动性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捷伊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凝聚的过程。如毕达哥拉斯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之时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之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作战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有效发挥作用中,我们党和国家的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上。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卢戈韦并在精神上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金融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际机构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力有效的互动与开展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新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期许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肩负起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性,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代价、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外来侵略、内部崩坏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有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主权国家的兴衰和尊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14】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重要政治基础,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尚丞之举。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篇15】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可以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形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自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努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形成明朗乐观美好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断、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2199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