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文>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

新华分享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优秀10篇)】,供你选择借鉴。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篇1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能够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忙。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务必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职责。

一个好教师就应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带给适宜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就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就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取。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取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取;教育中要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几点,才是为教育真正的开始做好准备。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篇2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篇3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篇4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篇5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两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成人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成人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成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篇6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资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潜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透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之后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个性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给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状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超多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个性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透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篇7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习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篇8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成人,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作为老师,应懂得浪费童年期孩子的时间来教会他们如何发展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接触知识,学习知识。对于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观念,那学也相当于白学,不久就会把学到的马上忘得精光,说不定还会造成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反效果。儿童期就是玩的年龄,那还不如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感觉和体力,等到适合的阶段再教给他们知识,也许这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在青年期中,卢梭的观点也并未改变,他始终认为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且知识不是教来的,而是学来的,他主张要把学习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注重的只是判断能力。不过在此时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篇9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被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精美的描绘、细腻的文笔所折服。全书贯穿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最让人称奇的是,卢梭的儿童教育观,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让人不得不惊叹卢梭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

卢梭的《爱弥尔》虽然是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还是有借鉴作用。

首先,作为幼儿园管理者的我要转变观念,用知识充实自己,要善于学习,博览群书,把自然教育当做一种态度,一种拓展视野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做一名乐学好思的智者,要把幼儿教育看作是亲近自然的教育,把幼儿园创设成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让大自然与教育自然地融为一体,孩子如一株株嫩绿的小树苗,生机盎然,茁壮成长;教师团队如浓浓春意,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体现出人本教育及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理念。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儿童,积极创设条件引导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美。充分利用吉利幼儿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丰厚的社区环境,以幼儿为本,创设人文化的环境,为幼儿营造安全、温馨的氛围,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起到人生起步的第一个站点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育人摇篮,这里,永远留下孩子们美好幸福的回忆,让“素质教育”这朵奇葩,在吉利幼儿园开得更鲜,开得更艳!

最后,通过吉利园报、班报,BBS、家长学校、吉利QQ群等多条途径动员家长朋友们充分认识幼儿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进行,需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正如卢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踏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让我们家园携手起来共同聆听大师的呼唤,了解孩子们的世界,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自由舒展的童年。

重读《爱弥儿》,让我豁然开朗。

爱弥儿读书反思与心得篇10

最近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习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习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203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