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读书心得>

最新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范文5篇

浣静分享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的深刻见解,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颇具创意的论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新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范文一

  波兹曼显然非常清楚,他定义上或者近代西方意识里的童年,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产物,但同样清晰的是他显然没有注意到(我并不怪他),近代西方定义上的童年,在占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人口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从未存在过,而且很可能未来也来不及诞生就会直接跳跃进入令他忧心忡忡的下一阶段。

  所有特定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传播和保持都需要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形态,随着后者变化,前者的地位自然也会变化,要么干脆消失无踪,要么变成次要的娱乐消费品而非主导法则,波兹曼所面临的其实是后一种状况,他所钟情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好奇心等“童年”要素,并非真的消逝了,仅仅是不再限定面向未成年人销售,而经由文化商业变成了人人可以购买和下载的商品——关于这些主题的电影、书籍、游戏、诸如此类。

  我恰恰认为这是比较好的方式,也是这些要素应有的位置,因为波兹曼提到的那些要素本来就是特定年代的部分成年人对儿童的期许,而不是儿童对自己的期许,比起把自己的想象经年累月地以社会化手段强加在孩子头上,真不如让那些大人自己买几张电影碟回屋里自己撸去。

  所谓纯真不过是无知懵懂的一个侧面,它能提供多少无邪可爱,就能提供三倍的残忍野蛮,人类作为群体动物,社交和斗争的双重本能早已埋藏在基因当中,认为是成年人世界将儿童带坏,根本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傲慢自满,除了那些由完美的天鹅绒房间包围着长大的孩子,从未与同龄人打过交道的孩子,以及将自己的成长记忆经过选择美化的人,请大家现在发掘一下自己的记忆,有谁不曾在童年期体验过儿童群体内部的力量斗争和人际矛盾带来的痛苦——打架和争吵还需要大人教?又有几个孩童不曾体验过面对成年人世界的无力和被轻视?如果真能选择的话,有多少孩子愿意用渺小脆弱为代价保持可爱天真呢?

  认为童年是一个需要呵护的童话,这本身就是一个供成年人消费的童话,事实是,任何成年人世界的肮脏,都能够在儿童自己的群体中找到初始原型,唯一差别在于儿童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将这些内容变得足够复杂庞大——等他们长大了就有了——这些东西本来也就是这么来的。仅有的能阻止小野兽们自然进化为大怪物的因素就是权责意识、是自制能力,是法理惯例、是契约精神。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现在的新生个体长大——获得信息、技术和其中蕴含的权力的速度,远胜以往,自然也就不会有太长的时间当爹娘的观赏宠物。既然原来的观赏用宠物笼子很快就装不下了,唯一理智的做法就是及时教育这些注定越来越早获得权力的人类社会新贵们对自己得到的力量拥有责任意识——反之,你就是在助长未成年人犯罪——实际拥有权力的人必然行使权力,而如果他们无法合法运用,自然就会非法运用。

  至于对童年的怀念和伤感,那是一项不错的个人消费品和文艺商品,仅此而已。

  有些孩子迫切希望长大,另一些不想长大,有些成年人讨厌懵懂无知,还有些成年人想重返纯真,技术革新可以满足他们所有人的愿望,而商业交换则使得实现任何人愿望的社会代价都不会太高——你总是要为自己获得某些产品而补偿支付别人,事实上,这是一项伟大的进步,远远胜过以往根据年龄之类粗糙死板的界限任意决定人们的需求,剥夺人们的选择,压抑人们的愿望,在所有相似领域几乎都是如此。

  真要说有什么问题的话,孩子们太快长大完全不是问题,成年人们开始过分宠溺自己,倒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最新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范文二

  什么是儿童?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有个大致的概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儿童范围是指0到18岁,而医学上是指0到14岁。不同的范畴对儿童范围的划定固然不同。然而这些数字无法帮助我们表达童年的概念。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出发,给儿童和成人划定了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个特点区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发育完全。 2、身体是否能完全服从于理性思维的支配。3、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点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克服人类天性的能力。至于什么是人类天性?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虽然我们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动物,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不过是动物里面很普通的一种。吸收和排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持生存,这是动物的天性。性欲,人类和其他动物皆有,这是我们赖以繁衍的手段。不过人类在这点上比其他动物特别的地方在于:人类把这种手段升华为生活的情趣,并把性欲衍生为权利欲,占有欲之类的一系列欲望(朋友称之为原欲)。我觉得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社会属性(什么能制造并运用工具和能用语言交流之类的都可以归之为社会属性)。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说和其他动物的天性是一样的。第三点我们都是亲身体会的,这因为小时我们没有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学校这种机构来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们更快成为成人。

  作者在书中的重心是分析当代社会如何通过把这三个概念混淆来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

  罪魁祸首还是电视。首先,电视每天24小时不断播报内容,使得其必须不断寻找话题。而高度的时效性和娱乐性使得电视不能在同一话题停留太久。于是乎,很多儿童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性话题,暴力,犯罪,政治阴谋等会使儿童接触后不知所措的"成人秘密"被大量地灌输给当代的儿童。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生理上的界限。再者,电视作为"图像革命"和"电力革命"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儿童和成人都习惯于不假思索的信息获取。电视鼓励感性的思维而非理性的思考。褪去了理性光环后的成人的思维和儿童还有什么区别?在电视机面前人人平等,成人和小孩都习惯在电视面前哈哈大笑。

  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我妈妈的同事有个儿子,才上初中的年纪,就懂得在大人面前卖弄成熟。他看见大人不会出现以往孩子的羞怯,反而在夸夸其谈自己如何懂得处理朋友关系,如何懂得利用身边的人来成就自己。他说:"朋友是身边最好的资源,要不时给好处他们,他们才会感激你,要多结交有钱有前途的朋友,这样对自己将来出去社会才会更有利。"我听到后简直心寒。一个十三四岁的儿童,就学会用这么功利的角度来看待朋友关系,小小年纪世界观就已经被严重的扭曲,很难想象他长大后会变成怎样。我稍微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环境:衣食无忧,上贵族学校,父母没空陪在身边,天天看电视过日子。他的父母还挺有"眼光",觉得动画片太幼稚,干脆给他看时事政治等成人的内容,还让他提前"了解"世界,他还"了解"得挺到位!

  这些早熟的"伪成人"们可能真的知道自己所说的,所做的一切。但是经历过青春洗礼的人都会明白,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眼神中散发出来的目光永远是美丽而让人怀念的。而这些新一代的"伪成人"却似乎失去了怀念童年的机会。这就是社会发展的代价,一些无法用经济学解释的沉重的代价……

  最新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范文三

  该书分文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童年的定义

  中世纪是没有童年这一观点的,因为当时人们印刷品稀少,缺乏教育(除过少部分人),儿童就是缩小的成人,大家基本都是文盲 。没有经过思想,逻辑,更高级的抽象思维和延迟的满足感的训练,所以无疑是一个个极其幼稚,无疑是儿童化的成人(大多数),经过印刷术的出现,以及教育的普及,我们开始进行对儿童进行思想,逻辑,人格,抽象思维教育,开始进行系统化,阶段化的训练(诸如小学,初中等),我们开始明显去区别对待儿童而且开始对儿童进行一些成人世界秘密的隐瞒(诸如暴力,性爱等),成年开始成为一件是必须要经过知识学习的事,而不仅仅是物理年龄。

  第二部分:童年的消逝

  进入现代,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开始有了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介来进行播放新技术的信息。作者认为,这些信息(仅限于画面或感官信息)是没有任何门槛来进行理解的。但是读书不一样,儿童从小是没有办法进行独立思考和无障碍阅读的,需要我们专业化教育家来进行对他们进行教育,比如儿童的教育用书本都是逐步对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的,这个阶段来引导儿童进行独立思考,下个阶段来教会逻辑思维。并且这些儿童读物是要经过严格审查,进行分级的。但现在的某些电视节目存在情绪化,诱导因素颇多感官信息来进行无限制年龄的播放,一下子全盘托出。一下子摧毁 以印刷文字为基础的理念世界变成了像光速一样快的影像世界 ,大大改变话语权,诚然一些信息的确没有暴力,等镜头,但是表现出的价值观,断章取义的话语,具有诱导因素的画面的的确确会对一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儿童产生一些影响,也会产生一种成人化儿童,这个孩子的性格,需求,某些知识会和成人无疑,但是过早接触这些敏感信息的孩子在却没有经过书本上的更高的思想水平的培养,他就好像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但脑袋里装满了别人的想法。 我们身边很多3、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用恶俗的电视剧语言来武装自己了,这些幼童甚至会使用电视剧的成人社交手法来表达。 成人的幼稚化和儿童的成人化一起前进。

  总体来说,作者的思考点很不错,虽然作者某些观点有些极端,悲观,但是仍然瑕不掩瑜!

  最新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范文四

  近日,武汉某汽车文化节上“比基尼女童车模”引起热议,“别出心裁”的策划让孩子化浓妆、衣着暴露,摆性感POSE,制造噱头吸引眼球,本应天真浪漫、可爱无邪的孩子流露着不该有的成人气和粗俗气,这是何等令人痛心、尴尬和可悲的事情。

  其实,除了人为“催熟”儿童,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也正在渐渐提前消逝。我曾从事教师工作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淡漠而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没权威……这让人困惑的境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翻开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我找到了关键的答案——一览无余的媒介。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的深刻见解,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颇具创意的论题: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如今电视、电脑日益繁盛,特别是电脑,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子媒体迅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内容,海量的“怪力乱神”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头脑,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成人的权威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学业太重,家长望子成龙让孩子压力过大,罗大佑《童年》歌词里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的童真情趣在日渐远离,“捉迷藏”之类儿童游戏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谁还看见九岁以上的儿童玩抛石子、滚铁环、跳橡皮筋这样的游戏?孩子的主要娱乐是看电视、玩电脑,充斥电视屏幕的战争、婚恋、魔幻题材的电视剧,无益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电脑里的暴力游戏、八卦新闻和各种丰胸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这些都在暗淡着童年纯真的天空。

  童年在提早消逝,成人们请不要再拿儿童来“消费”了,而应好好探问——拿什么来拯救孩子们的童年?净化媒介信息,设置儿童观看专区,减轻孩子学业压力……努力保护孩子充满好奇、幻想、纯洁、烂漫的童年净土。

  最新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范文五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生前在纽约大学执教,他首创了传媒生态学专业,终身致力于传媒批评与后现代工业社会批判。这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从童年的视角来探讨传播方式的变迁及社会后果。简单而言,尼尔认为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引进童年的概念,而后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电子媒介的横行正在反向摧毁人类的童年。

  本书的书名立马就吸引住我先,一直以为"童年"这个名词如太阳东升西落般不具探讨性的,看了上篇"童年的发明"后,才发现,对童年的关注早在古希腊就已出现;印刷术诞生后,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关于童年的探讨热烈不绝。

  童年的消逝,严格来说应该是童年概念的消逝,童年本质上是个时段概念,与生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但正如"天赋自由人权"等名词,童年并非一个排他性的独立概念。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程度、社会观念、制度与法制的建设直接影响着童年的长度与内容丰富性。在印刷术发明前,文化与知识的传播以口口相传为主,古人了解与传播知识、文化的途径是一元的,在这样的社会化环境中,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成长方式和生活特征,他们仅被视为"未成型的成人".口播的传播方式还制造了一个严重的人文后果,即成人毫无区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意识,以致尼尔言"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看完本书的上篇,有两点感想。一是"知识沟"的概念,它划分的不仅是人类的年龄阶段,更是社会等级的落差,后者与本书无关而被忽略,但其严重性是今天的传媒研究者所无法跨过的问题。媒体市场化在给我们带来传媒生态变革、消极自由滋长的同时,却也增大了知识沟的裂痕:中西部新闻源分配严重不均,困难群体被排挤在传媒视野之外、或是以异化的方式被呈现,社会各阶层接触信息的途径、成本、几率和质量严重不平衡——这些因素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强化"大者恒大,小者恒小"的发展规律。我虽不赞成新左派视商业化和消费文化倾向为敌,但我极力赞成在商业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必须有个合理的制横。

  二是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说到这个,咱中国人又可以自豪的说老祖先的印刷术比他们要早得多;但再回望比较印刷术问世后的东西方世界,我们不得不红着脸承认,我们错过了一次飞跃的时机,在此强调一下,这仅仅只是N 次遗憾中的一个擦身而过。加文孟席斯在《1421 中国发现世界》中提到,当中国的明朝皇帝用金刀银碟琼汁玉液款待各国前来朝贡的使者时,欧洲最富裕的商人的藏书量仅仅八本。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八十年过去后,欧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共印刷了800 多万本书,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欧洲人民的文化平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我一直在想,中国与成为超级强国的机会一次次失之交臂,是不是和我们安宁从容的农业文明和天人和一的内敛文化传统直接相关,否则我真很难理解掌握先进航海技术和天文知识的明朝皇帝不去建立海外殖民地,而是无谓地挥霍国家钱财换取和平的近邻关系;为何突然闭关锁国,而将海上霸权拱手让于达珈玛的那几条破船……


相关文章

1.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范文1000字

    上一篇: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5篇

    下一篇:阅读哈姆雷特有感精选范文5篇

    33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