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个人感想7篇
《追风筝的人》作品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个人感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个人感想篇1
书已读完,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未经历过战争的我,对书中所描绘的战争的残酷感到触目惊心!就像我之前在读书过程中写下的随笔,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暴力,怀疑,贫穷,人性的缺失!
只因一个看似很小的理由,这些所谓的“统治者”,便可以以一种莫须有的理由,惨绝人寰地去结束一个人的生命!贫穷,可怕地笼罩着阿富汗!战争,夺去了家庭中的丈夫,父亲,只留下妇人与孤儿。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他们注定要流离失所。福利院已无法接纳如此多的可怜的孩子,即使被收留,也没有足够的食物、毛毯来确保他们能吃饱,做个香甜的美梦。甚至还要用这些稚嫩的孩子,来换取确保福利院能继续开下去的资金。
战争,带给人们的是一个看不到希望的世界。活下去,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因为他们还有亲人朋友,因为也许有一天战争就结束了呢?但到夜深人静时,他们也会想,活着还不如死去。
曾经的欢声笑语不再,曾经的富足生活不再,曾经的大学教授成为了街边行乞的老人。曾经的曾经,一切都变了模样。
但哈桑让我们在乌云笼罩的天空中看到了几点零星的光亮。他淳朴,善良,忠诚,勤劳,勇敢,他用自己的力量努力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和快乐。他给予阿米尔的是忠诚,包容与原谅;他给予妻子的是相互扶持的爱;他给予拉辛博的是知识,快乐与伟岸的父爱。
阿米尔和妻子拉辛娜对于拉辛博的包容与呵护,也为这个残暴冰冷的世界增添了些许温暖。只是他们再也温暖不了拉辛博那颗早已被冰冻的心,也许有些东西碎了,时间也无法让他重新愈合。
愿这世间再无战争!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个人感想篇2
很久之前就被推荐这本书了,到今天才看完。现在想想,我真是有很多事情,落下了步伐呢。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虽然故事还有些地方给人精心修砌的棱角感(或许是我一直不太喜欢这种轮廓间架都十分清晰的“正统文学”创作方式),某些地方也会稍稍显出一种生涩之感。但故事仍然很吸引和震撼人。尽管我对政治总是缺乏兴趣,但也不得不说,实际上比起情节本身,我更被这样的时代背景所吸引。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场演讲,正是因为中国现在的和平和自由,让我们忘却了这个大国在背后的付出。战乱中的生死一线,流离失所永远和和平世界鸡毛蒜皮的痛苦是不一样的。在战乱中我们才更能体会什么叫人道主义。
读完心情仍然处在一种煎熬和悲悯之中。这是一个太沉重的故事,虽然最终也算有了一个好的结局。虽然,哈桑的人物设定,给人一种极度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不得不说,全文最戳人心的,还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在我看来,是一个恐怖又血腥的游戏。但在文末,最终是这样一个游戏,打动了小侄子的心。这不紧让人感慨万千。
我一直在想,阿米尔收养了哈桑的儿子,真的就是完全的救赎吗?这种弥补和当初对哈桑的亏欠能够真正对等吗?人生的节奏,真的很奇妙,有时候漫长的几十年不过是原地踏步,而一瞬的举动却可能改变一生。对于过去的事情,殊荣也好,罪恶也罢,时间从不会停下他的脚步,而人们却要在记忆里煎熬。人生的时间和物理的时间从来不对等。活着的人该怎么办呢?所谓的救赎其实并不在于用另一种方式弥补,让自己心安理得地活下去。所谓的救赎,有时候是,放下和原谅曾经的罪恶,重新开始做一个好人。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个人感想篇3
看过《追风筝的人》,第一次令我真正落泪的,怕要数这一段:“哈桑捡起一个石榴,他朝我走来,将它掰开,在额头上磨碎,‘那么’他哽咽道,红色的石榴汁如鲜血一般从他的脸上滴下来。‘你满意吧,你觉得好受吧!’”这是阿米尔在亲眼看到哈桑受辱,自己却见死不救,又不敢正视后发生的一幕。在小小的乱石冈上,阿米尔一次又一次将硕大的石榴狠狠砸向哈桑,好像这样就可以把那个懦弱的自己扔掉。“为你,千千万万遍”面对眼前的这个曾经对自己立下誓言,甚至比兄弟还亲的朋友,阿米尔此刻内心只有愧疚。“还手啊,还手,你是个懦夫!”阿米尔大叫道,然而,在阿米尔心中比谁都清楚,自己才是真正的懦夫,爱与愧化作悲愤,他痛恨他。要不是他,自己本可以享受全部的父爱,若不是他,自己也不会显得如此懦弱。他受够哈桑的忍气吞声,受够哈桑对自己的爱护。自己根本不值得他爱。“还手啊!”阿米尔怒吼,“来揍我啊!”哪怕就这一次,为你自己。
阿米尔与哈桑的友谊是悲凉的,明明都深深爱彼此,却被一道铜墙铁壁生生隔开。对于阿米尔来说,他心中有一个解不开的结,每当面对哈桑,就仿佛看到那个懦弱的自己。可是,阿米尔一次次选择逃避。在最后,当他设计赶走哈桑时,哈桑明知那是陷阱,仍义无反顾跳进去,只为一个“愚蠢”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次次遭受背叛,一次次受到伤害。哈桑直到临死前仍坚守着友谊。这是如何一种伟大的力量啊!阿米尔就真的无动于衷么!就真的那么铁石心肠吗?不,我想不是的。
阿米尔确实是一个懦弱的孩子,他不敢正视自己,也不敢面对被自己背叛的哈桑,他从小就遭受许多不幸,一出生失去母亲,父亲又对自己态度冷冷冰冰,甚至是嫌弃。身边只有哈桑真心地对待自己。只是懦弱与自私才让他一次次的逃避,因逃避而背叛。然而,我相信阿米尔是爱哈桑的,非常的深爱,所以才有后来他为哈桑遗留在人间的儿子索拉博,不惜与疯狂的阿塞夫战斗。
直至阿米尔长大成人,怯弱仍深埋在他的骨子里。当他面对着危险,面对着眼前疯狂危险的敌人时,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他推上前,那是友情么,还是为二十六年前而赎罪?阿塞夫的拳头一次次像雨点一样落在他的脸上,他却笑,疯狂的大笑,而我却潸然泪下。是的,阿米尔解脱,他终于战胜自己的怯弱,为自己赎罪,也捍卫二十六年前的友谊。
合上书,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在小小的乱石冈上,鲜红的夕阳仿佛要滴出血来,比夕阳红得更惊心动魄的是石榴滴下来的汁水。
阿米尔与哈桑的友谊令我感动,尽管它波澜曲折,最终,两个人都捍卫友谊。
友谊是什么?是两个人一起玩玩游戏,一起谈谈心么?不,友谊是要用心去爱护的珍宝,友谊是就算赔上自己的生命也要坚守的责任。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个人感想篇4
我时常幻想自己是来自未来的,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某一时刻的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么更多的人愿意依赖回忆,依赖那一点温存而琐碎的回忆支撑往后的日子。有些回忆是有微笑的,有些回忆是有泪水的,有些让人成长,有些让人难堪,有些故事就是从儿时回忆展开的。
阿富汗,一个很熟悉的地名。报纸,新闻总会出现关于它的消息。给我的印象只有四个字—战火纷飞,而《追风筝的人》却带给我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座豪华的庄园,一颗石榴树下,两个孩童嬉戏着。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孩童当真地许下诺言,颗他们不知道“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不平等。
所有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读者就会感叹,他们的友谊那么深厚。两人并肩而行,在田野里玩耍,当阿米尔被欺负时,哈桑总是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保护他,哈桑喜欢听阿米尔读书,即使阿米尔编的故事很无趣。
然而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就像两条铁轨一样,没有相交之时。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懦弱的阿米尔只会选择逃避。也许,这就是悲剧的起因吧。
为了让父亲看到自己也可以成功地办成一件事,阿米尔奋力拼搏,割断了最后一只风筝的线,让哈桑去捡掉落的风筝,自己沉浸在喜悦之中,“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跑远了,声音仍回荡在上空。当看见哈桑呗其它富家少爷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那个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处看着那风筝旁暗红的鲜血,直到泪流满面,也不敢出手相救。命运也许是最会捉弄人的。阿米尔因极度惭愧,用诬陷的方式,让哈桑离开了家,自己与父亲移民美国,有了妻子,家庭。
中年的阿米尔在接到一个电话后,义无反顾地返回故国,此时的阿富汗不再美好。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死了!哈桑死了!一场救赎开始了,阿米尔不顾自己安慰找到儿时宿敌,与他争夺索拉博—哈桑的儿子。
索拉博也许是因为惊吓过度,变得不是很正常,只有看到风筝才会笑。阿米尔追到了心中漂泊已久的风筝,成为了一位真正的男子汉,阿米尔的结局是幸福的,但他明白了彼此之间的代价有时是命运。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笑或哭,或失望,或欣慰。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友情,更多的是朋友处在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失去亲人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的时候却逃避及自卑和赎罪。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湛蓝或阴暗,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跳舞,我们追寻。在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停下脚步,因为我们是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个人感想篇5
春日暖阳,微风和煦。周末,带着孩子在家附近的广场上放风筝。孩子问我:“爸爸,风筝要飞到哪里去呢?风筝为什么能飞那么高?”看着孩子稚嫩的脸庞和追逐风筝的样子,让我想起了第二季度董事长推荐的好书《追风筝的人》,还有书中那个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巨作,它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20__年一经面世,风靡全球,曾被报刊杂志界盛赞为“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一鸣惊人之作”、“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友情和救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哈桑,与另一位主人翁阿米尔有着复杂的关系。他们既是主仆,又是一起长大的好友,甚至还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们复杂的关系和成长经历突显了人性中的爱、恐惧、愧疚与救赎。
在这本书中,我既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芒,也看到了希望和善良。在我看来,所谓友情,大抵就是阿富汗街道上那追风筝的少年所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所谓忠诚,大抵就是即使遭遇背叛,也要独自背下所有的黑锅,维护对方;所谓懦弱,大概就是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而选择了一错再错。所谓成长,大概就是多年后的自我救赎,勇敢承担…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话,感人至深。这句话贯穿了整个故事,让每一位读者为之感动。少年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纯粹得让人不忍直视,作为发小,哈桑纯真无邪,他对阿米尔的感情,不掺任何杂质。可在12岁那年的追风筝比赛以后,阿米尔却再也看不见哈桑的笑容,他只能背负着愧疚和罪恶生活。
在我们小的时候,或许也都有那么一个玩伴,和我们形影不离,在田间小路追逐嬉戏,一起爬坡过坎,他无论何时都会无条件的站在我们这边,但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各自奔波,失去了联系。愿我们能及时醒悟过来,像少年哈桑一样,保持善良,不管世态炎凉,能始终拥抱自己的朋友;也能像中年阿米尔一样,勇敢地认清自己,及时纠正错误,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愿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个风筝,在人生的这条道路上,无论遇见什么困难,都能始终选择勇敢面对,而不是懦弱逃避。
每个人的人生就像是一只风筝,在飞往更高更远的天空时,不得不受着那根细细的线的牵引。但也正是这根线,保护着我们,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追风筝的人》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中,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是亲情、友情、爱情,也代表着正直、善良与诚实。
或许,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风筝,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种种问题,但无论如何都要学会担当,学会勇敢,做一个善良的人,尽量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和难以磨灭的愧疚。愿我们每个人的风筝都能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个人感想篇6
《追风筝的人》,一本好评如潮的书。短短几年时间,该书已在全球销量超过800万,一本好书不一定畅销,一本畅销的书也不一定是好书,但《追风筝的人》绝对是一本既畅销又极具可读性的书。该书讲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上,两个小伙伴的故事,确切的说是两个兄弟间的故事。对于阿富汗,或许太多的中国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为美国人来说,给那片国土上的一些人带来了一段难以遗忘的惨痛记忆,但对于阿富汗,他们也存在着诸多的疑问,虽然美国人在阿富汗的战争中取得他们所谓的胜利。而作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国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旧保留在他心中,血液里是割不断的阿富汗情节。写一本关于那片国土上的故事,对于作者来说,更像是在讲述他或是他身边的人,娓娓道来,让你随着故事脉络的发展,陪伴作者亲历阿富汗,去感受他们的故事。
还是让我从阿米尔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哈桑开始吧。虽然哈桑对阿米尔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阿米尔却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伤害他,背叛他。阿米尔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懦弱、胆怯、过于敏感、满心嫉妒,但也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对自己无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无法言喻的苦痛而对最忠诚的哈桑作恶的同时,他一生都为此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直到他历尽千难万险,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他才得到了最终的救赎。
与性格复杂的阿米尔相比,哈桑简单得像个符号。他忠诚、勇敢、善良,他说的第一个单词“阿米尔”决定了他的命运,决定了他只为阿米尔而活。阿米尔视他为仆人,看着别人打他见死不救,嘲笑他不识字,甚至用收到的礼物诬陷他偷窃:但只要与阿米尔相关,他什么都能原谅——虽然我不确定他是否真的无怨无悔。但是,从他最后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从来不曾后悔过。他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他那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粹信任、忠诚和爱,让兔唇的他成为了我心中一个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这本书,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它所包含的东西很多:责任、诚实、爱情、友情、宽恕和赎罪。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错误,但关键是承担错误的勇气,在很多时候,因为脑袋瓜里一时错误的念头,导致错误的行为,伤害到其他人,碍于面子,碍于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有时候选择逃避,逃避我们的错误,逃避我们对其他人的伤害。
这本书就较深刻得写出作者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错误,历经千辛万苦去赎罪的过程,让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风筝,这本书的主线,是亲情、是爱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诚实,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风筝,无论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个人感想篇7
看完《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之后,很多人都被哈桑的单纯、忠诚打动。或许,许多人都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说实话,我也是震撼的;第二次读到时,心里是困惑的,明知朋友背叛自己却仍然选择相信吗?千千万万次付出换来的是千千万万次伤害,这样的忠诚真的令人赞扬吗?当我合上这本书,脑海里回想起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的赞扬。
因为,这让我想起一个词汇——爱的炮灰,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需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来证明这个人确实爱自己。殊不知,爱与被爱是平等的。
阿米尔一开始一直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童年时的他没有把哈桑当作真正的朋友:十八年来他很少进入哈桑那破旧的房间,各种宴会也不带他参加,甚至还阻止哈桑与父亲的亲近。风筝事件之前,他与哈桑有过一段对话:“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哈桑的忠诚。然而哈桑不久之后还是做了炮灰。
在风筝比赛中,阿米尔渴望胜利,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而哈桑知道这一点。为了捍卫这个风筝,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后,他捍卫的人只是躲在一边看着这一切的发生。阿米尔也很愧疚,但他既没有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出那个风筝。
于是,哈桑理所当然地沦为了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尊严,换取的只是被赶出这个家。阿米尔只是在想:为了赢得爸爸,也许有人是必须付出代价的,而这个人就是哈桑。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这一切,但他还是一如继往地奉献。所以,做阿米尔的炮灰,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
但他为什么甘愿做炮灰,也许是忠诚,但在我看来,这更是一种恐惧。作为一个哈扎拉人,哈桑珍惜这份友谊,但同时也是不安的,因为害怕失去,所以更加珍惜。
其实小说的一开始就预示了一种悲剧性的结局,这也是我重读《追风筝的人》所发现的。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阿米尔”,对于这个细节,我的理解是,哈桑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阿米尔是哈桑的“心理妈妈”。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代价。哈桑不例外,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妈妈”,为了获得他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并最终不惜将哈桑牺牲。
阿米尔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则主动动愿意做阿米尔的炮灰,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做炮灰,因为奉献者的付出会压得接受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主动给予,否则他心中只会有歉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