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实习心得3篇范文
翻译是在某种社会语境中进行的一种复杂的交际活动。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翻译实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翻译实习心得
这学期的翻译实习很有意思,很有趣儿。我们每个人都当了一回导游,把学校逛了一大圈。这让我想到的耶鲁大学的宣传片,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把我们的实习拍成片子,让大家也感受一下淮工的校风校貌。
把学校逛一圈真的挺累人的,还好我们选了个好日子,没有似火骄阳,微风习习,莲花飘香。虽然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校园,但是要让你讲讲她的历史、文化,还真的有点难度。所以我们十五个人共同合作,明确分工,而且在导师陪同我们实习之前,我们早已经把学校逛了好几遍,实战演练了好几回合。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临场还是有几分紧张。最欠火候的地方是我们太嫩了,一点也没有导游的气场。导师说这个实习不仅仅是锻炼我们的英文水平,更是锻炼我们的综合能力。干一样就要像一样,要清楚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导游。其次,我们的线路设计有些不合理,走了很多回头路,这样子很容易引起游客们的不满。我们只顾着介绍景点,也不关心游客走了那么久累不累、渴不渴,不问问人有没有人想去洗手间,太不人性化了。
这次实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虽然旅程很长、而且景点对我们来说也没有新鲜感,但是我们依旧一路欢声笑语。同时,这次实习也加深了我们对学校的了解。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英语,马上就大三了,可是我们还存在着语音语调的问题。导师还当众说我的发音很土,好丢人啊。虽然说内容为王,但是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口语是个门面,口语之于英文就像书写之于作文。我真的好惭愧,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连简单的good morning发音也发不标准。我的口语问题早在大一时就被发现了,不过一直没有采取拯救行动,现在真要高度重视了,否则大学四年毕业了,还是一口土土的英文。很多东西,用中文表达出来毫无压力,可是用到英文就发愁了,词汇不足、表达不清晰、反应不够迅速。
导师说这次实习是他们共同精心策划的,并且和很多企业一起商讨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的人才。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要运用。企业希望我们一毕业就能为他们所用,他们不愿意多花精力和时间来锻炼我们。天下老板一般黑呀!不过这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技能,有压力才有动力。希望我们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不浪费光阴,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技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每个大学生都在学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我该如何立足?我正在寻找答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只要专业技能够硬够强,一定会有自己的舞台。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只有足够的input,才能output。
篇二:翻译实习心得
两个星期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时间虽然很短,但收获却是很大的。
(我和小老外在安装现场)
我在那里独立地担任德国米巴赫焊机专家的专职翻译,仅应付他一个,我就明显地感到底气不足。第一天有翻译老师带着,没出什么问题,第二天我独自一人,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很多的专业词汇我一窍不通,我一个人在那里根本无法成为工人与老外沟通的桥梁。渐渐地,要翻译什么东西时,工人宁愿走很远去找我的翻译老师,也不理我了,我好伤心。两个星期的时间不算长,但我也不能浪费啊,何况还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单独和老外交流,这可是锻炼口语的绝佳机会。当时我就拿出纸笔,把机器上所有的英文和工人说的中文都记了下来,休息时全部在字典中查了出来,并牢牢记住了它们的意思,再开始工作时,我就找机会问工人这些词对应的是机器的哪一部分,我也抽老外有空的时候向他请教各种专业知识。不到三天的时间,机器各部位的名称和工作原理我都了如指掌,再有工人问我时,我就不会不心慌气短,慢慢地也能应付自如了。
对于翻译,英译汉还基本可以,汉译英真是让人不知所措。一个中文词在英语中有很多表述法,选择适当的词义就成了令我头疼的一件事,这特别考验一个人的应变能力。
有一件让我特别难忘的事,就是我做了一次会议主翻译。那天一冷轧焊机出了故障,将我老外邀去商量解决方案,我也要跟着去。去后才发现不是直接维修,而是开会商谈。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一大群有身份的中国人围着我俩,我很紧张,因为这影响着少则几百万的钢铁产量,我对自己毫无半点信心,一直拉着我老外的衣服,他却劝我,让我别怕。会议刚开始时我还能应付,后来谈到些特别专业的词汇时我只能束手无策,急中生智的我找来纸笔,连画带写地将整个问题的大概翻译给他,他也顺利地找到了问题的所在。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碰到问题别紧张,别害怕,要及时想出解决的方案,只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都是次要的。
去了那里以后,才发现自己的水平是那么地有限,听力和口语都差得太原,很多时候,当自己正在庆幸听懂了老外说的话时,却无法对上他的话,一句很简单的话,都要在心里琢磨很久,就是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这与我平时训练过少还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处在中文的语境中,说英语的机会本来就不多,仅仅在课堂上,课下自己也很少找外交交流,很少用英语和大家对话,那英文想提高真的很困难。很多人认为学好英语词汇是关键,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实习,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单词是要背,关键还是单词的用法,如果只知其意,不知搭配,背再多的单词也是枉然,说出口的句子不成句子,有时一词多意,别人甚至还会误解句子的意思这样真是得不偿失。
(我和小老外在他办公室)
这两个星期的实习,收获不仅是学习上的,在生活上,也学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社会远比学校复杂得多。在工厂里,不仅要做好翻译工作,还要处理好与工人间的关系。老外说话很直接,做翻译的我就很为难了。有时老外不喜欢工人围观,影响工作,要我让他们都“go away”,这时我讲话就要注意分寸,尽量转述他的意思而不伤害到工人,他们不像同学,都是要面子的人,如果伤害到他们,那以后恐怕就没有人合作了。在办公室里,翻译老师们对我们都很友好,但办公室大小有限,我们去实习已经很打扰人家,我们都很自觉地选择呆在户外,以免给人家造成更大的不便。我们争取让自己做到最好,要让人家觉得我们是帮手而不是负担。
如果时间允许我再从大一来开始一次,我一定每天早上早点起床,用更多的时间读英语,这会培养一个人的语感;我一定会多争取与外交交流,这会使自己更牢固地掌握各种单词的用法;我一定会多听磁带,这会使自己的语音语调更好;我还会多背单词,这会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切都不可重来。实习结束了,但我的学习还在延续,我会从现在开始,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篇三:翻译实习心得
说实话,让我翻译外国的言情小说真是个极大的挑战。我的语文水平本来就很有限,课后读得书也不多,所以写不出什么优美的句子。“翻译是门再创造”,以我那点文化水平,压根谈不上创造。有时候,就连我自己翻译出来的句子,我都看不懂。翻译得实在太拗口了,哪像一个中国人在说话。这时候,我想到了“异化”这个借口。其实,我那根本不能算“异化”,只是纯粹的字面上的翻译。
翻译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我的词汇量太匮乏了。几乎每句话里都有我不认识的单词,我没有想过自己去揣摩单词的意思,总是毫不犹豫地用有道翻译。结果,下次再遇到这个单词,我还是不知道它的意思。这是平时学习习惯的问题,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我觉得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是个好方法。买本词汇书,纯粹为背单词而背单词,这样也许事倍功半。
简单来说,翻译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输入→处理→输出。光我自己看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真正了解作品,并把作品用大家易于接受的文字表达出来。个人觉得,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说要忠实于原文,但是那些不好的东西我们应该过滤掉。
要想学好外语,必须充分了解外国的文化。看那些经典名著是必须的,同时还要看一些美剧,多浏览China Daily/BBC/CNN。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必须持之以恒。就算没有老师督促着我去做,我也要主动去做,让这些事情变成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桩任务。
读一些中国优秀作品也很重要,多阅读,多思考,做个有涵养的人。很多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还有更深刻的思想,粗略的读一遍是体会不出来的,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读不出其中的含义。
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阅读了《傲慢与偏见》,如果纯英文版的,我看得云里雾里。只有中英文对照版,我才会有耐心读完。可是,这样达到了阅读的效果吗?我对这部小说的最主要的了解还是来自中文版。看懂英文版的小说,是建立在我对这部小说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不但读了中文版小说,还看了《傲慢与偏见》这部电影)。
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但是千万不能直接用翻译器。翻译器的水平大家有目共睹,机器翻译是不可取的,那译文只会使人越看越糊涂,而且我们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水平得不到提高。
这次翻译实习,我们是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分工合作。我意识到团队精神team work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只翻译其中的某几页,但是要想翻译,我们必须对整部小说充分了解,和组员多多交流别的章节的内容。其次,小说中的人名和地名,如果每个人都只按自己的理解翻译,那么翻译的结果将是五花八门,读者读起来将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