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读书心得>

关于《悲惨世界》读书心得7篇

美怡分享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一部非常著名的文学作品,此书带给读者的影响深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悲惨世界》读书心得7篇,欢迎借鉴参考。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篇一

  “一个生活支离破碎的人回到家乡收拾烂摊子,再换来一身破碎。

  “除此之外,他没有一点办法。

  “故事听起来就够绝望,但这恐怕也是我们面对千疮百孔生活所能做的唯一事情。” 这是知乎上偶间看到些许关于《海边的曼彻斯特》影评。

  悲惨世界。过去的故事。我不知道其他阅读者在这镜子里观照到怎么样的内在,我的六根只有沉重。

  永无止境的疼痛,不幸得像旺盛年轻人早早便患有一种永生病痛。

  悲惨世界看得很压抑,一开始冉阿让在水里做苦力,一扯,再一扯。极其单薄的力量一下一下地付出徒劳的气力。

  电影作品海瑟薇饰演妓女芳汀时,其中一段演唱的深刻、震撼。做完爱后,一张泪脸摇着头悲号。唱到最后一句——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我的泪目哗啦流下。

  是,现实锋利得,逼走你身体所有支撑骨架让人只能直面脆弱,是掏空你所有所有的残忍抢夺者。

  想起菲茨杰拉德的墓志铭: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的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生活永无停歇,何来重新开始。

  然后睁不开两眼/看命运光临/然后天空又再涌起密云。——《暗涌》

  但是,冉阿让虽然罪深,但没有自弃选择相信而修善;芳汀身无分文归家,卖身也要千里为触到心底的深爱,即便最后只能病死前在朦胧幻觉中窥见女儿;艾潘妮得不到马吕斯却甘心帮他求爱;沙威忠于严谨的法令,却在最终枪下放走冉阿让……每一个人,被雨果刻画得,饱满深刻。已经不能用非黑即白的词去妄断这里的人物。每个人心中都深深藏爱,即便伴随着每个人必有所遗憾;都各自拥有在无常中,体现超越世俗的伟大。

  这一瞬间,如此神圣。来自人性超出人性,都各自修道,达到悲而壮美的成全。

  “真正的勇气是,经历了那些复杂、坎坷、黑暗、动荡的世事考验,却仍保有一颗纯澈的初心。并且这颗心因为磨砺与损伤,散发出更为明净透亮的光亮。这光芒与此世间是超离而又平等的。 ”

  155年转瞬逝去,苦难过去。21世纪今天每个人看起来着穿美好,样貌靓丽,团团圆圆,吃喝娱乐,喧嚣热闹,轻而易举的幸福。却十分脆弱。如今的人,生怕距离,患得患失,寸寸分明没有余地,敏感,不精进,戾气,自卑,懒惰,活在小我的卑微世界里,没有慈悲心……气场十分浮躁。试图抓住一切愉悦,却拒绝负荷创痛。也导致在这个时代,罕产拥有成就的人。要做到像故事中愿意给予一个人爱的空间,是现代人需要长期习得的修行。

  但我见到,依旧有人在默默的无名暗处坚耐,或者尽力呵护爱着的人,坚韧付出牺牲着所有所有心血和一心一意的爱。

  “在朋友圈或虚拟平台里伪装幸福或富足,都是一种假象。真正带给内心成长的,是那些需要独自品尝和承担的黑暗力量,面对它们,一一粉碎。” ——安妮宝贝

  想起最近父亲因为工作原因,一个本来强壮的男人,突然之间,所有的皮肉因无常和不断的辛苦劳作,孤苦的消耗。将他每一部分瘪榨成一条条瘦弱突显的根骨。像完整的心灵塌下,血肉模糊的心脏几乎只在牵强泵血。早年他醉酒摔倒,膝盖一大块肉被尖锐石头割去,之后医生将他完好的长长的痂生硬撕下,铺上一层厚厚的药膏。回家后他把脚无事人一样放在小凳子上继续日常地看电视;在再早些时候,半夜骨折,术后麻醉退去他脸色灰白,疼痛严重地瘙痒每一处神经。

  他咬着被子,忍,除了忍,一直。从不说话。现在装在脚踝的钢架仍然没有拆去,走路一拐一拐。隐隐作痛,似乎是一种特意留下的的警醒。

  我历历在目。

  问妈妈,怎么办?她说,怕什么,见步走步。 对,坚毅。在平平白白的苦难里坚韧忍耐,在静默不语中坚实准备破土的种子。哪怕竭尽全力,都要继续,继续。然后,超越。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有一个细节,是Lee在警察局试图自杀的一幕。对这个酿成大错的男人来说,“活着”是足以让他窒息的枷锁。当Lee拔过警员腰间的手枪,被一拥而上的警察扑倒在地时,Lee说出了整部电影里最让人肝肠寸断的一句话:Please.

  是的。

  “教父告诉我,我也拥有灵魂。

  “他又怎么知道? 冥冥之中是什么打动我的内心

  “这世间是否真有另一条路可走?

  “我试图爬出泥淖,却掉落深渊。

  “暗夜再次将我笼罩,我凝视着虚空,看到我罪恶的漩涡。

  “现在我要逃离那个世界!冉阿让已经不复存在!”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篇二

  冉·阿让是《悲惨世界》的主角,他仅仅只是因为偷了一条面包而坐牢,没错,仅仅是因为一条面包。他本只用待在监狱五年却又因为多次越狱而失去了整整十九年的自由。他是穷苦人民的代表。在教堂里冉·阿让盗取银器,想要报复社会,但是主教大人宽恕了他,引导他走回正道。在以后,他的身上逐渐充满了人性光环以及人道主义精神,他伸张正义,救助贫苦百姓,照顾芳汀。我相信众多读者的心和冉·阿让的心是相通的,读者都希望通过冉·阿让的手去惩治坏人,匡扶正直。确实,他在醒悟后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乏那一刻仁爱赤城之心。沙威坚持正义和法律,他有自己的信念,他认定冉阿让是邪恶的,追捕冉·阿让是他的一生的目标。但他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发现了冉阿让善良的本性,他没法继续面对多年的坚守,放走了冉·阿让之后,他选择了跳河离开了这个世界。沙威令我觉得可惜,其实从他的角度、他的职责来看,他并没做错什么,毕竟沙威是名警长,追捕冉·阿让是他的职责所在,相反他在星空下的坚定誓言令人心生敬佩。但是既然冉·阿让改变了并走上了正道,沙威在明白了他以后也许可以像他一样改变,继而从冉·阿让身上找寻真正的正义,而不是迷失在这个世界从而跳河自杀。

  芳汀,如此美丽善良的女子却不幸被恶男人欺骗,终是沦为妓女。女儿珂赛特是她唯一的希望,她悲剧性的命运几乎是围绕着珂赛特发生的,可以说如果不是有了私生女珂赛特,芳汀就不会这么悲惨。就这样,芳汀只能靠取悦男人获取生存权利,她成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芳汀是最为令我扼腕叹息的一个角色,她非常漂亮,拥有倾城倾世的美貌,可我想,也许就是这样少有的美貌也成了她悲剧命途的原因之一。珂赛特是芳汀遗留下来的可怜孩子,被对这个悲惨世界依旧充满幻想的芳汀寄养在一个酒馆。她没有美好的童年回忆,只有一天天作为女佣的悲苦生活。多亏了冉阿让的照顾,长大后的珂赛特成为一名开朗活泼的女孩,这之后她与马吕斯相爱,历经艰辛,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相比之下,珂赛特比爱潘妮更幸运,尽管她失去了母亲,但她有冉阿让的细心照顾;尽管她的童年布满了阴霾,但她所爱之人马吕斯也很爱她。

  德纳第夫妇是典型的中下级阶层,他们吝啬、贪婪、卑鄙、无耻,他们是令人厌恶的小人。他们无所顾忌地偷窃自家酒馆客人身上的财物,给客人提供用肮脏材料做的菜肴,把珂赛特当做女佣来使唤。这对夫妇的形象被雨果用讽刺的笔尖刻画得异常深刻,我看过之后也不由自主对他们产生了嫌恶的感觉。德纳第夫妇对道德与正直的无视其实正是那时法国混乱社会的一个缩影。马吕斯英俊帅气,是标准的革命青年。他放弃了外祖父的物质财富,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军衔,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派。他对革命充满热血,对珂赛特又很纯情。爱潘妮是德纳第夫妇的女儿,从小被宠坏,也看不起珂赛特。但她长大后,德纳第夫妇威胁利用她。爱潘妮是有良知的,她爱马吕斯,马吕斯并不喜欢她而是喜欢珂赛特,她仍旧帮助马吕斯找到珂赛特;爱潘妮是勇敢的,她害怕战争,但她对马吕斯的爱让她冲向战场,她在最后关头替马吕斯挡下子弹,在心爱的人怀里死去。我真为爱潘妮感到难过,她暗恋的人不爱她,甚至在一开始还误以为她和德纳第夫妇一样吝啬贪财。痛苦不堪的爱潘妮孤独一人静立夜雨中,落寞的背影渐渐被黑暗吞噬。实在是太让人揪心了!还好,她没有失去自我彻底变成另一个人。

  加夫罗契是革命年代里早熟的孩子,他消息灵通,天真浪漫的面孔背后隐藏着灰暗童年的悲哀。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加夫罗契感到难过,这么可爱的孩子就要直面战场的残酷,最后他扬着笑倒在了政府军的枪支之下。多么让人心寒,那些政府军连小孩都没有放过。安灼拉是富有浪漫气息的革命青年,他充满热血与激情,坚定奋进,为了人民的自由而斗争。主教米里哀在人民中德高望重,在冉·阿让被警察抓住的时候,是他做了伪证。但是主教告诉冉·阿让:“You must use this precious silver to become an honest man”。是他以真挚的心灵拯救了处在黑与白边缘、对世界几乎绝望的冉·阿让,可以说,如果没有主教的宽容,就不会有后面为贫苦民众伸张正义的好市长冉·阿让了。我想,主教很清楚,作为一名天主教虔诚的信徒作伪证是不被允许的。然而在那个司法制度极为冷酷是不可能感化一个犯人的法国,如果主教没有作伪证,冉·阿让最终又进了监狱,变成一个对社会更加仇恨的人,那么接下来芳汀可怜的女儿珂赛特就永远在德纳第的酒馆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直到死去。主教米里哀无意中间接救了许多人。

  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悲惨世界》是真的很悲惨,也真的叫人无奈。当看到芳汀被强迫割下头发、拔掉牙齿甚至被无赖男冤枉时,我恨不得用力拉她一把,把她挡在自己身后;当看到德纳第夫妇剁掉猫的尾巴,混合着老鼠的尸体煮成一锅汤时,我恨不得就上前狠狠地拽下他们浮夸的大帽子,将他们踹到臭水沟里;当看到爱潘妮孤零零地站在夜雨中失魂落魄地呢喃着马吕斯的名字时,我恨不得为她撑起雨伞,让她忘记马吕斯哪怕一秒钟也好;当看到加夫罗契毫无畏惧地扛着枪哼着洋溢稚气的小调跳出街垒后被政府军枪杀的那一刻,当看到安灼拉英勇就义倒下的那一刻……我恨不得也扛起枪和他们一起为了法兰西人民的自由而奔向战场,我甚至恨不得被枪毙的是我、被杀的是我!故事的最后,除了教堂里的主教和去美国继续黑暗交易的德纳第夫妇,活着的就只有马吕斯和珂赛特。都死了,那些曾在酒馆里畅谈着起义胜利后的自由世界的人们,那些曾在寂静黑夜里希冀着光明未来的人们,那些曾在贫穷民众前坚守仁爱的人们,他们都死了啊!剩下的只是空荡荡的桌椅和空荡荡的房间。没错,这是个多么悲惨的世界啊!但是我们要记住光与影是同时存在的,光明一定就在不远处。不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该乐观向上,就像那些为了自由而战斗的人们一样相信光明。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篇三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

  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

  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

  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

  如文中这几句话:因为一次偷窃面包,只为了填饱孩子的肚子,19年的苦役,一纸黄色,满是嘲笑与讥讽,任世间之大,无容他之地。

  “我的兄弟,送您的烛台您忘记拿了......”这一股暖流注入,而上帝的信仰在他心里驻扎。自此以后,冷漠的世间里,他心存温暖。马德兰的美名,乐善好施,为他赢得赞誉。而阴魂不散的沙威如影相随,恨不得时刻抓住把柄把他送回监狱。而为了救一个无辜的人,无辜的冉.阿让,他再一次自毁前程,只为不辜负那一对银烛台。

  珂赛特-给他天使般的温暖与陪伴,生怕一个不小心失去了她。芳汀惨淡悲惨的人生因为因为珂赛特,而有了新的延续。小心谨慎,东躲西藏,依然落入德纳第的陷阱。所幸割风的挽救,在一夕之间求得生存之地。

  马吕斯,一朵爱情之花,在历经挣扎的痛苦,在浴血奋战,在经历成长,在经历那街垒,那污黑的下水道,那令人窒息的淤泥地,他被救了,却不知何人救了他。珂赛特来到他的身边,与他成婚。而那位苦役让先生让自己暴露,只为自己的良心,诚实的信守那烛台的承诺。

  沙威-信念的崩盘,因为他内心竟有了善良,是非竟有了两面,而最终在湍急之处隐藏不见了......

  误解与偏见蒙蔽了人们的眼睛,这位老人生活在思念的煎熬之中。德纳第无心的告密,让一切真相大白。“我的父亲呀,我应该匍匐在您的脚下祈求您的原谅,是您救了我的命,给了我一切......”在温暖双手的紧握中,听到了芳汀的召唤,主教在为他做最后一次祷告......

  悲惨世界里,因为那烛台,因为有你而温暖。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篇四

  最近重新开始看雨果的《悲惨世界》,虽然印象中这部大块头我以前应该在中学时期看过,但是对于书中的内容却是一点印象都没有,别人要当面提起问我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肯定答不出。

  所以,最近重拾这本书,不能算是复习,只能算是第一次阅读。这次看的收获还是蛮大的,也引发我的一点思考,只能说大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家,是有原因的,不服不行。

  目前刚看完前八卷,即关于芳汀的部分。故事中最打动我,令我忍不住想要思考的问题便是:这个社会是不是对于穷人的包容度太低了,而国家设置的刑罚制度是不是合理,会不会导致恶性循环。

  这些问题就我自己目前的认知水平来说,我认为无解。

  首先,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认为社会对于穷人的包容度确实很低,穷基本上意味着没有权利享受一切社会资源,甚至没有尊严。但是,一个人的出身又不是自己能够选择,而原生家庭又会严重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所以基本上我是赞成“穷人是没有未来的”这种观念。

  或许因为我自己本也是农村家庭出身,所以我更加清楚对于我们这类最开始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来说,要想试图改变阶层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要比别人付出不知多少倍努力,心理承受能力也要比一般的同龄人强大多少倍,才能有与普通人一样的话语权。

  当然,这里我并不是说我已经改变了自己的阶层还是怎么样,我还在这条路上拼命的努力着,就是希望有朝一日我自己的后代可以不用像我一样需要去面对和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落差。

  所以,你看,我并不能选择我自己的家庭出身,我生来父母便是农民,这是我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但是,我也向往城市生活,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城市里生活得光鲜亮丽,所以我努力学习,也似乎唯有学习这件事情,可以让自己与班上的城里娃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其次,关于刑罚制度,现在我越来越怀疑它对恶人的惩罚更大程度上是在让受害者保持一种心态上的平衡,但对于穷人的改造作用基本为零。比如故事里的主人公冉阿让,最开始被拘,就是因为家里穷吃不上东西,他为了自己姐姐的两个孩子,到商店橱窗偷面包,结果被抓,这种情况下对一个人自由的剥脱便一定能使一个人变好吗?

  显然故事里给的答案是否定的。冉阿让后来在鉴于几次越狱,但都被重新抓回,然后被加刑,最后被限制人身自由长达19年,而起因不过是肚子饿去商店偷拿面包。

  有的时候我自己其实也很矛盾,尤其是看到自己家乡小伙伴的生活状态,因为并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有的人虽然家庭出身与我一样,但是想法却千奇百怪,他们享受城市便利舒服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丧失了拼搏的那股劲,又不愿回到家乡,于是有的人选择卑微地在城市生存,有的人可能就要选择捷径了,最后葬送的便是自己的人生。

  矛盾的点就在于人到底能不能在社会资源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过上别人一出生便轻松拥有的生活,如果能,那么到底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或者需要努力到怎样的程度才行?

  穷人也是普通人,到底能不能在各方面资质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正常地过完自己这一生?

  最后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刑罚制度对于犯错的穷人来说,是否过于严苛,还有没有空间给犯过错的穷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社会大众对于已经从善的曾经的穷人是不是零容忍度。

  从冉阿让的故事来看,个人认为刑罚制度过于严苛了一点,毕竟我觉得一个平时表现良好的正常人会为了生存而去盗窃,这本身说明社会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另一个方面,对于本就是社会边缘群体来说,一群长期没有人身自由的人聚在一起,能交流些什么?最后不但会导致他们与社会更加格格不入,还回导致对社会的仇恨,从而激发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由此恶性循环开始。

  故事中冉阿让遇到一位心地善良的主教,并让他从此决心改过自新,改名换姓最后甚至成为令人尊敬的市长。但是一旦人们抓住他之前人生的把柄,便开始不依不饶,完全像是集体失忆一样,不但忘记了这个“把柄”是如何被世人发现的,还忘记了这位他们平时可望而不可即的市长先生对本市的经济发展作出过怎样的贡献。

  所以我不明白明明这样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为什么不能有一个令人安心的结局,当真是“好人难做”吗?

  另外,前晚看了《找到你》,演员的演技自是没得说,所选题材也与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行业相关,所以无论是处于对国产电影的支持,还是对于有演技的中年女演员的喜欢,还是对题材本身的兴趣,都让我决定带动同事去支持一下电影票房。

  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需要以一种戏剧化的呈现形式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所以这里我不从专业上的硬伤来说,因为带着挑剔的眼光来观影,始终有一种上帝视角的审视感,我不喜欢把这样明明一件休闲放松的活动变成一件带有有色眼镜的无趣行为。

  电影里的几位母亲都令我感动。尤其是孙芳,她身上的那种作为农村人带着孩子在城里苦苦挣扎的韧劲,让我似乎看到的是自己的老乡,而且就活在自己的身边,我认为她的戏份最真实、最震撼。

  而李捷的生活状态似乎更加符合我现在或者说几年以后即将步入的状态,也是那么真实,连考虑问题说的话都似乎与我现在的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一模一样,而我似乎还要更加固执一些,到现在我还是认为没钱就不要生孩子,否则给不了孩子基本的生活的条件,那么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行为本身就相当的自私。

  这也让我想到了《悲惨世界》里面芳汀和她女儿的故事,芳汀正是在没有很好的生活来源的情况下生下了她的女儿,后来怎么样?她把孩子寄存在另一户甚至都不了解基本情况的人家家里,结果这户人家只是把她的女儿作为摇钱树,缺吃少穿不说,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也就阻断了她女儿通过学识来改变自身未来的道路。

  所以,目前我认为经济基础是决定我是否选择生下一个孩子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对于别人的选择,我虽然不理解,但也表示尊重,因为社会不就是这么不按照我的个人意志运转的嘛。

  这些想法或许幼稚,可能在有些人看来也只不过是在拾人牙慧而已。但这毕竟也是我自己现阶段的真实想法,不一定对,但我想要把它记录下来,说不定几年以后回头再看,能产生一些新的东西呢......

  我还是更喜欢不断努力、拼命向前奔跑的自己。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篇五

  有人说玩耍伴我们走过童年,有人说玩具是我们儿时的好朋友,而伴我走过童年的是外婆的歌谣。在外婆的影响下,我成了一个啃书虫,而在我“啃”过的这么多书中,依然使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暑假里看的《悲惨世界》。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冉阿让曾当了十四年的苦役犯,当他被一位主教大人点醒后,一心想要改过自新,后来他当选了市长,并且帮助了许多人,最后安详地死去。看完这本书时,我沉思良久,为什么一个苦役犯刑满释放后,如同重获新生一般,拥有如此高尚的灵魂呢?我想,是因为他在主教大人真诚的话语中,想通了一切:即使我曾经是个苦役犯,可那又如何?只要我有悔改之心,那么原来的冉阿让就消失了,留在世界上的就是一个全新的冉阿让了。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篇六

  影片里的一段情节我记忆犹新。冉阿让出狱后四处碰壁,没人愿意接待他、不肯给他一口饭吃甚至不拿他当人看,仁慈的米里哀主教家是唯一一户愿意收留他的人家。主教看见受尽折磨后仇视一切,已经冷漠麻木的冉阿让表现出那样平静,他亲切、安详地接待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猜忌或鄙视,只有欢迎和尊重。

  他为他提供清淡却丰盛的晚餐,用和别人一样的餐具、烛灯,为他准备好和别人一样的床单床铺,让冉阿让受伤和充满仇恨的心灵受到久违的尊重和爱护。而整部影片最感人的一个部分也发生在这之后。冉阿让利用了主教一家的信任,在他们熟睡时偷走了银餐具后逃之夭夭。当冉阿让被警察抓回到主教面前时,主教再一次展现了他非凡的气度和宽阔的胸怀:主教对冉阿让的所为没有丝毫怪罪,他又毫不迟疑地宽恕了他的罪过,还把银烛台送给了他,并对冉阿让说了感人至深且影响了他整个人生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忘记您许诺过我,您用这钱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的一方……我已买回了你的灵魂。”后来冉阿让的灵魂终于因此而被解救出来,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和主教一样伟大博爱的人。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篇七

  读了《悲惨世界》,掩书沉思,这本书把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当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嫌弃与鄙视时,善良的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主教不仅仅没有怪罪冉阿让,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嘱咐道:“答应我必须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夜?得好。”主教的举动感动了冉阿让,让他在善与恶的徘徊中毅然选取了善。我最后相信,人是能够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期望,让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之后,冉阿让因乐于助人,得到了市民的爱戴,也得到了一个与“囚犯”有着天壤之别的称号——市长。这时,我既感动又欣喜,毕竟好心有好报啊。这一切,无疑让我们想到了那书中德纳第与他的妻子,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令人厌恶,他们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小女孩柯赛特受尽了他们的欺凌,他们待柯塞特很不好,整天叫她做这做那,还不给她穿好吃饱,并且一个劲地向柯塞特的母亲要钱。母亲本身就很贫苦,但是她为了女儿能过好日子,尽量满足德纳第夫妇的要求。

  这是人性多么鲜明的比较啊,一种人总是刻意伪装,但都将会识破,因为虚伪不可能永久。而另一种人在无论什么状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正义、宽容的高尚情操。愿我们身边多一些光明使者,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

    4519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