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读书心得>

观《穹顶之下》心得体会3篇

玉凤分享

  日前,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看后感受特别深刻,在为她的行动叫好的同时,心中增强了一种公民的公共职责感。现在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读书心得。本文是观《穹顶之下》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观《穹顶之下》心得体会一:

  周末在家没事做,打开空间全是前央视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聚焦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视频《穹顶之下》纪录片的新闻。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用深度的报道、通俗的语言,结合大量的视频图文资料,将我们之前或是忽略、不重视,或是已经忘却,以及平时完全了解不到的各种残酷事实与数据一一摆在眼前,聚焦了当下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看完之后后深受触动。

  该纪录片从三方面入手,为我们深入解答了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柴静通过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一幅幅雾霾笼罩下的全国各地的照片,唤起了全体民众对环保的良知。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的大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饮鸩止渴的行为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当今的中国早已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和看不到敌人的战争。参与者是全体中国民众,我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换来的却是环境的破坏和家园的毁灭,这种结果令人心痛不已。

  在这短短103分钟55秒的视频中,我们生动的看到了雾霾的成因,雾霾包括了什么,它们如何进入人体,又会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危害,更加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除了买净化器和口罩,我们每一个个体,还可以为雾霾的治理,做很多的事情。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都只是普通人,不是调查记者或者职能部门负责人,但是治理雾霾,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行动。

  那么同在穹顶之下,面对雾霾,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早上出门上班,刚进电梯,一股刺鼻的烟味就向我袭来了,走出电梯,我猛地想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迎面又走过来几个叼着烟,吞云吐雾的大叔大爷,当时我就在想,这空气质量之所以那么差,甚至形成雾霾天,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关系,每个人在该禁烟的场合不禁烟,想着一口烟怎么能造成空气污染,可是人人都这么想,全国13亿人口都那么想,那空气质量怎么好的起来?

  再来说说走出小区的感受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有私家车,以前建小区的时候没考虑到这一点,以至于小区里的车位停满不够用,很多人买不到车位都停到了小区外面,一出小区,一眼望去,马路两边都是车,每天这些车子排出的尾气单靠周围稀松的绿化能分解吗?一天天,一年年下来,其实回想一下,我们每个人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都是巨大的。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呼吁身边的每个人都要做保护环境的践行者和推动者。5公里范围内出行,请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如果开车,发动机空转不要超过30秒;在路上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试试拨打12369环保投诉电话;如果看到餐馆排出大量油烟,试试建议他们安装过滤装置,或在美食网站打差评;看到工地尘土飞扬,土堆裸露;怀疑加油站油气泄露,请拨打12369;如果你家在烧煤,在能够负担的情况下,请勿使用劣质煤炭;请妈妈朋友定期清洁炉灶,保护家人健康;还可以随手拍,定位工业污染源,监督举报违法行为,并在微博中@当地环保部门;试试关注违规企业名单,拒绝购买它们的产品。

  当然,除了治理雾霾,但是在雾霾尚未散去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做好个人的防护。恰巧前两天从新闻上看到了一家从事这方面产品生产的企业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佩戴防霾口罩是室外活动呼吸道健康防护最经济的解决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罩都具有这样的防护功能。从13年开始,防霾口罩就大量的涌现在市场上,由于没有出台相关国家标准,防霾口罩的市场可谓鱼龙混杂,价格更是高低不等,让消费者挑花了眼,也有不少地方相继报道出工商部门查出的不合规范的产品。

  刚开始看新闻时还以为要曝光这家以做医疗器械出身的上市公司,说它们趁着环境污染生产不合格的防霾口罩的。仔细看下去,才发现大错特错,新闻里放的是记者与该公司董事长邓总的采访。邓冠华董事长说:“在呼吸方面,我们关注的是室内和室外,我们推出系列的产品,总的原则是把一些重大疾病,通过我们的产品营造的环境,能够给它预防,能够做尽可能的延缓,所以我和健康事业部的人说,你们不要告诉我你们卖了多少钱,要告诉我有多少人因为我们的产品而受益”,接受央视频道采访时他也曾提出,“口罩是很严肃的事情,这真正关乎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肺癌,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得到顾客的尊重比马上转到快钱更重要”。阳普医疗健康事业部在呼吸道健康方面的使命,是要为降低人类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减缓人类器官衰老而努力的,关爱人类健康是它的企业宗旨。

  在阳普医疗的生产基地,可以看到他们对生产环境的严格控制、材料的严格筛选,以及对产品安全性的关注。就像邓冠华董事长说过的一句话:“要用医学精神去践行社会责任”。该企业生产的所有口罩产品都拿到国家权威机构做相关检测,确保产品的防护效果,而且为了产品本身不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他们要求自己的产品必须通过医用口罩的生物安全性三项指标,并且所有产品在环氧乙烷灭菌后全部独立包装,以免在存放时滋生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这些都是一般企业不会去做的,但是他们主动做到了,这虽然增加了生产和管理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成本优势,他们却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消费者负责的想法。最后,引用《穹顶之下》视频中另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语:“最愚昧的事,是容忍自己处于愚昧之中;最麻木的事,是容忍自己处于麻木之中”。

  从几年前开始,我们就倡导要为了环境,为了大家的美丽家园,保护环境,低碳出行,那都是有道理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积极行动起来,能走路的就走路,能骑车的就骑车,能坐公交的就坐公交,少抽一根烟,少开一次车,为环境保护做贡献,传播正能量,谱写绿色人生!

  观《穹顶之下》心得体会二:

  近日,著名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看后感受特别深刻……

  柴静在纪录片开始,讲了自己做这个纪录片的原因是她女儿的病,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新闻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来自于客观现实,同样来自于公众期待。对于雾霾,公众已经并不陌生,然而究竟雾霾为何物,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不管是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还是出于母爱情深,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为公众打开了了解雾霾的另外一扇窗口。这既是对雾霾现象的一次科普,同时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少有部门和人去做这样的科普事情。

  作为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的公民,柴静自费进行雾霾调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顶之下不该让柴静们孤独前行。虽然这类自费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但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在主动为缺位的公共职责在补位。我认为,解答环境污染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更努力地主动作为,从而让每一个人都要增强自己的公共职责感。

  观《穹顶之下》心得体会三:

  2015年2月28日,中国的社交网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部纪录片引发的刷屏。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柴静介绍,公布女儿的病情,自己此前顾虑很多,因为“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女儿将来会承受什么。”后来丈夫劝她“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这句话对柴静产生了作用。“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我们首先来明确雾霾这个概念。

  从本质上讲,雾霾是一种气象现象,是以能见度为主要判断指标的气象现象。雾霾是雾与霾这两种天气现象的合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目前,对霾天的观测和预报,主要依据的是2010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今年,中国气象局将有新的标准发布。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使暗物体微带蓝色。在2012年前,杭州采用人工观测方式,凭肉眼观测颜色的变化、能见度等来判断,2013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观测改为24小时自动观测系统,执行的行业标准为中国气象局所出台的标准。”杭州市气象局副局长宋健曾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这一行业标准将相对湿度从60%提高到80%,原来被考虑为轻雾的天气现在都被归为霾天气,实际可能是雾霾混合。“简单地说,现在雾多的时候也被列为雾霾,但此时空气中的PM2.5可能并不高。”

  因此,雾霾天不一定就是大气污染天。当雾出现时,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有可能是很低的,达到优级水平;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只要当日观测到霾,就记作霾日,但当日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并不一定高。

  那怎么样的天才是污染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说,污染天是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一氧化碳、臭氧、PM2.5。因此雾霾天和环境空气的好坏是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双方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柴静的纪录片中提到,市民有环保投诉,可以拨打12369环保热线。

  据钱报记者了解,目前,环保热线的处理机制是,将投诉建议意见归类,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如果属于市本级的,则有市本级处理,如果属于某区的,则转交给该区环保部门处理。

  不过和柴静视频中提到的“100%现场处理”不同,并不是说,所有的投诉12369都会受理。

  记者试着拨打了一下12369的电话,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一些并不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的,例如城市垃圾处置,12369并不会派专人到现场,而会转给有关部门来处理。

  如果遇到环保投诉,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先做了解,如果有必要,环保部门就会到现场进行处置。

  柴静试图在纪录片中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雾霾是什么?纪录片中柴静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并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分,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柴静介绍,一年中她以个人身份拜访能源、环保领域内的专家以及职能部门,包括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韩俊等国内高官以及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等—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处的处长李昆生,“他让我很惭愧,有时候我都觉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还在继续发表文章,不断往前推进。深夜有时会收到他的两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为公之心对我是一种感染。”采访对象的积极态度让柴静感觉,中国有很多人希望环境能够改善,并在为此努力。

  除了已经上线的纪录片,柴静还把一年的采访所得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对正在修订的《大气防治法》有所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同时,她还把资料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是,改革在中国适逢其时,需要让大众更多地知情参与,更多地讨论,达成共识。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

  观察家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今天被“柴静与雾霾的个人恩怨”刷屏,自费百万耗时一年调查,值得手动点赞。跟举报刘铁男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这是自媒体的魅力之一,无关商业,言极穹顶,瓦解文宣。

  柴静的节目对中国的意义,觉得有点像戈尔当年拍的全球变暖纪录片对世界的意义(戈尔为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她把大气污染这个问题做得很生动,多角度和深入。别的不说,她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选择了面对。这也是中国今天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非常了不起!

  非凡之人,出手不凡。

    31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