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读书心得>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金兰分享

  在推行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有了较大地转变,你知道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1

  听了王老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特别是新课标下第一学段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分析,使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能更好的指导我的教学,有效合理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更加透彻的了解低段孩子的特点,使课堂变得轻松高效。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汉语文学习,识字是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识字基础,很难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因此,第一学段的阅读,必然要基于充分扎实识字的基础上。于识字而言,阅读的文章是识字的载体,其表情达义居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一)基于识字写字的阅读教学

  识字原本是为阅读服务的,但是在起始阶段,学生识字量不够的情况下恰好相反,阅读要为识字服务。听读识字,在朗读中识记生字。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要做到字字过目。识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课文更多时候是识字的情境。阅读是以朗读感受为主要形式伴随着识字进行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朗读课文的要求应尽可能低些,以听入手,以带读、跟读和指读为主,重在培养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字字过目,出声朗读,边读边有意识的记忆生字”。听读、带读、跟读都强调老师的示范作用。对于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如果直接读文,很难把句子读通顺,既起不到读懂文章的目的,更容易导致顿读和唱读。所以,学习开始由老师示范朗读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通过老师的示范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情趣。同时,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也有着重要作用。听读过程中,学生宜同时轻声跟随并指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进行识字。

  第一学段选文浅显易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识字环境,使学生不孤立、枯燥地学习单个汉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多带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当然,作为检验并形成独立识字能力,还应该进行单个字的认读练习,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

  (二)以教读、感受为主的阅读教学

  第一学段应该以读为主展开阅读教学。前面已经提到教读要注意范读、带读、跟读,在这里还是要强调这样几方面:首先要读准确,准确不只是把音读准,关键是逻辑重音,要把句子读通顺。其次是先有感受再有感情朗读,没有感受就谈不上感情,必然导致矫情造作的读。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注意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较难理解的课文,采用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形式。以对话为主的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描写景物的课文,采用轻声地自主欣赏性读和全班自主朗读后集体交流的形式读。情节生动的课文,采用表演的形式。为了激发兴趣,可将竞赛、游戏等贯穿“读”的始终。

  以读为主,并不是不理解,而是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在读中理解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表演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并在语言环境中初步体会句号、逗号、感叹号及问号的用法,了解一些语文基础知识。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尤其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认真解答。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读文中的真实问题。

  (三)自主表达下的阅读教学(乐于与人交流)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乐于与人交流感受”,这即是一种语文实践。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孩子表达的欲望,积极与同学交流感受、联想、想象。大胆表达,说真实的想法。作为老师要格外注意保护孩子表达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意识到,既然是感受,那么一定是个性化的,也就没有对与错。因此,教师不应该否定学生的感受,而应该作为倾听者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并把相应的感受送到朗读中去,促进学生的理解。

  图文结合是有效促进理解与表达的好方法。第一学段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图画内容是对课文内容有益的补充。无论是识字、学词,还是理解感受,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课程标准还提出“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大力提倡课外阅读,并积极在校内为学生创设读书的环境、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收获的舞台,从而激励学生保持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听完本次讲座,使我对课标,对教材,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受益匪浅,一定要好好的消化吸收。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2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

  这种“以学论教”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方式要有根本性的转变,首先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观念的转变。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些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能力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是必要的,但似乎不够,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行行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但是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前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教师的随堂机智。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囚犯,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发生着 “重心得转移”和变化。

  因此,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是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进一步说,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职责。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转变现行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的传统做法.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3

  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通过仔细认真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其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其中,有的是坚守、重申,有的是调整、改进,有的是补充、增加。比如: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和基本特点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目标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可操作性问题,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关于识字写字教育的问题,关于课程标准体例和语言表述的问题。课标在习作教学、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调整,比如强调习作的低门槛,突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等等。 这些基本思想和精神聚焦在几个核心概念上,这几个核心概念形成了新课标的核心范畴。就是:语文特质 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所以,对新课标的领悟和践行,不妨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入手。

  一、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无定论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经过讨论修订,新的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与此同时,课标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其实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我觉得称其为‚核心目标‛一点不夸张。也揭示了语文的特质。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现今,新课标的颁发,我们更应当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让语文真正归位。

  二、语文素养:语文的‚核心任务‛大家都会清楚地记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规定和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修订稿保留了这一表述。这是一种坚守。也道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特质,而围绕这一特质展开的任务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所以说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各有各的理解,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温儒敏教授是这样说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温儒敏教授把语文素养界定在三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应当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课标的第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综合性、实践性‛则是第三核心概念。实践性与综合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的东西往往具有综合性,所以我认为实践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说到语文实践,自然想到惯常使用的‚训练‛。提到‚训练‛记得钱梦龙先生有过这样的提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位主线。净不是针对语文来讲的,但相当一段时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说课、评课都好引用。从现今的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如果语文教学以训练为核心,或曰以训练为主线是不行的,训练只是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语文实践‛这一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大大超过了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的形式、方式更丰富、更开放。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使知识‚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是可以带得走的。根据以上认识,语文训练现在虽然仍在语文新课程中,但 ‚训练‛一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2016学习解读新课标心得

2.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3篇

3.关于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3篇

4.新课标的心得体会3篇

5.2016年新课标改革心得体会

    199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