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关于2020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感想600字范文5篇

燕玲分享

  继续传承发扬“西迁精神”,努力做一个为国家作贡献的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感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

  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感想(一)

  踏歌西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4年前,数千名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黄浦江畔义无反顾地奔向条件艰苦的古城西安,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建起了一所享誉国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用激情和奋斗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大树西迁,葳蕤生辉。60多年来,“西迁精神”不仅成为了交大人传承不变的精神财富,也皴染着西安这座古城的精神底色。

  可歌可泣的西迁奋斗者始终令人难忘。4月22日下午,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亲切看望西迁老教授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谆谆话语,殷殷希冀,令交大人倍感欣喜、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高度肯定让我们深受鼓舞。”他们表示,继续传承发扬“西迁精神”,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新的智慧和力量,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岁月流逝 犹记家国情怀

  当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的西迁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西迁博物馆一楼,我们热烈鼓掌。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老同志抱拳问候,关怀之情溢于言表。”88岁的西迁老教授卢烈英心情激动地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14位西迁老教授代表亲切交谈,他深情地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在交大西迁博物馆一楼,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的重要指示镌刻在最显眼的位置。

  2017年11月,西安交大史维祥等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西安交大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奋斗历程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旋即回信,向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随后的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点赞。

  “让我们激动的是,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今天又来看望大家,充分肯定了当年西迁的贡献和历史价值,让我们感到无比兴奋、无比温暖。”86岁的老教授潘季说出了广大西迁老同志的共同心声。

  “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6000多人就搬过来了,从黄浦江畔到渭河之滨,谈何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和西迁老教授见面时说的这段话让潘季和在场的老教授们十分感慨。

  “西迁不易,交大人创业者奋斗的艰辛和奉献精神令人永远难忘。”潘季说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时,最年轻的金志浩教授80岁,最年长的史维祥教授89岁。西迁当年意气风发的知识青年,如今鬓已风霜、发已斑白,有的已长眠在大西北黄土地上。“无论岁月流逝,容颜改变,交大人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一直没变。”

  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感想(二)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讲述他们上世纪5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从黄浦江畔来到渭水之滨,扎根黄土地,开启建设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学的故事。收到信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重提轰轰烈烈的“西迁”壮举。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轻以待己、重以报国。”西迁的教授中,“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以花甲之年赴陕,满怀豪情带着学生在一片空地上建起电机实验室;陈学俊教授和夫人西迁前将上海价值不菲的房产捐出,扎根在西北大地,为一事、尽一生……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交大西迁的史册上,成为“西迁精神”不可磨灭的注脚。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交大博物馆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并亲切会见了西迁老教授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骄子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异乡,奉献给了祖国。这一场中国高等教育负重前行的西迁,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它彻底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工业类院校的格局,为西部振兴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研基础,更磨砺铸造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要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热血青春,永不凋零。这些西迁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当代青年奋斗前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今天,重新弘扬“西迁精神”,我们要心怀理想,心系家国,决不当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做善作善成的实干家,坚决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将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大潮洪流,在实践理想中实现自身价值。

  伟大时代赋予伟大精神以新内涵。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让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用活力、魄力和创造力面对逆境和挑战,在奋斗中谱写出新的历史弦歌,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感想(三)

  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上世纪50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笔者认为,这既是对交大师生的关心、关怀与鼓励,也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怀与精神激励。

  传承“西迁精神”,高扬爱国主义。“西迁精神”孕育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交通大学,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西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的底色是为国家和民族担当、“西迁精神”的灵魂是忠诚党和人民、“西迁精神”的本质是爱国奉献。它以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的赤胆忠心、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表现出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构成西迁知识分子的深层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西迁精神”以其顾全大局、把握大势、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讲求奉献、艰苦创业、务实进取的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胸怀天下、忠心报国的优良品质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爱党、爱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生动写照。新时代传承“西迁精神”,就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服务国家、创新创造的伟大实践中砥砺爱国、奉献、奋斗的坚韧信念,在拼搏进取、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不懈斗争中锻造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

  弘扬“西迁精神”,融入育人体系。回首往事,交通大学西迁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新中国发展,通过教育布局、工业布局,拉动西部发展的战略部署。西安交通大学在60余年风雨兼程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为国家输送了27万名各类人才,其中40%留在西部工作,在西北大地书写了开发、建设、崛起、奋进的辉煌篇章,创造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西迁伟业,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更为重要和紧迫的是,我们要根据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历史使命和发展愿景,挖掘“西迁精神”新内涵,培育“西迁精神”新传人,在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从时代精神高度挖掘“西迁精神”的新内涵,使其与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契合,通过综合教育改革,把“西迁精神”融入到育人体系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命职责,以此涵养和滋润育人工作,激活教书育人体制机制,盘活科技创新体制,着力培养更多的一流人才,创造更多的一流成果。努力把“西迁精神”融入师生血脉,化作精神基因,不断从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实干的力量,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创造智慧与发展动力,就能撑起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宏伟大厦,使其展现新气象、开辟新境界、完成新使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创造卓越贡献。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国家在文化发展进程中坚守自我、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精神定力与韧性所在。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在文化发展中就会丧失自我、迷失方向,缺乏文化前行的定力、激情、冲动、韧性与从容。“西迁精神”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新星,蕴涵着交大西迁人的价值自觉——胸怀大局、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时,它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靠劳动和创造实践实现自己的美好目标,创造出不平凡的人间奇迹,这种文化自信,是我们民族不断进步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多,矛盾比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而尖锐,风险也要比任何时候都要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就是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越是艰难困苦,越能激发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只要我们善于发掘“西迁精神”中蕴藏的精神宝藏,从中汲取思想智慧与文化力量,自觉把它融入我们的血液中,嵌入我们的头脑中,转化为从国家和世界大局思考谋划问题的大视野、大境界、大智慧,就能攻坚克难。坚定文化自信,在迎接挑战中激发更大的创造力,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开拓奋进,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就会获得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在新征程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杰出功绩。

  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感想(四)

  4月22日,陕西之行的第三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考察,参观了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在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的交大西迁博物馆内,习近平不时在展出照片和各类展品前凝望、询问,并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会见中,习近平谈起教授们两年多前写给他的一封信。这封信讲述了一大批师生教工“甘洒青春为家国”的感人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安考察,特意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这里记录了一段段感人的瞬间,记载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怀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志豪情,交通大学师生员工们斗志昂扬,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投身到祖国西部建设中,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据统计,1956年交大在册的767名教师中,迁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其中近50名教授和副教授带头西迁,更是给青年师生做出了表率。他们以自身的艰苦奋斗,共同铸就了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当时西安的条件十分艰苦: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非常紧张。建校初期,野兔在校园草丛中乱跑,半夜甚至能听到狼嚎。冬天师生们在教室仅靠一个小炉子取暖,洗脸水得到工地上去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西迁的师生员工们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崛起了一所声名远播的现代大学。这是留给历史的一笔宝贵财富,让我们的现代史更厚重、更傲人。

  “西迁精神”,是一股不竭的现实源泉。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这就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西迁人为榜样,从“西迁精神”汲取源源不断的精力量,化压力为动力,变困难为机遇,在新时代书写新篇章,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西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彰显、一种呈现,不会因历史而消失,不会因时代而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既是对师生的勉励,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鼓励,激发我们争当奋斗者、奉献者。

  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感想(五)

  2019年9月5日,经过西安交通大学的兴庆校区,在南大门内侧的东北边,有一座交大西迁博物馆。这里通过大量的文字、照片和实物,讲述了西安交通大学辉煌的历史,以及老教授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2017年12月,主席对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的联名来信,作出了重要批示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随后,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他再次提到这些“西迁”老教授们。

  2018年12月11日,交大西迁博物馆正式开放,占地约940平方米,内部总共有四层,由序厅、放映厅、展厅和多功能厅组成,展览内容包括溯源、西迁、致远三个部分。

  1、溯源

  交通大学肇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其中,“南洋”泛指华东沿海一带,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

  当时,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1896年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并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12月,得到光绪皇帝批准,标志南洋公学正式成立。

  最初,南洋公学位于上海徐家汇,隶属于招商局和电报局,设立了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19世纪末,天津发生义和团运动,北洋大学堂的师生被迫转移到南洋公学,这里地处上海租界,较少受到战火侵扰。

  后来,南洋公学多次更名。1910年,改为南洋大学,不久又改为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12年12月,唐文治管理学校期间,邀请孙中山莅校演说,使全校师生了解到孙中山振兴实业和富强国家的宏伟计划。

  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和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均归交通部所属。1920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以“四校散居各地不便管理”为理由,于1921年统一学制,统称“交通大学”。

  同时,分别称各校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沪校)、北京学校(平校)和唐山学校(唐校)。其中,以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为总校,也就是后来的上海交通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大学的总部内迁到重庆,唐山分部和北平分部也内迁到贵州平越。抗战胜利之后,交通大学由重庆九龙坡,重新迁回至上海徐家汇。

  2、西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配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改变旧中国遗留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现状,支持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1955年,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至西安。

  1959年,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西安和上海两个部分,分离成为两所学校。作为主体的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正式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交大西迁”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956年7月至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的火车,由上海先后驶往西安。9月10日,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的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的师生迁至西安,在这里简陋的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彭康校长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赵富鑫、周惠久、黄席椿、沈尚贤、严峻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鞠躬尽瘁。

  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卖掉上海的住房,开发西北,义无反顾。在迁校和新校的建设发展之中,交大师生开拓奋进,千辛万苦,顾大局,讲奉献,筑成“西迁精神”的丰碑。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959年,西安交大成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机、电、动传统学科基础上,相继创建无线电、原子能、工程力学等一批新兴学科。

  在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座崭新的学府拔地而起,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迁校之初,任何风风雨雨和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

  3、致远

  沿着“西迁精神”的传承脉络,西安交大走出了一条求实创新、超越自我的开拓创新之路。这里首次展出西安交大老师们获得的各种荣誉、科研贡献和生活用品。

  迁校以来,西安交大累计培养25万名大学生,1/3以上工作在西部;培养出的33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这一切,为西部工业发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础。

  在西部办学的六十余年时间里,西安交通大学传承优良的学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相关文章

1.2020学习徐前凯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篇

2.2020五四精神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3.2020网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最新大全

4.2020学习论述摘编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5.2020学习张定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篇

    上一篇:学习西迁精神党员优秀心得感悟5篇精选

    下一篇:2020党员学习西迁精神优秀心得感悟5篇精选

    39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