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读心理学心得体会

新华分享

读心理学心得体会篇1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 “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读心理学心得体会篇2

读到大三,突然明白时间的宝贵,于是开始埋头看书,却不慎让自己远离了集体。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参加过集体活动,这次听说要户外活动,起初还有点不想参加。

对于集体活动,我一直有种错误认识。很多年以来,我总认为这些集体活动都是在浪费时间,活动之后根本不会有什么收获,尤其是陌生人集体的活动。以往的经历告诉我,在活动之后,陌生人还是陌生人,大家该干嘛继续干嘛,没什么变化。而且,以我的思维方式,如果只是泛泛之交,那不如不要。现代人越来越忙,工作之余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表面上的交往,实在不值得再浪费任何时间。

也是因为大学读着读着没了激情,以前对于一些浅浅的交情还会稍微应付一下,现在干脆连应付都没有。特别是在上学期被一个朋友欺骗之后,对感情不够深的朋友,很难再相信。于是谨慎的说话,谨慎的做事。可天生不是一个谨慎的人,还总是犯错,就很多时候无心的一句话,因为交谈对象是一个多心多嘴的人,这句话就可以完全变样传播出去。我相信人的善良,但身边一些人,真的不愿意为无关的人多做一点事情,而他们在乎的人,又实在太少。可能我运气不太好,总是能碰到这样的人,也可能是因为我对人的观察比较细致,总是能发现这样的人。

说这么多,挺废话的,好在这不是写论文。回归正题,谈我们的游戏。先说说我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想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团队中的小集体问题。这次分组一个组8个人,但有的组员之前就已经认识,于是在活动中就出现了忽略其他组员的问题。如果这个小集体人数占小组中的多数,又或者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小集体存在,而正好这个组的组员不够细心,不会去考虑其他人的感受,那这个活动就会很失败。并不是说小组玩游戏的比赛结果失败,而是这次活动真正的目的将不能达到。

还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游戏的心态。有人或许真的会把游戏当作比赛,没有了游戏的心态,玩什么都不快乐。在我们这组,游戏玩得很开心。我们速度没有比别人快,成绩没有比别人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快乐的进行游戏。而如果把游戏当比赛,那一切都变得很没有意义。

再说说我的其他收获。最大的一个收获,我认识了一个很gentle的男生。这个还是不多说了,说说我们的游戏。第一个游戏,在蒙着眼睛的时候,能依靠的就只有身边那个人。我要听他的指挥跨越障碍,只有他能告诉我该往哪里走。个人认为,这样的游戏引申了就很有意义,但我们在游戏过程中,体会不到任何无助,也不存在信任或者不信任的问题。

之后两个游戏非常讲究合作,人越多合作的难度就越大。值得一说的就是第三个游戏,8个人绑着脚走,难度并不大。但很让人惊讶的是,我们居然用了30多秒钟走那么短的一段路。以前看30人31足的游戏,那些小学生用9秒钟可以跑完50米,这可真是差距。

有一次看《创智赢家》,正好看到一个团队因为队员之间的矛盾,导致任务失败。和那个节目不同,他们之间还存在相互竞争,但我们队员关系只是队友。如果与竞争对手合作,那我们又会如何处理呢?到那时面临的挑战,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如今这么的简单。

这次活动对我的意义,更多的是给了我一次和他们接触的机会。也许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但如果不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就根本没有可能。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害怕伤害而不去努力追求,努力之后也许什么都得不到,但至少没有让机会离开,至少不会因此而后悔。

写得很乱,因为想得很乱。一次的活动给并不能带给我们很多改变,但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开始,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

人际交往心理学心得总结篇4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认为在大学学习中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而人际交往能力恰恰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必备的一项,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最强有力的条件。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将在这里对我们所学习的人际交往心理学浅谈一点心得和体会。

经过了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习,从中收获了很多,作为大学生的我深刻的意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令我很高兴,我将对我所学知识做一个总结。

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关系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个人与他人在交往中形成的心理情感上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作用。社会关系制约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作用(正反向)于社会关系。

人际交往是个体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个体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个体自我认知的有效方式,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剂。

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太复杂的过程,但为什么有很多人还是觉得无法与周围人交往呢?这是因为在人认知事物是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人们每天都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不径相同,而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就是一些“效应”.了解人际心理学知识,了解印象形成的一些“效应”,我们可以学会怎样留给他人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以下是部分“效应”的内容: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这种交往情景下,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称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初次见面,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等,形成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既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有时我们会听见朋友抱怨:“坏就坏在没有给他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印象已无法改变。”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交谈技巧,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我们不仅要学会一些技巧,同时,我们要知道,与人交往是件地久天长的事,无论什么人都有可能成为好朋友,为了保持这份长久,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应有一颗真诚的心。

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产生的“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初期,即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在交往后期,也是双方已经彼此十分熟悉的情况下,近因效应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常常用近因效应整饰自身的形象。例如,双方感情不合,一旦要分手的时候,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以往的恩怨化解。

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给参加实验的人一些人物相片,这些相片被分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让实验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等等。结果,几乎在所有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评价,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被认为具有所有积极肯定的品质。这就是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感觉。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防备晕轮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晕轮效应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以肯定积极为主的评价。

晕轮是美丽的,让我们在其美丽的光环下,冷静、客观地透视人生,把握交往。

刻板效应

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我们在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并不是把个体作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使得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认为他具有某一类所有的品质。因而当我们把人笼统地划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时,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样虽然不能形成他人的正确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但刻板效应更多地带来的是负面效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等。它常使人以点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觉。

定势效应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模样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我们与老年人交往中,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所以我们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投射效应

古代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热情推荐芹菜,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这样的错误,“以己度人”。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

三、人际交往中的途径

在所有身体语言中最真实有效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目光很难人为控制。目光可以:表示对对方的注意和重视。表达各种情感。目光接触的时间和次数可以反映沟通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熟悉程度;表情;动作,如摇头--否定,点头--肯定,昂头-自信,趾高气扬,低头-羞怯自卑,搔头-困惑,难办,双手握在一起-团结亲密友好,双手横展开-阻拦,举起右手,拳-宣誓,右手放在胸前-忠诚,拍肩膀-关切、信赖、亲密,搭肩膀搂抱-感情密切,耸肩-无所谓,无可奉告;姿势;空间距离,如亲密距离:0-0.5M ,个人距离:0.5-1.2M ,社交距离:1.2-3.5M ,公共距离:3.5-8.3M

如何改进非语言沟通的效果

与交流者形成一定的角度,调整高度与距离,尊重人的个人空间范围习惯

坐(站)成直角要比直接面对着好。直接对面或在他们上方会使人产生下意识的对抗意识

尽可能在交谈人相同的水平。居高临下会形成威胁感。无法改变位置时应使距离开些,以开放的姿势和身体语言进行交

大学中交朋友也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谈话尽是符合别人的兴趣:谈话兴趣与关注焦点是渐进过程,需要双方都将注意力投向对方,而不是只集中在自己身上;避免掺杂过多评论;过多评论伤害对方情感,特别是否定性评论,其效果常使对方感到别人正借此显示其高明;评论本身也是一种压力,使对方不能按原想法真实谈话;所以最佳反馈不是评论而是作描述性的问答,或以简洁的语句复述对方的谈话;给予更多积极反馈;学会赞美别人;互帮互助,礼尚往来。

交友注意细节,不言而无信,不过河拆桥,不亲疏分级,庸俗的实用主义交友观应遭到唾弃,不自命不凡,不斤斤计较,不苛求于人,不要不拘小节

做到上面所提到到交往技巧,我想你一定是交际高手了!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交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交往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交流,他已经变成无所不在的东西。大学生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人际交往心理学教给我从来没有的知识,让我如醍醐灌顶般感受到增强自己的交往能力迫在眉睫。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缘份。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说是一种幸运。 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缘份,更应该学好人际交往心理学,为自己在未来美好的人生道路上增加动力,也为这个和谐的世界送上一份厚礼。

读心理学心得体会篇3

有幸能在这学期修读蔺老师的《变态心理学》课程,让我对变态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变态心理学是与实际生活关系很密切的一门学科,他能够让我学会辨别出一些异常心理障碍,以便及时的采取自助或助人的举措。作为一名师范生,今后即将走向教师岗位,首先个人需要学会自我觉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需要积极关注每位学生的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做适当的辅导。而通过学习《变态心理学》这门课程,让我具备了一定关于这方面的专业技能,我想,在今后的生活里,我将终身受用。

对于《变态心理学》这门课程,内容比较多,一些心理障碍极容易混淆,且有的内容较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老师用一些简单的语言,以及生动实际的例子,深入浅出,让我们不仅记忆的快,而且更容易理解。上课过程中时不时放一些关于课程知识的录像,通过生动的影像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在通过课前发放案例的方式,让我们在学习某一障碍之前就对其有了初步的理解,对我们后面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很喜欢老师每章节给我们推荐的关于某一知识点的电影,虽然有些影片已经看过,但是那时看的状态与学习《变态心理学》后再去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现在的我能够以一些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影片中某一现象的原因,同时从一些影片中学到关于一些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突然发现,原来观看电影有时也能学到很多有关心理学的一些知识与应用。

关于这门课程的最后一次大作业,我们选择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主题,虽然上课过程中老师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述,我们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通过小组的方式查阅文献,并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以及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我们对这一障碍有了更详细以及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课堂上也有很多小组选择了这一障碍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与分享,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们又学到更多更深入的内容。

总之,通过这一学期科课程,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同时这一学期与老师同学的相处是愉快的,我想,这一切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读心理学心得体会篇4

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我学会了很多,书中讲述的知识和道理是我的永远的收获与收藏,让我获益匪浅。以后要是有机会,要多学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努力把自己的人生摆个好姿势。如果可能,也可以帮助别的人,走出困惑,找到希望。

有兄弟两人,哥哥叫乐观,弟弟叫悲观,两个人一起洗手,一盆清水端过来了,两个人洗了手,但水还是很干净,这时,悲观说:“水还是这么干净,怎么手上的泥还是洗不掉啊”,乐观却说:“水还是这么干净,原来我的手一点都不脏啊”。几天后,兄弟俩又一起洗手,洗完了手,盆里的清水变得很脏了,悲观就说:“水变得这么脏啊,我的手怎么这么脏啊”,乐观却说:“水变得这么脏,瞧,我把手上的泥全洗掉了!”。一母所生的兄弟,面对一样的问题,因为拥有不同的心态,所得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不陷入完美主义情节,遇事冷静,懂得控制情绪。人生中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过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让悲伤包裹自己!

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这些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我们要学习拥有这些态度和品质,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充满光明,未来也更为广阔!

读心理学心得体会篇5

3月14日,我校对全体班主任教师进行了心理学培训。这次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培训,是针对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或是影射一些问题的培训。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在当今的学校里,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同样重要。这一次的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总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为学习,为人际关系等等,且有增长的趋势,这就说明现代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力求“对症下药”,从心灵上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可惜,我们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我们也只能劝说学生家长有科学地教育子女,无法改变社会,就改变自己,我们惟一能做的是改善自身。例如,我们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将其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总之,教师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首先,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其次,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通过这次学习,只能说无论在理论知识上,还是方法技巧上我都对心理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的了解也只是皮毛而已,为了自身人格魅力的提高和孩子们真正的健康快乐,我会继续努力地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在教育教学上,希望我能够成为照亮孩子们内心深处的一缕暖阳。

读心理学心得体会篇6

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 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其次,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

克服自卑 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

正确走好感情之路,学习 心理学让我们的气质类型粗略地归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但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的同学,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拥有胆汁质的人,在恋爱过程中尽可能发挥自己胸怀坦荡之长,不犹豫地向你真正所爱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应注意方式。另外,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适当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心理问题............

读心理学心得体会篇7

__年7月13日至7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幸福成长积极心理学课的培训。本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却敲开了我们广大教师的心灵之门。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完善自我,提升幸福指数的平台。

一. 首先,改变了认识上的误区:

以前曾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通过培训,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面覆盖在学校教育中,是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共同来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培养出高素质,健全健康的人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心理进行评价。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课不能划上等于。

二. 其次,几点新的认识:

1. 学生的心理要健康,教师的心理更要健康。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的感知现实并且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我是一个急性子,脾气比较急躁,遇到事情或不顺心容易动怒,产生悲观,愤怒等小计情绪。有时候,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看学生不顺眼,看自己的老公、孩子不顺心,不仅是自己不快乐,还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也管得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调整情绪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学会放松:如聆听音乐,赤脚散步,运动,朋友聚会等;恰当地宣泄不良情绪:体力劳动,走进大自然等。培根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教知来改善。”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坦然地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一些情绪,并努力采取正面的方法来处理一些负面情绪。

2. 学会感恩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现在的人都比较自私,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己的身体,感恩周围的人,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感恩使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些美好事务上,生活也由此变得更美好,是自己永远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3. 做好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

对待学生,要以平等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说话、表达、倾听他们的心声。如若能利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打成一片,你说的话会让学生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幸福的人。我相信:自己幸福了,学生也就幸福了,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就幸福了。为了幸福,我们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朝着健康的的方向发展!

读心理学心得体会篇8

人际关系作为大学四年乃至整个一生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一环,对我们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古人语: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无论是“入”的熟悉,还是“出”的陌生,选择恰当的人际交往方式都显得格外重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做到如鱼得水,应对自如。在《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中,我们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用实践来历练自己,让自己从身体感知、心理感受和顶端反审等多个方面了解自己,使自己在认知的同时能够做到独善其身,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传递便是对自我的审视和反观。如果说考虑未来是在山坡上看人生,那么反省自我就是在山顶上看人生,站得高,看得远,更看得透彻。正如课程中率先提出的自我金刚结构,它传达的“止观双运”的思想,强调围绕自我的三角形要想保持稳定性,离不开身体、理性和感性三个支点的支撑。金刚结构的顶端更是作为制高点,从上至下,以上帝视角洞悉组成我们一生的每个部分。

身体是感知外界的直接媒介,人际交往中的肢体接触让我们增进对彼此的认识,从而推进交往的进一步进行。正如课程实践过程中,陌生人之间借由握手等方式相互表达友好和善意,进而发展为后续的语言交流等人际交往方式,并通过持续地结识新朋友,使得我们在潜意识里逐渐改变自己,化被动为主动,让身体以一种更加轻松随和的姿态面对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也是人际交往中最为理想的状态。

心理是对直接感知的二次处理,如果说身体是认知外界的导向标,那么心理就是分水岭,它决定着人际交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节节攀升,还是走向灭亡,心理始终起主导作用。在课程进行中,最初我们抱着对彼此的好奇、戒备、漠不关心等各种心理情感,到后来通过交流渐渐发展成熟悉、友好、关注等各类情感状态,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心理感受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并非每次心理情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不会失望,而在这个过程中,勇于尝试、乐于交流的品质始终是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所推崇的。

反审是处世交往中永恒不变的准则,正如天平需要砝码、理论需要实践一样,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否合适等各个方面,都始终围绕着反审这个中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与他人交流过程中的措辞和举动,都影响着身边人的情感波动。正如初次见面时,若我们举止粗鲁、言语粗俗,对方便会萌生厌恶等负面情绪,并以此作为定位;相反,若我们表现得优雅得体,对方便会心生钦慕。反审看似重复繁杂,其实不然,因为在审视自我、改善自我的同时,我们也看清了对方,认清对方到底是损友还是诤友。

通过《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还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措施来提高自我。我相信,不懈的努力,终会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心理学心得体会篇9

不知不觉中,发展心理学的学习接近了尾声,发展心理学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的贴近生活,这不仅是一堂给父母的养育课程,还是给老师的教育锦囊,更是给学生们的成长指南,它给了我日后的生活很大的启发。

我刚刚接触这堂课的课本时,感到这应该是一本充满发展理论的书,可是真正上了老师的课后,才发现这些理论的背后充满着的是生活中的应用,因为我是一名师范女生,所以我关注的点可能更多的是孩子的成长及教育方面,所以我想重点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来谈谈我所体会到的关于孩子成长及教育的心得。

真正引发我的兴趣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补充的一些小知识,这些知识让我感受到“改变”的神奇,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我感受到其实一些行为、一些方法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第一节课上老师提到关于小小的胎儿的一些小知识,这让我初识发展心理学“改变”的神奇,卵细胞和精子的完美结合是生命的开始,美妙的生命之歌就此唱响,可是这个历程不是像我之前想的那样,它原来是那样的充满艰辛与奥妙,就像课堂上老师说的那样,胎儿2到8周人类所有器官从无到有发育,也是最容易造成先天缺陷的时期,在7个月胎儿完成器质性发育,这两个阶段对于胎儿非常的重要,这知道了这两个关键期可以避免一些对胎儿的不必要的伤害,我还学到胎儿5个月有听力能力,这对于那些被过早胎教所蒙骗的准父母们是一个多么大的帮助啊,这些虽然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小知识,但我相信这会帮到很多的人。

在这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四种理论,分别是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的发展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理论。下面我对这四种理论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在学习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时,我们学到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若没有成熟,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儿童的发展,强调了成熟机制对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告诉人们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在学习行为主义时讲到了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观点,这三个观点层层递进,使行为主义更加的贴近生活,比如在讲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时,提到观察学习对儿童的重要影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么的重要,儿童在家时,父母应当做好榜样作用,也要注意孩子观看的电视节目是否有害,孩子的同伴是否不良,儿童在学校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好榜样,塑造利他行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下面我们又学习了精神分析发展论,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强调人格的发展,发展动力是力比多,而埃里克森强调同一性在发展中的作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是最具实践性的,对我们每个阶段的自我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最后我们学习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皮亚杰精妙的觉察力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他的理论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对不同阶段的儿童的教育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建议,对儿童每个阶段应当发展的能力做了细致的描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这四种理论都是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更具有实践意义,他们的出现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我在这四种理论中学到的是对教育规律的探寻,人类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还有很多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也正是这些理论的探索,使我们人类发展越来越好。

在这学期的发展心理学习中,我确实收获了不少知识,不仅如此我还收获了一些能力的提高,如研究思维的提高。比如老师讲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和聚合交叉设计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些就是方法的学习,这些方法是对学科间的融合,不仅只适用于发展心理学,我认为这种方法的习得是一种研究思维的习得,这种习得对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知识和能力的收获,我还收获了“改变”信念,这种“改变”的信念我在前面提到过,但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我学习这门课之前以为,在一个长期不变的教育环境下的教育方式是很难改版的,就像我父母对我的教育可能会跟爷爷奶奶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一样,人们其实也一直延续着那种旧的教育思想,“孩子就是孩子。”“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大人总是期望孩子能考虑到别人之类的,殊不知,儿童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家长极其细致的护,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该干的事情,盲目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我学习这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的到了“改变”的自信,我也许不能改变其他人教育的方式,但我可以改变我的后代,每一个小孩就像一张白纸,虽然遗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可以通过后天根据儿童的成长规律为这张白纸画上靓丽的色彩,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可以改变的,未来的很多孩子等待我们去改变。

总之,这学期的学习使我收获了发展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改变”的信念,我很感谢这堂课,更重要的是感谢老师精彩有趣的课堂教学,没有老师的精彩教学,或许我难以从这么多表面枯燥的理论背后挖取实际的应用,我会带着我所学到的东西指导我以后的生活,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的人。

读心理学心得体会篇10

《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也是我们了解心理知识的所要走的阶梯,对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尤为重要。

虽然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和教导下,学了这门课程大半个学期,还未学完,但我已经对心理知识的有关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知识、情绪、行为、动机、感情等等都与心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好与坏、高兴与悲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愉悦,一些现象使人忧虑,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爱慕之心,丑恶现象惹人产人产生厌恶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与情绪作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态度体验、构成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新的知识,都会耐心地指导,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视频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掌握起知识的要点时容易理解和,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识的“免疫力”,因为这样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更加牢固。有时在讲到一些重要理论时,还会出一些心理实验来测试我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这些课堂实验使我们感到十分有趣而且这样别具心裁的课也十分生动和形色,是我们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致,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这也而况仪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好还是坏,是强还是弱,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是高还是低,这都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因为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课程,它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科学,更加是人类为了认识、摸透、掌握和了解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这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感情、动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有人说,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具形体,难以直接考察和研究的。然而,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心理现象体现在个体心理活动当中,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对个体而言,社会心理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个体心理是社会现实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虽然属个体的主观精神活动,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心理因素。

受遗传、教育、生活经历、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影响,不同的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或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对于人类来说,人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具有双重属性,即人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与周围的环境、与他人发生着不可脱离的关系,这说明了人的心理受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是无法脱离这两个关系而成为个体独立存在的,没有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人类是无法能透彻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特别是在这个日益发展迅速以科技和信息为中心的社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式和现象也会越来越复杂,因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而存在于这个世上,如果人类不能跟上和掌握它们之间的规律关系,就无法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心理关系,也就不无法使人类在社会中得到提高,社会也不能以良好的姿态前进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正因为如此,这个社会中又多了一份职业,就是心理医生,为人类解决有关的心理问题和心中疑问,使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以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心理学》对我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对我的心理能力和素质的成长缺它不可,我需要它剖析自己。但更重要的是我的职业,我的职业需要它,因为我选择的是师范职业方向。它是我们师范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培养未来教师师范技能与职业素质的重要基础课。我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可以了解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为以后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应用,注意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方式的结合、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结合,这在培养人才质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学习了这门课程,丰富了我的心理知识,提高了自我认识的水平,我学到了很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问题,使我对心理的见识增长不少。随着这课程的深入,我对这门课程越来越有浓厚的兴趣了,而我也渐渐地发现并解决了我以前所疑虑的心结,并让我不断地完善个人,升华到另一个自我的境界。我觉得这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学到了以前不能学习也没有学到的知识。以后学习的过程中我还会更进一步理解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因为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虽然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要努力去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同学也了解到别人,对提高自己的心理知识、能力和素质至关重要,使我们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心理、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足够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从今以后,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

    222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