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随笔心得
国学随笔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国学随笔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国学随笔心得(通用10篇)】,供你选择借鉴。
国学随笔心得篇1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让我们一起为弘扬国学而努力吧。
国学随笔心得篇2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国学随笔心得篇3
一粒种子,叫做国学经典,把它播撒在心中,让经典诵读永驻心间;有一条潺潺的溪流,叫做中华美德,让它滋润、浇灌着心田,让中华美德伴随身边;有一盏灯,叫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提着它走过漫漫人生,让知识在现实中灵活运用,给予你莫大的力量!
诵读经典
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萧抡谓说过:“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这些诗句就足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经典诵读巨大的影响力!
《国学小名士》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熟读、熟背很多的古诗词,朗朗上口、滔滔不绝,这种境界让我心中震撼无比,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是呀,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铸就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犹如夏日的漫天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宛若春日的遍野鲜花,散发着馥郁的芬芳。到刚劲端庄的方块字里,感受《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女娲、大禹的故事萦绕耳畔。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会给予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给予我们无限的知识,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今后,我要向《国学小名士》中的同学学习,广泛诵读经典,牢记于心,我要诵读国学经典,走进古诗词的世界里,去感受诗人朴质、真切的情思; 徜徉古诗词的长河中,去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让经典诵读永驻心间!
传承美德
中华美德到底是什么?这个疑惑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观看了《国学小名士》之后,我心中终于有了答案。
古语有云:“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中华之美德——它陶冶人的爱国情操,树立爱国爱民的远大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自己的全力帮助别人,不图任何回报……而对于我们青少年,中华美德并没有多大,它只是生活中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事。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都可以衡量出一个人的修养、品德。
从小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进屋要先敲门、吃饭要礼让、要尽量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等等的优良美德我都没有养成,我不禁感到深深的愧疚!
从现在起,我要改掉坏习惯,力争做一个中华美德的传承者!今天,中华美德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的手中,将由我们焊接,要靠我们传承,我定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让中华美德伴随身边,伴我成长!
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俗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会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努力实践。
人生犹如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的一叶扁舟,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道理就好比那扬起的风帆,帮助你继续探索、继续前行;人生仿佛那长长的道路,坑坑洼洼,坎坎坷坷,崎岖不平,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道理就好似那导航的明灯,为你指明人生的正轨;人生仿佛一片茂盛的大花园,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道理就宛如那绽放的鲜花、翠色欲滴的小草、高大挺拔的大树,零零星星地点缀着花园,但却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光彩!
为此,我有了新的打算和计划:每次学习了新的知识后,要多练习,做到举一反三、灵学活用、扎扎实实,在学习生活中稳扎稳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知识在现实中灵活运用,让我受益匪浅,给予我莫大的力量!
我坚信: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便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反而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成长为一名知识丰富、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
国学随笔心得篇4
顿挫抑扬的诗韵,优美又带有灵性的诗句,悠久而又璀璨的国学文化。这是让我们后人为之感叹,钦佩不已。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分别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字——日,月。国学文化博大精深,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日和月的诗句和词。古人们总是借皎皎月光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关于月亮的诗句总是透着悲伤,凄凉的情感。
我很喜欢描写月亮的诗句,因为这样的诗句会让我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心情。
《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增长了许多见识,还真正理解了古诗中的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其中有一项环节是“美德大考验”,我很喜欢,在我的理解中,即使没有文化,也要有正能量。知识量再大也不能温暖人心,可是,正能量多起来却可以把冷却的心温暖的融化掉,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啊!
在“美德大考验”里,有些选手没有通过“美德大考验”,却靠自己真心的忏悔和积累的国学知识, 以及口齿清晰的表达能力赢得了老师们的心。可有一些选手通过了“美德大考验”却因为表达能力不好,而且又没有使用一些国学知识,这个问题让评委老师们起了争议。
我感觉不管怎样,只要做好自己,认真回答问题,保持自然状态就好,就像我们平常考试一样。
以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美德好少年,学习国学中的知识,弘扬国学璀璨耀眼的文化。
国学随笔心得篇5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国学随笔心得篇6
《论语》的最后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每个星期讲一次课,整整用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讲了87堂课,259个小时,一部《论语》终于讲完了。这其中的过程虽然很漫长,如今回想起来,却似乎就在转眼之间。孔夫子的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依然历历在目。
学习《论语》的过程,也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与自己的毛病习气作斗争的过程。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比如懒惰、贪吃贪睡、公私不分等,老师说,君子见得思义,不占公家的便宜,即使是随手可得的,也决不沾染。在听课的过程中,后学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当后不再造,作一个安分守己、精进好学的人。
没有学习之前,后学不知道什么是孝顺父母,也不懂得友爱兄弟,很少帮父母做事,更不会关心兄弟姐妹们,通过学习,才知道,原来“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噫,多年来,一直都在做着悖德、悖礼的事情,却依然恬不知耻,还自以为是君子。如今,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方面,后学依然做得很不好,需要认真的努力。
《易经》曰:“蒙以养正,圣功也。”通过学习,收获最大的,当是使我们明白了应该如何教育下一代。人不学、不知道,学习以后才明白,对于孩子,要培养他的敬畏之心,当他还小的时后,就要教他学会洒扫应对之礼,还要特别注重礼和乐的教化,拒绝电视和流行音乐,多听古大德演奏的古典音乐,以长养孩子的中正平和之气,“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留金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保得住;留经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远之计。”教儿教女先教己,我们想把子女教好,如果自己没有变好,子女又何以能学得好?我们要以三太、以孟母为我们学习的帮样,孩子的功名利禄,命中自有定数,然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必希其为圣贤路上之人。 这些都是在《论语》的课堂上学来的法宝。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尽在《论语》之中。遗憾的是后学还学得很肤浅,真的很遗憾。希望能加倍努力。
感恩老师辛勤的教诲!
感恩同学热情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真诚的付出。谢谢您!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国学随笔心得篇7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珍宝,也是汉语的文字精华。国学小名士,是一场考验,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是文化的传播,是知识的训练。
从我国第一个诗歌总集《诗经》出现后,诗歌文化开始在中国建立起来。唐诗、宋词、元曲……一向到现代,足以体现诗歌的历史是悠久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了韵味和文学气质,雅俗共赏。
国学小名士的举办,贯彻了党的__大会议精神,更让我们深入了解------在山东的访谈文化的基本知识。__大确立的会议目标,就是下一个文化发展的方向。
年龄不一,却拥有着相同的骨气。一同站在知识的舞台上,展现最优秀的自我。设定了不同程序、规定的环节根据自己的实际积累随机应变。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赢家。没有十分的聪明,真正的成功在于日常的积累和努力。“积累日常,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才是‘学’,也是学的含义。
“借我一元钱吧。”面临着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只有两个:借或者不借。答案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而三年级的小学生回答的理由却深深地感动了我。理由很简单,它就发生在这个小学生自己的身上。小时候一次玩耍,他和妈妈走丢了。是一位大哥哥帮忙他找到了失散的妈妈。对那个大哥哥而言,也许仅仅是举手之劳。但就是这个举手之劳,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甚至能够说深深地影响了他。所以,应对这个问题,他毫不犹豫的选取了“借。”爱,是具有感染力的,能够传递。
中国有些传统文化,我们有了解多少呢也许是一个,也许是两个、三个……根舞台上的他们相比,可谓九牛一毛。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期望,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我们的表现就代表了中国,我们的进步证明着——中国,这个文化大国,正在进步,一步步走向繁荣。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知识,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精神。
国学随笔心得篇8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类经典诵读大赛——《国学小名士》,这个比赛从17市挑选出20个优秀选手,他们不仅不仅在国学上苦苦学习,还参加、组织过许多公益活动,他们当中,有人获得了20__年感动淄博年度人物,有人曾经去过敬老院去帮助老人,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这个比赛分三个环节,第一个是我爱记诗词,对弈中华古诗词。在题中,会指定1-2个字,要打出哈有这个字的诗词。选手们个个倒背如流。就像是有准备一样。
第二个环节是名家对对碰,有身着古装的小朋友出题,提问了一些古代的成语和尝试,选手们对答如流,有些我好歹能答出几个,有些我完全不知道。
第三个环节是美德大考验,这是比赛的重要环节,这就可以真实的显示出选手平常是不是可以真正做到与人为善。有些,我有的时候还可以,而有些我确是做不到。
最终,潍坊选手刘康宁成功夺冠,他的国学知识,和他的中国传统美德值得我们敬佩。
国学随笔心得篇9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正是《国学小名士》的口号,当然,也是作为中华儿女需要做到的。
就在这几天,我观看了齐鲁少儿频道《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也正是这个节目使我受益匪浅。且不说复赛怎么怎么,就看总决赛场上的选手知识是多么的渊博、思维是多么的敏捷、反应时多么的灵敏,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向他们学习。
还有就是总决赛第一个环节的第一题:用带有家、国的诗词来回答。这是我想到了一幅对联,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关注自己的国家,少年强才国强,我觉得这才恰恰是举办这个《国学小名士》这种比赛的意义所在。因此呢,这两个字在中国诗词当中可以讲,无穷无尽的在表达着。
再就是第二题:用带有亲、情的诗词来回答。那么我觉得这诗词中的亲情在我们流传的过程中,起了一种给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感情教育的作用,它使我们的情感受到了陶冶、得到了升华。再看最后,在十二位“国学精英”中,总冠军诞生了!她,就是刘康宁!
通过观看,千古美文的神韵,华夏礼仪的儒雅,仿佛在这次比赛中悠然再现。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体味了人生、丰富了知识,更主要的是让我喜欢上了传统文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更懂得了如何来做一个新时代的美德少年!
国学随笔心得篇10
本学期我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国学讲座,感觉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自于平凡的道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知道德行天下的道理,“俗云: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无,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样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为心。以儿女之心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为心,就是“妇顺”,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君仁”,以领导之心为心,就是“臣忠”,以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任;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爱世人的情感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唯德能感动人,能得人心。感动一家而家齐,感动一国而国治,感动天下而天下平。中国圣贤经典究天地自然之道,旨在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道心,匡正人的欲念。所谓正心诚意慎独修己,归根结底,就是造就优秀的个人品质,至善的品德。以德率人,则好的精神产品和好的物质产品也就不劳督促,自然产生了。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深入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以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五千多年的方化内涵为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所担负的责任,我会尽可能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道理传播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