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

新华分享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供你选择借鉴。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篇1

如果不是小米妈妈的推荐,成妈很难想到去读杨绛的这本《我们仨》,甚至连杨绛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成妈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此书,很是为他们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动,也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仍工作的态度落泪,为互爱的一家人失散而悲伤。

杨绛是钱钟书老先生的爱人,钱钟书是《围城》的作者,他们唯一的爱女名钱瑗。此书是杨绛老先生于九十多岁后怀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书中描述了她们颠沛流离的一生,但却患难与共,相互理解与支持,同时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抱怨,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描写一家三人的品质,但字里行间及一生事迹却透露着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品格。

很是为文末所描写的一句话感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此,会历经大起大落,会历经生老病死,端看我们用何种态度生活着。用积极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乐和幸福的;用消极的一面看待人生,则人生充满不幸。其实现代社会,我们人人是幸福的,没有饥饿,没有战乱,是和平发展繁荣昌盛的好时机,几百年才一遇。我们处在这样的好时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着自己曾经许下的愿,为社会贡献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区资助些生活困难的孩子。但总是为生活中各种杂事缠绕和困扰,那些心愿抛诸脑后了。等成成大点要去实施了,带着他去去落后地区,体验当地的生活,让他明白他是幸福快乐的。

看完了《我们仨》,我也学到了很重要的一条,不要抱怨。其实人生中总会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会被误解,会被陷害,但没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弃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与失。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篇2

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让我感到一片茫然。之后才明白,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从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么突然与迅速。

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缓缓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简短,诉说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完美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华氏大辞典三个人的认真与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忙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是没有色彩的照片,可是闻到的,不仅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作者追求的没有那种壮志凛然,也没有那种激烈奋斗,而她更多的,是细节中表现出的星星点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们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当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可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贝壳中的生命体,当沙子进入时,它会用割伤自我的代价来不断地磨练这颗沙子,让它成为一颗珍贵的钻石,而自我却渐渐淹没在大海中。

杨绛女士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我的生活与家庭,也没有去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向在演着,没有尽头……她之后在幕后为她的丈夫钱钟书默默奉献着,她就像那个贝壳,慢慢被淹没。这也说明了她对这个家的那份真挚感情。

读了《我们仨》,是对此刻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篇3

近来我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深有感触。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时候,她与爱人在异国享受他乡的乐观;大半辈子坎坷飘摇的时候,她珍惜苦中作乐、忙里偷闲的点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亲情温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杨先生坚持在法国留学的那一年时间是她最快乐的日子,我却从阿圆来到家中之后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温馨的、踏实的情感,她每每写到女儿,必是怜惜、喜爱的自豪语气。

一对可爱的父女从她的笔下跳脱纸卷,学识渊博却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脚”钱钟书,聪颖懂事却“随父造反”的杨绛“平生之杰作”钱瑗。一家三口,从年轻时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后的相互依偎,他们心态平凡,只愿相聚不生离便一切满足。有爱人陪伴,有女儿承欢,这就是家,亲人离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栈,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荡着,在孤寂中充盈着。从质朴简洁的语风中走过三人的一生,历尽曲折却仅存温情。

杨先生在书中写道:世间好物不牢坚,彩云易散琉璃脆。单是书中的章节名称就能够字字印证此话: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们仨。尽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读完却没有伤痛难抑、同情怜悯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羡慕不已。悲欢离合,动荡不安在她的笔下都如此顺其自然地随时光而过,甚至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更没有怨恨,没有自怜,没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间只爱侣、女儿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学问,一同“探险”,一同把玩“石子”,其乐也融融。

二人的离世,令人悲恸,却不招人绝望,这般年纪的先生,一路走来总归会看淡。曾经的肝肠寸断、心如死灰,如今却是一番无阴无晴的平静述之,平淡而不贫乏的文字怀念的是从前快乐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忆自家的气息,用一颗百岁老人沉淀的心寻找至亲相会的通途,无旁人无关,不为告白与揭露,更非写与他人博取同情与围观。

语气淡而情感挚,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够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阖家团圆。先生毫不矫正揉造作地缓缓道来,叫人牵肠挂肚。读一读这本书,在还来得及之时,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篇4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向是她和钱钟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钟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齐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钟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能够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能够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欢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趣味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齐“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齐“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可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篇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篇6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信息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感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我有理想、有追求,每一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我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能够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以前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明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我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我的座右铭,我期望自我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此刻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我的提示:1、问问自我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必须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能够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我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感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我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篇7

终于把《我们仨》读完了,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之前早就闻过其大名了,其实读完这本书也没花多少时间。在我的记忆中,钱钟书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用今天的话说是“天才”,比如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外语等。以前读书的时候学写议论文,老师要求摘抄收集很多论据。其中摘抄过的有一条就是关于钱钟书“勤奋”的,杨绛整理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结果竟有好几麻袋之多。当时也没怎么在意,毕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

“锺书在巴黎的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法文自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十八、十九世纪,一家家读将来。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这是爱书如命的锺书恣意读书的一年。”

在读到这段之后,我便想起来了这些。可见,天才不是天生的。

后来,在《我们仨》中读到了这一段:

“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茶叶了,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掺合在一起作替代。”

所谓的“立普登”,也就是今天的“立顿”。在超市随处可见,只不过如今有点“贱卖”的味道了。

随便说一下,精装版的《我们仨》不论是纸张还是装帧都很不错。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篇8

妞妞,距离你要到这个世界上只有3个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还有很多人都在为你的到来忙碌着,特别是你的妈妈,所以首先,感谢_,正因为有_怀胎十月的辛苦,才会有我们普通的平凡的《我们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杨绛的《我们仨》后写这个话题,思考的核心还是怎么实现人生的价值,其实这个问题我和_也说不清楚,但是马上就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这就是一个悖论了,自己弄不明白还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决定告诉一个正确的路子,至于你在这个路子上走发现什么风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书,书是人类总结经验的载体,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甚至有“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Google”但是爸爸还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无数个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学习语言,这个其实包含了几小点的:学习语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技术PAPER也可以是社会经验,然后学习语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学外语也不能走老爸这个不能开口的路子,虽然我在改正;

第三,读千卷书还要走万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记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知道语言的魅力以及修辞手法与后现代主义的奥妙;这点看老一辈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钱锺书,鲁迅,还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们的文字去追寻上个世纪的轨迹;

第四,学会反思,所有的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是深深爱着你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会贯通理论后在实践中相辅相成,这就是反思和计划的作用了!我们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质精神双小康吧!

妞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爸爸的认识不知道会不会局限在2008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条框是没有出格的,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态上完成的,当然我和_会做好榜样!

还是要嘱咐一句,从我和_的经历来看,人怕没自己的目标以及知道了没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难,人最后还是要超过自己!

愿_和你安康,我们也会是不平凡的《我们仨》!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篇9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已逝,只剩105岁的杨绛。她提笔写曾经、写来时的路,同时,也在寻觅归途。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她和钱钟书在相遇前,都未恋过他者。初遇,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一见如故,侃侃而谈。

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钱钟书后来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他们婚后一起留学英、法两国。杨绛笔下的钱钟书有缺点有优点,但她一并接纳,他的优点到她那儿变得很可爱。比如,杨绛产女坐月子期间,钱钟书弄坏门锁等,不会修很着急,杨绛却没有想过这种事情应该男子去做,而是说:“我会修。”杨绛是位有大智慧的女子,她爱一个人就全心全意去爱,没有任何计较。

书中,她提到自己与钱钟书有过争执,两人觉得争执也争不出什么来,就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己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在男女关系中,不少人认为,要有一方妥协才会有“和谐”。但杨绛与钱钟书,他们认为彼此是平等的,无论是精神上、性别上还是物质上。

这种平等观念,在他们家,不仅体现在夫妻关系上,还体现在父女、母女关系上。《我们仨》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对待女儿钱媛,杨绛和钱钟书从未把自己放在父母这一高位上,他们仨亦师、亦友、亦亲人。钱媛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杨绛说:“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而钱钟书出门前会嘱咐女儿照顾妈妈,而不是妈妈照顾女儿。

如今,没有丈夫和女儿的家,杨绛说:“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一百岁感言》里,杨绛说过:“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是的,杨绛在等,等他们仨重聚的那一天。

我们仨读读书心得体会篇10

杨绛在人生迟暮时写的书--《我们仨》,没有半点的文饰和卖弄,只是在听一位老人娓娓道来她的故事他们的故事,读来让人有温馨的感动………

她看着女儿钱瑗和钱钟书相续的离开人世,只能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一直是让我艳羡的,他们两可谓是典型的“书呆子”“书痴”,所以也许月老早就为他们牵了线才让他们在清华相遇,后来两人出国留学,国内发生战乱后回国,抗战,解放战争,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改革开放……他们就这样相孺以沫的,当然后来还有他们的女儿一道走完了一生……

他们从来都是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不事权贵的,他们只求能有一份自在的闲适和从容,他们也许物质贫困,却是知识的富有者,精神上的贵族,在他们,知识全不是为了卖弄。“我们要江青给的房子?”,钱钟书这老头用如此轻蔑的语气如是说。而在如今这样一个被金钱灼烧的社会,在车水马龙,夜夜笙歌下,这种爱情,这种做学问的态度,这种处事的姿态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可悲呢?我时常在想我们所心心念念追逐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还是我们只是爱上了理想的赝品而已?这个世界上独立的人多,自由的人少,而自由亦不靠索取得来,像他们那样活出真性情实属罕见了。我们往往只是做着这肉身的奴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是失了自己。梭罗在读完哈佛后放弃了平常人走的路,他独自去了瓦尔登湖畔生活,他感受到一个人若心境知足,他便宛若置身天堂。确实,世俗人眼中的成功也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我们无需奉为定律,如若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而去做一件事,像他们仨,即使世人笑我痴,而又何乐而不为呢?

“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他们的女儿钱瑗与世长辞后,杨绛的这种担忧就愈加强烈了,然而老病相催,岁月总是不饶人的,钱钟书第二年也走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们从此失散了,她清醒的认识到以前他们寄居的寓所只是古驿道上的客栈而已,而家在哪里?她还在继续寻觅

也许我们都在寻觅………

    210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