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及收获

诗诗分享

2023年清明节已到,春风落日寄哀思。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等形式,传承尊祖敬宗的习俗,抒发对先辈的感恩之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及收获6篇,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及收获

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及收获【篇1】

清明又要到了,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由此勾起对于过往的回忆和对逝者的怀念。在这一天,除了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还有一个群体,是我们不能忘却的,那就是为了共和国的今天而牺牲的众多英烈。他们是人民的恩人、是民族的英雄、是国家的功臣,没有他们的英勇奋斗与流血牺牲,就不会有今日繁荣富强的中国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是我们要在清明这一天共同祭奠和缅怀的先辈。英烈,是我们共同要记住的名字。

铭记英烈是传统。我们在读书期间,每到清明节这一天,学校都会组织全校师生去当地的烈士陵园或烈士纪念碑前扫墓。每个学生都自带一朵纸质小白花,扫墓开始后,每个学生都会面色凝重地排队走到纪念碑前,献上白花,行上一礼。这些细节和片段,我们至今记忆犹新。这种简单而富有仪式感的节日祭拜,必要且重要,因为这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方式,也是能给孩子们在情感和思想上最深触动的方式。不管时代发展多快、科技有多进步、社会有多现代,我们一些优秀的传统不能丢,包括传统的节日不能丢,传统的文化不能丢,传统的美德不能丢,传统的仪式不能丢,传统的教育也不能丢。清明时节,铭记英烈,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革命历史的礼敬。

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及收获【篇2】

英烈的伟大精神不容忘记。英烈虽已远去,但英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与世长存。缅怀英烈、祭奠忠魂,我们不只是追思和怀念,更多的是要继承和弘扬英烈精神,在心灵中播撒下火种,涵养浩然正气,让英烈精神薪火相传。继承和弘扬英烈精神,我们要把爱国基因嵌入灵魂,涵养家国情怀,自觉以国家需要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念。继承和弘扬英烈精神,我们要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为传统。

英烈的美好夙愿由我们接续。历史不容忘却,未来充满希望。对英烈的纪念是传承,的致敬是奋斗。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接力棒从英烈手中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要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保持“赶考”心态、“踔厉奋发”的姿态、“笃行不怠”的状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少说多干,使出力气、拿出水平、跑出最快速度,奋力在复兴新征程上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及收获【篇3】

伟大的事业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的奉献甚至是牺牲。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灿烂不息,是因为民族英雄们奋不顾身的守候;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是因为先烈们用血肉之躯不断加固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祖国江山之所以如此多娇,是因为有了英雄儿女们多彩绚丽的人生装点;革命事业之所以锐不可当,是因为人民英雄不朽精神始终引领。

没有英烈前赴后继的牺牲奉献,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生活在和平的新时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牢记历史,铭记英雄的光荣事迹,更要懂得感恩,传承先烈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及收获【篇4】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清明祭英烈,就是要回顾先辈们那种伟大的奋斗精神。学习知识,缅怀英烈,不忘走过的历程,不忘出发的原因,才能增强前进的动力和信心,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清明节,人们祭扫瞻仰烈士英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没有人生而伟大,只是有人作出了伟大的牺牲。一切成就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年华和宝贵生命拼出来、干出来的。抚今追昔,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祖辈的奋斗,离不开先烈的牺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不仅要铭记他们的功绩,更要感悟奋斗的意义,进而激发担当的热情,平添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既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历史的书写者。让我们以史为镜,以英烈为灯,看清前行之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及收获【篇5】

又是一年清明时,只是今年有不同。虽然乍暖还寒,但疫情防控不能放松。清明时节逢疫情,为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安全祭扫,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民政局、首都文明办日前发起“理性追思、文明祭扫”倡议,号召市民预约祭扫不聚集,提前自备祭扫用品,出门戴口罩,到达陵园要排队,遵守“一米线”“文明线”。

清明节的意义在于追思先烈故人,慎终追远。祭扫是一种追思怀念的仪式,更是一种情感升华。通过追思祭扫,让活着的人精神得到净化、智慧得到启迪,把先烈先人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这才是清明祭扫活动的深刻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明祭扫活动实质上更是精神层面上的祭祀,精神大于物质、内容大于形式。

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舍生取义。8万余人感染患病,超7万人治愈出院——疫情发生至今,全国治愈出院患者人数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地方本地确诊病例清零。在两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舍生忘死、抢治病患,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镌刻在了逆行冲锋的工作中,谱写在了拼搏奋斗的岗位上,这种精神应该被我们牢记、被社会弘扬。

弘扬抗疫英雄的崇高精神,就是要感念他们逆向而行的人间大爱,秉承他们甘于奉献的道德情操,用他们的崇高精神引领我们的价值取向、凝聚我们的精神追求。弘扬抗疫英雄的崇高精神,眼下就是要积极响应理性追思、文明祭扫的倡议,预约祭扫不聚集,做好防护减风险;听从指挥守秩序,身体异常不预约;防火安全要牢记,文明有礼树新风。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抗击疫情时,我们要用理性追思、文明祭扫的实际行动,让庚子年的清明更“清”更“明”。

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及收获【篇6】

节气轮回,清明即将到来,各地将陆续迎来清明祭扫高峰。今年清明节正值举国上下抗击疫情、加紧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情况不同于往年,无疑为清明祭扫提出了“防聚集、防风险”等新课题。民政部要求各地暂缓举办集体共祭、骨灰撒海、公益性安葬仪式等群体性活动,暂缓开放不具备疫情防控条件的骨灰存放场所祭扫服务,显然是出于“防聚集、防风险”的考虑。暂停清明祭扫服务并非“一停了之”,而是针对群众清明节祭扫诉求,推出了多项便民惠民举措,引导多元化祭扫,不仅有助于弥补市民的缺憾,也将为推动移风易俗、大兴文明祭扫之风提供有力的条件。

清明祭扫讲仪式,更要注重内涵。清明祭扫是国人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习惯。按旧习俗,清明祭祀要上香上供品、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等,由此引发山火、导致空气污染的现实危害,这样的祭祀仪式放在当下已经不合时宜。要看到,传统习俗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化、更新,以更加适应时代的生活。倡议市民网上献花,进行网络祭扫,是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之举,为清明祭扫方式的革新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其低碳文明显而易见。而暂停组织守灵、告别、祭奠等群体性活动,倡导外出人员不返乡、不跨区域祭扫,减少出行和人员流动,更是巩固疫情防控的必要措施,相信能够得到人们理解和支持。

引导多元化祭扫,重在安全文明。不可否认,近年来清明节由于集中祭扫导致交通严重拥堵、公墓内沿路垃圾成堆、周边环境脏乱差、焚烧纸钱引发火灾等乱象,在一些地方频频上演,甚至酿成安全事故。针对疫情防控避免人员聚集推出的“云祭扫”“代祭扫”等服务,是防风险保安全之举,也为清明祭扫方式的革新提供了有益的尝试。而有些地方的“预约祭扫”,对于缓解交通压力、促进文明祭祀,激荡社会文明新风等,都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其实,不论什么仪式,都是表达哀思和敬意,祭祀的核心是表心意。换言之,清明祭祀,精神重于物质,内心重于形式,即便是简单的仪式和祭祀品,甚至只是在心中默默的怀念,就够了。

要推动移风易俗,尚需服务配套。也应该看到,在所有传统习俗中,唯有祭祀方式最难易俗,让沿袭数千年的清明祭祀方式从人们生活中彻底走开,决非易事。事实上,解决习俗问题,应该疏堵并举,软硬兼施,在明令禁止的同时,还需要针对倡导的文明祭祀跟进配套服务,用有效服务把群众引上文明祭祀上来,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新风尚。以网络祭扫为例,不光要提倡,还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去解决靠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为市民创建网上纪念馆打造个性化祭扫环境;提供都市文明集体共祭“云”服务;创建全时全域家庭追思会场景,等等,通过有效的服务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新方式不仅没有影响清明这一传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反而增强了文化氛围,提升了节日的影响力,强化了人们慎终追远的意识。

清明祭扫是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下去。尤其要抓住青年人接受新事物转变观念相对容易的特点,帮助青年人做好功课,在家庭文明祭扫中起作用。同时,还是抓住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抓住清明节这个有利时机,重点对党员、干部是否文明祭祀进行督查,让党员干部做绿色祭扫的践行者,引领者。让我们携起手来向传统陋习说不,营造文明绿色祭扫社会氛围,让绿色祭扫渐成清明新风。

    182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