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2020植树节主题活动教案3篇
3月12日是植树节,现在义务植树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全球人类的义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幼儿2020植树节主题活动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植树节主题活动教案1
一、活动目标:
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绿化孕育了文明,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不遗余力地进行生态建设,关心爱护绿色生命,保护身边的绿化成果,广泛开展"植绿、护绿、爱绿、兴绿"文明活动,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使孩子们能够积极与社区环境"对话",主动参与植树节的相关活动,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美化环境的意义,激发爱幼儿园、爱社区的情感,我园组织孩子和家长开展"为地球种上爱的种子,为大家建造美的家园"的植树节爱树、护树活动。
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有关植树节的活动"等资料,向大自然学习,并去社区、街道向居民和行人宣传。认领身边的小树,用自己的双手照顾自己身边的绿化,从身边的绿色开始,争做绿色文明小使者,为我们的城市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二、活动准备:
1、每班一句护绿口号
小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中班:让地球长出美丽的头发
大班:为地球种上爱的种子,为大家建造美的家园
2、请家长提供制作认领"树牌"标志的材料(不怕水,能写上字的材料,如硬塑料纸,证件卡等),幼儿园可准备一些海绵纸。
3、孩子认识自己幼儿园或社区里的树木,并参与选树、认领活动。
三、活动内容:
1、介绍植树节来历、知识,宣传植树节意义。
2、宣读植树节倡议书。
3、带领幼儿制作认领树的"宣传牌"。
4、布置任务,请家长周末带领孩子到居住地附近认领小树,挂牌,给小树浇水。
5、家长反馈活动情况,可提供文字、图画或照片。
6、评选"绿色小卫士"。
植树节主题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我们国家的植树节。
(2)具有保护树木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了解保护树木的途径和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了解植树节的相关活动;学会了用水壶给植物浇水。
材料准备:水、大水桶、班级卡片、水壶。
◆活动重难点:
重点:体验植树节的快乐。
难点:能更好地与伙伴合作,相互帮助。
◆活动过程:
1、介绍植树节的来历
师:小朋友们,今天是3月12号,也就是植树节。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植树节吗?(为了鼓励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设立的)
2、带领幼儿朗诵有关植树节的儿歌
小朋友,快快来,大家一起来植树。
小树苗,要长大,需要我们去爱护。
你爱树,他爰树,小树长成通天树。
3、认领树木
带领幼儿到幼儿园的院子里,将代表本班级的卡片系在树枝上,要求本班幼儿定期为这棵小树松土和浇水,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爱护树木的快乐。
4、指导幼儿给小树浇水
对幼儿的要求:水壶里的水要少装一点,因为小树喝多了水,也要生病的;取水时不能拥挤,要按照先后顺序;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提水的路线和返回的路线要记清,以免撞到其他小朋友。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假期和父母一起去郊外认领小树,这不仅能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更能将保护环境发张成一件长久的乐事,让幼儿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植树节主题活动教案3
设计意图:
植树节快到了,三月的天空温暖和很多,路边的大树在随风舞动,植树节的日子快到了,这是春天的气息,这是大地母亲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植树节的味道越来越近了,每年我们的小朋友都会到郊区植树,为城市的绿化做出自己小小的义务。义务植树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全球人类的义务。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并懂得在植树节里我们要干什么。
2.了解树和人类的重要关系,知道如何爱护花草树木。
3.体验种树、浇树保护环境的乐趣。
活动准备:
沙尘暴的图片、小水桶、小铲子
活动过程:
一、认识沙尘暴的危害
1.老师出示沙尘暴的图片,幼儿自由讨论在沙尘暴的天气里的自身感受。
2.比较沙尘暴与绿色环境的不同,并说出喜欢哪一种环境,为什么?
二、切入植树节主题
1.老师请幼儿猜猜今天是什么节日?(老师适当提醒是有关于树的一个节日)。
2.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在植树节里我们该干什么?怎样爱护小树?(浇水、施肥、松土等等)。
三、我们一起行动在植树节
1.老师带领幼儿去户外活动,并带上工具(水桶、小铲子、舀水的容器)。
2.老师组织幼儿浇树,邀请两个或三个小朋友一组把水舀到树坑里,或者拿小铲子给树松土,要求全体幼儿都参与到其中,体验植树节的乐趣。
3.老师拿照相机记录幼儿在植树节的活动。
四、活动延伸
老师要求幼儿从家带盆栽,放到教室里,教会幼儿如何照顾好花草树木。
活动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了各种树木的名称,而且对其特点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教多引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