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

HT分享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题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实施方案1

一、课题研究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所要求的“一体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构建中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实践研究主张把积极心理教育的思想贯彻到学校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层面,通过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场、人际场、文化场、合力场,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一种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合力场的研究目标是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作一个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基本纬度来创设一个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心理环境;学生基于个人的生活、心理、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具有个人特征的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逐步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的原则,要求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学校应当充分意识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并努力创设一个益于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充分沟通交流的教育环境。

合力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老师如何要走近学生,走进家庭,如何使家访有计划,有成效,让学生、家长真正感受到教师、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2、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如何配合社区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创建学习型社区”等活动;开展“今天如何当家长”等活动,为提高社区市民的素质服务。

3、探索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网络。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办好“学生德育天地”、“学生园地”等栏目,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取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求得协调发展。

近几年学校和家庭产生对立的情况较少,但是教师和家长形成对立的现象还时有出现,这种现象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努力构建一个家庭、学校相互配合的合力场,这同样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很难保证子女的心理健康,就很可能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习科学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充实健康的家庭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心理的养成。

三、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成员:zz

2、分工:

组长:z 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z等 重点研究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z等 重点研究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如何形成合力。

z等 重点探索如何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网络。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20xx.9-20xx.1)

成立子课题组,设立心理教育研究学会。采用文献法,检索整理文献资料。组织子课题组成员学习“积极心理”“心理场”的有关理论,理解的相关知识。采用调查研究法,依据学校心理教育学会,对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社区教育情况作调查,包括问卷设计、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并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同时,从理论方面,着重研究积极心理场的内涵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多年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以便决策。

2、实施阶段(20xx.1-20xx.1)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开展活动等分阶段推进课题研究。全体子课题组成员树立“动态发展”意识,从调查研究、理论研究、工作实践等方面紧密配合,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全员行动、全程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建构的局面。20xx年10月左右做好中期展示各项准备工作,接受评估验收。

3、总结阶段(20xx.1-20xx.6)

总结提炼课题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全部成果,形成论文和研究报告。

论文题目:天光云影共徘徊--构建“合力场”的思考与实践;作者:z;时间:20xx.12。研究报告完成时间20xx年6月。

课题实施方案2

一、课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小学英语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和技巧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为了不断开展学科课程的整合和提升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对多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在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融入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小学英语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第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情境化。传统单一式板书教学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小学生爱动的天性使得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包括常见的情境对话(situational dialogue)和角色扮演(role playing),使小学生接触到的单词具象化、生活化,既能强化记忆,又能锻炼口语,激发了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国外每年最热闹的Christmas Day,如果单纯地告知学生这个节日类似于中国的春节,学生会产生疑惑:国外的圣诞节也要放鞭炮拜年吗?但是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通过视频文件生动展示国外圣诞节前的筹备工作以及一家人乃至整个国家如何庆祝圣诞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圣诞节欢快的气氛。因此,信息技术在情景教学方面能把抽象的单词通俗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枯燥的教学情境化,通俗易懂,寓教于乐。

第二,营造良好标准的英语学习环境,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语感语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音频或视频播放器播放纯正标准的英文诗歌和儿歌,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听课注意力,又能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久而久之,小学生不再畏惧英语、怕说英语。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课余调研与公开课的反映,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但是也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上还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频频出现教师对计算机操作不当使电脑死机等情况而影响上课。在课件制作方面,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对课本内容直接复制粘贴,文字冗长,重点不突出,学生抓不住重点语句和单词,无形中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第二,课件过于花哨,流于形式。很多教师认为使用图片可以更直观地表达所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课件中叠加放置了很多图片,而且很多图片与教学内容并无多大关联。而过分花哨的内容无形中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弄得学生不知重点在哪儿,一头雾水。

第三,本末倒置,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重要性。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极大满足小学生视觉听觉上的需求,逐渐让学生们放弃主动思考和交流,课件内容过于丰富,信息量巨大,已经超出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范畴,爱记笔记的学生会埋头只顾记笔记,基础稍差的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而且学生一节课长时间盯着屏幕,对学生的眼睛也有害处。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高技术、高学历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里,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满足人们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这也对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正如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的那样: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是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可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人民教育》一书中也写到21世纪的新型教育模式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任何时间与自己需要的、高水平的人士相沟通,以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目标。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校园围墙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实效性、自主性、终身化发展目标的基本模式和基本途径。”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说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课程整合就是要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我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把学习看作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其“万物于眼前,观古今于须臾”的特质,不但有利于激发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正因如此,“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促进我校学生英语素质的教育”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

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学校课堂,如今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司空见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要。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势、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受课群体的特征不无关系。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也并非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它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趋利避害,制定相关策略,争取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同时能保留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

我校每班都配置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班一台笔记本电脑,光前网路覆盖整个校园,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多媒体教育资源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工作,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和较完善的激励措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也十分重视计算机操作。所有的英语教师接受了教育资源应用培训,能较熟练地操作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信息技术。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等到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仅仅停留在辅助教学上,仅仅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补充,它更象是录像,只能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控制文本、声音、图像和影像等媒体语言实现人机交互,使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更为直观便捷。信息技术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单一的黑板板书式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其中穿插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图像和视频文件,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而且新的教师、媒体和学生三者交互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由传统的填鸭式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发散思维,教师充当启发和引导的角色。

小学英语教学

加拿大心理学家Donald Olding Hebb认为,人类言语功能的影响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大脑中先天就有专门的语言中枢,能够处理抽象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是语言环境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作用。而小学生年龄段一般处于8 岁到12岁之间,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后天语言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学处于小学生接触英语的初级阶段,与高中应试教育注重读写能力有很大不同。小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小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敢说敢讲,不怕出错,不怕张口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大帮助,避免口语脱节。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得他们在接触一门新的外语时,总会试图表现自己,希望教师肯定自己。因此,教师需领会学生这一心理,适时的表扬与引导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应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媒体和网络则是学生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索时的认知工具,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最终达到小学英语课程所要求的各项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今高等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推广普及,大部分城市中小学也已配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教学中多种信息传播方法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但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学逐渐呈现出诸多问题。有关学者与一线教师针对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作了相关研究与调研。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形式需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视觉空间能力及学习能力水平等相适应,才能达到最有效的学习与教学。多媒体被当作传统投影仪来使用,且演示文稿过度注重声音图像的美化而忽视教学内容。过多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则会使教学流于形式。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只能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

二、研究内容

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寻求并验证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结构,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条件

(一)硬件条件

我校每班都配置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班一台笔记本电脑,光纤网路覆盖整个校园,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多媒体教育资源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工作,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和较完善的激励措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也十分重视计算机操作。所有的英语教师接受了教育资源应用培训,能较熟练地操作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信息技术。

(二)人员配备

本课题由具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小学高级教师李宜斌主持开展,课题组成员均为一线的中青年教师,人员结构合理,并且都热衷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其中部分同志还开展过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有相当的教科研能力。另外我们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与各种网络培训和外出学习机会,更通过网络和书籍阅读了大量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还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数据保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三)时间保障

我们在课堂上获得研究数据和结果,课下进行整理和总结,坚持每周开展课题研究分析会,就课题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

四、研究对象

以开设英语课程班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重视实践和探索,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观察和总结,加强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英语课程标准》,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整理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同时注意加强对教师教案、课堂实施过程、教学成效的分析研究,全面掌控研究进程。

3、个案研究法: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课堂教学个案(比较成功的或遇到问题较多的),取得经验教训,验证理性认识,为行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4、经验总结法: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及时撰写教学论文,不断提炼经验,探索规律。

六、研究目标

1、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活动特点,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有效技能,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发挥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从而带动课堂教学的创新。

七、研究途径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在英语课堂中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授课,提高课堂趣味性,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促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强化主体意识,建立合作机制、评价和奖励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3、把本课题研究与培养青年骨干英语教师结合起来,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素质。

4、建立定期交流总结经验制度。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并适时调整研究思路。

5、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由点到面教师加强交流探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效率。

八、研究验证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表,数据收集分析和成绩统计来验证。

九、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形式包括:研究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札记、典型案例、教学或活动设计、阶段成果总结报告、结题研究报告等。

十、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5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选择研究课题。

2)查阅有关文献,做一定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课堂的研究。

3)召开进行课题论证会、制定研究方案。

4)确定试验班级,培训研究人员。

2、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2月)

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的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收集必要的资料、进行阶段总结、积累总结资料、进行中期对比分析。

1)学习阶段

发动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多元智力理论及构建主义理论,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理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观察分析阶段

a.调查研究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的看法。

b.观摩公开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及学生不同的学习潜能。

c.从现状和优势中分析总结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3、案例研究(20xx年1月——20xx年5月)

1)从课堂容量、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情境创设等方面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进行对比,探究最有效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实施实验计划,探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策略和注意事项。

3)通过“总结—尝试—再总结—再尝试”的研究模式,边学边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以案例集的形式存档。

4、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全面总结、回顾研究的全过程,利于研究中获得全部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思考,从而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发现教育的规律,形成总结报告。

课题实施方案3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在学生与教师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建立起自主建构、自我探索、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学习策略,通过 “生生互助”“师生互助”的学习形式,实现共同发展的高效、快乐的课堂。

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将以语文学科的研究为带动,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落实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调整教学关系,构建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广研究的结果,延伸课题的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三、确定实验年级和人员

4-6年级全部参与研究,1-3年级逐步渗透

本着有一定研究基础、责任心强、有创造力等原则,在各年级、各学科重点确定以下研究人员:

语文:李文真、赵玲芳、赵滢、吴敏琼、郑蓉、林水珍

四、研究的目标

1、研究个体教学特色,形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2、建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教学建议和常规

3、建立课堂评价标准,引导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4、构建先进课堂文化,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发展

本项研究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多数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理论基础。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下面的近期目标:

1、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最大热情;

2、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础,形成学生互助学习的习惯和氛围;

3、部分教师形成自己个性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一定的研究方向。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语文学科课型推广与研究

1、推广单元授课教学模式。“单元授课模式”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1)“课型研究 ”,以一个单元为教学单位,自主确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型,一般用3-4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授课任务;

(2)“学案研究”,课堂学习形式的研究,就是确定学生采用什么方法,如何掌握知识,并落实教学效率的研究;

(3)“反思研究”,对于一节课的反思,由过去对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作重点反思,改为对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2、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多数教师能够接受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做到“以读促教”。以前因为缺少读书资料,“主题学习丛书”“语文拓展阅读”等材料已经解决了研究的困难。

本学期,我们规定语文教师根据年级的不同,每篇课文至少拓展1-3篇阅读材料,具体研究的内容可以借鉴“单元授课模式”的三个层次。

3、当堂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小组划分。为形成有效的合作小组,在编排小组的时候,一般本着优生、学困生互相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可采取两人合作的有效做法。

教师在充分利用合作小组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学生形成比较和谐的合作习惯,以便于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互助学习。

六、研究的步骤

1、20xx年9月份—12月份为探索实施阶段。

每位教师在学习、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内容,把握研究的方向,探索自己自主、互助、高效、学习型课堂教学的特点,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推门听课检查实验落实情况。

2、从20xx年1月份—6月份开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学科特色使用阶段。

每位教师都能自如地根据本学科的特色进行授课,并且取得很好的效益,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3、20xx年9月—12月份,加强集体备课活动,集思广益。

在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加大,本阶段就针对在课堂操作中生发的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进行集体研究,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本阶段中,学校将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并且将从中选出部分优秀教师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交流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及时释疑答惑,推进课堂教学学科特色模式的顺利行。

4、20xx年1月—5月份,研究展示阶段。

学期结束前,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研究,要拿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教案,形成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可以组织侧重学案设计的评选活动。

5、20xx年6月,研究推广阶段。

在总结本学期的研究结果后,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学期的大范围推广研究方案。

七、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本学期领导听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充分了解教师是否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是否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是否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究;

是否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是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他自己去质疑;

是否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是否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是否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是否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

通过听课调查了解教师的具体研究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咨询了解调查教师的实际研究情况。

2、问卷法。教导处将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实际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

3、交流法。通过教研组以及学校组织的集体研究交流,考察教师研究的具体程度。

4、测评法。充分利用一些活动,采用一些简便、易于操作的现场测评方式,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实际的考评。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小学语文 “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最终要通过真实的课堂,展示研究的结果。

我们将保存学校组织的各种围绕课堂开展的具体活动材料,如: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

课题实施方案4

一、课题来源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把优秀、健康、积极向上、正面反映生活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进行筛选、整理、加工,使其成为幼儿能理解、接受的教育内容,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使幼儿幼小的心灵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盈,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民间剪纸艺术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民间剪纸艺术的情感,使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能够在下一代的中国人中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总结出的剪纸活动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幼儿民间剪纸艺术教育。

2)、幼儿园、家庭、社会三者形成共育合体。

3)、探索民间剪纸艺术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4)、开发和生成民间剪纸艺术特色的主题活动。

二、本课题的重大意义

本课题旨在为幼儿创设一个发掘幼儿生活情趣,培养幼儿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参加活动保持专心、细心、耐心的良好习惯与注意能力,训练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参与剪纸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通过剪纸机活动,使幼儿掌握剪、贴的技能,增强幼儿双手的灵巧性,促进幼儿手指灵活协调性的发展。

启迪幼儿从剪纸活动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知识,启发幼儿自主探索大自然、大千世界,对剪纸活动产生兴趣,学习与他人协作活动,自由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学习用剪纸艺术去表现幼儿自己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学说为突破口,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教育观点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思想,以精心筛选出的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民间剪纸艺术内容,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教育。

民间剪纸艺术蕴涵着大量的社会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因此,我们将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引入到幼儿园这块教育园地中,借用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给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赋予新的生命,让它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吸引幼儿,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完美园本特色。

四、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通过实验证明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以及培养剪纸幼儿剪纸的技能技巧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唯一的途径,多样化的探索就能出新,在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产生一些新的激发幼儿剪纸活动兴趣、培养幼儿剪纸技能技巧的方法与途径,总结出新的经验及新的教育理念。

二)、应用价值

1、在富有开拓精神的领导指导下,形成自由的、宽松的、富有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的集体和独具特色的幼儿园育人环境、管理艺术、办园风格,从而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效益和竞争实力。

2、根据幼儿剪纸活动总目标,选择一些幼儿喜欢的贴近幼儿生活各类事物(包括动物、植物、人物、交通工具以及人们的劳动、游戏活动等)为内容,并激发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家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对剪纸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构建幼儿剪纸活动的模式,为幼儿创设一个思考、尝试、表现自我、表达美好愿望的探索空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认识各种新事物、表现成功的教学环境。

通过幼儿园剪纸活动研究的实验可检测幼儿剪纸能力的变异。

3、帮助教师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观、知识结构和独特的个性品质,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和教学技巧,形成有创意的教学风格,从而提高教师工作能力和艺术欣赏、创造能力,并制作cai课件、挂图、幻灯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师现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4、在课题实验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促进家园互动,总结出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剪纸能力发展的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

1、探索民间剪纸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发民间剪纸艺术主题资源,充实和完善我园的园本课程。

2、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开发幼儿创造潜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

3、提高教师的教科研素质。

研究多途径的剪纸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加强家园之间的配合,促进我园剪纸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引入到幼儿园这块教育园地中,借用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给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赋予新的生命,让它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吸引幼儿,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完美园本特色。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以民间剪纸艺术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构建中,教师能运用创新的方法设计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民间剪纸艺术活动,研究适宜于孩子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策略等,以民间美术为切入口,拓展到课程建设中去,做到在实践中学习,边学习实践边研究探索,真正成为园本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幼儿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民间剪纸艺术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3、探索民间剪纸艺术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4、创设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包括园部大环境的创设,民间剪纸艺术工作室的建立与完善,园小舞台的充分利用,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动态环境,实现环境均衡化、活动化、多元化、立体化,让孩子在环境中学习。

5、社区环境资源、家庭有效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建构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家长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认识,指导家长参与实验的实施,成为实验实施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园3———6岁在园幼儿60人(实验班30人,对照班30 人)

八、课题的研究方法

幼儿园剪纸艺术主题教育的开发研究与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将以新《纲要》为指导精神,努力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和建立新的教育行为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争取实现三个转变:

(1)从教到建构的转变,

(2)从强化到兴趣的转变,

(3)从服从到自主(或强制到合作)的转变。

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园本师资培训:通过听、读、看、写、画、谈、说、思、学(听专家报告和专题讲座,读理论杂志和新《纲要》指导思想,看图片、录像及观摩活动,写教育笔记、论文、教学方案,画宣传栏、主题墙,读民间剪纸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说民间剪纸艺术教育在当前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学积极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我园教师能自觉地投入到民间剪纸艺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并以此作为自我发展的舞台。

本课题综合采用操作法、比较法、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并结合生动有趣的民间剪纸艺术主题教育的教学方法。

九、研究的周期和阶段划分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20xx年 2月 —20xx年 2月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3月至7月)

1、学习理论,搜集资料。

2、进行研究方案设计、修订及论证。

3、确立研究人员及分工:

组长: 汪 洵、卢 玲(不含主持人)

组员:白红林、王艳茹、李丽华、杨树燕、陈芳琳、李冬梅、司 秀、赵 莎

4、前期师资培训,不断更新和补充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2月)

1、建立自己的子课题方案,在搜集、整理和分类的基础上对民间艺术主题活动进行设计、改编、创新和应用。

2、根据各研究阶段的目标修改内容、形式及有关材料,做好阶段性小结。

3、用边研究边思考,边提炼边总结的方法,逐步形成一些阶段性成果,并定期汇报。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xx月)

1、按要求完成各项成果,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申请课题鉴定。

2、在回顾、归纳、提炼、总结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形成最终成果。

十、成果预计

1、形成剪纸活动系列活动计划、小、中、大班剪纸内容模块。

2、幼儿园开展剪纸活动的有效途径。

3、试验课、优质论文、活动的声相资料。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顾问小组(略)

2、课题研究小组 (略)

课题实施方案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面向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是掌握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有“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所必备的能力,是学习所必须的条件。是学习活动开展的方式,是学习活动组织的模式。

2.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1.通过研究,在各学科教学中构建新型自主学习教学样式及其策略。

2.通过研究,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具体表现为:

(1)具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和一定的能力。即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树立学好知识的责任感,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到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2)能在自我激励下不断学习。这种自我激励表现为:在学习上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价值,并奋发自强,不甘落后。

(3)创造性地学习。不满足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财政部,探索新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

(4)培养责任感。就自主性的个性层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信与自尊,社会层面,我们主要发展学生对社会价值的体认和形成一定的责任感。

3.通过,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等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形成融科学性。

四、研究对象:

1-6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1.被试的研究方法与组织形式。

在设计方案时,我们考虑支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有关键的操作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考虑支建构主义理论(课题理论依据之一)本身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个案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相结合。同时,实施三大策略:学习理论,寻找研究的支撑点;解读案例,通过解读,进一步提升理念;总结经验,在研究中提练本质,对经验进行系统化。

2.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

“教学中开展自我学习”,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学习活动,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动力和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获得理智的挑战。这里,“自主”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而更多地看作课堂教学的目标。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等其它课程,新的课程标准都把经历、体验、尝试、探究作为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因此,我们也把这一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发现,去经历,去探究。我们让自主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根基,成为能力生成的桥梁,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成长的渠道。

3.变量的控制与观测

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形成因素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我们用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强调:不仅仅是根据成绩的数据)。其中问卷测评形式一般属于半投射式或半开放式,这样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状况,以便及时总结以制订后继策略。

六、组织机构:

负责人:戴艳平、杨红英、

主研人员:陈锡银、刘超、陈青、沈和、顾明刚、徐荣海、鲁莹莹

刘冬、李建平、江晔、王轩、徐黎明

七、研究计划进度

1.20xxX.10-20xx.2(起始阶段):文献研究,课题论证,开题。

(1)20xx.10-20xx.12成立课题组,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与技术的培训。

(2)20xx.1-20xx.2完成课题研究的设计和论证工作。

2.20xx.3-20xx.9(全面实施阶段):实验班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调整、修正方案及操作过程

(1)20xx.3对实验班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着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调查。

(2)20xx.4.推出自主学习研讨课,培训学习。

(3)20xx.5推出多节研讨课,组织教师对课列进行分析,不断改进策略和方法。

(4)20xx.6根据研究情况写出论文,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一份。

(5)20xx.7写出个案分析和论文各一篇,总结自主性学习的策论和方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收集校本教材的有关资料,进行中期评估。

3.20xx.10-20xx.1(总结阶段):召开课题鉴定会,结题。

(1)20xx.10针对中期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

(2)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结集成册。

(4)进行校内经验交流;

(4)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结题论证。

八、研究成果及展示方式

1.我们觉得,小学语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师生双方的智慧均在教学中得到了提升。

实验为课程的动态生成构筑了一个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站台,为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展示了一个舞台。经过三年课题实验,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的互动中,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数具备了良好自主学习习惯,交流讨论时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自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从而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2.研究成果展示方式

(1)课堂教学展示

(2)撰写论文及实践成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检测

课题实施方案6

一、课题提出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子课题。

在“十一五”发展期间,小数组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共收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约三百个,教学经验约三百五十篇,形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集》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经验集,《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规范条例》和《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评价细则》(修订稿)。通过这些研讨活动,大家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和探索,促进了关于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的学习,交流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研究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广大教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本课题是无锡市《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活动深入的载体,也是教育科研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引领小学数学教研、促进质量提升的发展需要。目前而言,关于参与式的教育研究大多只是反映了一种宏大思维和宏观指导,一般着眼于师训、管理、德育和文化等方面,真正从“学习者中心”的视角出发,着力于小学数学学科研究课堂的成功项目并不多见,关于“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二、核心概念和课题界定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根据课题中核心概念及课题界定,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先谈谈对这些核心词语的认识。

主动,指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二是主动学习,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是以“学”中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能力,引导以自觉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的指导学习。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引发数学思考;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效学与教,有效学与教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也是课堂上主体对话、共同参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差异性的主动发展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好数学信心。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在调研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借鉴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强调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及“助学案”教学设计的结构模型和实施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内容、策略和评价,积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业进步和生命发展,提升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术,促进新课程理念向课堂教学实践的转化,促进本地区素质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和策略,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1956年,布鲁姆出版《教学目标的分类学》,促进有效教学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有效教学从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技术。1975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在整合plato的基础上,开发以肯普模型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课堂操作样式。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crede)于1998年提炼出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奥斯丁(ornstein,allanc。)著《有效教学策略》于1990年出版,列举有效策略达11种之多。坎贝尔(campell,l。,20xx)则为教师和学生总结出101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教与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的教与学(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不仅关注教师的教的效益,同时关注学生的学的成效。20xx年,坎贝尔总结出10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有效教与学的策略。1998年,郑永柏、何克抗批判史密斯—雷根模型,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试图建构有效学与教的课堂教学模型。新加坡在有效教与学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探索,与我中心开展多次教研合作与互访交流,举办了两国(无锡)校长圆桌论坛。

1990年代,从有效的教与学进步为以“学”为中心的“有效的学与教”(learningandinstruction),是一种教育服务意识的确立,教学文化的转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委员会在《21世纪教育蓝图》中正式将“教与学”变更为“学与教”,把“知识的灌输”演变为“著重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协作、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20xx年起,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了各学科不用学习领域的“课程及评估指引”,并建议学校采用。其中第四章和第六章的内容分别为“学与教”和“学与教资源”,专题指导学校开展课堂学与教活动,提高有效教学的质量。20xx年以来,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建立“课程为本学与教研究共同体”,实施“课程为本学与教资源库协作计划”,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成立“教与学伙伴协作中心”。

参与式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移植和扶贫战略,后来参与式广泛用于国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80年代参与式教育引入中国。如今,参与式教学体现主动教育思想,已成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大主流,“中国知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关键词为“参与式”的研究论文。“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长寿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等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研究,试图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数学教学的热情,构建比较完备的“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体系。

自20xx年始,课题组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子课题全程参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素材,为本课题的深入推进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吸纳国内外有效学与教研究实验成果,加强教学论和实践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探索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策略,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新技术和专业新发展。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以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技术,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学与教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技术策略和目标指数。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助学案教学设计,引领主动学习,促进素质教育。我们进行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取得了丰赡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五、研究目标

树立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初步建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论模型,包括“以《标准》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以学习活动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数学学科中形成若干可以在实践中推广的操作性策略,积累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和案例,提高广大教师的有效教学技术能力及新课程实施水平。

以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为抓手,来构建主动参与式的小学数学课堂形态,研制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引导课堂主体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意义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策略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文献研究。开展文献和课例研究,调研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吸纳成功的科研成果,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和成分显示理论等微策略理论,包括传统课堂对资源、注释、评论进行规划的建议,探索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生发点和创新空间。

2.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体系和模式研究。包括支撑性理论、支持环境、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课堂主体间性及“内部对话”、“助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观察的建议。

3.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学与教行为规范、策略及效度评价的研究。运用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包括教学准备、课程资源、传播媒体、学习问题的发现、差异学习活动设计矩阵、学习评价和辅导、实践拓展等方面的建议,以及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分学科开发单独的微型课程(minilessons)。研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

4.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的研究。总结本市前期《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实践成果,以学为中心,研究设计基于问题、基于差异或专题学习的教学计划,激发学习内驱力,引领学生自主建构。

5.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课例和案例的研究。以观察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的方式,在课题实验中积累不同领域、不同课型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微格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建构有效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

6.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实验教师现场培训的研究。在课题实验学校,根据课题研究项目及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建构的实践需要举办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研讨会,邀请课程、教学论与小学数学专家深度介入课例教研活动,开展课题实验教师培训的研究。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整合学术资源优质,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建立以我中心为领衔、各市(县)区教研部门和课题实验学校共同参与的研究网络,系统化地架构以学科发展、教研课题和教师专项课题为载体的子课题群,聘请并组建课题专家库,荟萃群体智慧,合作攻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想模型。

研究方法:加强教学论和相关文献的学习,主要开展教学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现场研究,为确保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及现实性,拟选择文献研究、经验总结、行动研究、课例研究等综合研究的方法。

八、实施步骤

20xx年9月—20xx年8月建立课题组,提出课题假设,确定研究内容。

20xx年9月—11月整理并编著相关文献,做好课题文献研究综述。

招募课题实验学校,架构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和课题辅导。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规范,制订年度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0xx年11月—20xx年10月课题开题并实施。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市范围内的课题研究活动,收集优秀典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形成《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助学案”》设计规范及教学建议,《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论文、案例汇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讨和课例选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及考评细则。

20xx年10月—20xx年8月成果整理与提炼,课题结题鉴定。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成员为:匡金龙、谢惠良、焦肖燕、伏晓峰、赵国防、尹志伟、孙敏、程继德、沈晓东、范艳华、钟国强、钱科英、钱阳辉、黄伟星、凌国伟。主持人为凌国伟、黄伟星。

课题实施方案7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我认为小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并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的学习局而,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培养常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学生有效的预习的习惯

(5)培养学生善做自主学习笔记的习惯。

(6)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勇于追根究底的习惯。

(7)认真复习、独立自主的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2、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和指导。

(1)掌握方法,鼓励阅读

(2)优化课堂结构,减轻课业负担

(3)提出要求,自主探索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培养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养成学习的习惯

(6)要发挥表扬的功效

2、拟定步骤:

1、现状调查及分析(20xx。3——20xx。4)

2、拟定可行性措施(20xx。4——20xx。5)

3、可行性措施的实施(20xx。6——20xx。9)

4、效果调查与分析(教学案例分析)(20xx。10)

5、研究总结(撰写结题报告20xx。11)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

2、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积累,积极思考、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促进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经验总结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比对,得出研究效果。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研究过程中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与同事沟通,及时交流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为了很好的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在完成日常教学及其他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

1、所读书目:

·《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欧阳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学出版社

《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崔其升,谢金国中国林业出版社

相关的期刊篇目

2、阅读设想:

从即日开始至20xx年10月期间,每天在工作之余,抽取40—60分钟的时间完成预设的读书量。

3、具体时间安排:

完成《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阅读的时间为20xx。3—20xx。6

完成《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阅读的时间为20xx。4—20xx。7

完成相关的期刊篇目的阅读时间为20xx。9—20xx。10期间的适宜时间。

四、完成读书笔记的具体时间安排

1、网上收集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知识

2、《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欧阳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学出版社

3、《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崔其升,谢金国中国林业出版社

4、每天读书30分钟,每月写三篇读书笔记

五、完成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20xx年6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现状调查及分析)

2、20xx年10月完成教学案例分析

六、申请结题

20xx年11月完成课题研究,申请结题。

研究结果以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表现。

课题实施方案8

课题名称: 所属项目名称: 课题承担单位: 项目主持单位: 课题负责人: 课题起止时间: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项目下设的课题重点说明在所属项目中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二、课题相关行业、领域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趋势以及本单位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基础

三、课题任务与目标、考核指标

1、课题任务

课题任务应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责任和完成工作的范围、界限,要对课题全部工作和成果做整体描述,要阐述课题任务在项目任务中的定位、作用及与其他课题的关联方式

2、课题目标

课题目标内容应完整、明确,并能够考查课题完成的程度和实际效果,包括定性、定量两个部分,定性的内容应概括课题预期效果的几个方面,定量的内容应说明预期效果的程度和范围

3、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应体现课题目标预期完成程度和水平,以及与课题各项研究开发内容预期完成情况的考核、指标体系应系统、完整、客观可检查。其中,对于软件类成果应明确实现的功能和性能等。

说明:目标、考核指标应可查、可测、可看,具有成果的依附形式或载体。目标、考核指标的设置应在充分理解项目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确定,切实满足项目队课题的要求,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切实满足项目对课题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主要研发内容、关键技术及创新点,对完成课题目标和考核指标的充要性

五、课题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

1、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

依据课题任务要求,结合国内外技术发展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论证前应充分分析和阐述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对不同方案和路线加以比较和论证说明

2、课题组织实施与管理措施

课题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措施应能保障课题的正常实施;应能落实课题实施所需配套条件;课题负责人应能切实履行课题管理职责;应能落实课题任务所需的研究团队和配套仪器设备、经费等条件,有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

3、课题委托任务

如有委托研究的任务,受托单位确保委托任务完成的措施;如有多家单位承担课题任务,阐明课题的任务分工及相应的目标和考核指标

六、课题各年度任务目标、考核指标及研究开发内容完成的计划进度

课题应按季度填写计划进度与阶段目标,阶段任务目标应明确、可考核,并能够满足项目及其他相关课题计划进度的要求,具体年度计划形成表格。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七、课题经费预算(总表)、课题研究所需的配套条件及来源

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其他仪器设备等共享性资源、承担单位的保障措施,包括承诺的研发队伍、资金、研发设备和场地、课题管理等支撑条件。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八、预期成果形式、知识产权归属与管理

九、课题完成后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成果推广及产业化方案

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方案应明确课题成果的应用推广领域、拟采取的具体推广措施或推广计划、课题成果的宣传方式,以及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及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的计划。

课题实施方案9

一、指导思想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们的期望也变了,儿童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客观上,儿童在这一时期存在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个方面,如师生关系不一样了,生活制度也不一样了;幼儿园以动静强弱搭配为主,而小学以听为主,没有玩具、游戏 ;要求也不同了,幼儿园里无作业、无负担,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给孩子的身心两方面带来许多的不适应,还会使儿童感到陌生和恐惧,从而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将持续一个学期左右。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他们无所适从。学校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幼儿园、家庭。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层次分明,合理利用,将使孩子在以后的社会中“社会适应能力强”,“我要独立”,“自主性强”十分重要。

“幼小衔接”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幼儿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幼儿在幼儿时期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及早适应小学生活。那么,怎样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健康、快乐的成长,便成了我们时不以待的研究课题。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幼儿园与小学要统一思想,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环境设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避免幼儿园单方面的向小学靠拢、关注知识的提前储备等错误倾向,为孩子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我园结合现阶段我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以求解决相关问题,帮助幼儿达到入学的平滑过渡。我们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将研究的重点由“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转变为“幼儿园、学校采取什么措施、方法尽快适应孩子的需求”,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即: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组织幼儿参观学校;幼儿与小学生、教师的之间的沟通),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与习惯,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初步确定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深入展开。

第一阶段:确立课题、启动探索阶段

1、加强对相关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为下阶段开展研究做好思想上与知识上的准备。

2、通过学习、讨论、辩论等形式,使教师对幼小衔接有进一步的认识,分析并确定幼小衔接的内容,讨论其可行性。

3、召开家长会,家园共育,了解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具体情况,初步探索幼小衔接的模式。

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

1、对幼小衔接进一步调查,讨论修定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2、课题小组对各班计划进行分析,提出指导意见,教师进行修改,并着重准备环境与材料。

3、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研讨,进一步验证幼小衔接的功能与价值。

4、观摩与研讨,集中讨论并尽力解决教师在教育策略上发生的困惑。(交流各自在幼小衔接中的观察记录与反思)

5、课题小组成员观摩幼小衔接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与教师进行反馈与交流,帮助寻找解决方法。

6、通过与学校沟通,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和习惯。

7、分享交流,教师们将自己积累的关于幼小衔接活动指导策略的心得进行分享。

第三阶段:反思与总结阶段

1、根据幼儿的入学去向,对入小学后的幼儿进行跟踪调查,从教师、家长及幼儿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入学后的情况。

2、在前阶段深入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相关信息资料和数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得出课题研究结论和报告,相关论文、随笔集结成册。

三、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以实验法、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

以相互参观、相互听课、家园相互联系为研究途径

四、研究措施

一、对我园历届大班毕业并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孩子们入学后不适应的具体情况。即每年6月末对幼儿的入学趋向进行记录留档,新学期的9月末10月初,根据幼儿的入学去向,到相关的小学对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也对孩子进行访谈调查,从教师、家长及幼儿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情况。

二、通过与学校沟通、一日生活中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和习惯。具体方法是:

1、组织教师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园和小学两大教育机构的特点,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沟通。

2、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上学年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采取多种方法,在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幼儿进行培养,帮助幼儿从心理上、能力上、习惯上及身体素质上进行衔接。

三、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有关有关幼小衔接的具体教育计划,更好的做到家园一致,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

主要措施是:

(1)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方面的培养和加强。

(2)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利用恰当有趣的方法,向幼儿进行汉字的渗透,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

(3)结合幼儿实际活动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4)贴近幼儿生活引导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5)结合主题活动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6)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学校、了解小学生的生活、了解小学教师。

五、讨论与分析

通过以前的一些研究,我们体会到“幼小衔接”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使幼儿在入学的衔接上获得了不少的帮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仍然不够

这主要是指在教育观念上的沟通不够。由于时间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沟通与研讨,而且教师们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是对待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的教师多是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问题,而小学教师多是以教学内容和课堂要求为中心,找孩子和家长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主要问题。

2、幼儿对学校了解不深入,情绪情感落差较大

幼儿在幼儿园中可随意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快乐。教师给予每名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并教给幼儿调控的方法,在这种宽松、轻快的环境中,幼儿情绪愉悦。这与上学后的比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造成了部分幼儿情绪低落,思想负担较重的现象。

3、家长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多读几首诗歌、认几个汉字、做几道题比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态来的实惠,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技能。对于影响孩子一生的各种习惯的培养不很重视,包办代替,冷暖呵护,是父母认为对孩子的爱的表现。因此,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4、合作交往能力培养不够

交往能力培养不够,是主动与别人交流方面不够,这些与幼儿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有关,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5、规则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足

在遵守规则方面,幼儿园的规则多是非常具体的,针对某个活动的,并且多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既具体又形象。幼儿在遵守之前,首先了解为什么,怎么做,便于幼儿遵守。而学校规则多是事先定好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很抽象,有些孩子不理解,因而幼儿刚入学后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的不够。

(二)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1、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

A、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

首先是幼儿园教师方面,需要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时的表现,特别是每个孩子的长项是什么,使小学教师尽快的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使孩子入学后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同时,小学教师要注意多向幼儿园靠拢,给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注意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采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方式,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B、加强幼儿与小学之间的沟通

把小学生请到幼儿园与幼儿游戏、聊天,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幼儿也深入到小学课堂与小学生共同听课,熟悉学校生活。

C、幼儿与学校的沟通

针对幼儿的问题,设计好相应的目标,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参观学校,接触教师和小学生,有针对性地打消幼儿由于不了解学校而造成的畏惧的心理,从而产生向往学校生活的愿望。

2、加强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A、交往能力的培养

大班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它们不仅注意了自己的活动,也注意了同伴的活动,有了主动向别人学习的愿望。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点,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参观、活动中有目的的向别人进行提问,体验在寻找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与人交往的快乐,并提供不同材料,让材料去刺激幼儿合作,体验合作成功后的快乐等等。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抓住契机,引发幼儿与他人主动交往。

B、合作能力的培养

让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不断的体验合作的意义,抓住时机以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强化幼儿合作的行为。对于一些比较自私的幼儿,引导他们认识到怎样与别人交往,让他们明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与人交往。

3、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在规则意识上,要培养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幼儿在上一年级后,对于学校的规则、教师要求不能主动的遵守,需要别人提醒。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主动去遵守规则,让幼儿在幼儿园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4、加强家园共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需进一步重视家园合作,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家园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六、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新思考

通过以前的研究,我们体会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小衔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心理能力的衔接;再有,制约孩子入小学后以至将来上中学、大学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因此,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所涉及到的,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从小班开始,我们也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不断地体会到许多方面研究越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幼小衔接并不只是一些表面问题(指家长一年级教师所关心的问题)的衔接问题,而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的衔接,在能力、习惯等的培养方面也不仅仅是几种具体能力的培养,而是一项大的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还需要不断分析现阶段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将会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尝试,寻求解决的办法。

课题实施方案10

研究背景:

(1)现有教育模式下音乐教学面临的严峻形式。

在长时间以来,在音乐欣赏的聆听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存在对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够,音乐聆听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讲解、表述的形式单一,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现象数不胜数。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参考资料,将学生欣赏音乐后的感受固定化、统一化,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遏止了学生扩散思维,影响了音乐学习的效率,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学习能力很难提高。

(2)音乐欣赏中聆听教学有强大包容性

音乐是无国界的、是相通的,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创设情景,在听赏音乐时可充分利用“通感”效应以及中低年级学生好动的天性,调动学生的音乐参与性,在课堂中广泛地开展交往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树立自信,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聆听、学会表述、学会合作。

研究意义: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做到既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特见解,又能和小组或班级成员妥协最终达到统一,可以有效的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感受音乐的情感真谛,发现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从而时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培养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音乐实践过程中,学生相互间学会尊重、理解、妥协、包容、顾全大局,真正做到“教育育人”的社会成效。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重视小学音乐欣赏课,把感受与聆听放在了所有音乐学习的首位。

课程基本理念的改变“重视音乐实践”改为“强调音乐实践”,同时提倡“音乐欣赏”改为“关注音乐欣赏中聆听”,并加写了“突出音乐特点”。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2月立项、准备阶段: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研读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如《新课程教学设计》、《音乐课程标准》等。明确培养学生音乐聆听习惯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标;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音乐欣赏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3月到4月研究、实施阶段:

在各班展开调查,了解学生音乐聆听中出现的难题。从激发学生对音乐聆听的兴趣,从课堂、课余兴趣启发,引导多去欣赏音乐。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由此引导他们聆听一些高雅音乐。音乐聆听也是小学音乐的欣赏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年级的学生对聆听音乐的感受及方法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设想通过对实验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和尝试新的教法,发现学生音乐欣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到克服学生觉得欣赏课乏味的对策,提高学生的对音乐欣赏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习惯,同时带动学生提高各课学习的兴趣。

第三阶段:5月上旬总结、提升阶段: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学习笔记、研究体会、调查报告、个案分析等材料,撰写有关学生音乐聆听习惯有效性的研究的读书笔记、论文。

第四阶段:6月中旬结题、评审阶段。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报告)。

2.学生阅读现状情况调查问卷、调查报告、个案分析等。

3.结集或发表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研究课等。

课题实施方案11

通过研究唤醒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

一、问题的提出

1、从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力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敢多指导。因而,如何正确认识指导与自主的关系对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2、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看。我校开展立项课题《自主创新教育》研究以来,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引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了教师潜心教研的氛围。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课题衔接,故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3、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指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实践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指点式的培养活动,它侧重于对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帮助和引导。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达到唤醒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形成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2、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得到培养。

四、主要理论依据

1、主体性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即主体活动,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2、统整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学生有特定的自然禀赋,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生活,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产生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习惯和认知结构。应该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五、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自主学习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新一代人才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六、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

2、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形成的指导策略。

七、实施思路、操作原则及研究方法

1、实施思路

具体实施时,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增强教师指导的意识;其次,把指导的侧重点放在课内,并做到紧密联系课外。

2、操作原则

为保证该研究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教师应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2)差异性原则。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当按照这种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师生合作原则。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4)整体发展原则。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各方面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整体,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教学力求面向学生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5)反思性原则。反思是回顾已经做过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进展,提出改进的方案,应用从教学中或从他人身上所学到的知识的一种能力。实验中,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指导行为。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筛选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研究周期可长可短,范围可大可小,研究人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每一次研究都应该有计划、实践、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

(2)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3)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4)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工作目标: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开题论证,修定课题方案。

(2)搜集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资料,了解自主学习研究的进展情况。

(3)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形成各学段学生自主学习的预设目标。

(4)开展调查研究,弄清各学段学生原有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对照自主学习的预设目标及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研究情况确定本课题研究的若干个支撑点。

2、实施阶段

工作目标:

(1)点上实验:如何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有哪些;怎样认识指导与自主之间的关系;从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基本的规律与原则可以遵循。

(2)追因调查:弄清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应对。

(3)验证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修定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4)课题研究中期评估。

(5)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3、总结阶段

工作目标:

(1)搜集实验中积累的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筛选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面上推广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

(2)结题汇报活动。

(3)完善校本培训、公开课展示、实验经验交流、“新绿杯”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等制度。

九、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

3、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经验集。指导策略分三个层次:一是带有全面指导意义的指导策略,二是学科指导策略,三是个案型指导策略。

4、小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5、其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活动和物化成果。

课题实施方案12

组长:z

成员:z

执笔:z

一、研究目标

本子课题目标在于构建中学生积极的人际场,通过各种他助、互助、自助的活动,及通过教师群体积极氛围的引导、影响、感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大氛围,让学生学会处理成长中的人际交往课题,使学生能自我构建和获得积极、和谐、向上的心理场,实现更完善的个体成长。

说明: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人即人际的存在”。宽泛地说,人际场的研究实际也涉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教育合力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另外有专门的子课题研究,因此,本子课题主要是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角度来展开研究。

二、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关键是要打造一个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场,这个人际关系场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交流沟通途径使我们学校的人际关系场变得和谐融洽。

积极的心理体验是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是一个行为过程。积极心理教育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使他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因此,本子课题具体的研究内容为:

㈠优化教师心理,以教师的积极心理场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场的构建,形成和谐互利的师生间人际关系。

㈡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新途径,研究班级氛围为对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如何在班级建设中优化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人际场。

㈢研究中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及如何从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方面着手,给予学生及时的干预和辅导。

㈣研究同伴教育在学生自助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如何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构建积极的人际成长氛围。

三、理论依据

㈠心理场

“心理场”的概念来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库特·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这个心理场受心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需要、意志、情绪等因素。

库特·勒温认为,对于人的心理场来说,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通过改变团体来促进个体,即通过改变由学校、教师、家庭等因素构成的外部心理环境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的核心所在。

㈡积极心理场

“积极心理场”是指在以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库特·勒温的“心理场”理论,通过创设有利于人的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外部心理环境,促进人的需要、意志、情绪等内在品质的全面积极发展。

㈢人际场

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人是人际的存在。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他认为,人与其必要环境构成“人际场”,所以应该研究个体与必需的生存环境的关系,研究人际关系。

四、分工负责

本课题组成员由政教处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组成,在组长金桂萍主任的带领下,各组员积极学习相关理论,交流研讨心理体会,工作中的具体分工如下:

㈠政教处:同时抓学生、教师两头,整体统筹安排组织各项活动。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工作有:

1、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规范教师行为,深入师德形象塑造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开展“个十百爱生行动”,深化“三师”教育活动;坚持正面引导,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积极实施“微笑每一天”品牌工程,建设温馨和谐幸福校园等。

2、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年级组长队伍建设。

开展竞争机制,年级组长通过竞聘上岗;规范例会制度,每周正常年级组正副组长例会,通过理论学习,领导培训,相互交流等形式切实提高年级组长的育人水平和管理水平;周工作汇报制度:每周五年级组长需将本周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情况如实记载好后交政教处,便于学校及及时掌握情况,调整策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实效性;考核制:正副组长分工明确,每月按完成情况考核与津贴挂钩。

3、形成多样多管齐下打造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

加强班主任岗位“专业化”培训:如专家领导作讲座;不定期开展优秀班主任事迹介绍;周例会制。正组长负责召集正班主任例会;副组长负责召集副班主任例会。

班主任师徒结对走向深入:落实考核细则,评选优秀师徒对子。

打造班主任小书架,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学习提高水平,在上学期基础上,继续开展班主任小书架活动,结合工作实践与读书心得,开展评比交流。引导班主任在工作中践行优秀班主任足迹,加快我校班主任队伍的成熟。

加强教育科研,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一方面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校作讲座,进一步深化对这一课题的认识;另一方面更要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

另外,继续开展星级班主任评比与奖励;继续实施“班主任幸福工程”;实施班主任名师建设工程;积极准备创造条件参与无锡市、阴江市教育系统评选首批班主任工作新秀,班主任工作能手评选。

学生方面主要是通过各项校园活动为学生创设和谐进取的学习生活环境,启动学生内驱力,引导他们做时代的强者、生活的强者、学习的强者。

㈡班主任:主要以本班级为实验班,研究班集体中良好人际氛围的创设,班集体中各种人际现象,个体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等。

㈢心理老师:个案研究与社团指导相结合,以学生心理社团建设中形式多样的培训为平台,培养具备心态积极、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等良好心理品质的中学生,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的心理场。

五、实施过程

㈠准备阶段(20xx.3—20xx.6)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并定期交流研究问题与心得。课题组骨干成员先行学习“积极心理”“心理场”的有关理论,采用文献法,检索整理文献资料,组织学校教职工学习理解相关知识。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作相关心理调查,作为研究实践的依据。

㈡实施阶段(20xx.6—20xx.1)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开展活动等分阶段推进课题研究。20xx年10月左右做好中期评估各项准备工作,接受评估验收。

1,政教处制定整体计划

⑴定期举行班主任培训,通过讲座、案例学习、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外出拓展训练等形式,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积极心理理念。倡导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成为阳光教师。

⑵德育与心育结合,通过学生成长报告团、励志教育等活动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2,各班主任研究本班情况,在班级建设与管理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做好典型个案教育的积累,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发展自我,培养良好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各班主任至少上一堂主题班会公开课。

3,开展学生同伴教育,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以及生力军,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向上的心理场。

⑴成立学生 “阳光天使助人团”,并做好系统培训,使之具备一定助人技巧和能力,成为学生与老师、心理老师之间的桥梁。

⑵开展各种校园助人活动,如校园心理剧汇演、5.25我爱我——阳光天使特别行动、阳光天使现场谈心活动等,使阳光天使能够成为同伴身边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者。

㈢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xx.1—20xx.6)

总结提炼课题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全部成果,形成结题报告、工作报告,出版课题研究着作。

课题实施方案13

一、

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存在着“从教师到学生”的硬性灌输现象,即在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机械的练习,学生则存在死套公式的现象.教师都在抱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则是感觉像是在云里雾里一样,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不能深入理解数学的意义,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大部分是因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没有沟通的纽带,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的产生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就更为明显,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找到合适的桥梁和纽带把学生带入到数学的王国,让学生能自主的进入并接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始前找到各种方法,这种方法要通俗易懂,并能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的数学观念.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有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理解,就可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环节就是为起到这种作用而产生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犹如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要前奏一响,就可以从心灵深处与欣赏者产生共鸣,这就是所谓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如同一块磁铁,能够吸引学生们分散的思路;一个好的课堂导入犹如一台戏剧的序幕,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仿佛平静湖面上的投石,能够激起学生们思维的涟漪,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有机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谓“一课之计在于始”,也就是说一节课的开始在整节课堂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课新课导入就起到了这种互动和纽带的作用.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导入是老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国外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turney(turney,1975)等人在sydneymicroskills一书中提出导入功能为:引起注意、激起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建立联系.他们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rogergower及stevewalters(1983)研究了在教学技巧中“startingthelesson”时应采取的多种方法.c.turney(1975)及rogergower(1983)等人的研究,都强调了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应采取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2

、国外研究

在西方学者对课堂导入艺术研究的同时,国内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对此话题同样很感兴趣,早在我国元朝卓越的喜剧作家乔吉早就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古人常用此说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即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尾要响亮.可见,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要重视开头,并且现代学者也从多个方面撰文研究导入.胡淑珍提出导入也叫开讲,她认为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导入的功能、类型及基本要求作了一些阐述.阎承利研究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导入艺术,提出了新课导入、设计导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介绍了某些学科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些导入方法.李如密首先把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作为教学艺术中的导课艺术,认为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住.并认为不同特点的导课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

(二)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有些学者认识到新课导入的价值,从价值出发进行研究.蔡群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刍议”一文中认为:数学新课导入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数学新课导入必须运用一定的导入技巧.

2、有些学者从教学质量出发,强调新课导入的重要.王小萍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情境设计”一文中认为:课堂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实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导学生去品尝探索知识奥秘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新知识内容,遵循教学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识规律,创设良好的新课导入情境,因材施教,使新课教学开好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第一印象,对提高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有些学者从学生角度出发,指出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例如,昝绍伟在“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文中认为: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天真浪漫,爱说好动,他们的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上课时常常是玩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几分钟后还没有什么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的思绪便转移了.所以,我们一年级的老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要努力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4、何如在“讲究数学课的导入艺术”一文中认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始于“导”.如果一堂课的导入能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讲究导人艺术,艺术性地设计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5、有些从新课导入策略出发进行研究,如:韩冬英在数学新课导入的开放性策略中指出: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通过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提出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创设自主探求的学习情境,体现学生探索发现的学习轨迹等等.

6、国内还有许许多多的学者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出发,提出了许许多的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如游戏导入法、悬念导入、故事导入、实物演示导入法、激疑导入法、经验导入、竞赛导入等.还有学者为数学课的导入提出了新的探索如:开放性实验法、计算机辅助法、音乐吸引法等.

7、有些学者从导入原则出发,为数学新课导入设计了具体的原则:明确目的、科学系统、短小精悍、别致新颖、因课制“疑”等.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同类课题针对数学新课导入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新课导入越来越受到一线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同时也说明该方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理论上许多教育者都对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实践中教师怎样更好地利用新课导入这种有利的教学工具,它的实施状况是什么样的?学生对于新课导入的反应又是怎样的,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导入存在哪些问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在新课导入中有哪些困难等问题,这些都是值得去做进一步研究的

四、理论依据

(一)导入的教育学依据

适应和转化是教学的基本原理,适应是指“教”必须与“学”相适应,即“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适应.转化是指教师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思想转化出来,使之成为现实力量(转引自孙绵涛2000 :1206).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必须遵循这一原理,通过导入使学生自然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学合一的境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导入的心理学依据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耶.安德列夫在谈到注意力的危机时说:“常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注意力的危机便会到来,第一次危机通常在第15到20分钟之间,第二次危机在30到35分钟之间,(转引自孙绵涛20xx :1200)根据心理学研究,一节课中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到15分钟之间,之后任何听众都会出现注意力减弱或注意力受阻的情况,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一定要引人入胜,使学生在一开始时就得到包括美的享受在内的心理满足,这是导入成功的关键所在.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研究的目标:

1、探究课堂导入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2、探究课堂导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作用

3、如何指导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设计

研究内容:

1、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2、小学数学课堂特点

3、有效导入对数学课堂有的作用

4、当今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5、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失效的原因.

6、有效的数学课堂导入的对策

7、总结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所执教的二年级班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行动研究法3.个案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

七、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推出显现研究成果的观摩课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属微型课题,主持人与参与者均一人:吴芳,课题研究的一切工作由此人承担.

九、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面的相关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9月

1、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并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2、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展示.

3、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对于在研究中形成的所有材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认真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

3、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课题实施方案14

一、命题的提出

1、教育改革需要音乐创新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充溢竞争,充溢希望和挑战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xx曾经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发明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需转变那种防碍同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唯一规范,以和过于划一呆板的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和发明能力的培养。”因此,音乐基础教育必需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自身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时代呼唤音乐专业创新人才

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只仅是只需要高层次文化知识的人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我国有着优秀的民族音乐源泉,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而今,教育过程被简化成了考试,同学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学,忽略了人文精神培养。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促使社会价值取向更为倾向于对科学和艺术互相兼容渗透的崇尚。音乐教育就要以人为中心,更大的发挥其实现社会目标,缓解社会诸多问题的作用。作为新的经济革新中的音乐教育,将逐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也将成为知识经济最终目标的积极参与者和效果分享者。随着知识经济、文化生活质量和品位的提高,音乐教育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毫无疑问的将打破原的固定模式,更好的与经济生活相结合。

二、课题的含义

创新,是人突破认识、旧事物,探索、发明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音乐是人类文化构成的有机组成局部,它不只反映了艺术的实质和规律以和发展、传承等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而且也反映了诸多其他的因素。比方,音乐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音乐与自然、地理的关系,音乐与人群、种族的关系,音乐与母语、文学的关系。因此,音乐创新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研究小学音乐教育为什么以和如何培养同学的音乐创新学习;研究以促进同学素质全面提高,注重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是本课题的要义所在。

  三、研究的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

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政策、法律、法规为研究的政策法律依据。

2、理论依据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毛泽东关于培养发明型人才的思想、邓小平“三个面向”精神、xxx关于创新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和哲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发明学等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围绕创新这一中心内容有以下几点:

1、音乐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问题研究

2、音乐教育渗透美育的研究

3、唱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4、形体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5、音乐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综合采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多种方法。

六、实施步骤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把研究任务落实到课题组成员,举行开题会,同时举办有关本课题的公开课和理论讲座。

2、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和实验,期间组织两次研讨交流,期末作小结。

3、制定第二阶段实施方案,按计划开展实验和研究。

4、总结研究效果,并择优秀经验进行推广。

七、效果形式

本课题力求形成丰富的具有教强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效果、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优秀论文;教学改革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辅导读物、排练作品展示、多媒体课件等等。

课题实施方案15

一、指导思想:

以县局、镇总体思路为目标,以学校即将推广实施的“一本、三化、五性”工程为动力,即;一本——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根本;三化——实现课堂教学课题化、科学化、规范化;五性——课堂教学课题突出主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创造性、开放性。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初步尝试构建各学科教研课题。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锤炼教师队伍。

二、目标要求:

通过建机制、引路子、培新秀、推普及、搞评比等系列活动,使学校研训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我们的研训目标可以概括成三句话:

(一)以学校10个课题为导向;

(二)以课题代言人为标尺,为楷模;

(三)达到广起研训的良好态势。

三、具体措施:

(一) 建机制

本学期以及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搞课题的应用与推广,为了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组建了课题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课题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课题组组长职责、“课题”工程工作制度、课题教师职责、课题活动制度。

(二) 引路子

1、开学第一周,我们将开二次不同层次的会议。一是教研组长的会议,在上学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各学科教学课题,征求意见,布置实施方案。二是主研人的会议,初步确定切合本校教学实际,适合在本校推广的总体教学课题。了解学校及各学科的教学课题,明确今后课堂教学的基本授课思路。

2、开学第二周,各学科尝试运用课题进行授课,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学校将组织教研组长对各学科教学课题,进行微调及细化整改,力争达到初级规模。

(三)培新秀。

为了把课堂教学课题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学校将组织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月1日------9月1日

围绕各学科课题,开展课题主研人微调及细化整改活动,要求课题主研人精通教育理论,必须吃透新课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为了使他们尽快的掌握以上内容,学校本学期搞三轮关于《新课程标准》内容的理论学习,搞两次新课程标准的竞赛。在此基础上要求课题主研人必须与其他乡镇特别是一、二、三小,及时向他们学习好的经验,好的方式,以充实学校的教学资本。

第二阶段:9月1日-----9月17日

开展各课题示范课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课题主研人的整体水平,及时收看“空中课堂”,骨干教师讲示范课。然后结合学到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搞出各自的示范课。学校必须有必要的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

第三阶段:9月18日------11月18日

学校轮流讲课、评课,促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学期末搞评比。

第四阶段:11月19日------11月30日

检查学校课题代言人收看县“空中课堂”的笔记。再组织讲仿模课,结合学校课题代言人的课,掀起人人学、议、讲活动。

第五阶段:12月1日------2月13日

学校领导深入各年级随机听课,对照各学科教学标准进行检查,如果出现不合格课,将追究责任。

四、评价奖励办法:

1、建立评价阶梯体系,即校长-----主任-----教师,层层落实,逐层评价。

2、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结合工作实效进行奖励。

3、学校在抽查中,如果出现不合格课,将给与一次整改机会,如再次达不到要求,则进行适当处理。

    2307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