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材料
王振义同志是我国卫生战线上的一名杰出的医学科学家,那么关于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材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材料,仅供参考。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材料精选篇1
王振义的开创性工作,他和学生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基本治愈的成人白血病,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成。
然而,王振义并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将其公开,让更多患者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受益。如今,全球千万患者因此得以“重生”,王振义也获得了堪称国际肿瘤学界“诺贝尔奖”的凯特林奖。
王振义说:“我的一生就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钻研。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现在如果我跟不上形势,不晓得现在怎么讲,我怎么教年纪轻的人?我怎么解决人家解决不了的问题?医学上的每一步成就,只不过是进步当中的一步,不是终了。”
他费尽心血研发出来了治疗白血病的药品,却坚持不申报个人专利,他说自己的研发不是为了要挣多少钱,而是要让每个白血病病人都吃得起药,不为药品发愁。问起坚持不申请专利的原因,王振义是这样说的:“我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的教育。首先要解决病人的问题,不能说解决病人的问题以后可以赚到钱,或者我的名誉可以提高,不会想这个问题,我只想病人能好。”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材料精选篇2
王振义教授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者,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伯乐。王振义教授行医执教七十余年,培养了博士 21名、硕士 34名。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院士夫妻陈竺、陈赛娟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陈国强院士。他们三人,连同王振义
院士自己在内,被人们誉为"一门四院士”。
陈国强近2万字的毕业论文,先后被王振义教授修改了10遍,如今他已经成为国际白血病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代表,长期致力于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的分子发病学和化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长的陈竺认识王振义时,只有中专学历,但是独具慧眼的王振义教授却相中了这个做事认真、经验丰富、务实好学的青年,将他收为研究生。除了平日的带教指导,王振义教授总是倾囊相授,甘为人梯,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材料精选篇3
为了拯救更多患者,王振义在研发出“救命药”之后,放弃了专利申请,从而让这种“救命药”现在的售价仅为290元/盒(当时13元),还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这与其他肿瘤类疾病动辄数万元的治疗费用形成了天壤之别。
“首先要解决病人的问题,我不想赚钱或提高名誉,我只想病人能好。”这是王振义朴实又纯粹的愿望。“我们受到的教育——学校里的教育、社会上的教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都是医生要将病人放在第一位,不能额外地要钱。”
“当然,如今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需要钱,因此我不鼓励这个时代的科研人员放弃专利。但医生不能总想着发财,救死扶伤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作为改写人类医疗史的伟大研究者、国际知名的血液专家,王振义一生获奖无数,但大部分奖金都被他捐了。
1996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100万元奖金,王振义拿出40万元给医院、40万元给学校、5万元分发给在一起工作的职工;2011年,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将500万元奖金中的450万元按规定给了医院,除自己留一部分外,其余则分别赠与参加全反式维A酸研究的团队成员;2020年,他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后,把350万奖金全部捐给了医院作为扶贫基金。
王振义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定期捐款,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汶川大地震后,他委托弟子陈竺转交给四川残疾伤员10万元捐款。他还在遗嘱上写明,自己去世后,所有的积蓄都要留给有需要的病人。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材料精选篇4
他现在的生活还是工作每周四上午,针对收治的病人案例和学生提出的疑难杂症,王振义都会在查阅资料后,和大家讨论处理方案,风雨无阻坚持了19年,这种“查房法”被他称为“开卷考试”。
即便不慎摔伤,王老也坚持要在服用止痛片后参与查房。在王振义的心中,这是教育年轻人一个很好的尝试和节点。
为了一个病例,王振义用了3天的时间查阅了200多篇文献,亲自制作了30多页PPT。很难想象,在72岁那年,王老才开始学习使用电脑。
王振义说:开卷考试是我一个很大的享受,因为我开卷考试回来以后觉得今天的工作做完了,而且是不错的,至少90分以上吧。我有工具了,我靠老本不能生活下去的,我要有先进的东西。
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7号公报,将第43259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振义星”。
2012年3月31日王振义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血液病有很多种,还有许多治不好,这个领域还有很深的学问和无穷的知识要学习,需要年轻一辈努力去攻克。”——王振义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材料精选篇5
98岁高龄时,王振义仍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他曾说过,“拿着国家的津贴,不能白吃饭”。每周四上午,针对收治的病人案例和学生提出的疑难杂症,王振义都会在查阅资料后和大家讨论处理方案,风雨无阻坚持了18年,这种“查房法”被他称为“开卷考试”。
本该安享晚年的他,在72岁那年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并坚持每天雷打不动看2个小时的学术资料。正如王振义本人所说的那样,他从始至终都将自己放在了学生的位置上,医学的海洋无边无际,为人师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审视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
在王振义的眼里,人生最大的快活有两件事:一是学习,“把不知道的事变成知道”;二是治好病人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