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

泽慧分享

本次《榜样8》专题节目节目邀请钱七虎、刘玲琍、唐菊兴、吴惠芳、李桂科、热孜万古丽·沙吾提6名党员和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参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1)

唐院士为保障我国铜资源重大需求和国家资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是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和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入选者;荣获了“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个人”、“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国家首批创新争先奖”、“李四光地质科学院奖”等荣誉。

有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SCI和EI 66篇、CSCD 103篇,SCI被引用1102次;获发明专利4项;培养研究生156名。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2)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我校客座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唐菊兴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总地质师。

唐菊兴院士是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个人”“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3)

唐菊兴于1964年出生在嘉兴,1984年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12月至今,唐菊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2019年7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2022年11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总地质师。

唐菊兴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与评价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西藏雄村超大型铜金矿床、西藏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西藏尕尔穷中型铜金矿、西藏丁钦弄大型铜多金属矿的勘查与评价,参与西藏驱龙铜多金属矿的勘查与评价工作。

多年以来,唐菊兴带领团队长期在西藏高海拔野外一线攻关,克服种种困难,对铜等战略性矿产开展找矿理论方法研究与勘探实践。截至2022年,唐菊兴及其团队主持和主要参与勘查评价矿床提交金属资源量(储量)铜超过3900万吨,改变了我国铜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格局,保障了我国铜资源基地建设。

唐菊兴为保障我国铜资源重大需求和国家资源安全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首批创新争先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荣誉。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4)

唐菊兴25年科研路,不断攀登地质科学高峰

早就被发现并进行勘查的的甲玛矿区,前15年间的探获却不多。唐菊兴及团队从2006年开始进入甲玛山,经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他推翻了之前在业内已达成共识的甲玛山系“海底喷流成矿”观点,认为该矿的成因应是“岩浆热液型”。以这些新认识为指导,中国黄金集团发现了最厚达328.98米的斑岩型钼(铜)矿体,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产于推滑覆体中的富铜多金属矿体,仅这一个矿体提交的铜资源量就超过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量。如今,甲玛矿区已成为世界级矿区。唐菊兴仍然经常过来指采矿工作,为岩芯采集、校准钻井的角度及深度提供技术指导。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5)

墨竹工卡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有着“天边之乡”的美称。地质人唐菊兴带着他的两名学生正在这里跋涉,此次他们肩负到山上采样,寻找新的铜矿的使命。

高原地区缺氧、高寒,气候变化多样。唐菊兴和他的徒弟们在青藏高原上每走一步都极度缺氧,有时甚至一天还可以经历四季,前几分钟还艳阳高照,转眼就会风雨交加,但采样的工作从未因为恶劣的环境和天气变化而停止。

此次采样,他们发现了成片的角岩,角岩属于岩浆岩与围岩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是地质专家预测隐伏岩体的直接标志。成片的角岩释放着深部可能存在大型铜矿的信号,这让唐菊兴激动不已。

多年寻矿的经历,让唐菊兴早已适应风餐露宿的的生活。肩负样品在高原手脚并用的行走,馒头就榨菜的“野餐”,野外帐篷过夜甚至碰到过狼群……面对这些艰苦的野外环境,唐菊兴说:“做我们这个专业确实是比较辛苦的,但是只有靠我们这些人长期坚守,才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矿产。”正是这个信念,使得他坚持了25年。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6)

在2012年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个项目也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国际上10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这一重大的成果背后,凝结着成百上千名地质工作者数十年在野外的心血汗水,其中,唐菊兴是奋战在青藏高原上时间最长的一个。从1995年第一次踏上西藏,从三江源头到雅鲁藏布江—冈底斯山脉再到阿里地区,他用脚步一寸寸丈量着高原。多吉院士感慨地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每年都多次见到唐菊兴,他对地质工作的执著、激情和热情,在最艰苦、最危险、外部环境最差的地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值得所有地质工作者学习。”

上世纪90年代初,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就开始详查工作,不过,由于当时将“海底喷流成矿”理论作为矿产勘查的理论指导,重点是对浅部的铅锌铜矿体进行勘查,因此先后探明铜铅锌资源量108万吨后就再无大进展。2006年起,唐菊兴开始主持甲玛铜矿勘探评价工作,要想取得突破,首先需要突破的是浅成“海底喷流成矿”观点,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开展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加以佐证。

唐菊兴带领研究团队做了细致的基础工作,认为甲玛矿床存在斑岩成矿体系的勘查地球物理异常特征。随后,在2008年,他开始组织团队通过钻探施工来初步验证结论。

在青藏高原进行钻孔施工,按照惯例,钻孔深度达到地下三四百米时还没有见矿就会放弃了,然而,当唐菊兴到现场看了岩芯,并认真研究分析后,他提出,角岩型矿体下面肯定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于是果断决定继续施工。在钻孔深度达到500米时,终于发现厚度达到200多米的铜矿体,世界级大矿甲玛铜多金属矿从此揭开序幕。2010年,又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一处矿体,仅这一处提交的铜资源量就接近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量。到2013年9月,矿区新增的铜几乎是原来15年提交量的14倍。

像这样的奇迹随后在雄村、铁格隆南、尕尔穷等矿产勘探项目中不断发生,对前人成果,继承但不盲从、在继承中创新,使唐菊兴团队找矿成果不断。21年来,他带领团队创新找矿理论,采用产学研用一体化,在西藏探明并新增资源总量相当于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6.9个大型钼矿、11个大型银矿、2个大型铅锌矿。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7)

唐菊兴是一位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副总地质师。他的主要事迹包括:

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钼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

主持西藏阿里尕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

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8)

高原地质勘探:

唐菊兴在青藏高原等地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野外地质工作。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包括高海拔、严寒等极端条件,持续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和研究。

他的辛勤付出为我国在青藏高原等地发现了多个大型矿床,对国家的矿产资源储备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与理论贡献:

唐菊兴在地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区域成矿规律、矿产资源预测以及地质环境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理论和方法。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地质学理论的发展,也提高了矿产资源勘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教育与人才培养:

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室主任和博士生导师,唐菊兴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地质科研人才,通过言传身教传承了地质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对我国地质事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责任与公益事业:

唐菊兴深知地质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倡导地质知识的普及和环保意识的提升。

他的科研工作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榜样力量与领导力:

唐菊兴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严谨的科研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成为了地质学界的楷模。他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投身于地质科研工作。

作为研究室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他展示了出色的领导力,带领团队在科研项目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荣誉与认可:

唐菊兴因其在地质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荣誉和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他在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科研能力和影响力的最高肯定。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9)

在12月8日下午北京举行的中国工程院2023年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上,我国著名探矿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唐菊兴,从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院士手中接过了鲜红的院士证书。这沉甸甸荣誉,印证了他数十年青藏高原科技找矿的丰硕成果,更激励他以至诚、至真、至勇、至纯之心,踏上推动西藏乃至全国铜矿勘查新突破的漫漫征程。

1980年,当未满16周岁的唐菊兴,从烟雨迷蒙的浙江嘉兴,挑着一根小扁担,扛着被褥,历时近70个小时来到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找矿系学习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走向更高远的西部,把毕生智慧和汗水投入青藏高原找矿事业。

嘉兴没有什么矿,少年唐菊兴也不知什么是找矿。但学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的道理他是知道的。大学四年,他的成绩始终保持在班里的第一第二名。矿产系,主要学的就是矿产地质调查。开始,只是听说找矿辛苦,而到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时,他才真正理解了地质工作的艰苦、艰难、艰辛。

生产实习是在云南昆阳磷矿进行地质填图。吃过早饭带个馒头就上山,一头扎进满是蚂蟥、蛇和荆棘的密林,辛苦不言而喻;没想到,毕业实习参加东天山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勘查,条件更为艰苦。他至今还记得,在1984年的4月初,他第一次见到了戈壁滩,第一次见识了西北彪悍的狂风——从下午3点多一直刮到第二天早晨,帐篷都吹跑了。在东天山戈壁荒漠、崇山峻岭的那几个月里,他在导师、矿产系系主任王润民教授的带领下开展地质填图、科学研究,亲身体会了地质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精神,亲身感受了在艰苦岁月中艰难创业、交出完满找矿成果的喜悦。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10)

1984年,刚满20岁的唐菊兴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留校任教。

之后,一切顺风顺水、顺理成章:学业上,到武汉地质学院进修,又在成都地质学院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工作上,从助教到教授,直至担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常务副书记、副院长。

转折发生在2004年。当年6月,他在成都地院85级小师弟也是同乡王登红的劝说下,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陈院士的指导下,他的眼界更加开阔,对西藏冈底斯等成矿带,以及斑岩铜矿的研究也愈发深入。

2006年8月出站时,正好赶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中的青藏专项即将启动,这意味着青藏高原地质工作将迎来一个跨时代的飞跃,而他和同事在区域成矿特别是铜矿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多项创新认识亟待验证——这对于一个醉心于矿产勘查的地质科技工作者来说,诱惑实在太大了。于是他便听从了陈院士的建议,留在地科院,专心从事青藏高原矿产方面的研究工作。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11)

唐菊兴的西藏找矿始于1995年。那时,他参与了成都理工大学的时任副校长、也是他后来的博士生导师王成善主持的“玉龙铜矿似层状矿体成矿作用定位预测研究”项目,从此与青藏高原结了缘,也才有了之后他在青藏高原成矿规律研究和铜矿勘查领域的赫赫战功。

28年,唐菊兴将至少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了西藏的野外,平均每年都有三个月。最长的一次是在2008年,他担纲青藏专项项目和中国黄金集团的甲玛铜矿勘探项目,在西藏野外呆了近10个月,3月份进藏,12月才回来,一脸大胡子,十足的“流浪汉”模样。有一次回家,10岁的女儿甚至吓得不敢开门,给她妈妈说门口有个讨饭的。地质找矿工作的特点即是如此,一条条剖面、一块块矿样、一个个支持全新理论的实证,都需要在野外工作中一点点跑出来,更不要说启动这种大型会战性质的重点项目,每一个钻孔从开孔到终孔的所有情况都必须完全掌握,并据此对后面的布钻点位不断进行调整,马虎不得。

追寻唐菊兴在西藏的找矿足迹,人们可以看到一连串世界级矿山随之面世——雄村超大型铜金矿床、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巨龙铜多金属矿、多龙铜金矿、丁钦弄大型铜多金属矿、尕尔穷中型铜金矿……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12)

目前中国大于650万吨的铜矿有7个,西藏有5个。而这5个,都留下了唐菊兴的足迹,由他参与或领衔勘查评价的。

冈底斯中段的雄村超大型铜金矿,曾被认为前景不大、类型不清。从2003年开始,唐菊兴带领团队对雄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雄村是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创新认识,实现了西藏与大洋俯冲有关的斑岩铜金矿找矿重大突破,拓展了西藏斑岩铜金矿勘查的范围和方向。直到现在,他的团队还在进行矿区深边部和异常区勘查,并正在部署大功率高精度激电和高磁,力争通过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让资源量再翻一倍。

冈底斯东段的甲玛矿床,是他2006年开始主持勘探评价的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在此,他突破前人海底成矿理论的认识,带领团队通过建立碰撞造山带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理论模型、“四位一体”勘查模型和空—地—深部三种技术结合的空间定位技术组合,实现了西藏碰撞造山带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找矿的重大突破,累计探明铜资源量超1000万吨,使这个默默无闻的中型铜矿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和声名远播的世界级铜矿。

还有玉龙、巨龙、多龙等铜钼、铜金矿集区,唐菊兴及其团队都参与了部分理论创新和勘查评价工作。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13)

2003年至今,唐菊兴主持勘查评价雄村超大型铜金矿,提出冈底斯成矿带存在岛弧型斑岩铜金矿。

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铜金矿完成施工钻孔201个,钻探进尺63233.92米,238万吨,伴生资源量202.7吨,伴生银资源量1041.9吨(国土资储备字[2013]101号,中矿联储评字[2013]39号)。雄村式铜金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新的矿床类型,为在冈底斯成矿带寻找岛弧型斑岩铜金矿指明了新的找矿方向,在雄村铜金矿外围发现了雄村III号铜金矿等多个矿体。

践行找矿突破新机制,服务于矿业企业大型-超大型矿的勘探,取得显著成效。

践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矿新机制,及“采、学、研、用”四结合的勘查模式,在“358找矿突破行动”中勇挑重担,勇于创新。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服务团队,为中铝资源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荣那矿段)的找矿突破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厘定了矿床类型,认为该矿床是我国大陆第二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也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通过2013—2014年二年的勘查评价,求获铜金属量大于850万吨(332+333),平均品位大于0.5%,目前该矿是我国最大的单个铜(金)矿床。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14)

唐菊兴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勘探报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钼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获2011年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主持西藏阿里尕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或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

唐菊兴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专题节目《榜样8》唐菊兴人物事迹(精选篇15)

据了解,唐菊兴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SCI和EI66篇、CSCD103篇,SCI他引1102次;获发明专利4项;培养研究生156名。

与许多学术型科学家不同,唐菊兴走的是一条科研、生产并行的科学工程之路,是用实实在在的矿产资源储量说话的。

他带领团队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找矿机制的引领下,将国家科研项目与企业科研项目有机融合,以推动实现国家紧缺资源增储上产为目标,打通了成矿理论到找矿成果的转化通道,使我国铜矿勘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并改变了我国铜矿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格局,使西藏查明的铜资源储量占到全国铜矿保有资源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219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