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家庭主要事迹材料
抗疫家庭主要事迹材料有哪些?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材料了吧,事迹材料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疫家庭主要事迹材料,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抗疫家庭主要事迹材料篇一
“妈妈,你在哪里,怎么还不回家呢?”
“妈妈在外面值勤,等疫情减轻,妈妈就回家了。你和弟弟要好好上好网课,吃好饭,听姥姥的话。”这是直属分局民警王夏莲与其儿子的对话。
从11月1日忻府区龙岗二期转运集中隔离点启用以来,王夏莲同志就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岗位上。由于王夏莲的父母均已年迈,丈夫是一名军人且远在军营,平日里都是父母帮忙接送照顾孩子,现在因突发疫情父亲留在老家县城,只有老母亲一个人在忻州帮忙照顾两个孩子。
每天上岗前,王夏莲都要嘱咐10岁的大儿子上好网课,把弟弟的作业上传给老师,嘱咐5岁的小儿子听姥姥话,好好吃饭。晚上8点下勤后,她换掉防护服,完成个人消杀后,便匆匆赶回家中给两个孩子辅导功课,检查作业。
从集中隔离点到高风险区域,20天时间内,由于勤务随着疫情调整,玫瑰苑小区是突发疫情以来王夏莲同志辗转的第三个执勤点位。不管在哪个执勤点位,王夏莲都能认真履职,完成好工作任务。
集中隔离点的勤务是阻断病毒传播,进行封控管理,而高风险区域执勤管控所面对的情况又更为复杂。“静默管理,把口罩載好”“大家请安心在家,做好防护,不要外出”,每隔两小时王夏莲就要到高风险楼栋外围进行巡查宣防,安抚群众。静态管理了十天,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不同的困难。王夏莲服务群众的脚步从未停歇,面对群众缺少药品、生活物资、老人孩子生病就医等求助,她都能及时处置、妥善解决。
11月17日,王夏莲所居住的小区成为了高风险区域,社区要求执勤人员离开小区以后就不能进入,可是家中的两个孩子怎么办,患有冠心病的老母亲怎么办,由谁照顾,各种难题困扰在她心头……当前疫情防控正是紧要关头,没有过多犹豫,她为家中老小准备好速食品、药品,简单安顿后,再次奔赴了执勤岗位,下勤后就住在单位。
“一开始也是很害怕的,病毒传播这么厉害,又一直在高风险区执勤,就很担心万一感染以后,家中的母亲和孩子没人照顾。不过我是警察,我不上谁上,后面怕着怕着也就不怕了。”她是女儿,是母亲,更是人民警察,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不忘初心的责任感使命感。
谁不眷恋家,谁没有牵挂,逆向冲锋,只为山河无恙;谁不想安好,谁不怕危险,负重前行,只为家园安宁。
风餐露宿是她的常态,停放在路边的警车便是更衣室、餐车。有的执勤点距离厕所远,穿着防护服也很不方便,她也不敢多喝水,随身携带的润唇膏便是她的小法宝。由于整日戴着口罩,她的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憔悴的面容却掩盖不住最美的容颜与坚毅的眼神。
或许做妈妈的总是会多“唠叨”一点,每当中午她在执勤点吃着盒饭的时候,便拿出手机,拨通了与家人的视频聊天。“生活物资够不够,妈妈身体怎么样,孩子网课上了没,交作业了没。”来不及说两句,很快吃完手里的工作餐,她便挂掉了视频,返回岗位继续工作。
“夏莲,执勤这么长时间,你要防护好,注意身体啊。”“放心,我这里都好,你安心保卫祖国,我保护人民群众”,这是王夏莲的丈夫与她手机通话时的对话,简短语言就是王夏莲与丈夫之间的相互关爱和默契,十多年的夫妻,已经让他们的爱成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虽然对家人深感亏欠,但面对疫情,站好自己的岗,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家人负责,对人民尽责,今天与家人的小离别,是为了明天与家人的大团圆。
岁月静好 他们相濡以沫
疫情当前 他们风雨同舟
舍小家为大家
这是一个普通的军警家庭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
用双倍的奉献
诠释着各自的使命和职责
抗疫家庭主要事迹材料篇二
“亲善教子”杨劲松家庭
主要事迹
杨劲松是一名疾控职工,民革党员;李小芳是一名英语教师,中共党员。他们更是好父亲、好母亲,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经营家庭,诠释了家作为爱之港湾的真谛,绘就了一幅亲善教子,幸福美满家庭的生活画卷。
杨劲松、李小芳夫妇牵手相伴十数个春秋,琴瑟和鸣、相濡以沫、风雨同舟。虽然也有因生活琐事红过脸、拌过嘴,但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换来了家庭的幸福和美满。特别是他们亲善德育,教女有方,培养了一个优秀懂事、聪明伶俐的好女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深化、传承了美德家风的深刻内涵。
他们的女儿杨晶然今年12岁,是广安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她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多才多艺。是老师身边的得力助手,是同学眼中的好榜样。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和美德少年。在2018年还被广安市委宣传部评为广安市“新时代好少年”,广安电视台专门为她拍摄了专题宣传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孩子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得益于他们夫妇的言传身教。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夫妇有鼓励,有批评,但从不责怪。在鼓励“努力做最好自己”的同时,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孩子保持童心,拥有爱心,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快乐生活的小天使。在学校,只要同学遇到了困难或学校组织捐款献爱心活动时,女儿都要力所能及地去充分理解和帮助。在家里,她体贴年老的奶奶和工作忙碌的父母,会主动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长辈不舒服的时候,她会很贴心地依偎在身边,帮着揉揉这揉揉那。父母有时躺在沙发上小憩,她会懂事地拿来枕头,还会抱来毛毯细心地盖上,让人倍感温馨。放开二胎政策有了妹妹后,她没有像某些独生子女那样感到爱被分摊;没有因为妹妹的到来,父母给予了妹妹更多的照顾时间而不快;也没有因为有了妹妹,间或提出的一些要求不能得到满足而懊恼。相反,她主动承担起帮助照顾妹妹的责任,对妹妹也是疼爱有加。
“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杨劲松夫妇均出生成长在乡下,从小就受他们父母非常传统的教育——“做人要诚实守信,要勤奋上进,懂得感恩奉献,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仔细”。他们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夫妇俩就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德育人,从不迁就、溺爱孩子。丈夫杨劲松既有疾控中心的本职工作,还兼任市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区台联会长、区民革副主委等社会职务。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做人,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区级表彰。妻子李小芳既是一名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也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家庭主妇。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侍奉老人,教导孩子,料理家务。在生活中,夫妇俩每当发生矛盾或意见有分歧时,他们都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及时沟通,从而较好地得以化解。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农忙季节,他们会带上孩子下乡去帮外婆家收割、晾晒稻谷等等。让孩子耳濡目染,在送温暖、献爱心的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印象,形成了一股浓浓的尊老爱幼、懂感恩、能奉献的良好家风。2020年,杨劲松作为疾控人,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沿。在防控任务最重的那段时间,常常是早上出门家人们还未起床,晚上回家她们早已睡觉。仿佛好多天都没有见到了,但她们毫无怨言,还会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提醒注意安全。杨劲松被民革中央和四川省委表彰为“抗击新冠疫情先进党员”,2020年医师节上获得广安区“公卫先锋”称号,被广安区文明委评为敬业奉献的“广安好人”后,更在女儿的心中播撒了积极向上向好的种子。
杨劲松一家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显得极其平凡,但在平凡中有着一缕清幽,像醇美的酒,令人拂袖盈香。又像一抹阳光,有着五彩缤纷的美丽。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孝亲和睦、感恩奉献、积极向上的传统美德,共同营造出温馨和谐、向善向好的最美家庭,开出幸福之花!
抗疫家庭主要事迹材料篇三
一个个爱的符号构筑起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构筑起和谐美好的社会。有这样一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在默默地付出,传递着浓浓的爱。
敬业乐奉献争做好标兵
杨梅是这个家里的儿媳、妻子、妈妈,她2007年考入彝良县公安局,先后在治安大队、毛坪派出所、新场派出所等地工作。2011年,她被评为“优秀内勤”;2016年,她被评为“公安工作先进个人”。她的丈夫蒋仕禹在2016年、2021年两次被昭通市委表彰为“优秀禁毒先进个人”,2017年、2020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9年,昭通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蒋仕禹被选派到鲁甸县水磨镇嵩屏村担任督导员。在驻村工作中,蒋仕禹舍小家顾大家,以村委会为家,走遍了嵩屏村所有村民小组,遍访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嵩屏村顺利脱贫出列。
婆媳似母女亲情传佳话
在新场派出所工作期间,杨梅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关键时刻,婆婆“主动请缨”,承担起了照顾孙子的任务。婆婆的辛劳付出,杨梅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杨梅和丈夫结婚后就一直和公婆居住在一起,至今已有13年,婆媳之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与其说是婆媳,更像是母女,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一直被邻里传为佳话。2018年,杨梅调入昭通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年迈的公婆也跟随儿媳一起搬迁到昭阳区,一边帮杨梅做家务,一边照顾两个孙子。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袭来,大年初二,杨梅接到返回单位参加封闭执勤的通知,同时接到返岗通知的还有驻村扶贫的丈夫,面对两个年幼的儿子,夫妻俩虽有万般不舍,但一想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仍然毫不犹豫地收拾起行囊,奔赴各自的岗位上。每次打电话询问家里的情况,婆婆都说:“孙子都很乖,我们都很好,你们就安安心心工作吧,家里不用你们操心。”其实,杨梅心里明白,带着两个孩子,每天料理琐碎的家务,怎么会不辛苦,更何况婆婆还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婆婆这么说,是不想让她和丈夫担心。
初心担使命小家传大爱
2021年,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杨梅和她的战友们又一次开始封闭隔离值守,丈夫蒋仕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两个孩子。孩子们想妈妈了,他就趁着送换洗衣物的时候带着孩子去探望,特殊时期的“探望”只能隔着厚厚的大铁门问候几句,孩子们泪眼汪汪地看着妈妈,依依不舍地挥手道别……
每次孩子们打电话问:“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我们好想你啊!”“妈妈你早点回来,我们等你回家。”这些话揪着杨梅的心,泪水在眼眶打转,想着值守结束就可以回家陪伴孩子,她又充满了信心。
当我们在远方漂泊时,总会有一个地方永远等着我们回去;当我们受挫时,总会有一个地方永远给我们温暖;当我们在为工作奋斗时,总会有一个地方支持我们前行,这个地方就是家,家里有相亲相爱的家人,有世界上最纯粹、无私的爱。
抗疫家庭主要事迹材料篇四
万莉莉家庭是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夫妻俩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勤奋向上;上八年级的儿子阳光自律、好学多艺。一家人用和睦温馨、相敬相爱谱写着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动人乐章。2020年,他们被省妇联、省文明办联合授予“荆楚抗疫最美家庭”称号,被宜昌市委、市政府授予“宜昌市文明家庭”称号。
逆行担当的白衣妈妈
万莉莉是兴山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的一名主治医师。2019年底,腊月三十的晚上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新冠疫情肆虐时,兴山县组建专门收治新冠疫情患者的昭君发热门诊和感染病区。她主动请缨,从2020年的正月初一开始,辗转到距家20多公里外的昭君发热门诊和感染病区专职负责CT诊断工作,连续54天没有回过家,直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昭君发热门诊和感染病区,她作为唯一一名能够出具诊断报告的CT医师,24小时坚守岗位,24小时随叫随到,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疫情不同于其他疾病,早一分钟确诊、早一分钟对症治疗,也许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于是,她在CT诊断室搭了一个简易的床铺,累了就合衣眯上一小会儿,饿了就啃上几口快餐面,只为CT诊断能够争分夺秒。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一天做过60多个CT检查。
日常工作中,她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先后在行业核心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拥有3项医疗装置国家发明专利,受聘为《实用医学诊疗技术影像学》副主编,有两个医疗项目先后获“兴山县科技进步奖”的二、三等奖,多次参与和主持市级继教项目讲课,系市放射介入分会第一届委员,多次被兴山县人民医院表彰为“先进工作者”,并通过考评取得了副主任医师资格。
身兼数职的警察爸爸
万莉莉的丈夫黄星河在兴山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工作,由于单位人手紧张,“五加二”“白加黑”是他的工作常态,从2020年1月10日,他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承担四个卡点执守人员的一日三餐、全队各类后勤保障,并参与卡点值守任务。妻子坚守在昭君发热门诊和感染病区时,他独自一人带着12岁的孩子,每天早出晚归。每次给几个卡口送完一顿饭,就要四五十分钟。为了让战友吃上热饭,他总是将各卡点人员饭菜送到位后,自己才吃。
同时,他还负责疫情防控宣传,常常凌晨还在赶稿。疫情期间,在中新网、湖北日报、人民法治网等多家媒体发稿十余篇次。黄星河负责的各项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考核中,年年名列前茅。每年,他撰写各类材料达数十万字,在各级媒体发表各类宣传稿件上百篇,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独立懂事的小男子汉
“我想要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将那万恶的病毒一笔抹去;咱家三口早日团聚,那说明阻击疫情的战役已经取得了胜利……”这是万莉莉和黄星河的儿子黄今哲在新冠疫情期间12岁生日时许下的愿望。爷爷、奶奶早已因病去世,外公、外婆年迈多病,疫情期间,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
虽然宅在家里,年仅12岁的他该干的事儿可一件没落下。他为自己制作了一张表格,课外阅读、寒假作业、锻炼身体等等,一目了然,完成一件就画上勾,打个卡。疫情期间,他吃得最多的“美味”就是盒饭和泡面。生日虽然缺少妈妈的陪伴,但董事的他却电话告诉妈妈:“妈妈,我很好,你不用担心我,你要照顾好自己,特别是要做好个人防护。”他和爸爸两个人用西瓜子在桌上拼了“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八个大字!
随时加班、出警、出诊,这是父母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黄今哲也在这看似无序的家境中理出了头绪,从小便养成了自律的习惯,跆拳道、书法、吉他、钢琴……他爱好广泛、成绩优异、阳光活泼,先后被授予“兴山县新时代好少年”“兴山县抗疫好少年”称号,多次被学校评为“善雅明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
抗疫家庭主要事迹材料篇五
有一种浪漫,是抗疫路上相互陪伴;有一种深情,是携手并肩逆风而行;有一种牵挂,是工作之余互道平安。疫情面前,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义无反顾“逆行”“坚守”,他们是夫妻,亦是并肩抗疫的战友,用实际行动肩负起责任和担当,用“大爱”为群众筑牢“安全防护墙”。他们就是90后党员抗疫“夫妻兵”,市级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张健、于婧家庭。
衣不卸甲枕戈待旦
“你在抗疫前方坚守岗位,我也在防控中风雨同当”。身处两个岗位,却承载同一个使命,这是张健、于婧夫妻俩在抗疫一线的真实写照。
丈夫张健是梨树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一名辅警,驰援长春战疫号角吹响之际,他本着退役军人“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铮铮誓言,率先垂范,冲锋在前,用勇毅和坚守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4月3日,到达长春市宽城区后,他便变成了永不停歇的马达,不分昼夜奋战在一线,把疫情挡在身前,把安全留在身后,用忠诚书写担当,以党旗引领警旗。听到来自市民的每一句“谢谢,辛苦了”,都让张健更加坚定驻守一线的信念,“职责所在,使命在身,我们一起加油”。
妻子于婧是梨树县十家堡镇副镇长,自3月10日十家堡镇发生无症状感染者病例以来,连续一个多月坚守抗疫一线,负责核酸检测、社会面管控、防疫排查、后勤保障等工作,她以柔美之躯扛起“来之则战“的重任,充分展现出新时代新青年的担当和奉献。她说:“希望用我们的坚守护更多人的周全,用暂时的‘封’,呼唤平安的风。”
忠诚履职逆行向前
张健先后在长春火车站附近配合西广派出所入户排查登记外地滞留人员,走访辖区小旅店、公寓等。“请组织把我派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吧,我是退役军人,我先上。”面对火车站附近小旅店滞留的外地人员较多,而这些人又来自四面八方,危险系数极高,他退伍不褪色,毅然冲锋在前。他挨家挨户走访排查,并建立微信群,将人员逐一拉进群,精准排查,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在排查的同时,他还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及时为返乡务农人员做好登记,为群众排忧解难,做群众的贴心人,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张健还负责宝盈市场的封控区管控,该辖区有115户、206人,这些天的无私付出和真情相处,早已让他们成为了家人。看着不时捂着胃却从未停下脚步的张健时,一同工作的同事不禁有些担忧,提出让他休息一会。他却说:“我没事,老毛病了,特殊时期忍一忍就好了。”不规律的饮食、高强度的工作,对患有肠胃炎的张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汗水常常湿透厚重的防护服,但他依旧步履匆匆、日夜兼程。
于婧分管十家堡镇行政执法等领域,经常与执法人员一起开展社会面管控,遇见利用外出采买时间闲逛的人员,她总是细心地劝导其带好口罩、尽快回家。她精准管控、挂图作“战”,先后负责祥和B区1500余人、卫生院采集点1600余人,学府人家小区700余人的核酸检测工作,定人定岗定职责,居民定时定单元下楼,切实将风险降到最低,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她说:“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取得群众们的由衷认可与积极配合,才能引导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于婧还发起“一起捐”行动,为梨树县慈善总会防疫专项行动募集善款4万余元;多方联系县内企业、爱心服务队、爱心人士,为十家堡镇防疫工作募集资金、防护服、口罩、消毒液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她还深入各村屯,与书记、镇长前往一线,查看居家隔离人员档案和情况,督导检查防疫检查点和防疫排查情况,严防死守,不落一人。都说雪上加霜难,正值清明节和春耕时节,春季大风天气,分管应急事务和森林防火的她,刚刚稳定了防疫工作,森林防火又面临巨大考验,十家堡镇六个村位于山区片,稍有不慎便会引发重大森林火灾。她切实做到防疫防火保春耕三不误,严格设立防火检查点,组织护林员、巡逻队日夜巡逻,绝不漏过一点火星。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在镇党委书记佟志国和镇长崔艳峰的带领下,全镇上下有序开展秸秆离田、秸秆禁烧、森林防火、备春耕等各项工作,护一方群众,保一方安宁。
先顾“大家”后顾“小家”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于婧、张健夫妻俩始终坚守在一线,四岁的女儿只能交给父母轮流照看。他们看着家人发来孩子的视频,稚嫩的小脸和虎头虎脑的样子,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句句奶声奶气的“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你们是抗疫英雄,我会在家乖乖听话等你们回来,我爱你们。”使他们湿润了眼眶,心里充满了对孩子、对家庭的愧疚。“要注意防护,保护好自己。”“记得按时吃饭,照顾好自己。”父母的一次次叮咛、一句句关心,传递着浓浓的关爱和惦念。
“我和妻子一起抗疫,坚守在各自的岗位,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和千千万万的防疫工作者一起并肩战斗,我们感觉很自豪。”张健说。
一场疫情,一次考验,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却有一路相扶相伴的理解与支持。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于婧、张健夫妻俩用不动声色的善良挺身而出,用毫不犹豫的勇气冲锋在前,为守护一方平安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是最美的奋战伉俪。
抗疫家庭主要事迹材料篇六
她,林万清是一名个体工商户,是一位母亲。
她,何晓琳是一名人民教师,是一位女儿。
他,何文进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是一位儿子。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疫情防控志愿者。
2022年的1月,在永一村健身驿站的核酸检测现场,林万清一家三口正用行动书写着关于她们的抗疫故事。
“请戴好口罩,保持一米的距离……”,何文进不断的提醒着正在排队的群众,虽然声音已经有点沙哑,但是他依旧用行动诠释着当代大学生的担当。他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应该义不容辞的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积极贡献出大学生的力量,扛起如山的责任。
“爷爷,您的身份证递给我一下,我给您生成核酸码。”何晓琳已经不记得每天要重复说几遍,可每一次她依旧认真的完成。“各位爷爷奶奶来,我们拿上核酸码,采核酸去。”她不停的重复着,她总是微笑的说:“只要爷爷奶奶们满意,再苦再累也值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是一名党员发展对象,在这场与新冠疫情的战争中,我必须参与其中,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发扬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与基层防疫工作人员共进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抗疫故事,让自己的青春不后悔。
“请打开粤康码,核酸码,行程卡。”林万清一边喊着,一边检查着村民群众的手机。“我在前面检查得仔细点,后面采样就会顺畅很多。”连日来的工作,她显得有点疲惫,但是她总是笑着说:“没事,你们比我更加辛苦。我能做的很少,只希望能帮助你们,让你们有更多的时间轮休”。作为母亲,她总是以身作则,带领着两个孩子投身于核酸检测的志愿服务中;她总是言传身教,带领两个孩子用感恩的心回馈社会。
在抗疫一线,林万清一家三口齐上阵,并肩作战,同心战疫,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这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弘扬着质朴、善良、坚韧、担当的精神,用坚守和付出守护着永一村村民的安全和健康。
抗疫家庭主要事迹材料篇七
她叫邓雅露,是长春市朝阳区直机关工委的一名党员干部;他叫韦晓宇,是辽源市东辽县金州乡双福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这对夫妻始终奋战在不同岗位,不惧风险,同心作战,用爱与坚守传承着责任与担当的最美家风。
按照统一安排,邓雅露第一时间下沉到朝阳区清和街道西朝阳社区,在小区出入口值勤、扫码测温、查验核酸证明,并主动参与防控宣传、秩序引导、核酸采样数据录入、试剂管贴码等工作。每当有困难群众需要帮助时,她总会及时出现,为他们代购代送粮油、蔬菜、日用品、药品等,用真情感染着社区每家每户。
由于居住小区封控管理,她又向所属社区报到,加入了小区的心连心先锋队,申领了卡点值守任务,参加小区的防疫志愿服务。每天清晨6点,她会准时来到卡点交接班,在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后,主动帮忙搬运生活物资、清理办公区生活垃圾,不怕脏和累,受到了临时党支部和小区居民们的一致好评。每天忙完志愿服务工作后,她还要做好区直机关各部门的干部下沉情况统计、通知等工作,连续一个多月,经常工作到深夜。
疫情发生后,韦晓宇积极响应市委号召,连续一个多月驻村,和村班子一同细化防控工作方案,划分网格责任区域,明确防控工作流程,带头落实值班值守,连续多日走村入户做防控宣传、排查登记、卡口管控………尽管嗓子哑到说话都很吃力,但随着各项防疫工作落实到位,他的心里感到特别踏实。
最美的爱,莫过于拥有同样的信念。不同的阵地,同样的坚守。尽管身处不同战场,守护的却是同一片万家灯火。为了更多家庭早日迎来美好的生活,他们将继续带着温暖和勇毅前行,用源源不断的“家力量”奏响“大家”安康和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