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宇疫情中的道德模范事迹
张定宇,疫情中的道德模范,他是我们的英雄,但他却不觉得自己是英雄。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医生、一家医院,他们是不需要曝光度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张定宇疫情中的道德模范事迹最新,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张定宇疫情中的道德模范事迹篇1
自己穿不上防护服的“抗疫英雄”
张定宇第一次知道自己患上“渐冻症”是在2018年的秋天,虽说已经到了10月,但武汉的天气依旧热烈,阳光依旧肆无忌惮地侵蚀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张定宇独自站在走廊上,双眼紧盯着检查报告,在那样炎热的天气里,他竟感到身上阵阵发寒。
自打18岁考入同济医科大学以来,55岁的张定宇已经从医整整37年。从一开始的学生到医师、主任医师,再到如今的院长,在这37年里,他的身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肩上的责任也变得越来越重。
为了不让医院的同事分心,张定宇决定隐瞒自己的病情。他努力地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正常人,每天照常去医院上班,甚至在批评人时他还会故意提高几个音量。但很快,张定宇就“伪装”不下去了。
“渐冻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病变疾病,患上这种病的人全身肌肉都会逐渐萎缩,身体也会一天比一天瘦弱,没过多久,张定宇的腿脚就开始变得僵硬,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医院的人都询问他怎么了,他笑着搪塞,膝关节有点小毛病,不碍事。
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张定宇的知觉也在一点点掉落,他的身体开始不受大脑控制,在走楼梯的时候,他总是格外小心,因为只要一分心,他的身体就会不受控制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即使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张定宇依然坚守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上。
2019年12月27日晚上6点半,张定宇所在的武汉金银潭医院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这个电话是武汉同济医院打过来的,对方称有一个“感染了冠状病毒”的病人,他们医院无法医治,要把病人转到金银潭医院,问他们收不收。
这病人能不能收?张定宇给北京地坛医院的专家打了个电话,专家建议张定宇收下这个病人,虽然情况看起来十分棘手,但金银潭医院毕竟是武汉唯一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应该负起这个责任来。张定宇挂断电话后,立即决定将这个病人转入金银潭医院。
发热、干咳、发力,这是典型的肺炎症状,但引起肺炎的原因是什么,张定宇却不得而知。当时武汉的许多医疗机构也陆续出现了很多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行医多年的经验和直觉告诉他,这绝不是普通的传染病。
几天之后,病房里又多了7个可疑病例,这些病例都是从别的医院转过来的。眼见可疑病例不断增多,张定宇立即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将这些病人集中隔离,并要求出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必须穿上防护服。
那时候的张定宇行动已经非常困难,穿防护服都要别人帮忙才能穿上。在一众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里,一跛一跛的张定宇分外扎眼,不用仔细辨别,同事们总是能在几十个相似的背影中迅速找到张定宇。
为了尽快查明病因,张定宇果断采用肺泡灌洗的方法,及时采集到了患者肺部深处的病毒样本。随后,他们将样本送到了第三方检测公司,拿到病毒的基因序列后,又将其送到中科院-研究所进行对比,当晚,对比结果就出来了,这种病毒与蝙蝠来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吻合度非常高。
随后,大批的病人涌入了金银潭医院。病房从开始的一个楼,到后来的两个楼、三个楼,但似乎怎么都不够用,张定宇又命人增建了好几个ICU病房,但还是有很多病人没地方住。为了腾出更多病房,张定宇最终决定将其他病房的病人全部清理出来,只接收新冠疫情病人。
病人多了,医院的人手也变得十分紧张,那时的武汉人人自危,医院里的几十个保安和卫生员怕被传染,全部不来了。为了保证人手,张定宇只能取消所有医护人员的假期。
霎时间,全国都刮起了一股名为“新冠疫情”的风暴,而收治病人最多的金银潭医院自然成了风暴中心。从收治第一例可疑病例开始,张定宇就没有休息过一天,过度的劳累加重了他的病情,有一次下楼梯时,他差一点就摔了下去。
同事们连忙赶上前去查看他的情况,面对同事们的不断追问,张定宇不得不说出了实情,“事到如今,我不得不说,两年前,我查出是……
‘渐冻症’。还有六七年的时间了。”同事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谎称做过膝关节手术,就是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他啊。
得知张定宇的病情,武汉金银潭医院里的许多医护人员都落了泪。看着以往风风火火的院长变得“步履蹒跚”,他们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张定宇就是他们的主心骨,谁都不希望他倒下。
张定宇最害怕的一个晚上
凌晨2点钟睡觉,6点钟起床成为了张定宇生活的常态,为了照顾病人,张定宇索性不回家休息,直接住在了医院。一边要采购呼吸机等器材,另一边还要扩建新病区、救治病人,张定宇整天忙得脚不着地,与妻子程琳也仅靠短信维持联系。
张定宇的妻子程琳是一名护士,在武汉第四医院工作,2020年1月14日,程琳在工作时突然发了低烧,随后被确诊感染了新冠疫情病毒。程琳的同事们赶紧打电话通知张定宇,让他抽时间来一趟医院, 但张定宇却无法立刻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
放下电话,张定宇眼前一黑,立即瘫软在地,巨大的恐惧感像潮水一样袭来,“那是我最害怕的一个晚上。”张定宇后来回忆道。直到三天以后,张定宇才在医院里见到了躺在ICU里的妻子,两个人只待在一起半个小时,也没说什么话,临走时,张定宇只嘱咐妻子要保重。
在回去的路上,张定宇感到很内疚,自己的脾气暴躁,做人也倔,在家的时间也很少,对家庭亏欠了太多,“也许我是个好医生,但我却不是个好丈夫。”
张定宇去看望妻子时,发现妻子的状况并不太好,他担心妻子不能挺过去,但是医院的事情又太多,他实在抽不出身来。“医院里还有800多个医护人员要我带领,还有几百个病人在等着我,就算家里有再多的事情,我也要做出取舍。”
回到医院后,他一面挂心妻子的状况,一面继续高强度工作,没过多久,他就病了。躺在病床上,工作自然就少了一些,张定宇这才有时间跟妻子用视频通个话,隔着屏幕,张定宇发现妻子的状态好了不少,心里的大石头也稍稍落下了一些。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新年,1月24日除夕,张定宇本来跟妻子约好要视频,但刚掏出手机,就接到了一个紧急通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医疗队将于3小时后降落天河机场,随后将进驻金银潭医院。
这是天大的好消息,张定宇立即放弃了与妻子通话的机会,赶紧对驻地进行全方位部署,一忙就忙到了大年初二。这时候,程琳的病情也已经好转出院,出院前做了两次核酸检测都呈阴性,张定宇的表情也难得地变得轻松起来。
2月中旬,张定宇发现新冠疫情康复患者体内有大量的抗体,这种抗体至少能在6个月内有效,于是张定宇就在新闻发布会上号召痊愈的患者积极捐献血浆。程琳积极响应丈夫的号召,马上带着同为新冠疫情康复患者的同学前去金银潭捐献血浆。
捐完400ml血浆后,程琳还不忘帮助丈夫“宣传”,“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康复者捐出自己的血浆,这些血浆能够挽救很多重症患者。”虽然见不上面,但这对“抗疫伉俪”的心却紧紧贴在一起,一起奋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上。
“能够帮助到别人,你不觉得很幸福吗?”
和张定宇、程琳一样奋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还有十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爱心人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武汉的疫情逐渐得到了控制。2月下旬,金银潭医院的出院人数首次超过了入院人数,这是金银潭医院抗击疫情道路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从那天之后,出院的人数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几十号人甚至上百号人离开金银潭医院,在院门口告别时,他们总会紧紧握住张定宇的手,嘴里不停念叨着:“感谢,感谢......”
每当这个时候,张定宇的心里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能够帮助到别人,你不觉得很幸福吗?”面对采访的镜头,张定宇乐呵呵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对于他来说,能够治病救人是他最骄傲的事情,但即使他救了再多的人,也没办法将自己从病痛中解救出来。
张定宇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总是不肯放过任何一个“上前线”的机会,“在我坐轮椅之前,在我真正躺下来之前,当我有了那种时间的紧迫感的时候,我会更加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也正是张定宇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才带领金银潭医院从疫情风暴的中心走了出来。在疫情期间,金银潭医院只有八百多张病床,却收治了两千多名病人,张定宇带领数千名医护人员日夜不停的工作,最终,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金银潭医院的病人全部清零。
张定宇疫情中的道德模范事迹篇2
张定宇出生于1963年12月,曾带领医疗队赴汶川抗震救灾,并赴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开展国际医疗援助。
当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后,他当机立断组建隔离病区,采集病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检,为实验室确认病毒赢得了时间。
接诊新冠疫情患者以来,张定宇隐瞒身患渐冻症的事实,坚持吃住在医院,全身心投入救治工作。并且在大量诊治实践的基础上,率先将抗艾药物克力芝用于重症患者,为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历经三个多月的生死长夜,4月26日,武汉疫情防控保卫战迎来重要历史时刻——在院新冠疫情患者清零!
张定宇说,自己最难忘的是一起并肩冲锋的战友——驰援金银潭医院的全国12支医疗队,加上省内和武汉其他兄弟医院的同行,共有1500多人。“他们的恩情,我此生都不敢忘记。”
“最近一个多星期,我常出门去过早,吃碗牛肉面,来个面窝,就觉得特别幸福!”他说,其实这些街头巷尾的烟火味道,就是幸福啊。
此前,张定宇已获记大功奖励,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拟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候选人。
升职公示发布后,张定宇表示:“我不惊讶,唯有忐忑。因为没做过,怕做不好,很担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还有工作能做,就是一种幸福。”
愿这位抗疫英雄能在工作和烟火味道中,继续幸福下去!
张定宇疫情中的道德模范事迹篇3
12月30日,市疾控中心相关人员来到金银潭医院。他们反馈,已收治的7名患者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已知病原微生物,均为阴性。
张定宇大吃一惊。“你们取什么检测的?”
“咽拭子。”
咽拭子取样是在上呼吸道,而肺炎病人的感染已经抵达肺叶。
“不行,马上做肺泡灌洗!”
张定宇通知纤支镜室主任,采集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样本,火速分送省疾控中心、中科院病毒研究所检测。
当天下午5时,标本采集完毕。
三个小时后,初步结果出来了:病原体均呈阳性!
第二天清晨,国家卫健委派出的工作组和专家组,乘坐第一班飞机,抵达武汉。
专家组来到金银潭医院,会诊病人和查看相关影像资料。同时,相关人员进行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当晚,武汉市卫健委10楼会议室,灯火通明。
专家组向国家卫健委派驻武汉市工作组汇报临床观察意见。
这次会议一个最为紧要的任务,就是分析新发疾病,抓紧商议制订一个诊疗方案。会议开到第二天凌晨3时。
真正的跨年会议!
1月1日早晨8时,检测人员紧急采集环境样本515份。
2020年1月3日,4家权威科研单位对病例样本进行实验室平行检测,初步评估判定为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原体。
1月10日,紧急研发的PCR核酸检测试剂运抵武汉,用于现有患者的检测确诊。
12日,这种全新疾病被正式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别无选择
1月3日,金银潭医院新开两个病区,转入50多名新冠疫情患者。
同时,紧急采购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体外除颤和心肺复苏设备。每个楼层,大致准备25台呼吸机和25个输液泵。
1月5日,患者已达100余位。
查房时,张定宇猛然发现一个问题:病人自费用餐,非但标准不高、营养不全,而且任由剩饭剩菜裸放床头。保洁员束手无策,不便清理。
这是一个巨大隐患。
他马上下令,即日起,所有病员餐饮费用由本院负担,标准与本院干部职工相同。且全部统一送餐,统一保洁!
有人表示不解,这会额外增加医院的经济压力。
张定宇说,特殊时期,不算小账!
形势越来越紧张。
正在这时,金银潭医院的50多名保洁员不辞而别。
怎么办?
护士和行政人员顶上!
第二天,18名保安也全部离岗。
怎么办?
生死关头,不能回头!
所有党员、后勤人员,全部上前线!送餐、保洁、保卫……
在此期间,张定宇紧急招聘多家外部工程队,聚合院内所有人力物力,日夜苦战,用最快速度将全院21个病区全部改造完毕、消毒完毕、布置完毕。
大战之前,这是多么艰巨的工程!
事后证明,这是多么及时的工程!
关键时刻,张定宇身边两位最重要人物,先后感染。
妻子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门诊部负责接诊,虽然小心注意,还是感染了。听到确诊消息,张定宇眼前一黑,瘫倒在地。
他已经好多天没有回家了,现在更是分身无术,不能前往探视。
仅仅几天之后,他在工作上最倚重的战友——业务副院长黄朝林,也不幸感染,且是重症。
无奈的张定宇,愤怒的张定宇,疲惫已极的张定宇,眼泪夺眶而出。
此中悲痛,此中心焦,如坐针毡,如火焚烧!
别无选择,别无选择,只有拼命地工作,拼命地工作,把所有的措施补防到位,把所有的预案准备到位。
每天晚上,他都要闭眼、面壁,单腿直立半小时。
是在祈祷吗?
当然不是!
除夕夜
大年三十。傍晚7时,办公室。
吃过饭,张定宇突然想起,要与病房里的妻子视频,说几句安慰话。这个可怜的女人啊,为我付出了一切,现在身染重病、生死未卜,不仅没有得到我的探望和照顾,连暖心的问候也少之又少。想到这里,张定宇心如刀割。
他擦擦眼泪,使劲摇晃麻木的脑仁,想出了几句温柔话。可刚刚酝酿好情绪,电话响了。
紧急通知,解放军陆海空3支医疗队共450人,已乘军机星夜驰援,3小时后降落。其中,陆军军医大学150人医疗队,将直接奔赴金银潭医院。
少顷,电话再响:上海医疗队136名医护人员也将进驻,凌晨2时抵达!
“好!好!马上布置,马上迎接!”他挺直身体,一下子来了精神。
放下电话,急速召集人马,分头行动,再次冲锋。
真是武汉有幸、天道垂青。前些天,他已经抢在大疫来临之前,把全部病区规划改造完毕。这个“提前量”,在这个节骨眼上帮了他的大忙。
想到这里,心底涌上一阵职业的自豪。他伸出大拇指,狠狠地为自己点一个赞!
的确,张定宇提前完成的这一系列改造工程,太果断了,太给力了。
这,才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真正的责任感!
日历翻至1月25日,大年初一。
这是全国人民万家团圆的欢乐之夜,人们看完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大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可张定宇和他的战友们,却不能停下。他们要立即清洁消毒、摆放物品,为即将进驻的医疗队能最快投入战斗做好准备。
1月26日下午1时,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接管两个病区。
下午2时,上海医疗队入驻另外两个病区。
截至当晚11时,金银潭医院已累计收治重症患者657人。
火线48小时,张定宇兵不解甲、马不停蹄!
铁与冻
金银潭医院的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像硝烟,似雾霾。
楼道里,大家时时看到张定宇跛行的身影,常常听到他的大嗓门。
只是,他的嗓门越来越大,脚步却越来越迟缓了,特别是双腿僵硬,如假肢般愈发不灵便。
上楼时,必须用双手紧握栏杆,用力地拉、拉。有一次,走着走着,居然趴倒在地,好久站不起来。
1月28日早上8时,全体病区主任见面会。
简短地汇报完工作后,大家准备四散而去、各就各位。但这一次,张定宇破例要求大家留下,似有话说。
人们颇感意外。
而他,却又吞吞吐吐,足足一分钟。
众人纳闷了。这完全不是张院长的作风啊,从来没有见他如此局促啊。
他停顿一下,慢慢张口。
“兄弟姐妹们,事到如今,我不得不说。再不说,可能要耽误大事。”
大伙儿瞪大眼,眼神里翻动着惊疑的问号。这些年来,单位由乱到治,由弱到强,发生了太多太多细细碎碎而又轰轰烈烈的事情。对于这些,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只要有张院长在,便没有什么大事。就像现在,天大的事,不也是他在硬挺挺地支撑着吗。
“我的身体出了问题……”
大家一惊,会场一片寂静。
“我是……渐冻症!”
什么?什么!大伙儿不敢相信,不愿相信。
“是的,渐冻症,前年确诊。”他缓缓地却是平静地说,“医生告诉我,或许还有六七年的寿命。现在,我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
渐冻症,即运动神经元病,属于人类罕见病。此病多为进行性发展,其病变过程如同活人被渐渐“冻”住,直至身体僵硬、失去生命。更重要的是,这种病,无法医治。
在座都是医生,谁不明白呢。
联想他这些天来的异常行动,大家恍然大悟。
张定宇沉默少许,接着说:“我向各位兄弟姐妹道歉啊。这两年,我脾气不好,批评你们太多,你们都受委屈了!现在,我的时间不多了。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抢回更多患者;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和大家一起,跑出病毒的魔掌。现在,形势万分危急。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武汉!”
说完,他用尽全身力气,站起来,一跛一拐地走向前台,双手抱拳,深鞠一躬:“拜托大家了!”
泪水模糊了大家的眼睛……
白衣执甲,冒死前行!
最疲惫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张定宇就仰躺在办公室沙发上,与妻子视频聊天。一是问候,二是排解压力。
“疫情过后,我陪着你,好好休息。”
“咱俩相差5岁,正好可以一起退休。到时候,我给你一个人当护士,你给我一个人当院长。”
“只是我脾气不好、急躁、不服周,老毛病改不了。”
“这才是武汉人。一代代都是犟脾气,好像会传染一样。”
“别提传染。我不想听!”
“好吧。张院长英明,张院长能干。在张院长领导下,汉正街永远正,长江水永远清,金银潭永远风平浪静。”
“哈哈哈哈……”
笑着笑着,却没有声音了。
再听,却是一串串呼噜声。
他睡着了。
灵丹妙药
如何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在张定宇主导下,金银潭医院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法,比如大量补充氧疗设备,在病房里尽量多地匹配氧气面罩、高流量氧疗、体外膜肺氧合等手段。
但仅有这些常规武器,还不行啊。
探讨新路!
他们在国家专家组指导下,根据病情给予鼻导管氧疗、高流量湿化氧疗、无创通气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疗法,同时酌情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抗炎、抗休克,纠正内环境紊乱、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等治疗。
还有血浆疗法。
大部分患者康复后,体内都会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可有效杀灭病毒。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物的前提下,采用这种特免血浆制品治疗,可以增加重症患者存活的机会,也可为医生的救治争取更多时间。
张定宇妻子康复后,经过身体检查,符合捐献血浆的条件。2月中旬,她来到丈夫所在的金银潭医院,捐献400毫升血浆。
很快,在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赫然增加“康复者血浆治疗”一项。
遗体解剖,无疑是寻找致死根源的最直接途径。
目前,医学对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的病理机制认识不够,也没有对症特效药。通过遗体解剖,可以最快地掌握和判断其传染性和致病性变化规律。
金银潭医院的第一个死亡病例出现在1月6日。
在ICU病房外,张定宇耐心地与患者家属沟通将近一个小时,试图说服对方同意对逝者尸体进行解剖,但是,没有成功。
后来,凡有可能,他都会走上前,真诚哀悼之后,苦口婆心地劝说:我们知道凶手是谁,但它到底如何行凶,我们需要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挽救生者。请您理解,请您支持啊……
终于,有家属同意了。
2月16日,第一例、第二例患者遗体解剖工作在金银潭医院完成。十天之内,共完成12例。
由解剖获得的直接数据,有望给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疫情发生后,科技部紧急启动针对该病毒的应急科研攻关。
金银潭医院承担的多个临床研究项目也陆续上马,涵盖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抗病毒药物筛选、激素使用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张定宇当初建造的GCP新药平台,此时发挥了大作用。
在武汉前线的几位院士、教授和相关科技人员,迅速在这个平台上展开了克力芝、枸橼酸铋钾、瑞德西韦等药物的临床研究。
各种武器,一齐开火。瞄准新冠,精准射击。
最后的战斗
2月9日,已经超负荷运转43天的金银潭医院,再次接到收治一批危重症患者的紧急任务。
21个病区,每层楼都在走廊添加10至14张病床。
这天晚上,这里又吃力地接纳了256名危重症患者!
那段时间,每天都是如此节奏。
而调动整个医院运转的张定宇,无疑是其中最忙碌、最劳心而又最坚定的那个人。
一天天在萎缩的双腿,时时疼痛,好似抽筋。最痛苦的时候,必须单腿站立,把全身重心压迫到一条腿上,连续站立半小时左右,才能缓解。满头大汗、浑身颤抖、咬牙切齿、气喘如牛。
当然,还有他的战友,这些可敬的勇士们。在那些漫长的日子里,他们有家不能回,大都寄宿在自己的汽车里。
“汽车宾馆”就是他们战火中的家!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整个武汉市,战斗都是如此激烈。
不久,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万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和各界爱心人士,和武汉人民并肩作战,共同筑起一道道血肉长城,抗击疫魔!
日日夜夜、风风火火、铿铿锵锵。
希望之光、胜利之光,就这样吃力地从最初的慌乱和暗淡中走出,走向黎明、走向日出、走向满天朝霞……
2月21日,金银潭医院收治患者13人,出院56人。出院人数首次超过入院人数。
黄朝林副院长的病情也稳住了。最终,他获得了新生,并于3月2日回归医护队伍。
截至战疫尾声,金银潭医院的820张病床,累计收治2220名新冠疫情患者,其中大多数为危重症患者。
而金银潭医院的勇士们,在与病魔决斗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自身。作为战斗最激烈的一个主战场,这里只有9名医护人员感染,且全部治愈。
这,堪称奇迹!
张定宇和他的战友,用最大努力和最小牺牲,为保护这座城市尽了全力!
肺腑之言
一场大战,正在收兵。
张定宇,已近三个月没有休息了。
3月下旬之后,他偶尔回归原来的节奏:晚上7时下班。
人民英雄张定宇先进事迹3
2020年1月13日上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周会。院长张定宇做战前动员:“我们已经处于风暴之眼,这个时候我们绝不能退缩!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救治病人,保护我们的人民,保护我们的城市!”
全院迅速被张定宇带入了“战时状态”。
一天前,他从每天由外院转来的病人和各种信息的分析中,意识到武汉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平静。
那天,他宣布,全院职工取消任何休假,全部到岗。他吃力地弯下患有渐冻症的身体,深深鞠了一躬:“拜托大家了!”
他拖着病躯坚守战“疫”一线的故事已为人熟知。
但他并不是靠一时之勇做到这些的。
张定宇疫情中的道德模范事迹篇4
时隔2年,这位“人民英雄”再次走进大家的视线。
谈起张定宇,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他步履蹒跚的身影:
在那个噩梦般的新年,他穿着白大褂,迈着高低不平的步伐,走起路来飞快,快到跑赢了时间。
这次他做了一个不平凡的决定:捐赠遗体,用于渐冻症研究。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用残缺的身体燃烧出的微弱之光,疗愈世间的伤痛”;
现在,他又决定燃尽生命的最后一束微光,去照亮世人。
正如他当初铿锵有力的誓言:
“我的生命早已不仅仅属于我自己,它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亲爱的爱人”
最初发现张定宇不对劲的是他的妻子程琳。
起初,程琳发现张定宇走路的样子有点奇怪,腿抬不起来,但身边的朋友却说没看出什么变化。
程琳信誓旦旦地说:
“我天天跟他在一起,他一点儿小变化我都看得出来。”
由此,张定宇的渐冻症才得以确诊。
这一“好眼力”的练就需要多久?
——30余年。
两人初遇时,张定宇还不满24岁,程琳刚刚18岁。
毕业后,两人都被分配到了武汉市第四医院工作。
那时,张定宇是麻醉科的住院医师。
一年后,程琳作为新来的护士,在各个科室间轮转,快年底的时候,到了麻醉科。
在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还很稀罕,程琳不禁对张定宇怦然心动。
但那时的张定宇满脑子似乎只有学习,每天来去匆匆,骑自行车回家吃个晚饭后,又回到医院接着学习,到了晚上直接住在值班室。
看到张定宇刻苦努力的样子,程琳对他更加崇拜了。
但程琳不知道的是,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张定宇感受到了她的爱慕,也对她萌生出爱意。
武汉的夏天来临,张定宇约程琳去汉江游泳,两人互诉爱意,终于在一起了。
恋爱后,程琳才发现爱学习的张定宇,原来还有如此细致、浪漫的一面。
程琳上中班,张定宇会为她送晚饭,他再回科室看书学习;程琳下班晚了,张定宇会贴心地把她送回家,再返回医院。
谈起恋爱后过的第一个生日,程琳的眼里洋溢着幸福的光。
那天一大早,张定宇骑着自行车去买了鲜花,回来后洗个澡,捧着花兴冲冲地跑到程琳家,给她一个生日惊喜。
之后,张定宇又带着她去吃西餐,一起去体育馆看演唱会。
演唱会结束后,两人牵着手不疾不徐地往回走。
甜蜜地相恋了5年后,两人结婚了。
结婚后,生活的柴米油盐并没有磨灭两人的爱意。
1997年,张定宇参加湖北省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援外。
这一去就是两年。
家庭的重担都落到了程琳一个人身上,她不仅要照顾3岁的女儿,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和小外甥。
这一切,张定宇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给妻子写信:
“想想这一年半你所受的苦和累,让我如何安得了心!我多想好好地抚摸你,吻你!我亲爱的爱人,我心疼你!”
他的情话直白又真诚。
张定宇的办公桌上摆放了一张程琳的照片,每当想她了就抬头看看,然后斗志满满地投入到工作中:
“信里有一张你在科室拍的照片,你很美,穿工作服也同样。我把这张照片放在我的桌子上,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见你,看见你用眼睛深情地凝视着我、鼓励着我、督促着我,我很喜欢。”
两年间,程琳和张定宇的往来通信有120多封。
这些信也是程琳孤单时的慰藉:
“感到孤单的时候,我就会把他的信拿出来读,一遍一遍读。”
无论相隔多远,他们的眼里一直都有彼此。
2020年武汉爆发疫情,两人都奔赴前线抗疫。
程琳在工作中不幸被感染。
张定宇得知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蒙了。
晚上,他一个人开车回家,路上空荡荡的,好像世界就剩下自己。
他害怕妻子会逐渐转成重症、危重症,最后离他而去,想着想着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我一直在想我千万不能失去你,我绝对不能失去你”,那是他最害怕的一个晚上。
无奈的是,他忙得不可开交,抽不出时间去看望她。
程琳入院3天后,张定宇才赶过去探望她,看到丈夫疲惫的身影,程琳心疼地催他赶快回去休息。
作为新冠疫情康复患者,程琳到金银潭医院献血点献出400毫升血浆
没过多久,程琳总算是痊愈了,张定宇悬着的心终于能放下了。
但他却一直放不下对妻子的内疚:
“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
这一生,他将太多心血倾注在医学事业上。
张定宇疫情中的道德模范事迹篇5
医者大爱
张定宇从医的初心,既没有拯救苍生那么宏大,也没有悬壶济世那么浪漫。
其中包裹着的是数不清的苦楚。
小时候,张定宇的母亲咳血很厉害,父亲希望他能学医,照顾家人。
如果说照顾母亲是学医念头的萌生,那么接下来命运的无情捶打,才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把一生都献给医学事业。
大三的一个早晨,张定宇眼睁睁地看着患有尿毒症的哥哥撒手人寰。
哥哥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是:
“你要照顾好妈妈。”
大学快毕业时,他的父亲又因为食道癌永远离开了他。
家人的接连离去,几乎快要击倒他。
可以说,那颗坚定学医的初心是用伤痛浇灌的。
人生中遇到的重大创伤会摧残一个人,让其堕入绝境,同样也会激发一个人,于绝望处寻找希望。
张定宇是第二种人:
“现在渐冻症落在自己身上,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救更多病人,让更多家庭免受自己当时的痛苦。”
作为医生,他有着医者仁心,更可贵的是,他有着普世的大爱。
张定宇还有一个身份是“无国界医生”,并且是湖北省第一个“无国界医生”。
“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医疗人道救援组织,‘无国界医生’致力于为受武装冲突、流行病、疫病和天灾影响,以及遭排拒于医疗体系以外的人群,提供紧急医疗援助,不受种族、宗教、性别或政治因素所左右。”
2010年,他前往巴基斯坦参与救援。
他所在的地方蒂默加拉仍有战火,无数平民流离失所,死伤者众多。
枪声、爆炸声时常划过耳边,随时都会有人受伤。
平安夜,一个15岁的少年中弹,被送到了急诊室。
此时,少年已经中弹2个小时,大量失血,生命危在旦夕。
张定宇和其他医生立刻决定就地手术。
输血、麻醉、上呼吸机...一系列的救治后,小男孩有好转的迹象了。
正当大家庆幸看到希望时,心电图上的心率突然不停地往下掉,慢慢变成一条直线。
张定宇拼命地给小男孩做心外按压:
“不能放弃,他只有15岁啊....”
用尽全力按了五分钟,张定宇愣是把小男孩从死神手里拽了回来。
经过7个多小时的手术,张定宇与其他医生一起,终于救回了这个小男孩。
国内一片祥和安宁,地球的另一面却是战火纷飞。
张定宇亲耳聆听到了远方的哭声,亲眼目睹了战争下的伤痛。
病人血肉横飞的惨状,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他永远忘不了那一幕:
一位警察遭遇炸弹袭击被送到急诊室。
伤者左上肢中间部分的骨胳和肌肉已被炸飞,残留的人体组织和泥土连接在一起,只能截肢。
第二天,他看报纸才知道,有两名袭击者在路边放置了爆炸装置,警车路过时突然爆炸。
张定宇在那天的救援日记中写道:
“战争和灾难给世人带来的伤痛,往往需要一生去愈合。正因如此,和平才显得更加可贵。”
无关种族、无关利益、无关政治,一个纯粹的“无国界医生”在战火中,看见了生命的本真:
“在这里,你离死亡和伤痛更近,便会对生命产生不一样的敬畏和珍惜。”
这是一个医生的大爱。
也正是因为这份大爱,因为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让他打赢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场挑战。
2020年武汉爆发疫情,张定宇所在的金银潭医院顿时成为“风暴眼”。
在病毒尚未明确时,他带领大家率先采集了病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送去检测。
也正是这次检测,科学家团队才得以确认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这不仅为中国抗疫提供了病原学方向,还为临床救治与疫苗研发争取了时间。
那时,张定宇眼前更棘手的是涌入医院的病患激增,每个医务人员都处在接近极限的状态下。
他更是要忍受着渐冻症的痛苦,步履蹒跚地穿梭在各个科室、病房中,处理各种紧急突发事件,协调多个资源方。
张定宇每个夜晚都睡不踏实,往往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被电话叫醒,有次更是工作了48小时都没合眼。
然而在同事眼里,这位院长却是一个“性子急”、“暴脾气”、“嗓门大”、“骂起人来不留情面”的人。
“收病人、转病人、管病人,这些琐碎的事,按道理他可以不管,但他都会到现场亲自过问。”
而且每次问,他都要求必须脱口而出精确数字。
说不出来,就会迎来响彻整个楼道的骂声。
疫情早期,医护人员不太熟练救治程序,张定宇冲着重症医学科主任吴文娟吼道:
“没认真学,你们都好水!做得稀烂!”
当时,她直接被吼哭了:
“有时我们没做那么‘稀烂’,但他要求什么都做到最好。他觉得如果我们扛不住骂,那也成不了事。”
但工作得越久,大家越来越感受到了他暴脾气下的细致。
“多亏了他的暴脾气和果断,有困难找他,总会有办法。”
在危急时刻,他就是整个医院的定海神针,看到他火急火燎地穿梭在各个科室,就能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安全感:
“有他在,医护人员、病人、家属都心里有底。”
“人生的终点都是要面对死亡”
“性子急,是因为我的时间不多了。”
2018年10月,张定宇被确诊为“渐冻症”。
医生告诉他前面的路不远了,“幸运的话,10年,不好的话,也就五年”。
起初,张定宇很绝望,常常想着“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落在我的头上”,他和妻子程琳躺在床上,面对着面掉眼泪。
但他渐渐想开了,“为什么不趁着有限的时间多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还有心爱的妻子一直陪着他。
为了直观地了解肌肉萎缩的情况,张定宇需要定期测量臀围和大腿围。
每隔三个月,程琳都会为张定宇量一次。
每次量都会少一点,但每回程琳都会多报一点,有时多报0.5厘米,有时1厘米。
“因为这样能让他心里好过一点。”
但其实,张定宇早就发现妻子的小心思了,只是没有点破。
他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
他的大腿小腿越来越细,两边的臀大肌越来越凹陷,脚也变小了,原来穿的41码的鞋变大了;味觉也消失了,吃什么都味如嚼蜡。
程琳给他准备了小一码的鞋和裤子,专门给他做一些汤汤水水,因为他说汤汤水水口感好一点。
程琳还细心地把家里的脚垫全收起来了,怕他抬不起脚踢在上面摔倒。
过去张定宇在家,总是喜欢和她抢着端菜端汤的活,现在,程琳说啥也不让他干了,怕他摔倒后割破了手脚。
张定宇想到以后,坐在轮椅上什么都帮不了忙就觉得遗憾,他想趁现在还能站着,多做点家务活:
“不能端菜端汤,我就帮你洗碗吧,到时候我坐在轮椅上什么也干不了看着你做事,会多难受啊。”
他打趣地补了一句:“你看我多会想!”
程琳背过身直抹泪。
难过归难过,程琳还要打起精神来,继续做他最强大的后盾:
“我不能替他去承受,只能多陪陪他,把他照顾好。他回到家里时,我永远都在!”
身为医生,张定宇从死神手里抢回无数条生命,但面对自己的生命,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一点一点流逝,丝毫没有办法。
张定宇也想象过自己以后的生活:
“慢慢的我会缩成小小一团,被困在轮椅里,轮椅也坐不了,就会被困在床上。以后我会用眨巴眼睛跟你说话,我还可能会用到呼吸机。再不好的时候,我会在胃里做造管,在你们吃饭的时候,我只能往胃里打东西。”
但他并不想把自己困在一个无解的牢笼里。
面对生死,他早已看开了。
“人生的终点都是要面对死亡,只是有个人告诉我,你的终点不可能走得太远。”
既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为什么不让生活更丰满呢?从而尽可能地拓宽生命的宽度。
有人曾关心地问他,身体状况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
他笑了笑说:
“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现在不歇,在漫长的以后,我会一直歇着,很久很久。”
这样想来,“歇不住,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即使生命的终点就在不远处,但他仍愿追寻比生命更长久的事物。
因为这世间始终有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2020年3月下旬,武汉终于迎来了春天。
阳光照耀下,东湖的水波光粼粼,满处的樱花、海棠花毫不吝啬地盛放着。
小路上,老人悠闲地散着步,小孩子调皮地打闹着,大家在草坪上晒着太阳,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一切都宣告着,昔日热闹的城市活过来了。
张定宇看到这样的场景,眼睛笑成一条缝儿,尽管他已经将近3个月没休息了:
“为了这些街头巷尾的烟火味道,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现在,他也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了。
到了武汉夏天最热的时候,张定宇脱下白大褂,穿着大裤衩、光着膀子,和好朋友在路边吃大排档,吃着羊肉串、拍黄瓜,聊聊工作、开开玩笑。
他有个愿望,希望未来可以和妻子一起去西藏旅游。
“我努力地工作,就是因为我热爱生活。”
他喜欢和大家一起工作,他喜欢和煦的阳光洒在他身上,他喜欢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虽然生命有限,但当下生活的每一刻都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