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报告总结>工作报告>

徽州区政府工作报告(3)

琢妤分享

徽州区政府工作报告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徽州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罕见的特大洪灾,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党的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紧团结依靠全区人民,风雨同舟,克难而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逆境中奋勇前行,经受住了非同寻常的重大考验,完成了非同寻常的重大任务,全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亿元,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5亿元,增长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2亿元,增长0.2%;外贸进出口总额1.55亿美元,增长3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3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0615元,增长14%,较好地完成了区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抗灾重建赢得胜利。在遭受“13630”特大洪灾后,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迅速组织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投入抗灾重建第一线。第一时间安全转移群众18000人,游客1600人,解救被困群众85人,妥善安排2142名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及时修复18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维修水毁道路103公里、桥梁18座、农田水利设施605处,加固堤防3930米,抢通各类线路26000余米、光缆80公里,清扫道路96公里,清除淤泥58.3万方,补改种各类农作物11800亩,完成呈坎罗东舒祠、环秀桥水毁修复。扎实开展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疫情。整合资金1.02亿元,在四个重灾乡镇规划建设6个集中安置区,41幢514套安置房基本建成,保证了受灾群众春节前搬入新居;为115户自主安置户发放各类补助819.5万元。全社会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累计捐款800余万元。目前,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二)工业经济稳中趋好。积极应对严峻经济形势,强化政策扶持,制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意见,用好用活4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各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工业贷款24.8亿元,增长21%;为企业担保贷款5.9亿元。“一区三园” 进一步拓展,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33平方公里,盘活低效用地199.4亩,江淮工贸、奇峰汽车、日基焊接、铁人泵业等项目竣工投产。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海关A类企业3家,安徽新远化工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谢裕大茶叶、泰达新材料完成“新三板”挂牌申报。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4户,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12.1%;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户,超百万元企业34户。

(三)项目带动强劲有力。落实“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全面开展“四大会战”,80个市“十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4.95亿元,29个市“两个一百”项目完成投资17.91亿元。11个市级亮点项目完成投资13.34亿元,增长8%;100个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05亿元,增长2%。招商质量进一步提升,累计到位内资57亿元(含续建),增长29.5%,实际利用外资2181万美元,增长21.3%,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个。对上争资突破6亿元。

(四)农业农村稳步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97家,各类基地达到23.7万亩。连续五年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光明茶叶茶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示范合作社”,富溪源茶油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竹艺轩雕刻跻身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老谢家茶、竹艺轩、徽厨荣获省著名商标,全区拥有农产品品牌18个。投入1.82亿元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完成全区村庄布点规划和14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坤沙村、杨干村、杨村村、光明村4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基本建成。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农村各类土地流转4.63万亩,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5900亩。绿色质量继续提升,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全面实施,建成10个森林村庄、16公里森林长廊,岩寺镇、潜口镇成为省级森林城镇。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2.87亿元,增长15.5%。

(五)服务业增添新活力。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唐模呈坎潜口民宅5A景区创建通过国家旅游局景区景观价值评定,新四军军部旧址升格为国保单位并跻身4A景区,呈坎镇荣获“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西溪南村、唐模村荣获“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潜口金紫祠修复基本完工。举办了“中国梦?浪漫红”等系列旅游推介会和节庆赛事,“上九庙会”荣获首届“长三角最具影响力会展节庆品牌”称号,“徽州农舍”、“美食潜口”等特色农家乐品牌初步形成,建成徽州绿道120公里。编制了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专项规划,岩寺老街及颖溪河两岸特色商业街区建成开街,纳尼亚小镇商贸街、新华联豪生大酒店、丰乐怡庭商业综合体、唐模乡村酒店七天井投入运营。金融服务业稳步发展,徽商银行徽州支行挂牌成立,徽州农村合作银行成功改制。电子商务加快发展,谢裕大网络营销成效明显。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10%;旅游接待量3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4亿元,分别增长4.1%和6.7%。

(六)城镇功能日臻完善。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 活动,出台推进城乡一体化意见,严格14个关键区域控制,编制了老城区控规、丰乐河城东片产业发展策划及丰乐河三期“一河两岸”景观设计、文峰公园段概念性规划及控规,完成西溪南镇、潜口镇总规修编,制定了西溪南镇、潜口镇和灵山村保护规划,实施改徽915幢。新区快速通道、歙黟一级公路徽州区段及龙井一路、信行一路延伸工程开工建设,西溪南新大桥及连接线建成通车,呈灵蜀公路、呈佛公路、坤唐公路完成改造,污水管网、供水管网、天然气管道建设继续推进。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徽州人家”四期8幢高层安置房交付使用,区国土局荣获“全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工作先进单位”。持续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有效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年末,全区建成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0.41%。

(七)民计民生持续改善。深入开展“七保”工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认真实施省市37项民生工程,完成投资3.55 亿元,占投资计划的118.7 %。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标准逐步提高,五项保险参保率均超过10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举办各类培训29期,培训1766人,城镇新增就业31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8%以内。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58套、廉租房5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51户。继续实行农村中小学生免费午餐,发放70周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和三级以上残疾人定期生活补助。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呈阳、山口等10个贫困村均衡脱贫。积极推行网络问政,及时受理群众反映和诉求,全年办理区长信箱、市民连线等平台反映事项652件,办复率100%。

(八)社会事业和谐进步。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连续两年在全省教育督导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并荣获“省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徽州一中争创省示范高中通过市级评估,徽州二中、南山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完成文峰学校扩建,建成呈坎镇中心学校,改造幼儿园9所,乡镇“留守儿童之家” 实现全覆盖。区档案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徽派雕刻研究所被评为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完成“百村千幢”工程2个古村落、45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徽州唐模—镜亭碑刻》画册出版发行。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市三院医技楼投入使用,“二甲”创建通过市级验收,成功争创“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计生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西溪南镇被评为“安徽省第二批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 在市第六届运动会、第二届残运会上分别夺得金牌总数第三名、第二名,实现新安江龙舟赛 “三连冠”,成功举办首届丰乐河龙舟赛。积极推进城市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完成城市社区布局调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 “平安徽州”建设不断深化,社会治安保持稳定,“两个中心”和“两个工作站”的做法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并加以推广,积极探索“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连续9年无赴省进京集体访,连续10年无校园青少年犯罪。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落实,连续8年无较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2户企业获首批“安徽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森林防火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双拥共建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进一步加强。民宗、台务、残联、外事、侨务、统计、物价、粮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供销、广电、保险、烟草、邮政、通讯、电力等事业协调发展。

(九)自身建设不断深化。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开展机关单位办公用房、会员卡、干部住房清理,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开展“依法行政强素质、服务群众转作风”集中整训,全面完成行政许可事项及部门职权清理,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初步构建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监督平台,区交通运输局荣获“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优秀单位”。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建立“四议四评”机制,政风、行风、效能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落实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招投标采购监管,强化财政审计监督,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

各位代表!回顾难忘的20xx年,既有拼搏创业的艰辛,更有收获成功的喜悦。全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各项经济指标逆势求进,杨干美好乡村建设、金紫祠保护开发项目及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游客中心被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佳观摩点,我区荣获“全省20xx年度民生工程和收入倍增规划绩效评价先进区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成绩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和衷共济、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在各条战线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十万徽州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干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军指战员、消防官兵和政法干警,向驻徽单位、投资客商,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徽州区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区域经济总量仍然不大,产业发展结构不够均衡,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部分重点项目建设不快;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更加突出,重点领域难题亟需解除;财政刚性支出范围不断拓展,保民生、促发展的压力加大;少数部门和干部发展意识不强、工作钻研不深、解决处理问题方法不多、落实工作不力等,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辜负全区人民和各位代表的期望和重托。

二、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向“十二五”目标迈进的攻坚之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国内经济总体形势稳中向好,虽然也还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重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主要目标。我们必须积极顺应形势,扬长避短,主动应对,将各项政策机遇、改革举措,化作加快发展的助推剂,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努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自身条件看,我们始终一以贯之地坚持适合区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区域总体实力大幅提升,主导产业长足发展,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随着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加快建设,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只要我们立足当前,提振信心,埋头苦干,努力将蕴含的潜能、积蓄的优势,凝聚成创新进取的正能量,把握工作的关键点、突破点,就一定能够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以“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强力推进“六大进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为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和城市新区,早日建成富裕和谐美好新徽州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引进内资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旅游接待量增长10%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在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科技创新、龙头引领、集群推进、园区承载、循环利用,加快打造实力强劲的工业板块,提升工业质量效益,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坚持扶优扶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立企业科研中心,推进与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黄山学院、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重点实施皖南机床、华塑新材料等32个技改项目,力争全年技改投入9亿元,增长12%,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5个。支持企业进入场外市场直接融资,力争2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2户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深入落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

推进产业规模集聚。实施以大带小,构建分工明晰、成本合理的产业链,凸显集聚优势。以恒远化工、华惠科技等企业为龙头,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升级,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江淮工贸、沿浦金属等企业为基础,推进现有22家机械生产加工企业加快转型,研发配套产品,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飞鸿、诺帆等厨具企业为依托,打造富有影响力的厨具产业集中区。以通源、杭丝等服装企业为带动,培育一批服装自主品牌。力争新增规上企业10户,产值超亿元企业5户。

夯实园区发展载体。坚持“一区三园”功能定位,严格规划审批,强化日常管理,创优服务环境,提升园区整体形象。继续实施园区拓展战略,推进低碳经济园三期和循环经济园拓展区建设,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开展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保障工业发展空间。继续推进园区低效闲置用地清理,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亩均效益准入制度,强化退出机制,确保重点项目用地,力促普米特、天马化工、百泰厨具等19家企业建成投产。力争园区新增面积0.5平方公里,园区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入库税收3.2亿元。

(二)提速项目建设,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实现新突破。坚持项目带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狠抓项目推进。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性投资,大力支持社会类投资,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统筹使用好各类建设资金,加快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牵动性项目。继续坚持“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严格项目开复工管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全程服务项目建设,强力推进20个省“861”项目和62个市“十大工程”项目,实施好开元农机产业园、唐模生态茶园、康泉矿泉水等101个区级重点项目。力争全年完成项目投资52亿元,建成投产项目50个以上,新开工亿元项目18个以上。

增强招商实效。继续实施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激发全社会招商积极性。突出实体招商、工业招商,优化旅游、房地产招商,提高招商选商水平。强化领导带队招商、乡镇部门联动招商机制,坚持以商引商,提升招商质量。支持现有企业“二次创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做大做强。注重招大引强,力促与北斗集团、比邦科技等10个有意向大企业实现合作。注重项目履约,力争全年引进内资增长10%以上,引进亿元项目10个以上,国内500强企业1—2个;实际利用外资2380万美元,增长10%以上。

扩大争资份额。紧扣宏观政策导向,把握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发展有利机遇,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节能减排、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综合改革、美好乡村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科技保安、新网工程、民生公益等领域,认真筛选整合、包装储备一批项目,开展定向争资,加大一般转移支付争取力度,力争全年争资突破6亿元。

(三)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区域特色,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促进三农协同发展。

因地制宜,美化环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巩固提升坤沙、杨干、杨村、光明4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成果,加快唐模、呈坎、灵山、洽舍、长源、临河、西溪南、琶村、蜀源、富溪10个中心村建设步伐,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实施好世行贷款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全面推进罗田、石桥、坑上、潜口、容溪、长潭、胡川、碣石8个第二批中心村建设。制定实施全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心村产业规划,全面整治村庄环境,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20个以上的村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开展“三线三边”整治,大力提升绿色质量,注重管护并举,深入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成21个绿色质量提升点,完成人工造林4210亩。

做强产业,促民增收。围绕七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基地规模,改造提升生态茶园4000亩,蔬菜基地1000亩,油茶基地2000亩,香榧基地1000亩,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支持谢裕大茶叶、光明茶业、竹艺轩雕刻、养生源蜂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品牌争创和产品认证,打造一批知名农特产品。充分发挥农业专业组织作用,健全农民与协会、企业的利益联接机制,支持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引导农民参与旅游经营,打造农旅结合新业态,力争农家乐突破100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根据有偿自愿原则,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以农户家庭为单位,扶持培育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主动与城市社区、农产品交易市场、大型超市实行直供直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夯实基础,保持稳定。以农村民生为优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更体面、农村更美丽。扎实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好“13630” 水毁修复项目管护及灾后恢复重建后续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实施山区茶林整治、水库移民后扶项目,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动物防疫检疫,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筑牢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保护绿树青山。以基层党建“动车组”工程为动力,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做好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注重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积极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提升村民素质,倡导和谐文明新乡风。

(四)注重城乡统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上实现新突破。紧扣“徽屯一体”目标,主动对接市经济开发区,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山水相依、富有特色、宜居宜业、文明繁荣的新型城镇。力争年末建成区面积达1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2%。

科学规划,注重管理。拓宽规划视野,抓好各层级规划的衔接,继续做好关键区域控制,完善丰乐河城东片产业发展策划、丰乐河三期修建性详细规划、上荫山地块规划设计。健全规划决策机制,保持规划连续性,强化规划刚性,严格规划执行和监督。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依法实施控违拆违,维护城乡建设秩序。围绕“三路一村”,继续推进重点村镇环境风貌整治,扎实做好改徽工作。

精心建设,提升品位。高标准实施丰乐河三期综合治理项目,改造提升文峰公园,整治滨河风貌,打造高品位水岸景观。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强城市主要节点园林绿化建设,把徽州文化公园建成“城市建设管理示范公园”。提升城乡通行条件,加快新区快速通道、歙黟一级公路徽州区段建设,实施西溪南—竦塘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实施污水处理厂二期、雨水管网改扩建工程,推进城北农贸市场建设。支持房地产业稳步发展,规范小区物业管理。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升潜口“旅游文化生态特色发展第一镇”品位,支持呈坎镇积极争创全国重点镇。

创优服务,促进转移。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结合区域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逐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就医、入学、住房等优惠政策。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消除身份差别,增强城市吸引力,提升城市归属感,让每一位进城人员与市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五)充分整合资源,在做实现代服务业上实现新突破。紧抓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推进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发展,加速构建“135”特色发展格局。

打造特色资源品牌。加快建设全域性景区,大力提升“中国梦?浪漫红”旅游形象品牌,扩大徽州知名度和美誉度。确保古徽州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成功,启动西溪南古村落国家4A景区、谢裕大茶博馆、黄山徽茶文化博物馆国家3A景区创建,进一步扩大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红色文化旅游效应。大力推广长潭、坤沙 “徽州农舍”乡村旅游“五统一”模式,成立全区农家乐旅游协会,开发以蜀源、灵山、杨干、光明等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抓好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沿线村庄整治和业态培育,打造乡村旅游“一村一品”。

提升旅游经济效益。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旅游营销,发挥浪漫红文化旅游公司主体作用,继续加强与中青报等知名媒体合作,创新营销方式,提升营销实效,举办徽州“浪漫红”风情节等系列活动,提升徽州区旅游的认知度,巩固主要客源地市场,拓展境内外新兴客源市场。全面推进绿道(游步道)建设,加快构建休闲慢生活旅游系统,举办各类赛事活动,进一步扩大徽州绿道影响力。发挥百佳摄影点、百村千幢工程、绿色质量提升点作用,带动全区旅游向休闲养生、创作体验等复合型业态转型升级。提速万怡酒店、玫瑰酒店等星级酒店建设,加快自驾车营地、枫丹白露、前城艺术家创作基地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力争全年旅游接待量突破3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4亿元。

培育服务业增长点。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抓住“营改增”扩围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培育更多增长点。做实总部经济园,大力引进集团公司、贸易总部、研发机构来徽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服务中心,积极打造丰乐河总部经济带。结合丰乐河三期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城东物流基地,打造综合性物流集散和配送中心,促进现有物流业整合提升。重点打造岩寺老街及颖溪河两岸商业街区,积极争创省级特色商业街区。进一步完善潜口紫霞美食一条街、纳尼亚小镇商贸街、丰乐怡庭商业综合体、丰乐阳光广场商业服务功能,建设任翔钢贸城、荣锦石材城、新时代商贸城等专业市场,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培育金融保险、信息科技、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新兴服务业态。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增长10%以上。

(六)解除发展瓶颈,在强化支持保障能力上实现新突破。着眼发展所需,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发展的各种瓶颈,努力为区域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提高财政运行质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严格落实“营改增”等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坚持依法征管,强化综合治税,确保应收尽收、均衡入库,提高税收收入比重,增加可用财力。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财政帮扶力度,合理安排使用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严格非税收入管理,加大土地出让金清缴力度。健全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机制,努力扩大资产总量,促进保值增值。继续坚持“异地办厂、原地纳税”政策,鼓励乡镇抓招商、培财源、提质量。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将更多资金用于促发展、保民生,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大力压缩“三公”经费。将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控制和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密切政银企对接,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层次金融服务产品,扩大信贷投放,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争全年新增贷款10亿元以上,银企对接履约率90%以上,工业项目履约率95%以上。做强融资平台,力争国投公司融资5亿元,担保公司担保贷款6.5亿元,注重引进社会资本,加快组建村镇银行。强化金融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省级金融生态示范区。

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坚守耕地“红线”,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积极开展新增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增减挂”项目,用好用活土地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提高招商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开展低效闲置用地和低效企业清理,充分发挥土地使用税的杠杆作用,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进工程,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构建引才、引智新机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新远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谢裕大 “安徽省茶产业博士后科技创新基地”作用,促进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实现借力发展。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积极引进年轻人才,加强基层磨练,接受实践锻炼,为各类人才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七)保障改善民生,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做好民计民生各项工作,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强力推进民生工程。认真组织实施省市36项民生工程,强化推进机制,落实三级联络员制度,加大资金投入,严格督查考核,确保民生工程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健全完善民生工程后续管养长效机制,保障民生工程发挥持久效益。切实抓好“七保”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突出抓好扶贫攻坚,重点帮扶罗田、石岗、坑上、容溪和长潭5个相对贫困村,确保1200农村人口稳定脱贫。推动全民创业,积极扶持就业,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巩固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成果,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继续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困难家庭生活救助、生活无着落人员生活救助。支持社会养老机构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水平,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保障居民老有所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力争徽州一中通过省级示范高中验收,实施西溪南镇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和岩寺镇中心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兴徽”战略,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国家古民居保护样板工程,启动呈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综合试点,对文峰塔进行修缮保护,在推进“百村千幢”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徽州历史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积极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市三院服务设施,健全管理机制,确保“二甲”创建通过省级验收。举办第四届农民运动会暨首届全民运动会。认真做好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扎实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及人防设施建设。全力抓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审计、物价、粮食、民宗、外事、侨务、台务、档案、供销、编制、广电等各项工作。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城市社区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健全工作机制,推进社区自治,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鼓励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努力打造“精品社区”。深入推进“平安徽州”建设,巩固提升“两个中心”和“两个工作站”成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网格化,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解决群众初信初访问题,引导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诉求。强化源头防范,健全长效机制,保障农民工工资正常发放。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和法律援助工作,积极争创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升计生管理和服务水平。继续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包保制度,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和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三同时”,组织开展多领域、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切实保障危化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和古村落、古民居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以市县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为契机,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大力优化人居环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目标,深入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健全“河长制”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水源地保护,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推进丰乐河流域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推广清洁生产。开展城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引进市场化经营模式,提升垃圾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置能力。加强城市噪声、油烟污染的联防联控,切实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绿色质量提升行动为契机,着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建设,积极争创省级森林城市。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当前徽州区正处于转型发展、改革创新的关键期,新的形势、新的使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体政府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要牢记宗旨,改进作风,转变职能,提高效能,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赢得全区人民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建设创新政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着力提高谋发展、破难题的能力;坚持以敢求突破的胆识、敢为人先的勇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对政策机遇的把握,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增强驾驭全局、创新发展的能力。

建设服务政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和工作联系点制度,拓宽网上问政平台,畅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整治干部庸、懒、散、奢、拖行为,着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敢担当等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行便民利民措施,加快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强化行政督查,加强跟踪问效和行政问责,确保政令畅通,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坚持政府工作人员学法制度,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做到依法行政、依规办事、依职履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集体决策、专家论证、公开听证、社会公示等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设清廉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行短文、开短会、讲短话,切实改进文风会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政府招标采购等重点领域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

立足新起点,应对新挑战,推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是十万徽州人民的共同期盼,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万众一心,乘势而上,真抓实干,为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和城市新区,早日建成富裕和谐美好新徽州而努力奋斗!

看过“徽州区政府工作报告”的人还看了:

1.新年第一天上班开会领导讲话

2.新年上班第一天领导收心讲话稿

3.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领导讲话稿

4.局长春节收心会议讲话

1938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