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报告总结>调研报告>

青年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

若木分享

第三,政治意识、社区参与意识等方面的提高保持与##发展同步。在##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青年政治意识较强,关心和热衷参加社区事务。调查显示,有56.9%的青年表示对参政议政有一定的兴趣,有66.6%的团员表现出很强的团员意识和责任感,有74.5%的青年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具有比较端正的入党动机。在社区参与方面,有82.1%的青年愿意参与社区问题的解决并愿意处于主导者的角色,有73.5%的青年愿意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而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就目前社会转型阶段来看,##青年所保持的这种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热情,是保证##继续迅速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
同时,##青年积极参与各类社团,以参加志愿者组织的比例为最高,占50.4%,其余依次为校友会、业余爱好者协会、学生社团、工会、教育组织、行业协会等。由此可以看出,##青年的社团参与面广,类型也多种多样,显示出青年多元自主选择机会非常多。另据数据显示,89.9%的青年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是快乐的、有意义的、有实效的,有92.4%的青年认为应该援助弱势群体。##青年对志愿活动的热衷是一种爱心的传递、文明的传播,对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青年直面知识经济的挑战,渴望高质量的学习文化生活
调查显示,##青年已经感受到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不少青年正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期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一,求知欲望强烈。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有57.4%的##青年对继续学习培训持积极态度,并且表示出了一定的兴趣。从学习培训的方式看,##青年的选择比较多元,包括短期培训、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自学考试等等。其中在一年内参与过短期培训的比例达到49.4%,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比例达到37.6%,参加自学考试的占到37%。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才来##工作,本地##青年感受到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随着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产业层次在逐步提升,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高校的扩招逐渐形成了一个素质较高的待业人群,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本次调查的抽样结果看,##青年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21%,低于2005年徐汇青年的33.2%。可见,目前##青年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中心城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地区的平均文化水平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青年作为促进发展的生力军,其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区而言,教育普及工作完成较好,但高学历的青年人才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引进和积累。
第二,渴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标志。尽管##物质文明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但是“精神生活比较贫乏”依然被##青年列为##社会发展中的第五大问题。为数不多的文化体育设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使用频率不高,甚至出现文化室变为棋牌室、篮球场变为晒谷场,不少活动场所名存实亡。因为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和活动空间,所以当问及“您的家庭成员之间最主要的共同活动是什么?”,有79.8%的青年将“看电视”作为第一闲暇方式。而网络也逐渐成为青年人较多采取的闲暇方式,##青年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4.47小时。由此可见,##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基本上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形式单一,交流范围也很窄。拥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正日益成为##青年的渴求。
3、就业观念保守,求职途径比较单一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青年充分就业问题更是目前就业问题的焦点之一。本次调查显示,##本地户籍青年的失业率为12.12%。这一数字远高于2007年上海市平均城镇登记失业率4.4%,也远高于《上海青少年发展规划(2004~2010)》中确定的到2010年,把青年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青年就业现状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就业压力更多地来自于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就业状态进行分析(见表1),如果不考虑征地青年劳动力和农村户籍青年,##原城镇户籍青年的失业率仅为6.5%,远远低于农村户籍青年失业率(13.3%)和征地劳动力失业率(13.5%);该人群稳定正式工作人口达到了80.9%,更是远远领先于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在该指标上表现。征地青年劳动力在失业率指标上与农村青年相近,稳定就业人口比例比农村青年高4-5个百分点,但就总体而言,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之间的就业情况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郊区青年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许多郊区青年在户籍身份转变的同时,其就业能力与原城镇青年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表1 不同人群就业状态比较(卡方检验p=0.000)

半年以上正式工作 半年以下或非正式工作 失业 总计
原城镇户籍 80.9% 12.6% 6.5% 100.0%
征地劳动力 68.7% 17.8% 13.5% 100.0%
非征地农业户籍 64.1% 22.7% 13.3% 100.0%
总计 69.5% 18.3% 12.1% 100.0%

第二,青年就业群体收入普遍较低。调查数据显示,12%的稳定就业青年月收入低于1000元,接近最低工资水平,而大部分青年(57%)月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九成的稳定就业青年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半年以下新进工作者和非正规就业的青年群体中,88%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超过40%月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不同年龄段青年群体之间收入有显著差异。其中26-30岁年龄段青年收入水平最高,21-25岁年龄段次之,18-20岁年龄段和31-35岁年龄段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较多青年从事工作的技术含量较低,这些职位不能将经验积累优势转化为收入上的优势。不同工作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的青年之间收入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从单位性质分组来看,党政机关就业的青年收入水平最高,其次是就业于外企、国企和合资企业的青年。如果按工作职业类型分组,个体工商户/自雇者、政府公务员、公司白领的收入水平较高,而工厂生产工人的收入水平综合来看最低。
第三,就业观念较为保守。调查显示,公务员(33%)和事业单位员工(22%)是青年首选的两大“热门”理想职业,其次是创业开店(11%),另有少部分青年把外企白领作为可以考虑的理想职业,而其它的职业类型基本没有被提及。这反映了##青年高度的职业稳定性偏好和普遍的风险规避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择业相关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时,工资和福利待遇是##青年在实际寻找工作中考虑最多的因素,明显超过其它因素包括工作稳定性因素。##青年对工作的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等因素考虑得较少。概括而言,##青年总体上能够在较低的工资水平下进入劳动力市场,但在不同人群之间可容忍的工资底线差异较大。##青年较普遍的就业心态是向往高稳定性职业,然而在现实求职时却优先考虑薪酬福利。
第四,亲友关系是青年寻找工作最主要的途径。调查显示,在就业的各种途径中,37%的青年认为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靠亲友关系推荐”,其他依次是人才市场(22.3%)、职业介绍所(17.2%),向单位自荐(10.1%),网络招聘(5%),其它(8.4%)。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在当前开放性的现代社会,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途径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些社会隐性因素仍对青年的就业问题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青年就业的信息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现代化的就业信息传播手段,例如网络招聘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优势群体倾向于积极评价其生活现状与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就业弱势群体对生活现状和职业发展评价较低,在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面也较消极。
第五,青年的就业援助和创业实践有待于进一步增强。97%的##青年都听说过政府开办的就业促进中心(职业介绍所),并且41%的青年正在通过职介所求职或者曾经通过职介所求职;相对来说,94%知道“就业援助员”工作项目,但通过就业援助员求职或曾经通过其求职的比例明显比通过职介所求职的比例低(25.2%);14.3%的##青年正在参加或者参加过政府提供的全免费或者部分免费的职业培训,但有近半青年(49.8%)尚不知道有这样的培训服务。因此,政府提供的职介服务能够促进低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沟通,但就业援助的有效性和培训的知晓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超过一成的##青年(10.8%)参加过政府主导的创业培训,有近七成(68.5%)的##青年知晓创业培训,有创业意愿的人群参与培训比例与知晓培训的比例显著性地大于无创业意愿人群;有真实创业实践的人群参加创业培训的比例低于有创业想法的人群;较多有创业想法的青年认为资金缺乏是其创业实践的最大困难,优惠政策对其的支持力也稍低。
第六,技术等级偏低,青工出现技术断层。目前,工人技术等级整体水平偏低且结构失衡,高级工比例过小,与中级工间的层级明显断裂。据统计,2006年全区高级技术职称的64人,不到技术工人总数的0.1%,中级技术职称1152人,也只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56%。高级技师39人,也不到技术工人的0.1%,高级技工85人,中级技工305人,高级和中级技工占工人总数的0.9%。青工技能人才培养不能及时跟进,随着老一代技术工人的退休离岗,不少企业急需一批关键工种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由于一些关键工序缺乏把关工人,不得已将60岁以上的退休工人重新请回。高技能人才的结构性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障碍。
4、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总体较高,但不同人群差异较大
第一,##青年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较高,但社交范围狭窄。人际关系融洽是青年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调查显示,68.7%的##青年对目前的人际关系比较满意,11.1%的##青年对目前的人际关系非常满意,总体情况良好。当问及最近得到过的物质、精神或信息方面的帮助或支持时,家庭依然是青年获取支持的主体,均值为3.14,其它依次为朋友(2.80)、工作或学习单位(2.51)、邻居(2.03)、政府(1.96)、非政府服务机构(1.77)。这反映了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家庭和朋友这一初级群体在对青年进行支持方面依然在发挥主体作用,但工作或学习单位这一次级群体在对青年的支持方面也已占有了重要位置。研究者认为,当政府以及非政府服务机构对青年的支持再进一步深入后,有望打破原先完全依赖初级群体获取支持的模式,而使青年获取社会支持的模式多元化将会对青年的成长更加有利。
第二,社会支持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现象,失业群体社会支持最低。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和从业状态几个维度进行交叉分析。从教育程度看,社会支持程度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情况。社会支持度最高的是硕士及以上人群(5.81),其次为小学以下群体(5.48),其他各个群体则呈现出教育程度越高,社会支持度越高的现象。从业状态与社会支持呈密切的相关关系,其中社会支持度最高的是农民,达到了5.34;其次是其他从业群体(5.29)和学生(5.13);失业群体的社会支持度为4.62,远低于平均值(5.34)。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失业群体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获取社会支持最低,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使弱者更弱,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调查还显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的主观健康度最高,而硕士及以上的群体主观健康度最低(2.60),这也表明高学历青年工作压力大,主观健康度比较差。无职业的群体健康度为2.61,低于平均值(2.68),比农民低了近0.3,这说明无职业的群体的主观健康度也较低。因此高学历人群和无职业青年人群的生存状态值得关注。
第三,新农村建设得到青年认可,青年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最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许多农村人过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对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就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调查显示,作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参与者,##青年农民的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健康度、社区归属感、安全感在青年中均是最高的,这与##近年来的“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关,也同青年农民自身素质和视野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对生活质量改善的要求较低,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密不可分。另外,从调研结果来看,男女青年的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健康状态以及归属感、安全感和自我认同的得分都是相似的,这从一定程度反映出男性和女性在地位上逐渐平等。
第四,##青年信任度、社区安全感总体较强,但各群体之间差异较大。安全感是市民对所处居住地区保障的主观感受,是他们对社会治安的破坏力和控制力的动态平衡状态的主观认知,是一种群体意识。而这种安全感常常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例如经济保障、食品安全、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人身保障、社区(村)安全、政治保障等等。因此安全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本次调研中,研究者发现##青年的安全感总体是比较强的,在几项描述性的选项中,八成青年都认为“我生活的周边环境是安全的”、“我乐意住在目前的住处”、“我信任我所接触的多数人”,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青年都对居住在##有安全感,对其他人的信任度也较高。但在各个子项目上也显现出不同,有47.8%的青年认为自己得到了健康保障,接下来分别为经济保障37.8%、人身安全37.5%、食品安全32.3%、环境安全29%、政治保障25%和社区(村)安全24.7%。同时,从性别、年龄、从业状态三个维度进行交叉分析,研究者发现女性的安全感要比男性低,而伴随年龄的增加安全感在降低,失业青年的安全感是最低的。

1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