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无古人、规模空前的探索和实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的范文,欢迎阅读!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篇一
一 前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世界性关注。 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认识,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的经验。改革开放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 折的,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无古人、规模空前的探索和实践。当改革开放的帷幕刚刚拉开的候,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思想,中国30 年来的改革是在高一脚低一脚、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中走出来的。“摸着石头过河” 摸出了门道, 到达了胜利的彼岸。从总体上说,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在经济上,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在相当程度上被突破,而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平等竞争和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体制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1979年到1994年的16年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平均年增长约9%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8. 8%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 8% ,分别高于前26年间( 1953— 1978)平均增长6%、
6. 4%和3. 2%的幅度。可以看出,改革以来的这么多年是中国经济生机最旺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2、在政治上,我国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不间断地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广泛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了国家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进步。3、在思想上,通过改革与对外开放,在全国上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开展了一次解放思想的大运动。过去的封建落后的残余思想已普遍被摒弃,为一大批改革开放后带来的新思想新意识所代替。由此观之,改革确实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三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 而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积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其中主要的经验包括:
第一, 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极其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意义、理论来源、理论内涵、理论特征, 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之内在联系。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取得成功的,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又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确立与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直接的、最生动的、最有活力的体现。
第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就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从本国实际出发,破除教条,正如邓小平当年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农村改革之初, 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长期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等等。如果不破除这些旧教条,改革开放也就无从谈起,也无从深化。过去、今天、未来都是如此。
第三,必须坚持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改革,不断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既是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迫切需要。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攻坚、锐意进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第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实践、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坚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寻求改革的思路和出路,依据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检验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把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作为改革开放各项政策措施选择与调整以及是否出台的根本依据。
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把握好改革开放新政策新措施出台的适时和适度。中国不搞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激进式”改革,而搞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激进式” 改革具有很强的刚性,就好似要把一座旧城一下子彻底摧毁夷为平地,在短期内再建一座新城,这极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则具有较大的柔性,它在改革过程中建立起了一个个缓冲带,这有利于缓冲和化解社会矛盾。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利益的调整过程,利益调整最容易形成新的矛盾。改革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重要领域的改革要坚持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方案要尽可能考虑周全,各项措施要协调配套。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利益格局的变化,把竞争压力转化为奋发有为的动力,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
第六,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体制改革的关系,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七,科学吸收和利用世界资源条件和先进文明成果,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在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积极实施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对外开放中加大改革的力度,促进改革的发展。通过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参与了全球经济合作,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使我们同时用好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了平等、普惠、共赢。
四 改革中存在的缺陷、问题与对策:
中国的改革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也应看到,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实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分步推进的渐进性改革战略使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这就导致了双重体制的长期化,价格、收入和经济运行规则的双轨制的普遍化。这种双重体制的并存和摩擦,是导致需求扩张、结构失衡、分配不公、宏观失控和秩序混乱的重要根源。这种双重体制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即一旦宏观调节失控,政府权威失效,各种潜伏的矛盾就会被激化,就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另外,这种改革方式由于改革进程不同步,容易造成体制内各部分之间,如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商品经济与要素市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间的矛盾与摩擦,这不仅影响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且影响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因此,协调体制的非均衡性引起的各种矛盾,是我国改革获得更大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当前的条件下,解决分步推进与整体转换矛盾的出路,不是实行全面的一步到位的激进式改革,也不是加强中央政府对局部改革的直接控制,而是应当提供恰当的政策环境和改革措施,提高政府对改革的整体协调能力。
( 1)中央制定的各项宏观改革政策和改革措施应有利于弥合非国有与国有、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而不应扩大这种差距,加剧它们的矛盾。改革中各种特殊优惠政策应逐渐取消。
(2)不同部分改革内容与进度可能不一样,但它们所遵循的体制规则和面对的宏观环境应尽可能相同,中央政府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提供公平的市场规则和法律环境方面,而不是直接决定局部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进度。
(3)各项改革尽可以整体推进,相互配合,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推进,不能盲目孤立地进行。
2、绕开国有经济而从体制外推进的战略,使作为国民经济主体和经济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着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一些核心问题如要素市场的形成、产权的重新组合也因此步履缓慢。同时,在市场化过程中,一方面,私人利益的冲动日益强烈,另一方面,国有财产产权不清,约束力软化,结果,各种化公为私、损公肥私的无偿侵吞和占有公有财产的现象日益盛行,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严重助长了腐败、分配不公和投机诈骗行为。
因此,国有制的改革并不是无所谓的,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必须协调配套,同时推进。为此,必须克服改革中存在的两种片面倾向: 一种倾向是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国有经济内部,对非国有经济采取消极或排斥的态度;另一种倾向是只关心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忽视体制内改革的可能性和积极作用。正确的思路应当是,在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同时,积极改革国有经济体制,大胆引入竞争机制,使体制外改革和体制内改革同时推进。
3、渐进式改革需要一个廉洁、高效、权威性的政府,但这一点在现实中却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原有的政府机构既是改革的组织者和发动者,又是被改革的对象,这种双重身份对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不利影响。
首先,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对简政放权、引入市场、实现经济自由化的各项改革措施或明或暗地加以抵制,或者加以扭曲变形,使庞大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打破,政企分离,机构调整步履艰难,严重的官僚主义难以克服,市场化进程不断受阻。其次,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权力缺乏制衡,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权力货币化的进程也在加快,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日趋严重,严重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政策的效力,使改革与发展陷入困境。第三,导致了以权经商和翻牌公司的大量出现,使政府权力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经济权力,形成了一大批以行政权力和垄断地位为背景从事经营活动的“官僚资本” ,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竞争,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因此,如何协调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渐进式改革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的又一重要条件。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克服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提高政府的效率,最终建立廉洁、高效、民主的政府,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当前,除了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和不断严厉惩治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政府行政行为制度建设,把政府的行为限制在法律的范围之内。同时,要加强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形成公开性和透明度很高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腐败的根源。
4、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日益扩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控,多种经济成分发展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沿海与内地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和所有制之间,个人收入差距都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的倾斜政策以及在这新旧体制转型时期,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不健全造成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会引发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不能熟视无睹。政府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应当大有作为。( 1)在缩减沿海与内地收入差距的问题上,国家应着力调整沿海与内地的生产力布局和政策举措,扩大对内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投入,使内地经济尽快在发展起来。( 2)在缩减城乡差别与工农差别的问题上,根本的出路是深化农村改革,包括耕地使用制度、农业服务体系、农业内部结构、农产品价格、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农副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同时要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支持的强度,包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对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支持,以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不断缩小。( 3)在缩减不同行业和所有制之间个人收入差距的问题上,政府应尽快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易于操作的调节机制与法规,并尽快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5、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严重滑坡。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众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接受进步的新意识新观念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下降,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严重滑坡。这是广大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我国国门大开时机加紧了思想的渗透;二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带有自发性、盲目性的弊端,易于诱发人们的物质欲望、投机心理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易于引入等价交换的原则,传统道德受冲击,新道德体系又未建立起来,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滑坡现象,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道德水准下降,反科学的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导致了社会治安的部分恶化,社会风气的不正。这一问题事关改革成败和社会主义的风貌,不容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两大目标之一,要确保其为物质文明建设即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工作。使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重新在一切领域、阵地恢复统治地位,同时大力弘扬优良的传统道德,并尽可能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新道德体系,以规范人们在新形势下的行为。
五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从1978 年启动到今年, 已经走过了30 个寒暑春秋。30 年来, 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 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 对于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篇二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对改革开放作了重要阐述,对指导改革开放发挥了重大作用。党的十七大对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作了大跨度的回顾总结。党内外普遍认为,这一回顾总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联系我们各自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着重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七大集中论述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原因和背景,着重领会和把握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目的和性质,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酝酿和准备阶段,中央就提出,明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党的十七大有必要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回顾总结。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总结好了,对于深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高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万众一心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把改革的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关于改革开放的性质,党的十七大也说得很清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党的十七大鲜明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等等。对于这些重大论断,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这里,我想重点讲一讲党的十七大总结的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把这“十个结合”定性为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这是很有政治分量和理论内涵的。“十个结合”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其中,前三条是管总的,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第四条到第七条,分别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真谛;最后三条,则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保证作用。
第一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第二个结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第四个结合,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强调我们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第五个结合,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第六个结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七个结合,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八个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九个结合,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十个结合,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之,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篇三
岁月流金、时光飞逝,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个春夏秋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可歌可泣、顽强奋进的壮丽凯歌。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脱贫致富、逐步实现小康社会的30年,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30年,是中华儿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昂首迈进的30年。抚今追昔,历经烟云变幻、风雨洗礼,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踏上了一条经济飞速发展,军事彰显锋芒、社会制度日臻完善、综合国力迅猛攀升的道路。面对巨浪拍岸的复杂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深刻反思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形成了一整套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万吨巨轮处乱不惊,破浪前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建设更加快步,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一、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令人震惊
(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自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中华儿女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在这16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人民先后作出了两次重大的历史选择:第一次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鲜明提出和不断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当代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000多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2007年,我国的GDP超过20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到20世纪末,我们就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政治建设强基筑魂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并坚决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民主成果。
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这条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而且正在逐步实现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共识和前进指针。
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三)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文化建设虽然也取得巨大成就,但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
(四)、人民生活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生的改善,人们能从生活的变化中真切地感受到。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传递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近年来,全国财政仅用于卫生的投入增幅就很大。同时,国家努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弥合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已覆盖4亿多农民。 为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免除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使得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为稳定房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其核心是优化住房结构,大力发展中小户型的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国家将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末,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将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战略决策是,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社会地位,为民营经济支持就业扫清了所有制方面的障碍。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服务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为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辟了更宽广的空间。各级政府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并为此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大胆探索。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农村社保体系已经“破茧”,无数农民破天荒头一回拿到了养老金,报销了医药费。
这些令人喜笑颜开的变化,不禁使我们想起近年来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反复提及的一句话: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社会和谐稳步推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公司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就使和谐社会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改革开放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弘扬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科学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的国际形式和时代特征,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以及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之上开创出来的,其科学性,真理性已经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所证明,因而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是在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薪火相传、接力推进中充实完善的。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这个体系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反复出现,内容不断开展、思想不断深化、体系不断完善。一方面,扎根实践的沃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立起来的,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实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发展变化,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进行抽象概况,从中寻找发现规律,升华为科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做出科学回答,对改革开放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进行深入剖析,对人民群众中的思想困惑给予合理解释,由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成功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合理引导时代潮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格局到四位一体格局,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从全方位对外开放到融入经济全球化等新思路、新举措,都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实践在发展,创新在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当代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看过“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