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五篇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三年以前抉择的,我们三年以后的生活是今天抉择的。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就要明确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五个得来的”,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重大问题。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开放。一些寄希望于我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的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不是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制度。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是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在改革根本方向问题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就要明确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基础上改革要改什么、改成什么样的问题,这就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提出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战略时强调,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安排,也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改革的担子很重,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思想宣传范文】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开辟了光明前景。
回顾40年的历程,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在开辟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深入解析,涉及很多内容。限于篇幅,本文梳理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
■问题导向
改革开放是时代大势、人民意愿、中国需要、历史经验等各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最直接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产生的,是由一大堆难题逼出来的。用现在的语言,就是问题导向。
从人民生活来说,广大老百姓希望尽快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改变长期缺吃少穿的局面。对此,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怎能无动于衷?
大乱之后的国家,迫切需要大治,但是无论国家机关还是企业事业单位,处处有禁锢,效率都很低。很多领导干部对此十分不满。
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必须大刀阔斧调整政策,就必须抓紧时间发展经济、发扬民主、建设法制。而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体制机制问题。因此,百废待兴,百业待兴,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进行改革开放。
面对这些问题,恰恰是有几十年革命生涯的老一辈革命家,深谙当时体制的弊端,首先提出了改革开放的要求。也正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而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正是现实面临的问题逼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也逼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
于是,1979年,国务院批转全国工商局长会议的报告,允许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等个体手工劳动,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198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提出要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摒弃“统包统配”方式,实际上把发展个体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提了出来。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一规定意味着正式承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从而使个体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怎样来的?说到底,首先是为了解决活命问题、生存问题而来的。这是一条最简单的逻辑。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道路的一个重大特色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实践层面来说,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这样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
改革开放需要回答和解决许多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改革开放,正是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中国道路,也正是在回答这个最基本问题中开拓出来的。
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首先在于,它是现实提出的必要要求,是现实问题倒逼的结果。面向未来,要破解新的各种难题,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人民意愿
改革是为了人民,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改革开放的道理千头万绪,归结到一点,其实就是尊崇人民意愿:人民想吃饭,就让人民吃饭;人民想种地,就让人民种地;人民想进城,就让人民进城;人民想做买卖,就让人民做买卖。
改革开放、中国道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回归常识,最重要的,就是尊崇人民意愿。
为了生存,不少地方的农民在改革开放前,特别是经济困难时期,曾经尝试过“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但很快就被当作“资本主义”而受到严厉批判。改革开放之初,同样是为了活命、生存,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又开始了冒险尝试。
小岗村18户农民的“生死状”上写的是:“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为什么农民想自己种地救自己的命,居然还要冒坐牢杀头的危险呢?这种与人民意愿相悖的政策,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因此,当安徽的大包干出现后,万里主政的安徽省委没有像过去那样马上禁止,也没有匆忙作出结论,而是先派人去实地调查。这使农民的大包干做法受到保护,也鼓励了广大农民改变生产管理方式的尝试。
实践显示了成效。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工夫在全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几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加上基本取消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
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亿万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希望寻求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展。于是,凭借一技之长,他们跨县出省,大量走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从事修鞋、弹棉花、做服装、配眼镜等工作,后来发展到自己开商店、办公司、做产业、搞金融等。浙江农民形成号称“二百万”的“浙军”,接着又有“川军”出川,“湘军”离湘,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民工潮”。到春节,农民工大批回乡过节,又形成世界无双的返乡过节大军。
农民工的出现,是人民自愿选择的结果。实践证明了农民工的巨大贡献,党和国家充分肯定了农民工的贡献,充分肯定了广大农民及至广大人民自由选择工作、自由流动和迁徙的权利。
40年来,改革开放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是充分尊重人民意愿的结果,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只有尊崇人民意愿,改革开放才能顺利推进,中国道路才能开辟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人民意愿和党的领导的统一,成为中国道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放思想
人民意愿是常识,但常识不一定都能得到认可和实现。因为长期以来,很多基本的常识被非常识的所谓大道理遮蔽和禁锢了。所以,要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就是解放思想。
所以,不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不改革开放,中国就只能死路一条。党中央一再讲,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道理就在这里。
在拨乱反正过程中,解放思想的问题首先被提了出来。
在胡耀邦的组织和指导下,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又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由此展开。
随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全会公报根据邓小平讲话精神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980年2月,邓小平明确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1982年9月,十二大将思想路线写进了党章,指出: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也需要解放思想。
1984年,福建一批厂长经理给省委书记写信,呼吁为国营企业“松绑”,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松绑”。松什么绑?“松”传统的高度集中体制之“绑”,“松”传统的各种僵化观念之“绑”。
时隔30年,到2014年,福建30位企业家又致信习近平总书记,以《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为题提出建言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特别提到当年“松绑”的呼吁,表示“对此印象犹深”。
所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4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道路的开拓和前进,实际上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从旧的体制和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也就是“松绑”“搞活”的过程。
当然,所谓“松绑”,不是要松宪法法律、党章党规之绑。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40年来,正是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有了拨乱反正的成就,才有了改革开放的推进,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才有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才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世界眼光
邓小平强调:“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他一再要求我们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
这种赶上时代的思想和放眼世界的眼光,对于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道路的开辟,起了重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曾经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不仅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自己还浑然不知。
为了了解世界,1978年春夏,中国组织了两个特殊的赴国外考察团。一个是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杨波、钱正英等参加的西欧考察团。另一个是以李一氓为团长,于光远、乔石等参加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考察团。
考察团一路考察,一路议论。开眼看世界,深感世界之大、变化之快,中国不应自我封闭,而应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吸引外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考察团回国后,向政治局整整汇报了一天,并分别撰写了很有分量的考察报告,上报中央。
为了借鉴和吸收海外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专门印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香港、新加坡、南朝鲜、台湾的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建设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等参考材料。这些材料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和思路。老一辈革命家看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和内在联系,下决心实行对外开放,尽快赶上时代潮流。
对外开放是与改革联结在一起的。邓小平说,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到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验;从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到创办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实行互利共赢战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水平越来越高。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使中国一步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国道路,是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走出来的。
■战略制导
改革,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群众的实践和探索,也要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好比一枚导弹,不仅在发射前就要为它计算和规定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运行的轨道和程序,而且在发射后,还必须实行严格的控制和引导,不断调整它的运行路线和方式,使它最终能准确地达到目标。这种过程和举措,就是改革的战略策略制导。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必须完全靠自己的探索走出一条新路来。所以,必须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中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一切经过试点、试验,取得经验、初步验证后再加以推广。
比如,为了推开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1981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沙市成为中国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
为什么先建经济特区?就是要把它当窗口和试验田,先行先试。成功了就推广,不成功就关闭。
这种试点的方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陈云说:“一件工作的改革,要先进行试验,不能一下就铺开来搞。搞试验要敢想、敢说、敢做,但在具体做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要把试验和推广分开,推广必须是成熟的东西,未成熟之前不能大干。”
摸着石头过河,不是不要统筹谋划和统一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着眼全局,面向世界,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依法治国方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扶贫开发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等。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健康中国战略、食品安全战略、人口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新的战略。所有这些战略,都是在国家层面上的战略谋划,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顶层设计”的战略制导方法,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所以,“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勇于创新
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中国道路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创新的精神,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既要在实践中创新,也要在理论上创新,还要在制度和体制上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改革开放的很多举措和探索,都曾遇到这样那样的质疑: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农贸市场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修正主义?搞经济特区是不是租界又回来了?
【思想宣传范文】三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强大动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改革开放的主题、主线。
改革开放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是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创阶段。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此相适应,大体上从1983年开始,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和在党内的一些谈话、讲话中多次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标题就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一时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
从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同年召开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这是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阶段。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进一步打破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禁锢。党的十四大报告体现了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重要精神。综观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的20年,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为重心,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推动改革开放迈上一个新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阶段。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指导下,新时代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改革涉及范围之广、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推动形成了全面开放新格局。
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思想宣传范文】四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党和国家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和时间节点。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把握现实方位,继续前行,我们既需要向前看,也需要向后看。向前看是为了展望未来,向后看是为了回望历史。“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向后看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因为,历史是现实的由来和未来前进的基础。那么,40年前肇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呢?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将改革进行到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顺应时代潮流,尊重人民意愿,适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发展落后的深刻反思。_后,我们进一步打开了国门,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党中央先后派出多个代表团出访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和港澳地区。规格比较高、考察时间比较长的是由国务院领导率领的中央部委和地方领导同志组成的西欧五国访问考察团。这个考察团回来后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考察报告,使我们对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我们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时,给我们带来的是惊诧甚至是震动。同时,也带来启迪和深深的思考。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德国新闻代表团时就指出: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同年同月,邓小平同志应邀出访日本,在访日期间他参观了日本的钢铁、汽车和电器工厂。在考察日产汽车公司时,他曾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对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了解的增加,促使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并对我国今后的发展道路进行全面思考。总结和思考的结果使改革开放在全党全社会逐渐形成共识,最终改革开放终于在中国大地上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对世界变化的形势进行了及时准确科学的判断。当时,邓小平同志就认为,世界很不太平,热点问题很多,战争的危险始终是存在的。但是,战争因素增长的同时,和平因素也在增长。经过综合分析,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大论断。1983年3月,他在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强调指出“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一心一意搞建设,加快发展自己。我们党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刻洞悉,准确把握了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世界战争危险逐渐减弱,科技革命浪潮不断兴起,各国争先抢占战略发展制高点的趋势和特征,作出了对外扩大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对国际形势正确判断基础之上的,顺应了世界潮流。
【思想宣传范文】五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从东部沿海到沿江、沿边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从对外贸易到国际投资,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并一跃成为开放型经济大国。对外开放为推动我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
1.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历史进程
总体来看,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2000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为标志,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航。从沿海特区率先开放,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开放全面推进。
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1992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和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两个时期。
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12年,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对外开放进入以规则为基础的新阶段。我国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第三阶段自2012年至今,以党的十八大召开和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标志,对外开放踏上新征程。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成立,再到提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贸治理,展现大国责任和担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
2.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成就
对外开放40年来,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状态成功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轮驱动,对外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60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4.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份额由1%上升至12%,中国已经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6.9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695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规模扩大了147倍,平均增速达15.4%。
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双轮驱动,国际投资规模居世界前列。中国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中国1985年利用外资总额仅47.6亿美元,2017年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440亿美元,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30年间增长了近30倍。中国“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对外投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0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7亿美元,全球排名第26位;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25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
积极为全球经贸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40年来,中国不断拓展国别区域合作,坚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机构和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全球经贸治理发出中国声音。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兴治理机构,积极为构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中国方案。
3.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经验
40年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发展经验。
一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开放工作的领导。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对外开放形势,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复杂条件下驾驭对外开放的能力。党中央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转化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自觉行动。
二是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中国40年辉煌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和形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三是始终坚持以试点探索为基本方法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开放思路。从区域开放看,率先以特区为突破口,再扩展到沿海开放城市,最后开放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形成先易后难、由点带面、先沿海后内地的循序渐进的区域开放模式。从产业层面改革开放看,我国首先以两头在外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开放,并配套用工制度、工资制度等改革起步,逐步扩展到资本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和装备工业开放,最后扩展到服务业,包括金融、电信、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开放。
四是始终坚持开放战略和开放政策创新。中国与时俱进调整升级开放政策,主动适应国内外发展大势与时代要求,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国际经济大循环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略、“走出去”战略和自由贸易区战略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强调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出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进口策略,加快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等,努力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