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有力的政治引领推进乡村振兴
努力使思想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以强有力的政治引领推进乡村振兴五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更多“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推荐↓↓↓
以强有力的政治引领推进乡村振兴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并强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以强有力的政治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加强政治引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集中体现在通过政治引领,组织动员群众开展经济社会建设,保障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党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出发,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落实到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这几项要求上,指明了政治引领的意义、方向与途径。
政治引领关系乡村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一个乡村即使自然禀赋不佳,但只要政治生态上正气弘扬,歪风邪气没有市场,就容易扭成一股绳,找到振兴的路子;相反,客观条件再好,但政治生态污浊,党风政风不纯,就必然社会矛盾丛生,振兴无从谈起。因而,推动乡村振兴首先要在政治生态上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乡村政治生态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发挥得如何。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治方向上清醒,“四个意识”牢固,就能引领形成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上不扭曲、不走样的政治生态,确保乡村振兴所需的政治执行力;在政治纪律上严格,率先垂范遵守规矩,就能引领形成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的政治生态,确保乡村振兴所需的政治公信力;在政治形象上良好,榜样作用充分,就能引领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乡村振兴所需的政治凝聚力。
政治引领关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把产业兴旺放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首位,表明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激发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强化产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可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不能停留于纯粹出租土地、资源的“租地经济”,不能搞牺牲资源环境的“村村冒烟”工程,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耕地改少了、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农民利益损害了,而必须通过现代生产要素与农村资源禀赋的融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治上清醒坚定,把握好中央精神要求,克服“等靠要”思想,团结带领群众勇于开拓,引导大家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着眼可持续发展、利用好资源禀赋,立足集体经济处理好产业、资本、农户等各利益方的关系。
政治引领关系到能否把乡村建成有机共同体。乡村振兴不只是让农民个人富裕起来,而是要使乡村这个集体焕发生机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通过劳动力转移,农民出外打工,总体上改变了物质贫穷的局面,不少村庄洋楼林立,汽车普及。但很多农村是“游离”式发展,个人富裕与集体强大不同步,物质面貌改善与社会文化面貌提升不协调,农民虽富但农村不活不强不美。这种局面的出现,与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弱化、党内政治生活不健康、不会或不愿做群众工作、对歪风邪气不斗争不抵制等密不可分,与唯经济的片面认识和倾向有关。因而,新时代乡村振兴要以政治建设带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把乡村建设成村民的大家庭,成为发展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
2.加强政治引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
强化政治引领,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牢牢把握好自己作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规划者、组织者、宣传者、推动者的角色定位,通过政治上的方向引领、观念引领、政策引领、作风引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一是把握好属性要求,以政治功能统领服务功能、行政功能。人民群众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服务好群众、服务好党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的题中之义。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农村党组织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搞好服务。同时,在村两委负责人“一肩挑”、班子交叉任职的趋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客观上承担了国家行政的“神经末梢”角色,需要发挥好行政功能。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决不能因此就变成纯粹服务的组织,不能陷入行政事务性工作“无法自拔”,而必须根据政治属性这一党组织的本质属性的要求,始终突出政治功能,通过把握方向、统揽全局、谋划思路、组织动员、宣传教育,凝聚起振兴乡村的强大合力。
二是把握好能力要求,着力提高政治引领力。强化政治引领作用,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善于带领群众将中央谋划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这意味着,农村基层党组织需着力增强政治领导力,牢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树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本领和定力;着力增强思想引领力,真正学通弄懂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和中央战略部署,善于把党的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实践;着力增强群众组织力,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乡村改革发展的全部活动之中,组织动员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着力增强社会号召力,科学把握农村社会群体分化、利益多元、思想活动独立性增强、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新情况,以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感召鼓舞社会各个方面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着力增强廉洁防控力,坚持自我净化,努力清除一切侵蚀党组织健康肌体的病毒,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
三是把握好主体要求,坚持组织作为和个体作为相统一。党组织由党员构成,内在要求每个党员自觉将政治引领的使命要求担当起来,把政治引领作用发挥如何作为检验自己党性的重要标尺。人民群众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每个党员的表现,来感知和评判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的发挥。因此,党员尤其是村党支部成员,要敢于承担、善于作为,既在大是大非的重大政治问题上守土有责,善于斗争,又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及关头豁得出来。党组织作为责任主体,不是党员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必须强化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组织协调、组织资源确保政治引领的组织目标的实现。
3.聚焦政治引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着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等学习教育活动,制定实施基层党建行动计划,有力扭转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定范围曾存在的组织涣散、整体功能不强等问题,农村改革发展面貌焕然一新。着眼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更高要求,必须更加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政治引领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持续用力,使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更加坚实。
要理顺体制,优化组织设置。日常性事务压力大、任务多,是影响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针对上级党委政府的任务下派,要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整合统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清单,厘清职责,突显党建主业。针对不同村庄地理范围、人口数量、管理幅度差异大,要因地制宜升级党组织设置,将基层党组织下沉到村小组。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要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具备条件的推行“一肩挑”和交叉任职,确保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要资源下沉,夯实物质基础。客观上看,有的村党建工作经费不足,集体经济弱,项目带动的抓手不够,一定程度影响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的积极性和能力。财政投入要进一步向农村基层倾斜,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缩小不同村庄的经费差距。创新完善村账镇管制度,适当提升村级参与权和自主权。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项目倾斜,以项目撬动、盘活、整合各方资源。针对村组织工作人员“职业化”“半职业化”的趋势,从物质、荣誉双管齐下,实现对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有效激励。
要注重企业家特质,选好育好带头人。要把培育具有企业家特质的带头人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作为改善农村党员结构的重要抓手。企业家特质是农村带头人综合素质的表现,体现在政治素质好,明方向,懂政策;开拓能力强,敢担责,懂市场;带动能力强,有号召力,善动员。要引导推动具有企业家特质的人才上山下乡,留在乡村,吸纳具有企业家特质的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担当带头人。鼓励支持本地年轻人在农村施展才华,吸引在外青年农民、大学生返乡创业,把他们中的优秀人员吸纳入党,作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后备人才着力培养。
要强化培训,提升综合素质。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篇新文章,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这一新任务、新要求把握不清,对如何根据新形势来做好政治引领认识不深。要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干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时代性,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的使命、政治建设、群众工作、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公司治理、资本运营,互联网时代科技变革、商业模式变革、社会治理变革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以强有力的政治引领推进乡村振兴2
群众路线维系着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阶段一以贯之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践证明,群众路线是党实现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重要保证,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群众在哪里,领导干部就要出现在哪里,群众路线就要落实到哪里。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群众工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人,涵盖各个阶层。网络空间日益成为汇聚民意的新渠道、思潮交锋的主战场、政治参与的新场域和为人民服务的新平台。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党的群众路线也必须延伸到网络空间。在迈向网络强国的新征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把网络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对密切联系网民群体、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广大网民”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出发点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要明确“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我国的网信事业,必须坚守人民立场,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宗旨,推动互联网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这是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
当前,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要积极回应网民新期待新需求,采取有力措施让互联网更多更好地造福广大网民。如,加快农村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消除城乡之间“数字鸿沟”;进一步降低信息化服务成本,为网民提供质优价廉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加速互联网与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领域的深度融合,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运用互联网手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消除危害网络安全的各种风险,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依靠广大网民”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立足点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要回答好“依靠谁”的问题。网民是我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的主体。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网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
依靠广大网民,要充分尊重网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我国网民人数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网民群体中蕴含着巨大的创造潜能。依靠广大网民,在思想上,要树立广大网民是真正英雄的观念,尊重网民的创造力,增进同网民的感情,真情实意做网民工作,维护网民的合法权益。在方法上,既要团结尽可能多的大众网民,又要发挥专门人才的引领作用,汇聚和使用好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依靠广大网民,还要构建互联网治理中的网民有序参与机制。引导网民有序参与是彰显网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拓宽网民参与渠道,完善网民参与制度,发展网络社会组织,走出一条依靠广大网民共建共治共享网上美好家园的善治之路。
“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从网民中来”,要求问政于广大网民。网络时代,治国理政所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时,要积极倾听网民意见,汲取网民智慧,引导网络舆论,凝聚民意的最大公约数。
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网络问政平台。当前,一些网络问政平台仍存在着形式单一、信息滞后、“僵尸化”、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互动等问题。要完善网络问政平台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建立网民意见办理回复的详细工作流程,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种不当回应行为进行必要问责。另一方面,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与网民互动沟通的能力。当前,部分干部还不善于与网民沟通交流,有的“失语迟语”,有的动辄删帖禁言,有的脱离不了“官腔官调”,还有的敷衍应对、答非所问。因此,领导干部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掌握正确的网络沟通方法和技巧。在倾听网民意见的同时,要注意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炼出真实的民意;还要引导好网民意见,及时化解怨气、纠正邪气,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到网民中去”,要求推进网络理政。相对于“从网民中来”的听民意、找问题环节,“到网民中去”则是落实到行动,突出办实事,并请广大网民检验实践效果。
首先,通过网络理政解决网民的现实关切。网民反映的大多数问题,根源在于现实社会,最终也须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一些干部在面对网民的诉求时,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听”而不重“理”、说得多做得少、网上与网下相脱节等问题。“到网民中去”绝不能停留在网络空间,绝不能只看帖子、回留言而不办实事。要建立网上网下有效衔接机制,对网民个性化的合理利益诉求在现实中马上就办,及时反馈;对社会矛盾和问题要实时纳入公共政策议程,通过政策实践活动推动问题解决。其次,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网络理政的网民评价机制。要把网民作为考核评价的最重要主体,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将网民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领导干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网络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把握互联网规律,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密切党和广大网民的联系,不断增进广大网民的福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以强有力的政治引领推进乡村振兴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前提是把握好时代脉搏。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国与世界进行着深度的交融与互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分量决定了文化分量。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历史的价值与意义。文化是21世纪的代表性符号,文化认同问题日益凸显。当今世界,全人类都在试图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对此最好的界定标准即是以价值观为核心要素的文明形态。就中国自身而言,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文化认同和文明传播还任重而道远。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难题,必须真实、立体、全面地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我国是一个具有上下数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基于此,必须立足文化传统与现实形势,在文明交流、思想交锋、观念碰撞的21世纪,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牢牢站稳脚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引领时代潮流,为世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核心是展示好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中外交往日趋紧密,各种思潮竞相涌入,各类观念相互碰撞,文化交流成为常态。必须清醒看到,在社会上也还存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缺乏自信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培养核心价值观问题着手。首先,对党员而言,必须重申共产党人价值观,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在挫折中奋起,归根到底是拥有一以贯之的共产党人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学”的核心要旨即是知行合一,强调“须在事上磨炼”,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学”中汲取营养,时刻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中进行革命性锻造,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升觉悟、纯洁党性。其次,对国家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民的文化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需要信仰支撑,社会需要精神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人心,共筑中国梦。最后,对人类而言,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构建普遍共识的人类共同价值至为关键。中国秉持多元平等包容的人类文明价值观,积极为世界谋大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集中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方案。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关键是构建好有效传播体系。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创新载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效传播出去,形成中国精神的交响曲。 首先,必须要有富于原创性的精神文化作品。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归根到底需要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作为载体,才能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要想创作出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其次,必须要为价值观传播提供组织保障。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事业明确要求:“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特别强调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在文化事业改革发展上必须头脑清醒,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最后,必须要有一个强大完备的文化产业来支撑有效的传播体系。要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华优秀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理念传播出去,必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