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致辞讲话>国旗下讲话>

关于弘扬好家风国旗下讲话

伯超分享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家风是文化,滋养后代。家风正,父慈子孝,家庭和睦,邻里守望,英才辈出。父母言传身教,家庭教育勿忘优良家风。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一

  “大哥风范大家赞,哥德高尚嫂相当,孝敬父母受人敬,悌率弟妹人赞扬,勤劳奉献尊为尚,良师益友惠八方……”这首藏头诗被镶嵌在一块玻璃牌匾中,摆放在父母家中的桌子上,是我的姑姑、叔叔们在父母金婚时送给他们的礼物。

  说起老徐家,街坊邻居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是一个普普通通、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我的父亲兄弟姊妹六个,他排行老大,在大学里教书,我的姑姑、叔叔在洛阳的厂矿里上班,住在涧西、西工和老城区。儿时的记忆当中回到老家,奶奶总是能做出各种各样好吃的,蒸的枣糕,样式有小兔子的、有盘花的;炸的麻叶、咸食,奶奶手很巧人又善良勤劳,帮着父母带大了我们兄弟姊妹四人。

  记得有一天的早晨,奶奶腿脚突然不听使唤,此后一条腿行走不便得了偏瘫,那一年奶奶63岁,爷爷身体也不太好,以后的20多年时间,奶奶都是在床上和椅子上度过的。我的父亲、姑姑、叔叔开启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轮流排班回家照护,那个时候父亲在大学教书,白天要备课、上课,忙学校的事情,晚上要赶回老城照顾奶奶,在那些日子里,他们克服各种困扰、风雨无阻,轮流回家照顾奶奶。老人觉少常常晚上起夜十几次,只要稍有点动静,父亲就立马起身,一晚上下来不得消停。父亲是长兄,平日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操心费神,他任劳任怨从无二话,记得奶奶喜欢吃一家店铺的包子,但是离家比较远,父亲去一次就多买一些,冻在冰箱里,奶奶想吃的时候可以随时拿来吃,在父亲的带领下,姑姑、叔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27年不间断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奶奶活了90高龄,在我的记忆当中,时不常听到街坊邻居的夸赞:老徐家的孩子真孝顺,老太太有福啊!父亲以他的孝心和率先垂范赢得了姑姑叔叔们的口碑和尊敬。

  如今父亲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日渐消瘦。老天真会捉弄人,就在前几日,刚刚给父亲、母亲过了80岁寿宴。一向健康开朗的他,在病魔的荫翳下身体每况愈下。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兄弟姊妹四人,白天晚上轮流值班看护,喂药、翻身、按摩、安慰,我们体会到了做儿女的不易和坚守。孝道是最好的良药,如今父亲的病情日渐好转,母亲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家是温馨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尚和美德,需要代代传承和示范,方能蔚然成风。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二

  “这是我家的‘传家宝’,我今天交给你。”这是今年爷爷在他78岁的生日这天,将他珍藏的一本已经泛黄的党章交给父亲时说的话。我父亲郑重其事地从爷爷手中接过这本“沉甸甸”的党章。我从爷爷和父亲一脸严肃的表情中,读出了这本党章的不同寻常。

  小时候,爷爷常常会给我讲党章的故事。爷爷说,我的曾祖父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地下党员,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一员,一生甘于清贫,专注事业,不畏权势,不媚俗,坚持真理,一身傲骨。家里的这本党章就是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在世时,无论走到哪里,这本党章都会常随他左右。

  曾祖父读党章写下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在党章的扉页上,用工楷写下了“学党章,找不足;听党话,跟党走”这两句话。曾祖父临终时,家徒四壁,没有留下任何积蓄,只给爷爷留下了这本党章和一句话——“将来有机会为国家做事,定当尽忠。”

  就是这本党章和这句话,成为我家几代人的坚守,也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红色的种子,激励着我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上大学后,我大一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大二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刻不忘红色的家训。今年春节期间,爷爷拿着曾祖父留下的党章,带领我们大家重走了当初红十四军的征途,缅怀曾祖父平凡而又不平淡的一生。

  爷爷在老年的回忆中,讲党章印照着红色的辉煌。爷爷追随曾祖父的足迹,年轻时曾在空军某部服役,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做出不俗业绩。这些年来,爷爷一直珍藏着这本党章,闲下来,一有空,就打开来翻看。每当儿孙去看他时,他总跟大家讲讲曾祖父的革命生涯和党章的故事,告诫我们:“对国家要忠,对朋友要信,要待人以诚,处事忠勤。”

  爷爷虽已退休,每当村“两委会”有什么活动,他总是踊跃参与,发挥积极作用。今年村党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爷爷跟大家分享了“我家的‘传家宝’”的故事,受到村民们的一致“点赞”。其实,我们特别能理解爷爷为什么这么多年还乐此不疲讲党章的故事,爷爷讲的不是别的,讲的是对曾祖父的思念,讲的是心中的理想,讲的是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我的父亲在中年的奋斗中,学党章续写着红色的故事。父亲受曾祖父和爷爷军旅生涯的影响,年轻时毅然从军,在入了党,后退伍至地方,一直从事文秘和新闻宣传工作。虽然物换星移,离开了军营,但父亲心中仍然有一股浓浓的军旅情。平时一有空,他就到军烈属优抚对象家中走访,为他们排忧解难。从为军属打车票、维权,到帮助退役士兵学技能、找接受单位,这些年来,父亲做的这些工作已不计其数。父亲辛苦的付出,得到了组织的肯定,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双拥工作先进个人等。

  “拥军不能只说在嘴上,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 父亲常跟我说:“心中要有信仰,肩上才能有担当。”家里的书柜上,专门有一格放着不同时期的党章。党章历经多次的修改,新版一问世,父亲就急不可耐地去买一本新的。

  一本已经泛黄的党章,见证了四代人不变的党性。从曾祖父的精忠报国,到爷爷的身体力行,再到父亲的脚踏实地,我看到了老党员的坚守与担当、责任与奉献,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三

  纯正家风对后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请看洛阳市城乡规划局老城分局党员王文海“一门四博士”背后的家风故事。

  每到周末,58岁的王文海就早早地回到位于安乐镇王庄村的家中,接替大哥王文军照顾年过九旬的母亲。

  王文海家在洛阳市洛龙区王庄村,他们家在村里可算小有名气,重教育、敬长辈的好家风不仅为这个家庭培养出了四位博士,还在村里谱写了一首家庭和谐曲。

  家境再艰难,读书不能断

  “我父亲常说,要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王文海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爷爷、父亲、叔叔都是教师。从小,他们兄妹六人耳濡目染,也爱学习、好读书。

  王文海回忆说,父亲王俊亚平时很忙,大多数时间吃住在学校,偶尔回趟家,总是叮嘱他们要认真读书、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再穷不能穷教育,父亲就是这样做的。”王文军说,他们小时候,母亲种地、父亲教书,家里很穷,有时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便生活如此艰难,父亲仍千方百计供他们读书。

  母亲李英娃虽是普通农民,但也全力支持儿女念书。大女儿王素珍考高中那年,因为家庭负担太重,学习成绩优异的王素珍主动弃学,这事儿老太太至今都没有忘记。

  父辈谆谆教诲,晚辈铭记于心。除了王素珍弃学、王文和(排行老四)因生病落下残疾,其余四兄妹都很争气,学习成绩都不错。王文军还念了大学,也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一干就是三四十年,直到三年前才正式退休。

  “一门四博士”,乡邻传佳话

  最让人羡慕的,是王家的“四博士”。

  王文军的儿子王明明日本神户大学博士后毕业,目前在日本一家设计公司工作;王文海的儿子王旭明正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王文海的堂弟王文炎(叔叔的儿子)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如今在河南科技大学任教;王文炎的女儿王熙正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们教育子女,就爱拿文军、文海家的孩子当例子,人家的孩子有出息。”邻居们常常上门,讨教怎么才能让儿女读书上进。而每次,王文军、王文海都会被这样的问题难住。

  “其实也没啥,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庭。”王文海说,父辈传递他们的观念,他们再灌输给孩子。作为家长,他们以身作则,勤学习、重文化,发现孩子的优势,鼓励孩子学习,尽己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但是绝不娇宠。

  “我每个月的工资至少拿出十分之一给孩子买书,和他们一起看。”王文军说,陪伴和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彼此鼓励、互为榜样。比如,王明明留学日本后,弟弟王旭明以堂哥为榜样,暗自努力,高考取得了600多分的成绩,被西安理工大学录取,本科毕业后又到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深造。

  兄弟不分家,母亲“老来福”

  “家有老,胜似宝。”94岁的李英娃年纪大了,身边离不了人,王文军兄妹几人就轮流照顾她。王文军退休后,更是日日陪伴在母亲左右。

  上个月,王文军到日本看望儿子,71岁的大姐就把母亲接到了身边。在大家的悉心伺候下,李英娃的身体还不错,每当晴天,就拄着拐杖在院子、村里散步,有时还邀请邻居到家里打麻将。孩子、孙子们的名字、生日,她都记得一清二楚,一点儿也不糊涂。

  前几天,王文海刚把母亲接回家里。他家在王庄村有个不大的四合院,朴素、整洁,种着梨树、葡萄、无花果、指甲草……这院子,是1983年翻修的。

  按照村里的老传统,父母留给儿子的房子,王文海兄弟俩本可以各分一半,各盖新房。但是考虑再三,兄弟俩商定维持原样。房子翻新后,两家同在一个院子,共用一个楼梯,同走一个大门,同吃一锅饭菜。“母亲住一楼,我们住二楼,这么多年来,兄弟、妯娌之间从没红过脸,反倒越过越亲。”王文海说。

  “吃了一辈子苦,老来得福喽。”李英娃对自己的孩子赞不绝口。说话时,老人的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

  “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这就是我们家不成文的家风吧。”王文军说。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四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修身养性、家风传承和家国情怀的关系。“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今年的猴年春晚,一首歌曲《六尺巷》,让全国观众重温了安徽桐城张氏家族“里仁为美,谦逊礼让”的良好家风。家风是什么?好像很具体,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中;但又很抽象,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总结完。

  我认为,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共同恪守的处事规范和为人准则,家庭中所有成员在这些准则和规范的教育、训导、打磨、熏陶下,以规矩塑方圆,明白为人处世,自觉道德规范。家风在对内约束的同时,也受到外界的评判。有时候,我们批评一个人“没家教”,也隐含了对其整个家庭教育的评判。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小城青年,我们家既没有声名显赫的高官,也没有博学多才的鸿儒,当然也没有《颜氏家训》《朱熹家训》《曾国藩家书》那样底蕴深厚的经典家训留存下来,但在“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华民族最最传统的核心价值体系上,却是奉行不悖的。

  我的爷爷和奶奶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在做人的大智慧上,永远是父母和我的导师。从记事起,我吃饭就要遵守很多规矩:“不许吧嗒嘴,就近夹菜吃,筷子不能插碗里,来了客人要回避。”做客访友面见长辈爷爷说:“要尊称问好,来去有声。”小时候贪玩,放学写完作业出门玩,奶奶总不忘交代:“天一擦黑就得回家。”邻里有了争执,奶奶爷爷各劝一边:“礼让三分,吃亏是福”。尤其“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而且,随着年岁渐长,感悟更深。

  有一年高中暑假,我和爸妈一起回老家看望姥姥,正是正午,时值盛夏,公交车上的乘客都昏昏欲睡,妈妈突然拍了拍我和爸爸,示意我们往斜前方看——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正在同伴的遮挡掩护下偷窃邻座一个酣睡女孩的包包,爸爸刚准备起身,旁边一个老太太突然按住了爸爸,悄声说:“这俩人是这一带的惯偷,他们还有同伙。”正在这时,公交到站了,两个小偷已经把女孩的钱包和手机揣到自己衣服里准备下车了,爸爸还是站了起来,抓住其中一个小偷高声说:“司机,别停车!”另一个小偷用凶狠的表情厉声恐吓爸爸说:“你干啥呢?我们要下车了!”爸爸仍然抓住小偷不放,说:“快把别人的东西还给人家!”被抓的小偷恶狠狠地说:“你在这瞎说啥?我不认识你,乱说话可是要负责任的!”他的同伙已经使劲去拽爸爸的胳膊,还对司机高声吆喝道:“还不开门!耽误我们赶火车了!”车上其他乘客被争吵惊醒了,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这时,一向腼腆内向的妈妈也站了起来护住爸爸,对车上的其他乘客说:“这个人是小偷,偷了那个姑娘的东西,大家要是就这么让他们下车了,谁敢保证哪天不偷到你们家人朋友的头上?”被偷的姑娘这时才颤抖着说:“我的钱包和手机被偷了,我家是外地的,这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了。”车上又站起来几个小伙子冲过去,和爸爸一起抓住了两个小偷,司机拨打了110。警察赶到时,被偷的姑娘一直对爸爸妈妈说谢谢,一开始劝阻爸爸的老太太也向爸爸妈妈投来了敬佩的眼神。

  下车之后,爸爸对我说:“如果以后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爸爸不是一定要你像爸爸这样做,遇到危险的时候,自己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些事情你不做,良心会不安的。”妈妈接着说:“大家都说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但妈妈不希望你以后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有时候,可能别人的行为会让你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或者疑惑,但妈妈还是希望你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像你爸爸一样,遵从自己的原则。”他们的这番话,我至今不曾忘记,也一直告诫自己: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关键时刻,要勇敢,要敢于坚守自己的原则。

  前两天,北京和颐酒店女孩遇袭事件曝光后,我又想起了那年夏天的那辆公交车,当他人置身于的欺凌之下,只有我们都选择不去做那个沉默的观众,冷漠的看客,这个社会才会逐渐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我的父母,他们并没有为我写过什么白纸黑字的“家书”或者“家训”,却早在十几年前,就用自己的实际言行为我树起了家风和准则,社会的正能量,是需要千千万万个家庭共同来弘扬的,文明的根基就是产生家风的根基。根基没有了,家风也就荡然无存。家风没有了,又何来社会风气风清气正。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风的基础,又通过家风在每一个家庭中传承。家风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发展的载体。愿这样的对联,不仅挂在中国人的家族祠堂里,更挂在中国人的灵魂上。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五

  忙碌的工作忘记了时间,当清明节的放假通知在电脑上显示,我才忽然意识到该回老家祭奠父亲了。每逢此时,和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在我脑海里浮现,父亲为人处事的言传身教时刻规范着我的言行。

  父亲常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任何时候都要替他人着想,要与人为善,要尽全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去邻里家“混饭”,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总能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父亲总是执事人,记账、接待宾客、安排宴席等等,总是井井有条,安排得妥妥帖帖。回家的路上,我仰着小脸问父亲:“全村人的事,为啥总是让你帮忙?”父亲总是笑着说:“孩子,一个村就像是一个家,不管谁家有事,大家都要去帮忙。”父亲拉着我的手,我感到父亲长满老茧的手热乎乎的。

  父亲常说:“一招鲜,走遍天。”刚开始,我不懂啥意思,经过父亲的讲解我才知道,每个人都要至少掌握一门技艺,在社会上才能立足,才能成为有用的人。由于父亲有些文化,写字、画画都被乡邻认可,谁家盖了新房,要画门楼或影壁墙,就来家里邀请父亲。每次父亲总是满口答应,还拿出他平时收集的各类图案供邻里选择。父亲站在高高的梯子上作画,经常是一站半天,我便在下面观看或玩耍,当一幅幅图案在父亲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时,我真佩服父亲的手艺!

  父亲常说:“做人要言而有信,以诚待人。”现在我把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警醒我,规范我的一言一行。记得在的最后一年,我回家探望父母。那时的父亲已患有脑梗后遗症,行动要靠拐杖,说话时也变得含糊不清。中午刚吃过饭,父亲一边用手召唤我,一边嘴里说着让人难以听懂的话,我赶紧走到父亲身边问他有啥事?母亲坐在一旁说:“去年你父亲患脑梗前在响堂寺山下碰见了摆凉皮摊的老同学,人家非让你父亲尝尝自己做的凉皮,父亲推辞不过,就吃了一碗,当时身上没带钱,后来他一直惦记着去还账。”我问多少钱?母亲说:“一元钱,街上都是这个价。”我笑着对父亲说:“老同学请碗凉皮还给啥钱呀!我开车去油钱也不止一块钱。”父亲变得不高兴起来,我只好开车拉他去还账。回来的路上,看着父亲开心的样子,我理解了他的“坚持”。

  而今,我已过不惑之年,我的儿子也长成了青春少年。我时常也会给他讲爷爷的故事,将父亲对我的教诲传授给他,将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

1.弘扬好家风国旗下讲话

2.良好家风从小培养国旗下讲话

3.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精选范文五篇

4.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

5.九月国旗下讲话: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115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