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面对面》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最新
《中国制度面对面》观后感心得体会有哪些?实践有力证明,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才能为强国富民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一起来看看《中国制度面对面》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最新,欢迎查阅!
《中国制度面对面》观后感心得体会1
历史已经见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从一穷二白迈向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迈向繁荣富强,7亿多人实现脱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靠的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由此展开一系列制度安排。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到“枫桥经验”“小岗改革”依靠人民首创精神推动改革创新,再到努力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思想上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为“中国之治”写下生动注脚。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把人民情怀厚植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求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论述“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彰显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不竭智慧和磅礴动力。
怎样不断做大收入“蛋糕”、更公平地分配“蛋糕”?如何应对加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前进道路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各项国家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中,是我们不断迈向“中国之治”更高境界的信心之本、动力之源。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必须不断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使国家制度设计和治理工作具备坚实的民意基础,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当此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向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迈进,一定能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中国制度面对面》观后感心得体会2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强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努力把研究工作做实、做深、做透。
加强历史逻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加强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需要结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丰富思想,结合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入挖掘其深厚历史底蕴;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进程;认真总结人类历史上不同类型国家建立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宝贵经验。通过加强历史逻辑研究,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思想,深入研究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筑中国制度建设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
加强实践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必将随着新时代实践创新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从13个方面部署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完成好这些重大任务,需要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研究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
《中国制度面对面》观后感心得体会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不是封闭僵化的,是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丰富成果又超越了西方制度模式弊端的制度,是走在人类文明大道之上并且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制度。
首先,中国的制度发展实践说明了一个基本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是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宣告了历史不仅仅不会终结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不会终结于西方所谓的“三权分立”的自由民主体制。这一宣告使我们跳出了西方400年议会制、300年多党制的制度窠臼,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我们要在不断破除西方制度模式迷信的基础上,为人类制度文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我们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和反腐败的全覆盖、无死角,通过制度设计回答了自我监督这一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吸收借鉴很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制度优势正在变成管理国家的强大效能。
《中国制度面对面》观后感心得体会4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到发布“五一口号”号召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创立协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回望历史,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领导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防止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现象;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切实防止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现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防止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现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防止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现象;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防止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现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切实防止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现象。由此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列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人大监督制度不断健全,协商民主渠道不断扩展,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亿万人民筑梦力量不断凝聚……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部署,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厚植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抵达光辉的彼岸,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制度面对面》观后感心得体会5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际上有人预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新中国解决不了。然而70年过去,新中国不仅成功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巨大跨越,还即将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新中国民生事业发展进步的生动注脚。70年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9.2倍,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7岁;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传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宣示,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踏石留印,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如既往的赤子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坚守。反映到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集中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比如,在发展任务上,强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比如,在文化事业上,要求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比如,在生态建设上,注重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织就了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也为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筑就了力量之基、培厚了信心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形势下,如何确保饭碗端得更牢、钱包揣得更鼓、米袋菜篮更满?脱贫攻坚决胜在即,怎样提高脱贫效果持续性,确保“难啃的硬骨头”不重现?面对民生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等方面作出部署。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必须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前不久,一段国家医保准入谈判现场“砍价”的视频感动许多网友。医保谈判分毫必争,彰显出让老百姓切切实实用上好药、用得起好药的民生关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坚持实现共享发展不动摇,在推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能更好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制度面对面》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最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