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范文大全>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15篇

项静分享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的意义非常深远。首先,廉洁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只有廉洁,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种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秉持公正、诚实、廉洁的原则,才能在工作中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15篇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1)

母亲今年76岁了,阿拉伯数字也不识一个,但特别有她的“信仰”。我很小的时候,她牵我的手走在路边,指着地上一块牛粪说:“你看,人家在周围画了一个圈,你就不能捡了,这就是规矩。”

1986年夏天,我初中毕业,进入高中的大门已经打开,但能不能进去,学费说了算。由于父亲常年生病,家里也没有值钱的东西,当时,邻居亲戚又来劝母亲说,孩子也大了,就别上学了。

母亲看出我的不甘心,并坚持让我继续学业。告诉我说:“人都得逼自己,没人能帮你,继续上学,学费就靠你自己了!”在母亲的张罗下,我还不到14岁,每天天还不亮,就骑车到20公里外的冰糕厂,批发冰糕去买。心里有目标,干活就特别卖力,一天下来,也能赚几块、甚至是十几块钱了。

有一次,由于冰糕厂停电,关门歇业,村里同去冰糕厂的几个人,都气不打一处来,好像要把冰糕厂搬走才解恨。同村的大哥,见后门口有一铁桶,一不做二不休,拿给我说:“你最需要钱,带回去吧!”于是,塞进我的自行车后座的箱子里,一溜烟的跑回家去。

母亲知道后,把同村的大哥狠狠骂了一顿,让他陪着我,一定要把这铁通还回去。她的话,至今在耳畔回响:“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老天爷的眼睛明亮着那,把你记在账本上,你一辈子都还不起!”

一个暑假,我赚的钱已经足够高中一年的学费了,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告诉我,成功是用辛劳换来的,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有歪心思,更不能走歪路。现在,面对困难,我还想起母亲的话——人都得逼自己!不能等、靠、要,更不能私自占有。

从这以后,母亲常常给我讲地主和高利贷的故事。她说,人这一辈子,是不能借贷的,不能为了解决了一时的困难,借的越来越多,搞得一辈子都爬不起来。

母亲因为自己不识字,却格外重视读书,重视荣誉和名声。读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我大都要去田里割草,给家里的牛羊吃。但也有例外,就是哪天老师布置了作业,我就可以待在家里,或者到同学家去做作业,这比割草要优先多了。

有一次,别的孩子都放学回家了,我却迟迟没有到家,母亲忧心忡忡,她跑去问邻居的孩子,我怎么没回来,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了。当听说学校开表彰会,我在等着领奖状的消息,母亲的脸上,自豪就油然而生。多干点活,对母亲来说,是再小不过的事了,每看着家里墙上贴着的奖状,胜过万贯家财,这是她的希望,这些更能让她精神抖擞,干活从不感到累。

母亲大道理不会说,但心里懂,有信仰。她常说:“跟好人学好人”“多替别人想想”“别让人家生气”“要靠自己”等等。这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三言两语,看似不“高大上”,却一样朴素感人,既聚正气,还接地气。直到现在,母亲在电话里,还常常唠叨这些话。

后来我上大学,有了工作,读书一直陪伴着我,特别是名人自传,家训家书之类。期间,我阅读了《诫子书》《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有关家风的`书,字字箴言,这些优秀的家庭文化多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母亲的言行,岂不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写照吗。

前几年,母亲被推为村里寺庙的领头人,她每逢什么节日,都要去烧香拜佛,祈福平安,之前常常唠叨的话,也慢慢成了她“信仰”的一部分。有一次我和她聊天,她说:“你们共产党人有信仰,群众也应该有个信仰,我信我的,你也要信你的!”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2)

我的爷爷有一口视为宝贝的老式摇摆钟,从我记事起,就在家里墙上挂着。

钟身是红木色,上半部表盘有两个小孔,下半部挂着一个扁圆的摇摆,正面是刻印着漂亮花纹的玻璃门。每当摆钟走时不准或者报时声音不响亮了,爷爷就会从钟肚里拿出钥匙给它上弦。我很好奇,为什么每次上完弦后古钟又能准时响亮了呢?后来参加工作回家,爷爷让我给摆钟上弦,我用钥匙一圈一圈地拧动发条,不觉感叹爷爷年纪大了,连弦都上不了。这时爷爷提醒我:“做人就像这钟一样,要时常上紧钟弦,校准指向。你工作也一样,要严于律己、脚踏实地。”这时我才醒觉,我不在家的时候,摆钟可从来没停过。

小时不识数,只能通过钟声来辨别时间,摆钟半点会发出一声响,整点几点就发出几声响。每次“铛、铛、铛”的钟声响起时,爷爷都会问我是几点。这时我会仔细倾听,掰着手指头数着,等钟声响完后,大声告诉爷爷几点。每每这时,爷爷就会摸摸我的头,“对啰,要记住时间宝贵,做什么都要抓紧时间。”后来,求学工作离开家后,再也听不到钟声。每当感到疲惫懈怠的时候,钟声总会在记忆中响起,像是催着我向前。爷爷的话时常在脑海中响起,光阴可贵,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爷爷经常给我讲一个钟表小故事: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表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它去问老钟表。一只老钟表说:“一年要走完三千二百万次。”小钟表非常吃惊,表示办不到。另一只老钟表说:“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小钟表将信将疑,尝试着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三千二百万次。初听不知所然,后来恍然大悟。这就是勤奋积累的精神,工作要秉持勤勉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朴实的爷爷教育总是这样润物无声,却又发人深省。

摆钟“滴答滴答”不知疲倦地走着,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在成长这条路上,我始终谨记爷爷的“钟言”:绷紧严于律己的弦,坚持警钟长鸣,做到勤勉履职。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3)

耕读传家,行稳人生每一步

我从小跟着姥爷姥姥长大,从记事起,姥爷家就是现如今的模样:黑漆大门的门楣上用瓷砖拼了四个大字——耕读传家。这四个字也伴随着我的成长过程,在心里形成深深的烙印。

姥爷的农活做得是极好的,从耕地、播种、除草到收割,整套流程都堪称是村里的典范,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我,自然耳濡目染接触了不少。记忆中最深的一项农活就是给谷子间苗和除草,这是一项极其需要耐心又极其琐碎的工作:全程需要蹲在地上,拿一把二三十公分长的铁质小锄,在一排谷子苗中挑选出长得茁壮的几颗,按照一定间距留好,其余全部拔掉,再拿小锄翻松谷子苗旁边的地,过程中不可把留好的`谷子苗锄掉,而且往往一个人要照顾三垄。通常才干一会儿,腿就蹲得麻了,而且速度很慢。往往觉得自己干了不少活儿,但一眼向后望去,发现其实没有前进多少步,沮丧和失落感就会纷至而来。

每到此时,姥爷总会说:“干这种精细活儿要有耐心和韧劲,脚踏实地,不必总抬头,干着干着自然就向前去了。”当时听的时候并没在意,可是每次遇到事情,总是会想起他讲的这句话,暗暗告诉自己每临大事要有静气,沉稳耐心不焦躁。伺候庄稼是这样,待人接物更是这样。

除了干农活,读书就是这个家庭的另一件大事了。我妈是老大,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为了让两个舅舅上学,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在村里干活领工分了。妈妈辍学的时候,姥姥和姥爷是有愧疚的,姥姥不止一次地说过,妈妈天资是不错的,而且很要强,如果家里条件好,完全可以读出来。也正因为此,两个舅舅的求学之路比较顺利。

当时村里的普遍情况是,每个家庭都做两手准备,如果学习好就让上学,能考得上大学是造化,考不上就回来种地或找个工作;如果学习不好就完全看孩子,混个初中或高中文凭了事。大舅第一次高考失利了,是选择复读一年还是直接工作成为他人生关口的一次抉择。虽然姥爷姥姥极力支持他去复读,可懂事的大舅一直也没有提出要求,只是每天默不作声地干着活儿。

大舅最终放下了包袱,如愿考上了大学。在大舅的榜样引领下,二舅也一路读书读了出来,我们家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之家”“上学之家”。这在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处,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执着、坚韧地践行着内心的“耕读之道”。

去年春节,大家团聚在一起谈起“家风”这个话题时,二舅深情地说:“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耕读传家。”耕读传家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要教人向善,要引导人走向正途,干活的人要认真工作、踏实上班,读书的人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第二层意思是每个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虚此生,不虚此行;第三层意思是要把良好的传统传承、发扬下去,每一代人都有新的进步、新的发展。

现在,我已走上工作岗位7年有余,也已有了下一代,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在我心中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现在早已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躬耕于黄土地上了,但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境况何尝不是另一种耕作:对待工作,保持耐心、细致,富有韧性、脚踏实地,牢记忠诚、干净,不好高骛远,认真走好每一步;对待家庭,切实担起儿子、丈夫和父亲责任,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全力维持家庭和睦,携手向前;对待自己,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提升解决问题和干事创业的水平。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4)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身心修养问题。历代名儒世家的家规家训,由先贤的个人身心修养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来,升华成为家风文化,更是身心修养的精华所在。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著的《中国家规》一书,收录了历代名家名人家规,字字珠玑,凝炼出家风文化和身心修养的精粹。提高身心修养,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养分。

诸葛亮《诫子书》说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先贤为我们淡泊名利、修心立志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楷模,教导我们当以儒者的无私无畏精神,担当起责任,公正、清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提醒后世儒者勤研学问、勤读诗书。唯有立定治学的志向,__,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并在家庭中推开读书的风气,才能抵制各种过度和过分的应酬玩乐或追名逐利的俗流,树立清白家风。

确立了志向,明白了道理之后,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成就身心修养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这种志向和运用这些道理。正如王阳明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想不做、或者光说不做,身心修养就成为空谈。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理念,这就由修心延伸到了修身。

知行合一,践行身心修养悟得的道理,改正恶习,拒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和工作生活作风,是修身。我们公职人员,修心是端正态度,修身就是清正廉洁、作风严谨、勤于精业、克己奉公等具体的言行习惯的规范要求了。家规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最终成为家庭成员共同自觉遵守的言行规范,为个人和家庭命运保驾护航。

修身,首先要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人有错误不怕,怕的是有错而不自知,或者刻意回避;怕的是知错不改、屡屡再犯。要改正各种错误和不良习惯,就要长期坚持反省自身。

修身,最大的困难也正在于持之以恒地不断改正错误和恶习,进而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言行习惯。

在此问题上,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改良习惯,勇于直面错误和恶习,并在实践中改正它。而且越是在修身的艰难处越要下功夫。练字,我有一个习惯,纸要糙一点、笔要秃一点,越难练的字,越要多练习。改善习惯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在最日常的俗事俗务之中,在改错的最艰难处,才是最好的时机。

改正恶习、养成良好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精神固然可嘉,但在出狠招的同时,还要持之以恒才行。一个人养成恶习容易,但改为好习惯不简单,因为恶习往往和安逸懒散挂钩,改正意味着极为残酷且反复的自我斗争。自我约束管理上,晚清名臣曾国藩最是值得敬佩,一旦立志,即数十年如一日,下苦功改过自新,当然应该成为后世的楷模。

改过和养成良好习惯,应当通过家规家训,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风尚和氛围,家庭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勉励、互相促进。但凡清白之家,必有优良的家风。

修身是要克服惰性,一旦定下的习惯规矩,再难也必须每天都做到,不下这样的苦功,修身无从谈起。修身还要特别注意慎独的问题,不可掩其不善,自欺欺人。元时,许衡有一次在盛夏时节赶路,口渴难奈,路人纷纷支路边摘梨吃,唯独许衡不为所动,被路人嗤笑迂腐,许衡解释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历代名儒世家的家规家训中,朱柏庐(一说宋代朱熹作)的《朱子家训》很值得推广和学习,其文俭约朴实,其意勤俭仁厚、持守修身甚严,实属历代家规的典范。如此优秀的家规家训,为我们勤研学问、砥砺德行指明了方向,可让我们提高身心修养、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形成优良的家风。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汲取优秀传统家规文化的营养,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营造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5)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_以来,__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家规家训历史悠久,流传亦广。最近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学习了50个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者家族的家规,感受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书中,山西晋商大院群体的杰出代表:王家大院一直秉承了“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的家规家训,做生意懂得吃苦吃亏,讲究合作共赢、对乡土乡亲“为善最乐”,王家人代代都坚守家训,因而历经700余年,八世繁盛;而位于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中堂第一代先祖乔致庸治家严谨,为了防止子孙习染富家子弟的诸多不良风气,制定了著名的“六条家规”。他的教诲对子孙的立身处世有很大影响,也使乔家商业走向了辉煌。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文明建设,通过家规家训等教导后辈,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规范。从古至今,兴家之训代代相传。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流传下来的家训,对我们今天培育良好的家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培育优良家风,践行家庭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社会新风尚。而家风的建设,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党员干部要向榜样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要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将修身、齐家落到实处。要从思想上规范约束自己,时时刻刻把握住方向,守住底线,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切实用好手中权力。同时,也要注重培育良好家风,要身体力行,示范做好“最美盆景”。树立旗帜、确立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清正廉洁的党员身份在社会大家庭中有情怀、负责任、勇担当,在生活小家庭中立得起、叫得响、有分量。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好家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坏家风似顽疾毒瘤,毁其一生。近年来,“家族式腐败”时有发生,从广东揭阳的“子接父任”,再到山西“房媳”,这无一不在向我们传达一个讯息:坏家风会铸成大错。“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纠正不良家风。

党员干部有了良好家风,才能带动社会风气的形成。千千万万家庭培育良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6)

央视微视频《家风传承》火爆上映,通过三个故事还原“家风传承”精神。正如视频里说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__以来,__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营造良好家风,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一要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纪守法讲规矩,生活上发扬勤俭节约,工作中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表率,也是家庭成员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表率。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面对经济建设时期家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严以律己,防微杜渐,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思想上的高度自律,保持清正廉洁良好形象,为家人、为身边工作人员乃至人民群众树立一个具有崇高精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共产党员典范。

二要管住管好身边人,严格约束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家风与其本人的作风几乎可以划等号,领导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甚至亲朋好友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直接决定着干部本人甚至整个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对领导干部而言,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是衡量其思想境界高低、家风优劣的一把尺子,也是检验他们的权力观和廉洁情况的试金石。真正合格的领导干部应该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贯穿于家庭生活,渗透到亲友关系之中,绝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和家庭成员谋取私利的手段。要做到人前人后,人生人熟都按规矩办事,把自己的家风搞好,努力建设廉洁型家庭。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7)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家规。“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扣子”,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

踏着历史的足迹,寻找中国家规的力量源泉。相信王羲之、范仲淹、包拯、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家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提及家规,不由想起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这些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曾国藩是历史上为人做官的典范,拥有良好家风的集大成者。其以洞悉经世之道,铸就治家之言,形成以“尚廉、尚谦、尚劳”为核心的良好家风,已成为其子孙一生的坚守。清朝著名郑板桥曾以竹入联来教育自己的儿孙:“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树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我们每个人应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榜样力量,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

“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难以清白做人,无法专心做事。现实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无论是刘铁男的“老子办事,儿子收钱”,还是苏荣的“家是权钱交易所”,诸类丑剧所透露出的“危险信号”必定带有家风败坏的成分。__在_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风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在《中国家规》中寻找精神力量,感受家规的强大魅力,感悟家风的历史底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需要当好“家庭纪委书记”,常吹“风”、常念“经”,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8)

“仁慈敏慎互相亲,忠诚厚德善济贫。”这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党员夏宝国几代传承的祖训。牢记祖训,多年来,夏宝国不仅本人清廉自守、扶贫济困,还主动担任洪泽县家风研究会会长,常年到全县各单位宣传推介好家风好家训。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涌现了汉代著名“父子辞赋家”枚乘、枚皋,“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等许多名人,有着丰富的人文积淀。近年来,淮安市委认真挖掘历史和人文资源,广泛收集推广廉洁家风家训,在党员干部中不断营造重家教、立家规、正家风的氛围。

淮安市委把周恩来崇高品德提炼成“五德”精神,家庭美德为其中重要部分。先后建设了周恩来“五德”教育馆,举办了“你是这样的人——‘五德’教育情景式报告会”和“伉俪情深”——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九十周年座谈会,拍摄了《周恩来的家风家规》专题教育片等,引导全市党员干部以周恩来严格自律的家风家规为明镜,遵纪守规、勤廉持家,踏实干事、廉洁从政。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该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与家人商定家规,共同遵守,并撰写立家规心得体会文章1600多篇。各地各部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配偶发起廉洁倡议和签名活动,督促他们共同护好“后院”。

市纪委连续3年将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因家风不正、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例拍成警示教育片,编辑忏悔书,对党员领导干部及家属开展教育。“今后要当好‘廉内助’,抵制来自形形色色‘糖衣炮弹’的攻击,把家庭建设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港湾,确保家人不失足、不湿鞋、不越轨。”一位领导干部配偶在公开承诺现场表态。全市先后有6万余名党员干部及7200余名领导干部配偶,通过多种形式接受警示教育。

在该市100余处廉政文化示范点和居民小区,清新隽永的勤廉治家格言不时映入眼帘,字里行间,廉风扑面,在家庭、单位、社会上形成强大的“蝴蝶效应”,促进了单位与家庭、组织与个人的良性互动,营造了崇廉尚洁的良好氛围。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9)

“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人勤春早,勤俭持家……”5月27日,在孩子们朗朗的诵读声中,一台以“传承家风家训 争做清廉家庭”主题活动在枝江市五柳公园文化广场上演。200余名党员干部和各行业代表以及近千名普通群众感受家风家训的向善力量。

近年来,枝江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先进道德典型为榜样,采取廉政课堂、任前谈话、警示教育、家庭助廉、专场文艺晚会等形式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

家风连着政风,良好的`家风无疑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家风正则作风正、律己严,家风正则坐得稳、行得正。“以前工作之余,大家基本上聊的都是生活琐事。如今,闲暇之余,大家议家风、晒家训、征格言、传美德,已成为整个街道办事处的一道风景。”枝江市马家店街道办事处宣传委员廖华芹表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廉洁的基石,通过家风家训教育,“廉洁”二字会在党员干部心中扎下根来。

“家风是民风、政风、党风的源头。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枝江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鲁平华表示,传承优秀家风家训, 有助于引导党员干部按照“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要求,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坚定性,自觉从严治家、严守法纪,树立廉洁家风,时刻警惕糖衣炮弹对自己、配偶、子女的攻击,守好家庭这片“廉洁港湾”。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10)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家家之训”形成了“家家之风”。家风琳琳琅琅,在我们家,便是:耕读为本,勤俭持家,这八个字。

有人讲,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有人讲,家风向来是大户人家事,与一般百姓关系不大。有人讲,现在家族意识不断消减,此时谈家风不合时宜。有人讲,现在更应该讲政风社风,而不能退而求次家风。可是,家风家训不应该人人遵守吗?

文人重家风,但家风并不只是文人事。许多人家,虽然没有专门家训,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风,由此也构成了特色的家教文化。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告诫子孙珍惜时光,趁早好好读书。

家风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这几个标准,不苛刻执行起来也不困难,应该遵守的不正是“勤俭”二字。

记得父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勤和俭》:从前有一个农民叫吴成,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着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分家时,将匾一据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日后大儿子虽勤恳工作,但不知道节俭,二儿子只知道节俭,而不知道勤恳工作。最后,他们都过着贫苦的生活。于是两兄弟便决定把“勤俭”两字合在一起,从此他们既“勤”又“俭”,终于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以前,我非常不注意节约粮食。每天吃饭都剩下许多白花花的米饭在碗里。妈妈看见我这样浪费粮食,决定在星期天带我去田野里走一走,一路上,猛烈的阳光像一团大火一样,让我感到非常的闷热,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额头上渗出来。

田野一片绿色,就像是一块一块绿色的大毯子铺在那里。在这绿色的毯子上,有着许多人在忙碌地干着农活,有的在耙田,有的在挑秧苗,他们手臂上的汗珠都随着秧苗飞洒向田中,用双手去接触那杂草和污泥,太阳照射在每个人的`后背上,汗珠湿透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衣服。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随着全市率先进小康,我们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美好。日子富起来了,可节俭的家风却不能丢。当下,许多青年人用钱大手大脚,生活过分讲究奢靡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别让家风也成为“一阵风”,徒留下“古风不再”的感慨,今天有必要重提家风。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家风是潜移默化发挥的,作用更是潜力无穷。

千年家风,底蕴厚重,韵味深长。在家,便是风范;于国,就是脊梁。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11)

我们家呀总共有四口人:我、弟、爸、妈。善良开明的爸妈,聪明乖巧的姐弟,组成我们和谐、温馨的家。

看见街上有很多班:钢琴班、画画班、跳舞班……我都很想学,就跟爸爸妈妈说了,他们说:“我一块商量商量”。我爸对我说了学钢琴的好处:学钢琴可以弹出优美的歌曲,以后还可以当钢琴老师教许多人,但关键是你肯不肯努力学;画画就要很长时间,要耐住性子,静下心来,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报弹琴和画画这两个班。我不断的努力,从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钢琴我练到了八级,很复杂的歌我都会弹了;画画我学习了水彩画、蜡笔画、水墨画,各种各样的动物,人物我都会画,并且画的栩栩如生。爸爸妈妈尊重我的选择,我也特有成就感!

不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我们家大到买房子、装修、买车,我和弟弟也有话语权!

买车的时候,我爸先去挑,毕竟长辈懂得比我们多,爸挑了一个耐用的。接下来就是妈了,她觉的里面坐着舒服才算好。然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挑颜色了,当然是由我和我弟来挑了,我和我弟像大官一样坐在沙发上说“不行,下一辆;不行,下一辆……”最终挑出了白色的现代汽车。

我家就是这样。和谐而又美好,有时你自己做的决定是错的,这就需要听别人的劝说。但有时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那就需要你大胆前进了!

在这样的家,我不怕风雨,爸爸妈妈都是我坚强的后盾。一家人齐心协力朝着一个方向,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12)

在中国,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训家风,当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训就只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

从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顺,要懂得尊老爱幼,在这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用实际行动给我做榜样:

有一回,我家因为入保险起了一点小小的争执。大家的意见也都不同。就在这时,爸爸决定听爷爷奶奶的。为什么呢?用爸爸的话来说,这就是百孝顺为先,意思就是要适当的顺着老人,让他们顺心。如果没有顺,又哪来的孝呢?

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难免有时会有些小矛盾,一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从不顶撞爷爷奶奶。尽管他们有时说的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丝毫没有要责怪他们的意思。

爸爸妈妈常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记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着修暖气,忽然来了一个电话,爸爸接完之后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还有什么事比修暖气还重要呢?”爸爸一回来,我就问他:“爸,你刚才干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机坏了,我帮忙修了一下。”我当时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机难道比修暖气还重要吗?要知道,冬天没暖气妹妹会很冷的。后来妈妈告诉了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我才恍然大悟。

《弟子规》里也曾说到:“亲所好,力为具。”说的就是家人喜爱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争取。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壮壮,他9岁。那天,他和奶奶去赶集,奶奶看上了一条毛衣,90块,奶奶说太贵了,没舍得买。于是壮壮把每月35元的零花钱攒了下来,再加上家人偶尔给他几元。不出两个月,就攒了90多块钱。他把90元交给奶奶,为奶奶买下了那条心仪已久的毛衣。这不就应了那句话吗――亲所好,力为具。

“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是我家家训,同时我也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视为我的家训。从今天开始,我一定把这几句话牢牢记住。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这就是我家家风,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诉我的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13)

打开历史的橱窗,凝望每个熠熠生辉的家族故事背后,总有一种给予人力量与导向的袅袅之音,拂去时光灰尘,那些流淌在国人骨髓中的血液似乎总有一种馥香为之而传承――家风――凝聚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理念的信仰,无论时光嫣然,身影未曾走远……

方土息作的农耕经济让这片国土的人们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氏族、家族观念,宗法传统让这一观念打上了特色的烙印,为之而传承是每个家族特色的气质,也是其生存的命脉。《尚书》有云:“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 除却所居之所,所居之人,家立不腐的就是这种浚明之气。春秋伊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谆谆告诫,居家之要,《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立世所需,传统始成;秦汉接踵,《礼记》示人,为家风标注礼仪规范;魏晋而至,皇皇大著,蔚为壮观,班昭《女诫》,与人风骨,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 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隋唐盛世,《颜氏家训》千古流芳;宋元传承,伯庐之作《治家格言》更是精辟之刊;晚清之世,更有伯涵家书,醍醐灌顶……

缓缓转动时光轮轴,我们在形式迥异的家风之中,似乎总能领略到这样的精髓;宽厚待人;勤俭持家;诗书传家;明事知礼;忠君爱国……字眼的背后是一个个家族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凝结,贯穿整个家族辉煌的始终,君不见,袁家四世三公何以立于乱世;嵇康绝音,狱中告子脱软骨之俗;包公清廉,举族恪守为人敬仰;岳母刺字,岳家忠魂长存,伯涵言勤,曾氏历久不衰……这些于历史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在见证每个家族辉煌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净化,成为所处时代道德典范…… 家风纯正,齐家者治国有方,政风肃然,民风淳厚,国风自当正大光明……

当我们将家风与传统联系之时,我们似乎应该多一种思考,是否传统之中存在些许与时代精神不符的甚至相悖的残留,重男轻女,忠君奴性,封建纲常……这些早已被时代抛弃的残渣,我们应该秉着扬弃的态度审视家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种扬弃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则尤为明显,当传统家风遭遇现代文明之时,首先修葺的,应是那些与法不容的部分,将家风之精华化为德育,与法相辅,则社会之精神文明建设多一种有利向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之今天,家风应有变通之灵性,与法相辅之时,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成为青年人生信仰之灵源,诸如忠君化为爱国爱党,诗书扩为学艺……

当祠堂成为古迹,家训披上尘土,庞大的家族身影渐渐模糊,每个城市的三口之家成几何增长,我们对待那随历史传承下来的家族气质,似乎不必装潢牌匾择高处以示人,也无需故作缅怀之状,但门境不n,不明古义,何以华夏子孙自居?每一个家庭兴旺鸿达,才会有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当你唏嘘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世”冥冥怪圈时,就应该铭记一条准则,家,从来不只是人与房子的结合,岁月的辗转之中,总有一种信念与理想不曾离去……

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莫让家风走远……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14)

社会是由家庭所组成的,社会以及国家的心就是家庭。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均有赖于家庭所产生的影响。而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话说“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 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大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

家风的好坏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常常是父母给孩子补齐了这一课。

上世纪70年代,呼秀珍和丈夫的工资不到40元,家庭生活很是拮据。她的两个女儿,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家里的住房拥挤不堪,粗茶淡饭,然而,她绝不让孩子从小学会虚荣和浪费。在女儿郭巧和郭灵的童年记忆里,家庭生活比较简单、随便、俭朴,从小到大,妈妈没给她们织过一件毛衣,没给她们买过一个玩具,甚至没给她们做过几顿热乎乎的早饭。母亲这样简单的生活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和妹妹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相反母亲勤于工作的身影对她们的一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家庭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家风,其家庭成员在家风的影响下都具有良好的个人操守和品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教育家庭成员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勤俭,少与他人比阔气、比享受。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才能风清气正。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精选篇15)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 “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215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