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课后反思
《斑羚飞渡》中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斑羚飞渡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斑羚飞渡课后反思篇1
学生真正获得了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使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呢?
1、合作学习前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有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在课堂上讨论各种斑羚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每次教师都给2分钟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合作讨论学习,最后组内代表汇报发言,效果非常好。
2、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如《斑羚飞渡》中,我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你们认为本文的哪一点最能打动你们?为什么?或者说你们认为本文哪个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便阅读思考探究,最后回答出四个答案。如果老师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答案只能是老师灌给学生,这很不好。
3、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书要让学生读、内容要让学生概括、看法要让学生讲、难点要让学生议、知识规律要让学生找等方法。
斑羚飞渡课后反思篇2
课后静下心来对本课教学进行了深入反思:教师如何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适当调控。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斑羚飞渡》这篇文章中,有些问题是必须明确的:镰刀头羊、斑羚群、第一次试跳、“彩虹”。我在“研讨赏析”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即“文中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师点拨“文中哪些艺术形象和情节是最重要的?”期待着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同时能引出一系列有关问题,但有时学生先说出的不一定是教师所期待的,或先谈出了适合总结性归纳的部分,这时该怎么办?课后我想,若在交流之前适当地限定范围,比如说可以问学生:“文中哪些艺术形象和情节是最重要的?”学生说出后再说:“谁找出的是有关镰刀头羊的句子?”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提示和追问。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教师调控的难度。
在新的教学理念贯彻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应成为一名研究者,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充满乐趣。
斑羚飞渡课后反思篇3
应该说《斑羚飞渡》一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料的要好。课后老师们的反应,让我感觉到大家对新课程及其带来的一些新思想、新实践也多了理解与宽容,多了跃跃欲试的期待。
《斑》此课,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我设定“利用《斑羚飞渡》一文和相关文本探究‘敬畏生命’这一人类哲学命题”作为此课的对话内容与方向,在教学中也有明确的价值引导,但在大多数具体问题上却不仅老师没有给出答复,而且还引导学生尊重各种不同的声音――包括历史的错误声音,和在今天的道德标准看来是非道德的声音。但是,作为课堂和对话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一定的价值引导来帮助学生者生成、建构他个体的言语-精神(他个人的阅读意义),所以我又提出了一个“临时性共识”的概念,使得不同的观点有一个对话的基础,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如在此课上,这个“临时性共识”可以理解为:对“延续群体生命是一种社会性必须”的理解,对“生命个体”的珍惜与对“牺牲精神”的感激(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赞美)。
在设计与推进中,我力图避免陷入一种“旁观者”的人文教育误区。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只有在同阅读者的精神意识产生碰撞、对话时才是真实的。文章向读者提问,读者向文章提问,并共同寻求解答,文章的意义只在阅读者向文本提问的过程中呈现。阅读者如果把自己排除在场景之外,穿着一副客观性的盔甲,通过分析语句、段落、中心进行人文精神的学习,这显然只是在自欺欺人地操练一些人文精神的术语,离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十分遥远的。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我小心小心翼翼地避免进行道德的拷问(让学生无条件献身,为一切杂念――保存自己的生命――而羞愧,等);另一方面,我又拒绝客观化地“冷读”课文,避免上成冷冰冰地将道德与意义标签贴在相关的文本上的伪人文教育。在左右为难间,难免有失当之处,这从实录中也不难看出。
斑羚飞渡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 斑羚飞渡课后反思
★ 斑羚飞渡反思总结
★ 斑羚飞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