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奇特的脸》反思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张奇特的脸》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张奇特的脸》反思1
作热情,而这种热情和创作意识还只是无形的,或者说是散随的、原始的,从艺术角度看仍然需要引导、修饰,使之成为真正的具有美感的“艺术品”。“打铁”就是要锻造这种刚刚萌发的创作之火,使之成“钢”、成为具有美的意义的东西。于是我让古今中外的头像艺术品映入学生的眼帘。非洲的木雕、中国的京剧脸谱、古埃及的面具……。让学生体会这些艺术品奇特造型的同时欣赏其中的美。
由于艺术家们的作品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所以多数作品看上去很恐怖、很丑陋,这么丑的形象需要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帮助他们认识理解这些造型,不仅学生的感受,重在引导和启发,使他们发现“奇特”之中蕴含的美。
教师以不同的形象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如:要用发现的眼光欣赏,“这个丑陋的形象,鼻子比例的延伸与脸形结合的十分完美”;“一个恐怖的形象,仔细观察,却可以在它脸上发现一个美丽的微笑”等等。使学生体会出奇特本身并不都是非常美的,但其中充满了美,包含着艺术气息。作为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从中将美的东西挖掘出来,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变丑为美。
《一张奇特的脸》反思2
《一张奇特的脸》是一节陶艺制作课,同时也是一节浮雕头像的制作课。头像虽然是雕塑造型中比较难的题材,但是,本课涉及到的造型并不是严谨的写实造型,而是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幻想,所以本节课无论是从题材的选取还是造型的难易程度,都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点的让学生逐步进入到研究探索的学习氛围中。
这节课要求是用泥塑的方法制作一张变形的脸,在制作过程中又适当添加如线绳、牙签、玻璃球等,将各自喜欢材质进行塑造。由于艺术家们的作品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所以多数作品看上去很恐怖、很丑陋,这么丑的形象需要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帮助他们认识理解这些造型,不仅靠学生的感受,重在引导和启发,使他们发现“奇特”之中蕴含的美。在制作方面,由于没有泥,所以我让学生带的面团,我鼓励学生大胆的将面与其他材料结合,拓展学生的创作空间。结果呈现出了许多具有个性化的作品,似乎每一件作品都孕育着一个奇特的故事。意在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参与,并通过操作,经历和体验泥塑的过程,掌握泥塑的方法,体会泥塑带来的乐趣和美感,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热烈地讨论、踊跃地创作,小组分工明确。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索学习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喜人场面。
《一张奇特的脸》反思3
儿童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这节课是即上册《面具》《捏泥巴》两课之后的拓展课。孩子们的作品我想用三精来形容“惊喜”“精彩”“惊艳”儿童作品之所以值得珍惜,就是他们作品的纯净、自然和充满创造的个性表现特征。
一、惊喜——资料收集。孩子们这节课前,我到班级去熟悉学生布置用具,并提出了“找脸”“老师在课堂外藏了好多奇特的有趣的脸,请你们把它找到会得到一份神秘礼物”这个课前收集资料的目的想达到,引发学生这课参与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发现生活中的艺术,课堂上为进一步拓展视野,懂得艺术品是源于生活的。我们该做的,首先要激发孩子的感兴趣学习动机,进而了解他想表现什么,理解孩子才能理解他的创作,把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和他的创作联系起来;我也想学习他们收集到的奇特信息。没有想到他们这多种形式的呈现。
二、精彩——课中表现,从拼摆脸到欣赏作品,孩子们表达的精彩,证明了平时李老师对他们在表达上很下功夫,进一步引导观察学生作品找问题,孩子们能一针见血的指出说明了王冲老师美术课上艺术引导到位,为了解决孩子们制作时的困惑,我录制了微课,孩子们能准确的找到我忘记了一项很重要的五官--耳朵,可见思维和反映的敏捷。
三、惊艳——作品呈现一节课四十分钟,真的不像用甄别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张张奇特的作品,不能小看孩子,他们个个都是大师。惊艳于他们那天马行空的艺术张力,让我们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欣赏他的创作吧。我们要做一个伯乐,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同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不断地鼓励孩子,发现他们画中表现的童真童趣和生动稚拙的美,把它们肯定下来。
总有缺憾的课堂,我的课堂也一样,做妈妈时间长了爱唠叨,放手不够,其实他们真的已经很好了。做老师时间长了性子急,告诉自己慢慢来,还是时间控制的不理想。因为没有下一次给同样的孩子上一节同样的课,真的格外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