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拓展方案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小学科学拓展方案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精品10篇)】,供你选择借鉴。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2.科学探究目标
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月相。
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能发现月相是逐渐变化的。
3.科学态度目标
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
能坚持客观及时的记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等方法知道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
2.教学难点
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一周布置的月相观察记录单。
提示:适合学生观察月相的时间是在农历初三到农历二十,一般在晚上九点前就能看到月球升起。以2018年9月为例,9月12日(农历初三)到9月29日(农历二十)这个时间段适合学生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学生诵读古诗《古朗月行》,引出对月亮相关的认知,激发兴趣。
2.提问:关于月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月相的认识。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欣赏月球图片,提问:这几幅图有什么相同点?这几幅图里面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自由发表。
2.出示概念:月亮其实是个球体,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月相》。
三、探索(预设18分钟)
1.观察连续一周的月相照片,用自己的话描述月相的样子和变化。
学生充分表达。
2.实际观察和记录月相。
(1)展示学生提前一周的月相记录照片、图画,师生进行点评。出示班级记录表,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察记录时发生的小故事。
[建议:本节课提前一周布置观察月相的任务,用照片和画图的方式同时进行记录,并标明每幅照片和画图的日期。老师也要完成观察任务,有条件的班级或教师可以做一个班级记录表,放在教室里,每天安排小组做好记录。]
(2)观察方法指导:记录下观测的时间,观测的地点,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就画什么样子,没有看到或忘记观察了,就不要凭空想象。
(3)记录方法指导:在前期至少连续一周的观察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从教科书的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即可。(“描阴影法”,把月球不亮的部分用画斜线或涂黑的方法表示阴影。“剪纸法”,根据月相剪白色纸片,把剪好的白色纸片粘贴在黑色纸片上。农历初三、初四、二十六、二十七时,因为明亮的部分很少,对学生剪纸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4)完成活动手册记录单的部分内容,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的进行记录,自己当天没有记录到的,可以根据班级记录单上的进行记录。
四、研讨(预设10分钟)
1.请部分学生在投影上展示活动手册,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分享交流:
①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吗?
②连续观察几天,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天气晴朗时一整个月的月相图,教师小结月相的变化特点:月相是由最初的什么都看不见,到慢慢看到半圆形,接着可以看见一个圆盘形,慢慢地圆盘形又变成了半圆,只是方向变了,然后慢慢地月相变得越来越小。
五、拓展(预设2分钟)
继续观察月相,完成长时间的观察记录。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篇3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x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驯熟后可帮人打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篇4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篇5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篇6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们知道了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小相信科学不迷信,从小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掌握蔷薇花丛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谁能说说蔷薇花丛里的小动物们吃些什么?
二、探究过程
1、讨论:它们谁吃谁?
(1)动植物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2)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树叶蚯蚓鸟
(3)分析这条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4)找出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食物链,写在活动手册上。
2、水田里的食物网。
(1)看看水田里有哪些生物,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阅读竹林村的同学们写的观察报告。
(3)对照报告,看看他们记录的食物链。
(4)有没有他们没观察记录到的食物链?请补充记录在图中。
(5)回过头整体看一看水田里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们有什么发现?
(6)认识食物网。像这种错综复杂成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3、扩展与思考。
(1)出示一组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群落,画出一个食物网。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篇8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三)制定方案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作用。
2、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豆苗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动员学生:(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每一个月我们要召开一次
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4、评价活动,主要开展自评与互评来评价,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六)延伸创新
1、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2、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调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并写出采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八: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实物奖励,发放标志性科学奖章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篇10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
降水、光照、风等天气要素会影响农业灌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人们的生产生活。
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的区别。
会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天气现象带来的影响感兴趣。
愿意倾听、乐于表达。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体会到只有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才能趋利避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
区分不同的天气以及不同天气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要从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天气的卡片、小组活动卡片、教学课件、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预设3分钟)
1.师谈话:谁能说下现在的天气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2.师:你还知道哪些天气?(板书贴:雨、晴、雪、阴等天气文字)
3.师:我们地球家园上的天气变化还真多,今天我们一起和大头儿子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出示课题或板书)。
二、探索(预设21分钟)
1.情景引入:为什么大头儿子要学习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呢?因为双休日他们一家要到萧山湘湖来游玩。妈妈说:“大头儿子你是小学生了,要学会照顾自己,这次外出你要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自己做好准备。”大头子说:“好的妈妈!”
师:可是这么多的天气,我们如何来区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天气的图片。(投影3组图片,说说这是什么天气?它们有什么特征?)(晴、阴)(雨、雪)(多云)
2.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天气的主要特征。
(一)区分常见的天气符号(3分)
同学们真能干,大头儿子也学会了区分不同的天气,他很聪明,还从网上查找了出行时萧山的天气情况,在查天气时他发现一些天气符号,(ppt)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天气吗?请同学上台贴图。
小结:根据不同天气的特点人们确定了不同的天气符号,刚才这些是常见天气的符号。
(二)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5分)
1.引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大头子认识了天气符号,查到这个假期里萧山天气是这样的,你看他穿着这样的衣服可以吗?还可以准备些什么?(ppt出示图)
生指名说。
2.师:看来天气对我们生活影响很大,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贴板书)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指名答,师Ppt举例说明。
3.我们能把这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找出来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每个人可以写一种的天气,并请组内同学帮助补充)填表时把这些天气影响以关键词句或画图的形式作好记录。
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天气影响(写关键词句/或画图)
晴天 是有利的
是不利的
4.学生讨论填表,教师巡视。
5.点名集体交流汇报(游戏:正反大挑战),教师黑板填写关键词。
6.小结:各种不同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多影响,有些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利的,有些是对我们的生活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