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导游词大全>福建导游词>

福建的导游词精选范文

大富分享

  福建民间保留很多与蛇有关的民俗风情,许多地方都建有蛇王宫庙,以崇祀蛇神,保留至今的有长汀罗汉岭、南平西芹、闽侯洋里及永春等地的蛇王宫,福清、莆田一带的蛇王庙则被称为“青公庙”。下面是范文,欢迎阅读。

  福建武夷山桃源洞导游词

  [导游内容]桃源洞——>三仰峰——>三层峰——>北廊岩——>天壶峰——>琅 岩

  各位团友,此时我们探访的是桃源洞,深藏在武夷山中。由于蹬道高坡度大,有时还要穿越洞穴,请大家在行进途中互相关照,注意安全。现在我们正循苍屏峰与北廊岩之间的松鼠涧旁小径行进。将至桃源洞口,便有一堆乱石截断了谷口,小涧骤然消失,只听见石下铮琮有声,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只要各位再往前走几步,就可看到巨石相倚的小洞口。洞极为狭小,仅容一人通过,而且洞中十分黑暗,请大家跟我走好。穿过小洞,小涧奔腾而出。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不知大家体味得如何。跨过横架在涧上的石桥,几经曲折,辗转而入,迎面有一石门,借着门内射出的一缕幽光,大家是否看清石门两旁的一副石刻对联:“喜无樵子复观弈,怕在渔朗来问津。”相传这副对联,是一隐士根据仙凡曾在此对弈,樵子战败仙翁的故事而写的。

  进入石门,顿觉豁然开朗,果然是“洞天绝境”。四周群峦环绕,南有苍屏峰,北有三仰峰,东有玉版岩,西有天壶峰、北廊岩。当中是幽深的谷地,方圆大约20亩。但见田畴平旷,阡陌纵横,屋舍俨然,桃园、石池、竹林、流泉,引人入胜。若逢春日来此游览,桃花盛开,灿若云霞,地地道道的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胜景。徐霞客在游记中曾这样写道:“四山环绕,中有平畦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俱在翠微中。”桃源洞北面有两幢古老的屋舍,是桃源庵和开源堂旧址,堂内塑有太上老君的神像。屋旁斜倚着的一块岩石,名金砖石。从岩罅里涌出的一股山泉,叫金砖泉。清亮的泉水绕过屋舍,注入田间,在爬满青藤的寿桃石旁,蓄成一口水池。池边的石盘纤尘不染,正是品茗小憩的雅座。桃源洞西边这座老君岩雕像,是1996年,由武夷山风景区胜区管委会投资23万元,福建惠安工匠历时6个月雕凿而成。雕像高16米,宽11米,厚1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老君岩雕座像(堪称中国之最的泉州老君岩雕像高仅5.1米),堪称“老子天下第一”。

  桃源洞后山有小路上三仰峰,也可取道山北慧苑坑,从章堂岩上三仰峰。三仰峰是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最高峰,海拔717.7米。三峰皆昂首向东,高者为大仰,次者为中仰,再次者为小仰,故名。仰望三仰峰,大家不知是否有种感觉,三座山峰,宛职巨石三片,斜插碧霄,形如旌旗招展,巨蛇凌空。三仰峰上胜景颇多。从桃源洞后山小径攀登到小仰,路左边有一石洞,深四五米、高二三丈的岩洞,名“碧霄洞”。洞上方岩壁有明万历年间林培所书的“武夷最高处”五字。洞旁有一口井,相传为宋白玉蟾的丹井。清会稽周士芸曾结庐修炼于此。在大仰峰腰,有一平坦方正的巨石,名棋盘石,相传昔时有仙人在此对弈。这里古树环匝,密叶交荫,即令盛夏酷暑到此,只消片刻,便暑热全消。离此地不远的三隐台,台上有积翠楼庵、知白庵、仰云庵,台麓有萝庵等旧址。峰顶有电视转播台。从峰顶俯瞰百里武夷山,只见群峰起伏;仰望天空,高远无边。

  [导游内容]三层峰——>北廊岩——>天壶峰——>琅 岩

  雄峙在三仰峰南麓,皆倚铸钱岩,也似三仰峰一样,崚嶒三石,层叠而起,只是山形比较平缓的山峰,是三层峰。三层峰有“武夷气象台”之称。大雨行将来临之际,在它的峰峦之间,便会涌起一团团白雾;而天将放睛时,笼罩在峰峦上的浓重云雾,又会先行化开,露出浓如泼墨的峭壁。当地人用它来预测睛雨,还颇为灵验。宋翁彦约有诗赞道:“崚嶒三迭倚青冥,宿雾云飞自有程。灵境只因通造化,故教人世验阴晴。”

  从三层峰往前,过苍屏峰,可见矗立在七曲北岸的北廊岩。北廊岩因横立的巨壁像一条独长的走廊,故而得名,耸立在北廊岩后面的是天壶峰。峰腰有一轩朗的岩洞,峰下有天壶道院旧址。危立于天壶峰西面的琅玕岩,又名栏杆岩、朗官岩。以“琅玕”取名,是形容此岩光洁晶莹,好似美玉。称它栏杆岩,这是因为在崖畔有丛竹环翠,宛如绿色的栏杆。琅玕岩半壁有一山洞,名“金鸡洞”。岩壁上至今还留有凿了一半的磴道。因此衍生出这么一段传说:相传早先洞中曾栖息着一只金鸡,是只神鸟。每当黎明,它就飞到武夷最高处——三仰峰顶,放声高唱。那嘹亮的报晓之歌,又是清脆又高亢,响彻武夷碧水丹山间,惊得歌王百灵鸟也闭上了歌喉。金鸡飞到哪里,哪里就有了欢乐,幸福;金鸡唱到哪里,哪里就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然而,当地有一贪心的财主叫张富朗,竟对它打起了坏主意爱,妄想捉住它,献给官家,求得重赏。经过一番谋划,他从外地雇来了一名石匠,沿着崖壁开凿蹬道,聪明的金鸡,早已洞察出这贪心财主的阴谋,等到蹬道即将凿到洞口,便飞到四曲大藏峰岩洞中筑窝去了。张富朗穷忙了一阵,连鸡毛都没有捞到一根,倒给人家留桃源仙境下笔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条凿了一半的蹬道。

  各位网友,桃源洞游览到此结束。但愿绚丽的桃源洞胜景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福建武夷山武夷宫导游词

  [导游内容]宋街——>武夷山历史文物陈列馆——>三清殿——>刘公神道碑——>徐霞客塑像——>大王峰——>幔亭峰——>换骨岩——>三姑石——>武夷宫(朱熹纪念馆)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莅临宋街东面入口处。这条百余米的仿宋古街,具有浓厚的宋代江南建筑风格。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繁华如梦,酒旗倌风,古韵犹存。神经宋街有大小店铺几十家,主要销售饮誉内外的武夷岩茶、蛇制品、旅游工艺品。此外,还有酒铺、茶观,客人随到随饮,十分方便。古老的闽越文化宋街上展现着她那迷人的风采,使她成为向中外游客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长廊。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位于宋街入口处的武夷山历史文物陈列馆。这里陈列展出武夷山市博物馆部分收藏文物。主要有武夷山历代名人塑像和形象地介绍武夷山先民如何治理、开辟武夷胜境的实物、模型及图片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实物就是1973年9月取自武夷山观音岩洞内的武夷山一号船棺。这个模型就是古汉城遗址模型。

  经碳14测定,武夷山一号船棺距今已有3800多年,相当于夏代的晚期。武夷山架壑船棺的遗存,为研究福建省行秦历史和探讨古越族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城村古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西南一公里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汉城遗座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崇阳溪环绕城的东、西、北三面。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三处豁口通道,为当年的城门。城外挖有护城壕。经发掘,城内分布着殿宇、楼阙、营房住宅、治铁、制陶和墓葬等遗址多处。建筑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与当时平原地区的城市布局截然不同,是江南独树一帜的"干栏式建筑"。古城排水系统,利用自然山坡和沟谷建成,实行雨水、污水分流,规划十分合理自然,令人称奇。城村汉城,究竟是闽越王余善的行宫,还是汉武帝平定闽越后设立的一个军事城堡,它是怎样兴起衰落,还有待考证。

  步出文物陈列馆,沿宋街前行,前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三清殿。三清殿是我国道教宫观的主要殿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于隆庆元年(1567年)冬应召北上时,曾在殿中墙上题诗一首:"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取封候印,愿向君王换此山。"

  大家请看,三清殿前有一组石碑,其中最高的这块是刘公神道碑。它连基座高3.7米,宽1.45米,原立于五夫镇刘子羽墓道上,1981年5月移至于三清殿中珍藏。1985年10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公神道碑详记宋代大儒刘子羽的家世及生平事迹。刘子羽,崇安五夫人,官至右朝议大夫,在江苏镇江知府任上时,因触怒投降派秦桧,被罢职家居。他是朱熹之父朱松的挚友。朱松死进,朱熹年仅14风,遵父遗嘱,奉母举家投奔刘子羽。刘子羽侍为子侄,精心教诲,终于使朱熹成为一代大儒。为报答刘子羽抚育之恩,朱熹含泪撰文并书写了这篇情真意切,共有3725字的碑文。碑额上的篆字:"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微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系南宋吏部尚书张式所书。神道碑左边这块诗碑,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龚一清的140字《游武夷记》七言古诗。右边的石碑是清朝正年间崇安县知县刘靖题写的"洞天仙府"和1962年现代文豪郭沫若视察武夷山时抒写的“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的《游武夷泛舟九曲》诗碑。1985年10月有关部门还在三清殿中心堂设立"中美武夷山兰亭学院"(后改为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数百名学员。他们中有大学教授、建筑学家、=电影导演、记者、心理学家等,在武夷山边观光游览边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外籍学员的欢迎。

  出三清殿,前行百余米,前面这座洁白如玉的徐霞客塑像,就是1996年武夷山市为纪念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闽考察武夷山380周年而建造的。161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徐霞客,头戴母亲亲手缝制的云游冠,从家乡江苏江阴县(现为江阴市)出发,穿浙江、过江西,首次踏上了入闽的艰辛道路,对武夷山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活动。就中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他几乎踏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写下了不朽名篇《游武夷山日记》,精确地记载了武夷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排列和九曲溪的发源流向,记载了峰峦崖谷和洞穴溪潭的位置,出色地描绘了神厅秀丽的武夷山水。

  徐霞客塑像后面的这座山峰就是大王峰。现在我们沿"徐霞客入山处"牌坊开始向上攀登。大王峰,又名天柱峰、纱帽岩,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严而得名。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大王峰海拔526.8米,四面陡峭,攀登较困难,是武夷山三大险径之一。当年徐霞客登大王峰时,日已西薄,下山寻路不得,竞"以手悬棘,乱附而下",险些青山埋忠骨。如今登峰的道路经过整修后,已是有惊无险。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离峰顶还有一半路程,请大家继续努力。前面这块巨石是"张仙岩",相传是汉代张垓坐化之处。从这里再登一梯,过小石门,大家看到的这口宽七尺,深三尺的水池,名为"天池",池水极为清沏,虽旱不竭。池上石泉为"寒碧泉",池侧为宋羽士林文能结庐处。从这里再上一梯,大家可以看到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升真观遗址。从观左拾级而上,大家看到的这一块平地,则为"通天台"。再往上登数十步,便到了大王峰顶。峰巅有一罅,宽约一米多,下窥黝黑,投以石,声殷殷如雷,片刻方息。相传这就是宋代屡遣使者投送"金龙玉筒"的地方,故名"投龙洞"。峰顶古树参天,积叶遍地,极为平旷。从峰巅俯瞰群峰碧水,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福建泉州石狮姑嫂塔导游词

  眼前这座黑压压的大岩石山叫宝盖山,你们看,它凌霄独立,周围没有其它山峰为邻,看起来是不是显得特别孤单呢?所以,人们又叫它“大孤山“。明朝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克晦在一首诗中这么说“乱嶂江边出,大孤山最孤”。

  高踞山头的那座塔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姑嫂塔”。它是一座用花岗岩建造的仿楼阁式的空心石塔。塔共五层,二十一米高,昨天大家参观的泉州东西塔,东塔高48.27米,西塔高44.06米,虽然姑嫂塔还不足东西塔的一半高,但是它依借山势,所以显得特别巍武。

  姑嫂塔,又称“关锁塔”或“万寿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泉州府志》上称它“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可见,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为航标的。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宋朝的吴自牧在《梦溪录》中说:“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为适应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处泉州港口的宝盖山上建造石塔,作为航标灯塔,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八闽志》就有这样的记载:“在永宁里有石塔甚宏丽,商舶自海迁者,指为抵岸之期。”这里说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虽然志书记载只有廖廖数字,却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着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来到姑嫂塔前,大家请看,这塔的第一层西面开了一个拱形门,第二层以上各层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体梅花形,顶置护斗,塔身层层向上缩小,每层迭涩出檐。每一层的塔身外都有围栏环卫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阶直通塔顶。第二层的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个字。第五层的外壁有一个方形龛,龛里有石刻二女像,传说这二女是姑嫂。明代苏紫溪有诗说:“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二妃环佩响,秋色正萧萧。”这首诗就是写姑嫂塔的。

  几百年来,人们都叫它“姑嫂塔”,为什么不叫它“万寿塔”或“关锁塔”呢?《闽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在闽南侨乡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还流传着更为传人的姑嫂塔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闽南天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无法缴交财主的田租,被迫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心爱的妹妹,远走南洋,约定三年后回来还债。穷哥哥往南洋后,姑嫂俩天天登上宝盖山远眺大海归舟,盼望骨内亲人回家团聚。转眼三年已到,穷哥哥乘船回来,姑嫂俩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谁知忽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惊涛骇浪把穷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穷哥哥葬身大海,姑嫂俩喜尽悲来,纵身跳人大海……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建起了这座姑嫂塔。

  这当然是传说,但它却是侨乡人民过去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历史的见证。大家知道,石狮市是闻名遐迩的闽南侨乡和与港台有密切亲缘关系的地区。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地区的同胞有30多万人,侨眷侨属占石狮市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石狮市的旅外华侨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石狮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地缘、血缘关系。祖籍石狮市的台胞有30多万人,目前居住在石狮的台湾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姑嫂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据史料记载,正是从那时候起,晋江、石狮一带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宾。《泉州府志》中载,从宋崇宁元年(1102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这650年中,泉州发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饿死”、“民多游移”、“种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惨情景。在那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困迫下,乡民大量远涉重洋,背井离乡到菲岛谋生。因住番定居国外,故乡人称华侨为“番客”,指的是从“番邦”返“唐山”的客人。

  时朝著名文人何乔远在《镜山全集》中说:(华桥)“皆背离其室家,或十余年末返者,返则儿子长育至不相识。盖有新婚之别,娶以数日离者。“这说明了晋江、石狮一代的乡民出洋谋生的辛酸历程。

  早期乡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乡背井。不少往菲律宾谋生的人,都有一定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在菲从事生产劳动,与菲人友好相处,共同开发菲岛,授以各种技能。菲律宾史学家赛迪博士说:“华人带来他们祖国的绝好文明、忍耐、勤劳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手艺“。

  据有关历史著作的记载,至少自春秋战国起,晋江、石狮与台湾就已存在血缘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客观上为早期石狮人移居台湾提供了方便。同时,政治上、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也成为宋元时期石狮人移居台湾的重要社会因素。

  解放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石狮侨属则大量定居港澳地区或转往东南亚各国。由于历史和血缘的关系,生活在境外的右狮华侨,华人后代,港澳台同胞,一向热爱祖国,热爱故乡,在各个不同时期都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例如《大仑蔡氏宗谱》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侨居菲律宾的石狮华侨就有汇款回家“买田盖屋”的习惯和“借贷亲人经营商业”的史实。近代由于华侨的事业有所发展,华侨回乡投资或捐办各种行业的日益增多。许多华侨纷纷在石狮投资兴办钱庄,百货商场、旅社、交通业、房地产业以及为家乡捐资办学等。


福建导游词相关文章

1.福建导游词

2.关于福建的导游词怎么写

3.福建导游词精选

4.导游词大全

5.简短导游词范文

    81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