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导游词大全>福建导游词>

福建日光岩导游词5篇

大富2分享

  日光岩(英文:Sunlight Rock)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福建日光岩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福建日光岩导游词5篇(一)

  各位来宾,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增加了许多新的景点,如牌坊文化广场,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耀,游人如鲫,全国目前最大的露天音乐喷泉启动之时,七星岩牌坊广场更显得壮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还可以欣赏一台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真是令人如醉如痴。位于星岩东面的仙女湖,每当太阳西下,还可以观赏到天然奇观--卧佛吞日。在仙女湖与星岩之间湖面上新建的佛教大观园--东方禅林,也可以领略到禅的奥秘。最近,新开挖了3公里长的“禾花水道”,使星湖景区的游览面积比原来增加了五倍,并使得陆上景点与水上景观浑然一体。如果你坐在游船上环湖游览,你会有一种新的感受。

  楞严寺初建于隋朝,距今有1480多年的历史。北宋靖康七年(1126年),僧人释宗在此结草为庵,供奉的是如来三宝佛,号称“白云祥庵”,到了清代,这座寺庙更名为“楞严寺”。“楞严”二字取自佛教《楞严经》,表现佛法坚强的意思。

  欢迎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们开车的师傅姓陈,我是厦屿旅行社的导游,姓×,名××!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导游,为你们服务,希望在我们相处的时间能够让你们感到一份快乐!预祝大家能够玩得开心、吃得称心、住得舒心、走得顺心,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的支持!

  现在,我们将去游览日光岩景区,日光岩处在我们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的鼓浪屿,最高海拔92.7米,面积53000平方米,于2000年1月7日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在此年也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我们今天参观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

  踏入新修的山门,各位来宾大家请抬头看前方岩壁上方的摩崖石刻,请猜猜,这些文字是由几个人题刻的呢?好像都没有人答对哟!我们看,上面横刻着“天风海涛”,竖刻着“鼓浪洞天”、“鹭江第一”,这三幅文字分别由三人所题刻,那有没有人能猜出哪一幅的历史最久呢?对了,正如这位所说的“鼓浪洞天”,它是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泉州府同知丁一中所书,据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也是鼓浪屿上最早的题刻,“洞天”就是道教中所说的“洞天福地”意思是鼓浪屿就像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一样,那么它到地像不像呢,那得由各位自己亲自去体验咯!我们再看“鹭江第一”这是由清代道光进士林P所题,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而“天风海涛”则是民国四年(1915年)由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所题,这四个字淋淋尽致地形容出了鼓浪屿独特的景色,等会儿我们登上天风台便能够感受到!

  这摩崖石刻下的是日光寺,原名莲花庵,也许有些朋友早就想知道它为什么叫日光岩了吧? 在明代未年,厦门名士池显方在山下建私人住宅,名“晃园”此山始称“晃岩”,因为第天凌晨,朝阳从厦门的五老峰后升起,莲花庵最先淋浴在阳光里,因此得名“日光寺”,此山也称“日光岩”,又相传当年郑成功来到晃岩,觉得景色远胜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就成了“日光岩”。这日光寺实际上是一个以石为顶的山洞,又称“一片瓦”,是一座精巧玲珑袖珍式的寺庙,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它的大雄宝殿与弥陀殿是对合而设的,这在全国的唯一的,但别看这寺庙小,我国著名的弘一法师也曾来过此处,并在此校点《东瀛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通释》,还写作了《观音菩萨正文》即《普门品》,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早年曾留学日本,精通油画、音乐、戏剧、诗歌、书法、金石等,于1932年应闽南佛学院礼聘来厦门讲法至1938年止,于1936年6月到此处闭关八个月。

  日光岩又称“龙头山”,与厦门的虎头山隔海相望,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叫“龙虎守江”,这“九夏生寒”是黄仲训所题,署名“铁彝”是他的字号,这四个字是于1918年日光岩建成瞰青别墅时一起完成的,“九夏生寒”说明这儿非常凉爽,而这凉爽自然来自“鹭江龙窟”相传鼓浪屿曾住有五条龙,请各位来宾随我沿着石阶往上走,这便是当年郑成功屯兵处,请大家回过身来看这右别岩壁上的石刻,这是当年十九路军军长、副指挥官蔡延锴将军到此处见景生情写下的七绝“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再转过身来看曾当任过北大校长的教肓家蔡元培先生所题刻的七绝“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这两首诗都写出了对郑成功的怀念之情。

  由于历史原因该寺曾被毁坏。目前大经堂已基本按原118根柱子的规模修复。现在我们来到杜康大殿,也就是大经堂,这里面积为800平方米,上下两层,规模宏大,令人费解的是,佛教寺院中的两部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也成了这里的重要藏书。大殿两侧有“甘珠尔殿”和“丹珠尔殿”。我们在寺里见到转经人的转经方向和手持转经筒的转轮方向与佛教的方向完全相反,也就是所谓“苯教逆转非佛门之道”之说。

  拾级而上,请看右边“脚力尽时山更好”的题刻,这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写,一股奋发之情催人向顶峰奔去,前面就是“古壁暑洞”,大家看看这左边岩壁上的圆孔是做什么用的呢?有没有人猜出来呀?这便是当年士兵搭架帐篷所用!看这古壁暑洞是由巨石架起的通风口,天风穿洞,凉爽异常!

  福建日光岩导游词5篇(二)

  各位团友:

  七星岩景点繁多,其中大的景观有牌坊揽胜,平湖幽堤,阆风夕照,玉屏叠翠,石林峭骨,虹桥雪浪,水月岩云,崧台揽月,石室藏奇,千年诗廊,碧霞映玉,天柱摘星,莲湖泛舟,阿坡涌泉,桂轩留醉,杯峰浮绿,敞天石洞,月魄松涛,仙掌秋风,波海朝晖等二十景。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日光岩的山脚下,其实走到这,我们登山已登了一半,也就是说,大家已在不知不觉中登山了,怎么样?并不困难吧。

  穿过这片地势平坦的草原,前边这座高耸入云的塔叫舍利塔,是仿杭州的六和塔和南京的报恩寺塔而建的。塔身为九层八面,高67米,我们承德人叫它“六和塔”。一层南北两面各有石八券门,进门沿盘旋而上的台阶可登到塔顶。塔内供有佛教雕像。乾隆在山庄居住时,有时清晨登塔礼佛。巍巍宝塔配以绿色的原野,气势宏伟,格外引人注目。

  日光岩的第一部分,便是日光岩寺,前方看到的山门是已故佛教会长赴朴初所写,它的对联写出了日光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风景。

  进入三门(如果他们要拍,就让他们拍,然后叫他们集中在芒果树下)

  刚才大家已拍了(或看到)前方的磨崖石刻,看起来不太起眼,但却是日光岩的第一景,你们看,乍看一下,会发现只有一人叫林缄(同“针”)的名字,往往会认为一定是他所写的,其实不然,最早的与最晚的相差400多年,你看“鼓浪洞天”是目前发现日光岩上最早的石刻,它是在明朝由我们福建的泉州知府丁一中 于1573年写的,距今已有400多年了,“鼓浪”指“鼓浪屿”,“洞天”在道教上它常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即道家所说“洞天福地”;“鹭江第一”则是由清朝的才子林缄所写,距今也有100多年了,“鹭江”指我们上午乘坐的摆渡年所经过的海峡;“天风海涛”是由福建巡按使 许世英 于1915年所写,这三个题刻分别写出了日光岩优如仙境一般的景色,而今我们最主要欣赏的就是“天风海涛”而要欣赏它,就需到日光岩山顶才能体会到。

  在看这座日光岩寺。它始建于明朝,初称“莲花庵”,是厦门的四大名庵之一,其余三个或毁或在部队内,只有此庵才对外开放。它本是一个山洞,以巨石为顶,故称“一片瓦”。那为什么又称日光岩寺呢?有两个说法:第一 每当太阳从对面的五老峰冉冉升起的时候,它最先沐浴到阳光,故称之;第二右侧岩石上有2个“晃岩”字,(1647年)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来到这里,发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于是把“晃”字拆成2字“日光”,因此而得名。再看这寺庙的建筑,也许大家都去过很多地方,但这种建筑还是初次见到吧,你看那弥陀殿与大雄殿是对合而设的,这在别处可以说是看不到的,原由非常简单,那是因为场地小的缘故,这种格局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所以它又是座精巧玲珑袖珍式的寺庙。别看他小,里面供奉的是云门正宗——观世音菩萨,又因风景优美,中国著名的十大高僧之一——弘一法师(李叔同)于1936.6曾在此闭关8个月,校阅《观音菩萨正方》即《普门品》一书。(寺旁有旭亭,石上刻有台湾人石国球所写的《旭亭记》,文中描写日光岩“山罗海绕,极目东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的壮丽景色。)

  日光岩是厦门著名的名胜古迹,它不但风光秀丽,闻名遐迩,且这有很多著名的石刻,如“九夏生寒”(可考他们落款处的名字叫什么?铁彝即前方石刻落款处,鼓浪屿上富商、越南华侨黄仲训的笔名,“九夏”指夏天90天,炎热的夏天何来凉意——则是两山对峙主生的结果;“鹭江龙窟”是由著名书法家张大河所写,相传厦门曾信住有五条龙,而这是传说中一条龙的居所,所以日光岩又称龙头山[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着十六字歌诀:“龙虎当关,神象奠殿,金银远映,云霞凌霄。”“龙虎”批指龙头山和虎头山,“当关”说的是两山对峙;“神象奠殿”的神象指嵩屿和象鼻山:“金银远映”的金银指金门、同安(旧知名人士银同);“云霞凌霄”的云霞指厦门云顶岩、漳州的丹霞。此歌诀形象地说明鼓浪屿方位处于“当关”、“奠殿”、“远映”、“凌霄”之中,是仙境胜地,所以昔有“世外桃源”之称,今有“海上花园”之誉],而对面隔海相望的山又称“虎头山”,当年大文豪 郭沫洛 1962.11乘艇游海时,看到两岸风景,当即吟出“龙头频点虎头摇”的诗句,故民间有“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的说法。

  福建日光岩导游词5篇(三)

  各位来宾,你们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们开车的师傅姓陈,我是厦屿旅行社的导游,姓吴,名X X!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导游,为你们服务,希望在我们相处的时间能够让你们感到一份快乐!预祝大家能够玩得开心、吃得称心、住得舒心、走得顺心,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的支持!

  现在,我们将去游览日光岩景区,日光岩处在我们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的鼓浪屿,最高海拔92.7米,面积53000平方米,于2000年1月7日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在此年也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我们今天参观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

  踏入新修的山门,各位来宾大家请抬头看前方岩壁上方的摩崖石刻,请猜猜,这些文字是由几个人题刻的呢?好像都没有人答对哟!我们看,上面横刻着“天风海涛”,竖刻着“鼓浪洞天”、“鹭江第一”,这三幅文字分别由三人所题刻,那有没有人能猜出哪一幅的历史最久呢?对了,正如这位所说的“鼓浪洞天”,它是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泉州府同知丁一中所书,据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也是鼓浪屿上最早的题刻,“洞天”就是道教中所说的“洞天福地”意思是鼓浪屿就像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一样,那么它到地像不像呢,那得由各位自己亲自去体验咯!我们再看“鹭江第一”这是由清代道光进士林铮所题,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而“天风海涛”则是民国四年(1915年)由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所题,这四个字淋淋尽致地形容出了鼓浪屿独特的景色,等会儿我们登上天风台便能够感受到!

  这摩崖石刻下的是日光寺,原名莲花庵,也许有些朋友早就想知道它为什么叫日光岩了吧?

  在明代未年,厦门名士池显方在山下建私人住宅,名“晃园”此山始称“晃岩”,因为第天凌晨,朝阳从厦门的五老峰后升起,莲花庵最先淋浴在阳光里,因此得名“日光寺”,此山也称“日光岩”,又相传当年郑成功来到晃岩,觉得景色远胜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就成了“日光岩”。这日光寺实际上是一个以石为顶的山洞,又称“一片瓦”,是一座精巧玲珑袖珍式的寺庙,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它的大雄宝殿与弥陀殿是对合而设的,这在全国的唯一的,但别看这寺庙小,我国著名的弘一法师也曾来过此处,并在此校点《东瀛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通释》,还写作了《观音菩萨正文》即《普门品》,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早年曾留学日本,精通油画、音乐、戏剧、诗歌、书法、金石等,于1932年应闽南佛学院礼聘来厦门讲法至1938年止,于1936年6月到此处闭关八个月。

  日光岩又称“龙头山”,与厦门的虎头山隔海相望,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叫“龙虎守江”,这“九夏生寒”是黄仲训所题,署名“铁彝”是他的字号,这四个字是于1918年日光岩建成瞰青别墅时一起完成的,“九夏生寒”说明这儿非常凉爽,而这凉爽自然来自“鹭江龙窟”相传鼓浪屿曾住有五条龙,请各位来宾随我沿着石阶往上走,这便是当年郑成功屯兵处,请大家回过身来看这右别岩壁上的石刻,这是当年十九路军军长、副指挥官蔡延锴将军到此处见景生情写下的七绝“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再转过身来看曾当任过北大校长的教肓家蔡元培先生所题刻的七绝“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这两首诗都写出了对郑成功的怀念之情。

  拾级而上,请看右边“脚力尽时山更好”的题刻,这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写,一股奋发之情催人向顶峰奔去,前面就是“古壁暑洞”,大家看看这左边岩壁上的圆孔是做什么用的呢?有没有人猜出来呀?这便是当年士兵搭架帐篷所用!看这古壁暑洞是由巨石架起的通风口,天风穿洞,凉爽异常!

  好了,不知这暑洞是否已拂去了大家疲劳的汗珠?那么大家再随我往上走,大家看,这岩壁上有一首蒋鼎文的《日光岩铭》,当年他解决了十九路军发动闽变后踌躇满志,心情非常好,便写下了“日光岩,石磊磊,环海梯田成玉垒,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大海”这与前面蔡廷锴将军的意境完全不同,好了,现在我们将登上日光岩最高顶峰天风台,去领略一下天风海涛吧!

  由于道路坡陡路窄请大家一定要小心地攀登。现在我们已到达了这日光岩最高的山峰,淋浴着天风,倾听着海涛,请各位眺望远处,水天一色,把一切世间的烦恼都抛开,全身心融入这优美和谐的世界中去吧!看脚下的鼓浪屿,各种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好像是从钢琴之岛弹奏出来的音符,凝固成一曲最浪漫的旋律,这是一座神奇的岛屿,在这里的每一栋典雅的楼房里都有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往北看,红色圆穹部的建筑十分明显,那就是鼓浪屿最有名的“八卦楼”,稍离我们近点的竖着十字架的建筑,就是闽南最有名的大教堂“三一堂”再往前看,鼓浪屿隔鹭江与厦门相望,这里的特色建筑与厦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截然不同,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将我们留在东西文化强烈撞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中,举目西望嵩屿电厂的烟囱高高耸起,著名的海沧开发区就在眼前,通过新建的海沧大桥与厦门连成一体,朝东望,远处是大担、小担、大金门、小金门诸岛,越过海峡便是我们渴盼回归的台湾。好了,请各位随我下去,下去时大家还是一定要小心行走!一会儿我们去参观郑成功纪念馆。

  我们现在已抵达郑成功纪念馆,这是1962年2月1日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开放的,馆匾是由郭沫若所题,郑成功原名森,字俨明,号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1624年出生于日本平户海滨,现馆内还有日平长琦县佐世保市代表团送来的郑成功出生地“儿诞石”的照片,他7岁回国入南京太学,1661年4月12日从金门的料罗湾出发收复了被荷兰侵略了38年的台湾,1662年7月病逝台湾,年仅39岁,这个纪念馆从丰富的资料、实物、照片等展示了郑成功不平凡的一生,现在给大家十五分钟参观时间!

  福建日光岩导游词5篇(四)

  各位团友: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日光岩的山脚下,其实走到这,我们登山已登了一半,也就是说,大家已在不知不觉中登山了,怎么样?并不困难吧。

  日光岩的第一部分,便是日光岩寺,前方看到的山门是已故佛教会长赴朴初所写,它的对联写出了日光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风景。

  进入三门(如果他们要拍,就让他们拍,然后叫他们集中在芒果树下。

  刚才大家已拍了(或看到)前方的磨崖石刻,看起来不太起眼,但却是日光岩的第一景,你们看,乍看一下,会发现只有一人叫林缄(同“针”)的名字,往往会认为一定是他所写的,其实不然,最早的与最晚的相差400多年,你看“鼓浪洞天”是目前发现日光岩上最早的石刻,它是在明朝由我们福建的泉州知府丁一中于1573年写的,距今已有400多年了,“鼓浪”指“鼓浪屿”,“洞天”在道教上它常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即道家所说“洞天福地”:“鹭江第一”则是由清朝的才子林缄所写,距今也有100多年了,“鹭江”指我们上午乘坐的摆渡年所经过的海峡:“天风海涛”是由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于1915年所写,这三个题刻分别写出了日光岩优如仙境一般的景色,而今我们最主要欣赏的就是“天风海涛”而要欣赏它,就需到日光岩山顶才能体会到。

  在看这座日光岩寺。它始建于明朝,初称“莲花庵”,是厦门的四大名庵之一,其余三个或毁或在部队内,只有此庵才对外开放。它本是一个山洞,以巨石为顶,故称“一片瓦”。那为什么又称日光岩寺呢?有两个说法:第一每当太阳从对面的五老峰冉冉升起的时候,它最先沐浴到阳光,故称之:第二右侧岩石上有2个“晃岩”字,(1647年)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来到这里,发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于是把“晃”字拆成2字“日光”,因此而得名。再看这寺庙的建筑,也许大家都去过很多地方,但这种建筑还是初次见到吧,你看那弥陀殿与大雄殿是对合而设的,这在别处可以说是看不到的,原由非常简单,那是因为场地小的缘故,这种格局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所以它又是座精巧玲珑袖珍式的寺庙。别看他小,里面供奉的是云门正宗——观世音菩萨,又因风景优美,中国著名的十大高僧之一——弘一法师(李叔同)于1936.6曾在此闭关8个月,校阅《观音菩萨正方》即《普门品》一书。(寺旁有旭亭,石上刻有台湾人石国球所写的《旭亭记》,文中描写日光岩“山罗海绕,极目东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的壮丽景色。)

  日光岩是厦门著名的名胜古迹,它不但风光秀丽,闻名遐迩,且这有很多著名的石刻,如“九夏生寒”(可考他们落款处的名字叫什么?铁彝即前方石刻落款处,鼓浪屿上富商、越南华侨黄仲训的笔名,“九夏”指夏天90天,炎热的夏天何来凉意——则是两山对峙主生的结果:“鹭江龙窟”是由著名书法家张大河所写,相传厦门曾信住有五条龙,而这是传说中一条龙的居所,所以日光岩又称龙头山[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着十六字歌诀:“龙虎当关,神象奠殿,金银远映,云霞凌霄。”“龙虎”批指龙头山和虎头山,“当关”说的是两山对峙:“神象奠殿”的神象指嵩屿和象鼻山:“金银远映”的金银指金门、同安(旧知名人士银同):“云霞凌霄”的云霞指厦门云顶岩、漳州的丹霞。此歌诀形象地说明鼓浪屿方位处于“当关”、“奠殿”、“远映”、“凌霄”之中,是仙境胜地,所以昔有“世外桃源”之称,今有“海上花园”之誉],而对面隔海相望的山又称“虎头山”,当年大文豪郭沫洛1962.11乘艇游海时,看到两岸风景,当即吟出“龙头频点虎头摇”的诗句,故民间有“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的说法。

  红砖楼房是岛上富商、越南华侨黄仲训为纪念他远游的弟弟黄仲赞所建(远而亭)郑成功纪念馆旁边这座“远而亭”,和上面的“宛在亭”,都是这座房屋的主人、越南华侨黄仲训为了纪念他远游的弟弟黄仲赞而建的,你看,这四根方柱,撑起一个尖形四方盖,造型、色彩、花纹、图案,既有民族风格,又有些南洋格调。

  (水操台)这是郑成功当时所用的水操台,后面的巨石上,由黄仲训之友、曾任泉州府尹的李增尉,在遗址的摩崖巨石上刻着“闽海雄风”,每字高1.8米,宽1.54米,而右前另一块石上,镌刻着郑成功的一首五言绝句:“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这首诗是摹仿郑成功的笔迹而刻的,下文还刻着“郑森私印”和“成功”两方印间。根据专家考证,这首诗是郑成功写给尚留居日本的胞弟七左卫门的。1645年,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随父来到晋江安海。诗的意思是告知弟弟母亲平安,在安海受人尊敬,弟弟应当好好攻读圣贤书。

  (宛在亭后方)石壁刻——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大丈夫不可无此度量: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大丈夫不可无此气慨。

  (蔡廷锴题刻)大家看这石刻,当年蔡廷锴任19路军军长,又逢日军进攻上海,全国人民抗日呼声日趋高涨时,他同一些爱国人士、将领奋起抵抗,他来到此地,看到郑成功所留下的遗迹,为郑成功的英雄业绩感慨万端,于是欣然写下了这首七绝诗:“心存只手补天功,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

  再看这小门,虽然很小,看上去又很一般,其实它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这是300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屯兵所建的“龙头山寨“寨门,高1.7米,宽0.74米,只能容一人通过,大家是否体会到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呢?

  (左边)“脚力尽时山更好”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写,笔法俊逸、潇洒,他写此字的含意就是鼓励我们奋力攀登,美丽漂亮的风景就在前面。看了它,大家是否感受到作者的鼓励呢,是否有股奋发之情催着你向前攀登呢?

  (右边)这岩石上有好多圆孔,大家有看过《正大综艺》吧,它也曾在此拍过,当时节目中有一个叫现场部分猜猜看的环节,问题就是这些孔“石头上的洞是怎么来的?”那么各位就请猜猜看,——这些是由士兵用凿子慢慢凿出来的,在当时没有现代工具,又在这种质地坚硬的岩石上凿这些洞是非常不容易的,面它的作用仅仅是士兵用来搭梁建棚的梁洞,足可见当年他们的环境艰苦。

  “古避暑洞”是清末台湾四大诗人施士洁题写,“古”指时间、年代久远:“避暑”意指此处凉爽,因里面由巨石垒合而成,形成如今的形状,又因它通风、干燥、凉爽,每当徐徐清风吹拂而过时,就更能体现出此四字的含意,故人们又把客观存在称为“现代天然空调”:走到这里,诸位还能看到厦门典型的一种地貌形式——海蚀地貌,也就是说我们眼中看到的一块块巨石,是由于地壳经过几千万年的运动,产生了变化,由海底浮出海面的礁石形成了如今的样子,这也是考察远古时期厦门地貌的一个重要见证。(休息后,可说:借用何绍基的一句话,“脚力尽时山更好”,而俗语也说的好“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去观赏厦门最美丽的风景吧)

  (小店旁)《日光岩铭》是同乡蒋鼎文“解决”十九路军后踌躇满志,心情极好时写下的:日光岩、石磊磊、环海梯天成玉垒,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大海。

  我们现在到了日光岩脚下,看前面巨石上刻有“光复台”,意思即光复台湾之意,这儿海拔高92.7米,加上上面顶点的圆形天风台,故称“百米天风高台”,自古厦门有“不到日光岩,枉到厦门行”的说法,其实更确切地说“到了日光岩,不上顶峰,枉到厦门行”,说起来大家也许不信,那么请随我一起到上面参观吧。

  站在顶峰,就能名副其实的体会到了“天风海涛”的境意,你看:全岛尽在我们眼中,不管是近处远处、还是海上岸上,都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

  你瞧:这四周的风景,整个鼓浪屿岛全景全入您眼中,那卧海如盆景似的菽庄,那蓝顶的如水晶宫的海底世界,仿美国白宫阿拉伯建筑的厦门博物馆等等。

  北面——特区几十年的变化,通过我们眼中就能看到它如今繁华的经济建设,饱览了厦鼓两岸秀丽风光后:

  西面——被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在丹麦)的三跨边钢箱梁悬索桥的海沧大桥,那象鳄鱼形状的大屿岛——那是厦门市市鸟白鹭的自然保护区,以及经济正如日冲天发展的厦门海沧、那直冲云天的烟囱是海沧嵩屿电厂和十万吨级码头、白色的是储油罐:

  南面——漳州的南太武山,北太武山在台湾、中银开发区正在崛起,不久的将来大家还将看到在那里建成的我国第一所跨海大学——厦门大学分校(现已破土动工):

  东面——就是同根生的台湾、金门、大担、二担等诸岛。

  触景能生情,是“天风海涛”,抖擞了龙之传人的腾飞精神:是“闽海雄风”,助长了龙之传人的凌云壮志。看到这所有的景色,大家是否有蒋鼎文所写的“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在海”的同感呢?

  我国已故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1998年元宵节晚会在港仔后沙滩举办)在晚会上曾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脚下是厦门,我们对面是金门,厦门金门门对门,何时元宵去串门”,是啊咫尺天涯却不能往来,真是件遗憾。如今香港、澳门已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两岸之间关系越来越好,相信台湾回归是早晚的事。

  “水操台”郑成功所留下的水操台在下面,这是后来所建的,但是登上上方,不难想象当时指挥下面千军万马的将领的雄风。

  (纪念馆)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原藉,福建南安石井村人,1624年生于日本平户海滨,7岁时回国,20岁入南京太学。1645年,南明的隆武皇帝见他年轻有为、忠心不二,便赐他国姓“朱”,改名为成功,因此中外很多人都称他为“国姓爷”、1653年南明的永历皇帝又封他为“延平王”。1661.4.21他亲率战船数百艘,官兵2.5万人,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后抵台湾西海岸,经过短短几个月,于1662.2.1从荷兰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中收复了宝岛——台湾,收复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1662.7他因病故于台湾,周岁年仅39岁,300多年来,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1962.2.1为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而开设的,“郑成功纪念馆”这6个大字是由著名大文豪——郭沫若为该馆亲笔题写,它同时也是中国百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全馆分为7个部分,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照片、雕塑、模型等400多件,比较系统地展示了郑成功的生平和反清复明、东征驱逐荷夷、开发宝岛台湾等光辉业绩。

  福建日光岩导游词5篇(五)

  各位团友: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日光岩的山脚下,其实走到这,我们登山已登了一半,也就是说,大家已在不知不觉中登山了,怎么样?并不困难吧,

  日光岩的第一部分,便是日光岩寺,前方看到的山门是已故佛教会长赴朴初所写,它的对联写出了日光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风景。

  进入三门(如果他们要拍,就让他们拍,然后叫他们集中在芒果树下)

  刚才大家已拍了(或看到)前方的磨崖石刻,看起来不太起眼,但却是日光岩的第一景,你们看,乍看一下,会发现只有一人叫林缄(同“针”)的名字,往往会认为一定是他所写的,其实不然,最早的与最晚的相差400多年,你看“鼓浪洞天”是目前发现日光岩上最早的石刻,它是在明朝由我们福建的泉州知府丁一中 于1573年写的,距今已有400多年了,“鼓浪”指“鼓浪屿”,“洞天”在道教上它常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即道家所说“洞天福地”;“鹭江第一”则是由清朝的才子林缄所写,距今也有100多年了,“鹭江”指我们上午乘坐的摆渡年所经过的海峡;“天风海涛”是由福建巡按使 许世英 于1915年所写,这三个题刻分别写出了日光岩优如仙境一般的景色,而今我们最主要欣赏的就是“天风海涛”而要欣赏它,就需到日光岩山顶才能体会到。

  在看这座日光岩寺。它始建于明朝,初称“莲花庵”,是厦门的四大名庵之一,其余三个或毁或在部队内,只有此庵才对外开放。它本是一个山洞,以巨石为顶,故称“一片瓦”。那为什么又称日光岩寺呢?有两个说法:第一 每当太阳从对面的五老峰冉冉升起的时候,它最先沐浴到阳光,故称之;第二右侧岩石上有2个“晃岩”字,(1647年)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来到这里,发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于是把“晃”字拆成2字“日光”,因此而得名。再看这寺庙的建筑,也许大家都去过很多地方,但这种建筑还是初次见到吧,你看那弥陀殿与大雄殿是对合而设的,这在别处可以说是看不到的,原由非常简单,那是因为场地小的缘故,这种格局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所以它又是座精巧玲珑袖珍式的寺庙。别看他小,里面供奉的是云门正宗——观世音菩萨,又因风景优美,中国著名的十大高僧之一——弘一法师(李叔同)于1936.6曾在此闭关8个月,校阅《观音菩萨正方》即《普门品》一书。(寺旁有旭亭,石上刻有台湾人石国球所写的《旭亭记》,文中描写日光岩“山罗海绕,极目东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的壮丽景色。)

  日光岩是厦门著名的名胜古迹,它不但风光秀丽,闻名遐迩,且这有很多著名的石刻,如“九夏生寒”(可考他们落款处的名字叫什么?铁彝即前方石刻落款处,鼓浪屿上富商、越南华侨黄仲训的笔名,“九夏”指夏天90天,炎热的夏天何来凉意——则是两山对峙主生的结果;“鹭江龙窟”是由著名书法家张大河所写,相传厦门曾信住有五条龙,而这是传说中一条龙的居所,所以日光岩又称龙头山[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着十六字歌诀:“龙虎当关,神象奠殿,金银远映,云霞凌霄。”“龙虎”批指龙头山和虎头山,“当关”说的是两山对峙;“神象奠殿”的神象指嵩屿和象鼻山:“金银远映”的金银指金门、同安(旧知名人士银同);“云霞凌霄”的云霞指厦门云顶岩、漳州的丹霞。此歌诀形象地说明鼓浪屿方位处于“当关”、“奠殿”、“远映”、“凌霄”之中,是仙境胜地,所以昔有“世外桃源”之称,今有“海上花园”之誉],而对面隔海相望的山又称“虎头山”,当年大文豪 郭沫洛 1962.11乘艇游海时,看到两岸风景,当即吟出“龙头频点虎头摇”的诗句,故民间有“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的说法。

  红砖楼房是岛上富商、越南华侨黄仲训为纪念他远游的弟弟黄仲赞所建

  (远而亭) 郑成功纪念馆旁边这座“远而亭”,和上面的“宛在亭”,都是这座房屋的主人、越南华侨黄仲训为了纪念他远游的弟弟黄仲赞而建的,你看,这四根方柱,撑起一个尖形四方盖,造型、色彩、花纹、图案,既有民族风格,又有些南洋格调

  (水操台) 这是郑成功当时所用的水操台,后面的巨石上,由黄仲训之友、曾任泉州府尹的李增尉,在遗址的摩崖巨石上刻着“闽海雄风”,每字高1.8米,宽1.54米,而右前另一块石上,镌刻着郑成功的一首五言绝句:“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这首诗是摹仿郑成功的笔迹而刻的,下文还刻着“郑森私印”和“成功”两方印间。根据专家考证,这首诗是郑成功写给尚留居日本的胞弟 七左卫门 的。1645年,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随父来到晋江安海。诗的意思是告知弟弟母亲平安,在安海受人尊敬,弟弟应当好好攻读圣贤书

  (宛在亭后方) 石壁刻——明代大书法家 张瑞图: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大丈夫不可无此度量;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大丈夫不可无此气慨

  (蔡廷锴题刻)大家看这石刻,当年蔡廷锴任19路军军长,又逢日军进攻上海,全国人民抗日呼声日趋高涨时,他同一些爱国人士、将领奋起抵抗,可惜在 强大势力、又采取不抵抗政策下,终未能如愿,他来到此地,看到郑成功所留下的遗迹,为郑成功的英雄业绩感慨万端,于是欣然写下了这首七绝诗:“心存只手补天功,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

  再看这小门,虽然很小,看上去又很一般,其实它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这是300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屯兵所建的“龙头山寨“寨门,高1.7米,宽0.74米,只能容一人通过,大家是否体会到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呢?

  (左边)“脚力尽时山更好”是清代大书法家 何绍基 所写,笔法俊逸、潇洒,他写此字的含意就是鼓励我们奋力攀登,美丽漂亮的风景就在前面。看了它,大家是否感受到作者的鼓励呢,是否有股奋发之情催着你向前攀登呢?

  (右边)这岩石上有好多圆孔,大家有看过《正大综艺》吧,它也曾在此拍过,当时节目中有一个叫现场部分猜猜看的环节,问题就是这些孔“石头上的洞是怎么来的?”那么各位就请猜猜看,——这些是由士兵用凿子慢慢凿出来的,在当时没有现代工具,又在这种质地坚硬的岩石上凿这些洞是非常不容易的,面它的作用仅仅是士兵用来搭梁建棚的梁洞,足可见当年他们的环境艰苦。

  “古避暑洞”是清末台湾四大诗人 施士洁 题写,“古”指时间、年代久远;“避暑”意指此处凉爽,因里面由巨石垒合而成,形成如今的形状,又因它通风、干燥、凉爽,每当徐徐清风吹拂而过时,就更能体现出此四字的含意,故人们又把客观存在称为“现代天然空调”;走到这里,诸位还能看到厦门典型的一种地貌形式——海蚀地貌,也就是说我们眼中看到的一块块巨石,是由于地壳经过几千万年的运动,产生了变化,由海底浮出海面的礁石形成了如今的样子,这也是考察远古时期厦门地貌的一个重要见证。

  (休息后,可说:借用何绍基的一句话,“脚力尽时山更好”,而俗语也说的好“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去观赏厦门最美丽的风景吧)

  (小店旁) 《日光岩铭》是 的同乡蒋鼎文“解决”十九路军后踌躇满志,心情极好时写下的:日光岩、石磊磊、环海梯天成玉垒,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大海。

  我们现在到了日光岩脚下,看前面巨石上刻有“光复台”,意思即光复台湾之意,这儿海拔高92.7米,加上上面顶点的圆形天风台,故称“百米天风高台”,自古厦门有“不到日光岩,枉到厦门行”的说法,其实更确切地说“到了日光岩,不上顶峰,枉到厦门行”,说起来大家也许不信,那么请随我一起到上面参观吧。

  站在顶峰,就能名副其实的体会到了“天风海涛”的境意,你看:全岛尽在我们眼中,不管是近处远处、还是海上岸上,都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

  你瞧:这四周的风景,整个鼓浪屿岛全景全入您眼中,那卧海如盆景似的菽庄,那蓝顶的如水晶宫的海底世界,仿美国白宫阿拉伯建筑的厦门博物馆等等。

  北面——特区几十年的变化,通过我们眼中就能看到它如今繁华的经济建设,饱览了厦鼓两岸秀丽风光后;

  西面——被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在丹麦)的三跨边钢箱梁悬索桥的海沧大桥,那象鳄鱼形状的大屿岛——那是厦门市市鸟白鹭 的自然保护区,以及经济正如日冲天发展的厦门海沧、那直冲云天的烟囱是海沧嵩屿电厂和十万吨级码头、白色的是储油罐;

  南面——漳州的南太武山,北太武山在台湾、中银开发区正在崛起,不久的将来大家还将看到在那里建成的我国第一所跨海大学——厦门大学分校(现已破土动工);

  东面——就是同根生的台湾、金门、大担、二担等诸岛。

  触景能生情,是“天风海涛”,抖擞了龙之传人的腾飞精神;是“闽海雄风”,助长了龙之传人的凌云壮志。看到这所有的景色,大家是否有蒋鼎文所写的“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在海”的同感呢?

  我国已故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1998年元宵节晚会在港仔后沙滩举办)在晚会上曾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脚下是厦门,我们对面是金门,厦门金门门对门,何时元宵去串门”,是啊咫尺天涯却不能往来,真是件遗憾。如今香港、澳门已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两岸之间关系越来越好,相信台湾回归是早晚的事。

  “水操台” 郑成功所留下的水操台在下面,这是后来所建的,但是登上上方,不难想象当时指挥下面千军万马的将领的雄风。

  (纪念馆)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原藉,福建南安石井村人,1624年生于日本平户海滨,7岁时回国,20岁入南京太学。1645年,南明的隆武皇帝见他年轻有为、忠心不二,便赐他国姓“朱”,改名为成功,因此中外很多人都称他为“国姓爷”、1653年南明的永历皇帝又封他为“延平王”。1661.4.21他亲率战船数百艘,官兵2.5万人,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后抵台湾西海岸,经过短短几个月,于1662.2.1从荷兰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中收复了宝岛——台湾,收复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1662.7他因病故于台湾,周岁年仅39岁,300多年来,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 1962.2.1为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而开设的,“郑成功纪念馆”这6个大字是由著名大文豪——郭沫若为该馆亲笔题写,它同时也是中国百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全馆分为7 个部分,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照片、雕塑、模型等400多件,比较系统地展示了郑成功的生平和反清复明、东征驱逐荷夷、开发宝岛台湾等光辉业绩。

    816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