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到凤凰的导游词
张家界的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张家界的水清澈见底,宗宗作响。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张家界到凤凰的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中午好!这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张家界奇美的自然风光,今天,我们要踏上新的游程,去探寻湘西的神秘,领略梦回故里的凤凰古城。从张家界出发,经永顺,过吉首,到凤凰,约需3小时的车程。愿我们此次的湘西、凤凰之旅带给大家的是永远美好的回忆。
(澧水、茅岩河漂流、张罗公路)在我们右边是张家界的母亲河——澧水,澧水源于桑植县北部的八大公山,东流经永顺、永定、慈利、石门、临澧及澧县等县市,在常德津市小渡口入洞庭湖。干流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万平方公里。在茅岩河上流有段被誉为“百里画廊”的茅岩河,茅岩河山青水秀,风光如画,峡谷幽深,滩多浪多,飞瀑流泉,真可谓:“不是三峡,胜似三峡”。漂流段位于茅岩河平湖游的下游,距张家界市城西32公里,漂流水程28公里,落差66米,有惊无险的河滩共55个。茅岩河漂流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和最安全的旅游漂流项目,是张家界“山、水、洞”旅游精品项目中最富刺激的项目。与浪共舞,一漂难忘,驾橡皮舟沿茅岩河漂流而下,群山叠翠,峡谷生辉,滩多浪急,过险滩、打水仗、对山歌、品野味、饮清泉,与浪共舞,有惊无险,在历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后,那种惬意,简直妙不可言。
我们的旅游车正行驶在张罗公路上,这是吉首至张家界的二级公路,吉罗段已于2002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张罗公路东接张家界市区甘溪桥,西至古丈罗依溪大桥,全长91.42公里,设计标准为山岭重丘二级公路,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加快湖南西北部开发的重点工程。张罗公路于2001年2月开工建设,2003年底建成通车。张罗公路的建成大大缩短了张家界通往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的行车距离和时间,原来需要绕行永顺、保靖、花垣约6个小时的行车时间缩短了近一半。张罗公路的建成也使湖南省各市州都实现了高等级公路连接,对于加快湖南西部开发,促进湘西旅游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唱山歌)张家界民歌浩如烟海,丰富多彩,门类繁多,分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叙事歌、山歌、情歌、丧歌、寿歌、摇篮歌、宗教祭祀歌、上梁歌、哭嫁歌及各种民间小调等。尤以山歌传播最广。民歌曲调十分丰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较成系统,已唱出湖南,唱出国门。2003年11月23日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了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山歌多为即兴演唱,也有固定歌词。各位朋友到时在苗家做客可是要喝拦门酒,对山歌的哟。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跟我学唱几首土家山歌吧! (王村、王村大桥、猛洞河漂流)各位朋友,大家应该看过刘晓庆、姜文主演的《芙蓉镇》吧,你们对电影中长长的的青石板路和独具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还有印象吗?当时的拍摄地可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呢,这就是湘西永顺县境内的王村。王村是一个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湘西古镇,它坐落在地势险要的酉水北岸,汉代为酉阳县城,又是“楚蜀通津”要道,由于拥有舟楫之便,五代十国时,彭氏土司王小朝廷建于此,这里便成为湘西历代土司王的盘踞之地,故名王村。土司王后来迁都到老司城,实行“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禁令,使得该地区长期与世隔绝,延缓了其发展进程。王村自此以后虽不再是土司王府所在地,但是因其处于交通咽喉处,成为湘西四大名镇之一,是湘西北的物质集散地。“改土归流”之后,王村是永顺对外交通的唯一码头,是全县乃至湘西大部分地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王村的繁华达到鼎盛时期。当时人称“小南京”。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导演谢晋在这里拍摄了电影《芙蓉镇》,随着该影片的出名,王村也被誉为“芙蓉镇”。现在外面很多人只知“芙蓉镇”而不知“王村”之名了呢。
大家请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右看,在河的不远处,顺着山势,坐落一座古香古色的山寨,那就是王村,即芙蓉镇了。从凤凰返回的时候,如果有时间,我们一起去实地领略王村的风采怎样?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可是湘西第一桥——永顺县王村特大桥。 王村特大桥是湖南省西部开发重点工程张罗公路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之一,由湖南省交通勘察设计院设计,省路桥集团总公司承建,为中承式钢管拱混凝土大桥。桥长302.5米(含引桥),桥宽12米,单孔净跨200米,设计最大洪水位207.7米,通航水位205米,总造价1700余万元。它横跨猛洞河,对接永顺王村镇与古丈河西镇。
猛洞河属于酉水的一段,如诗如画的酉水河有湘鄂渝边区“小桂林”的美称。酉水古称白河,因为河水清洌,水浅之处,水底白色卵石玛瑙般清晰可见,故由此得名。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对酉水河进行过详尽的描述。酉水河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流经湖北省宣恩具、来凤县,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湖南省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和沅陵等县,于沅陵县沅陵镇汇入沅水。
在它上游便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漂”的猛洞河漂流,猛洞河漂流全长47公里,最精彩处位于哈妮宫至牛路河段,长约17公里。该景区两岸多为原始次森林,葱葱郁郁,水流湍急,碧绿清亮,有十里绝壁,十里瀑泉,十里画卷,十里洞天的美誉。其中有急流险滩108处,大小瀑布20处。漂流,穿急流,越险滩,闯狭谷,捕激浪,有惊无险,回味无穷。特别是哈妮宫、三角岩、鸡笼门、遇仙峡(捏土)、阎王滩、落水坑、等景点,无不令人叫绝观止。在猛洞河有一句话,猛洞河漂流让男人湿足,让女人湿身,有时间的话,大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这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相信猛洞河是不会让男人女人们失望的!
(古丈)我们已进入古丈县境内。古丈因治城设古丈坪而得名。古丈坪原为古仗坪。《古丈坪厅志》记述道:“译其命名之意,古则居今追昔之辞,仗则两军对敌之号,坪则王道平平,履道坦坦之谓也。„„后仗作丈,取均田丈地意。”古丈是个小县,人口仅有13.69万。但小地方也会出名人呢,大家可能会问了,古丈到底出了什么人呢?
背着《小背篓》从咱们古丈县山窝窝苗家山寨飞得最远的一只金凤凰——宋祖英。对于宋祖英大家可能从报刊杂志影视新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些了解,那是雾里看花,越看越花。X导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真真切切的苗家妹子宋祖英。宋祖英1966年6月7日出生在古丈县岩头寨乡的一个苗家村寨里。整个村寨有多大咧?只有三户人家。她家境清贫,父母亲都是普通的苗家山民。父亲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身体一直不好,每天不停地咳嗽,后来因为无钱医治,在宋祖英12岁那年早早地走了。她的父亲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小裁缝,专门给人家做衣服,闲时也喜欢摆弄一些小乐器,拉拉二胡,吹吹笛子,二胡和笛子都是自己做的,宋祖英每天就在吱呀的二胡声和悠扬的笛声中渡过。宋祖英曾经说过,父亲是他音乐的启蒙老师。可见,父亲对她一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宋祖英一家五口人,她下面还有妹妹弟弟,可能有些朋友知道,她弟弟是聋哑人,因为他小时候得过一种叫百日咳的病,山里赤脚医生不懂,乱下药,结果治成了残疾人,变得又聋又哑。宋祖英成名以后,一直把弟弟带在身边,给予弟弟最好的照料,她的母亲妹妹和继父也一同前往,现在一家人都住在北京。
那么宋祖英到底是怎么样从山沟沟里面走出去的呢?1981年宋祖英读初三的时候,从古丈县城来了两位老师来学校里面招文工团演员,在一大群孩子中间,招考的两位老师一眼就相中了身材瘦弱长着瓜子脸丹凤眼的宋祖英。当宋祖英一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唱完后,两位老师被她完美的声音一下子征服了,没多久,宋祖英到了古丈文工团。通过不懈的努力,1984年底,宋祖英从古丈县正式调到自治州歌舞团,没过一年,她又考入了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1987年毕业。1988年l0月,由中国音协主办的“金龙杯”全国歌手邀请赛在长沙举行,宋祖英以一首带有苗家风格的《阿哥莫走》夺得大赛的金奖,担任大赛评委的著名音乐教育家金铁霖慧眼识珠,收她为自己的学生,宋祖英得已进入中央民族学院。接着,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宋祖英以一曲《小背篓》而一举成名。通过一系列烩灸人口的歌,比如《小背篓》、《辣妹子》、《好日子》、《爱我中华》等等,宋祖英可谓是家喻户晓,她成名以后并没有忘记生她育她的大湘西,她曾多次回湘西拍摄MTV,并且捐款修建学校、公路等。
湘西古丈还有位著名的男歌唱家,那就是《挑担茶叶上北京》的何纪光。提到茶叶,咱们湖南最有名的茶有两种,一种是产在岳阳洞庭湖君山岛的君山银针,我们又称其为小平茶,开水冲泡后三落三起,像小平同志的政治人生一样,因而得名。另外一种就是古丈毛尖。大家可以往车子两边看看,那些山头上低矮的呈块状分布就是古丈茶叶的种植基地。到了采茶的时候,漫山遍野的都是背着背篓的小阿妹们,车上各位眼镜阿哥可以大饱眼福了。呵呵,和各位开个玩笑。
古丈除了名人名茶外,旅游景点也值得一提呢。一是红石林景区,景区内遍布的红彩奇石造型各异,姿态万千,或依山而立,或拔地而起,古朴秀雅,气势宏伟,身临其境,恍如仙境。更为神奇的是构成红石林景观的石头都会随天气,温度的变化而变换色彩。当地老人说,夏季烈日当空时,漫山遍野都是火红的,红艳艳的一片,十分壮观;阴天,石头都是褐红带紫,到了大雨天,石头又成了黑黢黢的一片。
还有就是坐龙峡风景区,景区与王村(即芙蓉镇)隔河相望。该区以大面积的溶洞群和天然大峡谷为特色;坐龙溪大峡谷全长约6500米,由风蚀、水蚀长期作用形成。峡谷最深处高差达300余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从峡谷两侧山顶下至峡底,森林茂密,古藤缠绕,令人赞叹;而峭壁坡陡路险,崎岖难行,令人心悸。因峡深壁陡,林荫蔽日,谷中很多地方终年难见天日。盛夏至此,亦觉寒气袭人,但也是避暑的胜地。
(酒鬼酒公司)各位朋友,大家闻到一缕缕清香了吗?在我们的右前方,有一排排的厂房,看到了吗?这里就是酒鬼酒的产地。酒鬼酒是以高粱、糯米、小麦为原料,利用武陵山脉振武营金龟山脚下的三眼泉水,充分吸纳民间酿酒工艺、湘泉制酒工艺之精华,融茅台的高温大曲和堆积发酵,取川法浓酒的泥窖续渣增香等众家所长,突破创新后而酿制成的好酒,成为浓香带酱、酱不露头、浓酱清米兼而有之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无上妙品”。
酒鬼酒与一代鬼才黄永玉有极深的渊源呢,是他题写了独一无二的“酒鬼”品名,是他创意设计了大俗大雅、返璞归真的麻袋陶瓶,折射了湘西人民鲜活的人文情感、纯朴无忌的人性本质和崇尚自然的天性,达到知酒者善饮者与“无上之妙品”的绝妙结合,堪称“中华酒史之绝唱”。关于酒瓶的设计,还有个小典故呢。那是黄老为湘泉酒设计酒瓶之后,对企业负责人说,你们再研制一个更高档的酒,我给你们再设计个更好的酒瓶。时间过去了两年,又一个好酒酿造出来了。可黄老没有提到设计酒瓶的事。一次,黄老回到家乡凤凰县城,企业领导成员前去看望他。谈话间,黄老听说酿出了一个比湘泉酒更好的酒,十分高兴,就记起了关于设计酒瓶的承诺,两年来的构思,此时一下子升华了,当即对在坐的客人说,请等一等,我出去一下。说着,他走出门去,在屋后头找着一条麻袋,剪下长形的一角,用麻线加以缝制,成了一条小麻袋,装上泥土,将麻袋的颈口捆扎好,拿到客人面前说,这就是新设计的酒瓶模型,此酒就叫“酒鬼”吧。黄老接着解释了起这名儿的含义,说饮酒的最高境界是成“鬼”,成"鬼"才能享羽化登仙之乐。
(湘西土匪)来到湘西,大家可能对湘西土匪很感兴趣吧。前些年热播的《乌龙山剿匪记》和《湘西剿匪记》让许多游客朋友知道了湘西,张家界刚开发时,很多朋友来后,还问导游,“湘西还有土匪吗?”X导在这里给各位朋友讲讲湘西土匪:
湘西山多、林密、洞深。从军事角度看,这是一个特别适合土匪生存与发展的地方。湘西山不高,却多,一山连着一山。湘西匪患可追溯到宋代,从那时开始,历代政权,对于湘西匪患,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清朝末年,土匪已经成为当地一种显赫的职业了。民国期间,湘西土匪发展到了高峰期。当时的国民政府没有办法,请土匪头儿当县长有之,请土匪头儿当国民正规军的营长团长的有之。更有甚的,一个土匪头儿,当了国军正规营长几个月后,感觉没有什么好味道,就带着整个国民正规军的一个营的人与枪,仍然回到湘西老地方当土匪。在湘西,土匪代替了地方政权,他安排山民生产粮食与生产鸦片,他收取税收,他购买
更多更好的军火,他控制越来越大的山区地盘。有相当部分土匪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他们直接伤害着普通老百姓,影响他们的正常生存。有一个当了国民政府古丈县县长的土匪头目张平,十八岁为匪,什么时候想抢东西时,出门想去谁家抢东西就去抢谁家的东西;什么时候想玩女人时,出门看见谁家的女人就一定去霸占谁家的女人,连自己的亲婶婶都不放过。他的同村乡亲说,这样的事做不得。他二话不说,当天晚上,带上几个人,就把这劝说的乡亲一家人杀光了。“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水见张平,混浊不清;人见张平,九死一生。”这样的民谣,可足见一斑了。
消灭数百年以来的湘西匪患的任务,便历史性地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的身上了。它是战无不胜的第四野战军中的一支主力部队,它参与过东北的解放战争与华北的解放战争,它攻克过山东济南。它渡过长江,战胜了国民党军在湖南常德的守军,它直入四川,解放了重庆,民国38年9月21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六团,攻占泸溪县城。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奉命进驻湘西,1949年它回师湘西,对数百年的湘西土匪开战了。
经过一年多的艰巨的,四十七军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东北汉子,山东汉子的鲜血,洒落在湘西的山山水水之间。如果以战争的一般规律计,歼敌一万,自损七千的话,解放军战士付出生命数量是相当多的。
为纪念为剿匪而献身的英烈,让后人记住这段不平凡的岁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里建有湘西剿匪胜利纪念馆和湘西剿匪胜利纪念碑。
沈从文先生对湘西土匪,曾这样写道:
“凡是来到湘西的,只要肯用一点时间先认识湘西,了解湘西,对于湘西的一切,就会作另外看法,不至于先入为主感觉可怕了。一般隔靴搔痒者惟以湘西为匪区,作匪又认为苗人最多,最残忍,这即或不是一种有意诬蔑,还是一种误解。殊不知一省政治若领导得人,当权者稍有知识和良心,不至于过分勒索苛刻这类山中平民,他们大多数在现在中国人中,实在还是一种最勤苦、俭朴,能生产而又奉公守法,极其可爱的善良公民。”
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土匪都是罪大恶极的。到1951年元月15日止,除镇压一批罪大恶极的土匪外,湘西还关押着30000名土匪和其他反革命分子。其余约60000人经集训教育后遣返农村,依靠觉悟好的农民群众共同监督劳动,解决好生活问题,使其安心生产,不再为非作歹。经过一段时间的管制,由农会评议,摘掉其“土匪”的帽子,还其农民的本份。志愿军赴朝作战时,还先后带走10000余名出身好,罪行轻,并有悔过表现的土匪,有的直接补入部队,有的参加担架队和运队。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大多都有很好的表现,许多人还立了战功,当了干部。在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到的十分惨烈的松骨峰战斗牺的烈士中,就有近一半是湘西去的“土匪” 。原47军139师政委袁福生曾说过:这些湘西“土匪”特别能打仗,在部队减员较大的情况下,还专门到湘西招了一批“上过山”的“土匪”入朝补充到正规部队中去,使这些人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
大家知道湘西土匪什么时候完全剿灭的吗?湘西最后两个土匪覃国卿、田大惠在1964年2月被打猎少年发现,后剿匪总指挥罗斌虎(军分区副司令员、老红军)发动万人围山搜捕,终将他们击毙于一岩洞前的刺丛中。
(湘西自治州、吉首)各位朋友,我们随着旅游车穿行在美丽神奇的湘西山水之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人口268.34万,少数民族人口200.86万人,占74.85%,其中:土家族110.59万人,苗族88.61万人。州府设在吉首市。
湘西人杰地灵。奇异的山水间,诞生了许多有广泛影响的知名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内
阁熊希龄、企业家李烛尘、文学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悉尼奥运会53公斤级女子举重冠军杨霞和歌唱家宋祖英等,都是吸吮湘西的乳汁走进广阔的世界,他们用实力证明了湘西深厚的文化底蕴。
湘西素以美丽神奇著称,境内景观密布,异彩纷呈。有一座蜿蜓近200公里的中国南方长城;有景色溶漓江之秀丽,集三峡之雄伟的猛洞河;有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南方最美的两座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等。它们以独特的风景名胜吸引着中外游客。湘西还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永顺塔卧是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省政府和军事委员会旧址。
现在我们已进入吉首市区。吉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被誉为武陵山区的明珠。市辖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口29.43万。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
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吉首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线的中心,境内山峰林立,溪河纵横,溶洞广布,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纱瀑布、蔚为壮观的矮寨坡公路天险和集自然风光与民俗于一身的德夯苗寨等景区。
吉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市境古秦属黔中郡,宋置镇溪砦,明设镇溪军民千户所,清有乾州厅,民国初改乾县为乾城县,1953年更名吉首县,1982年撤县建市,历经两千余年。在这块古老而又年轻、朴拙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养育了明代苗族哲学家、教育家吴鹤;光绪年间,在家乡募兵到闽、台抗法的陕甘总督杨岳斌;率兵抗击八国联军、保卫大沽口,以身殉职的天津总兵罗荣光;民国期间,热心苗区教育,潜心研究苗族问题的著名学者石启贵;中国当代画马四杰之一的张一尊等一大批民族英才。
穿过火车站,我们的旅游车驶入了市区的人民路。人民路贯穿南北,是吉首市重要的一条交通干道,湘西州州政府、人民医院、团结广场、吉首大学等分布在道路两边,有北京的长安路、长沙的五一路之说。矗立在我们左边的是边城宾馆,其名得源于湘西籍世界文化名人沈从文先生的名著《边城》,宾馆是州人民政府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国家三星级旅游涉外迎宾馆。宾馆建筑设计风格融民族风情和时代气息于一体。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吉首团结广场。放眼广场,在满目青翠的绿色基调里,有两块巍巍奇石,赫然醒目。一在广场入口处,一在广场丛林间。前者刻有一代伟人毛泽东手书体“团结广场”的题名,后者刻有朱镕基到湘西视察时吟写的一首七律诗《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两幅石刻发人深思,韵味无穷,让人在感悟幸福的今天来之不易的同时,告诉我们,湘西儿女一定要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湘西秀美的山川。有趣的是,两处由全州八县市捐送的珍稀树木移栽的象征民族团结的小森林区正好与之相呼应,作了湘西儿女牢记朱嘱托、珍爱森林资源的最好注脚。
大家请看,在我们左边就是由周恩来亲自批示建立起来的吉首大学。校名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写,学校创办于1958年9月,是所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特点的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分为吉首校区和张家界校区,校本部在吉首市。
吉首大学现有各类在校本专科学生19767人,硕士研究生112人;在职教职工1580人,校园占地面积4000余亩,学校拥有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
办学48年来,吉首大学坚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办学路子,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了4万余名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辐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承办了沈从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土家语及土家语与汉语接龙教学研究解决了纯土家语地区小学生跨语言教学的障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介;凤凰历史文化研究使该县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并且带动了湘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新型产业。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湘西州成为全国目前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单位。自然科学研究对猕猴桃的深度开发产品——果王素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朱镕基同志曾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曾庆红同志也充分肯定吉首大学“具有特殊价值”。
吉首古称乾州,古城始建于明清时期,是当时朝庭防御苗民进犯中原的边陲要塞和驻军重镇,民国时期是旧县政府所在地。由于历史悠久,城内名胜古迹甚多,有文庙、观音阁、杨家祠堂、杨岳斌故居,有长达3公里的古石板街。现在这里成了吉首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建立了乾州经济开发区。
(神秘湘西——三大古迷)告别吉首市区,距离此行的目的地凤凰古城还有近1小时的车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湘西神秘的三大古迷,有兴趣吗?
古迷一:赶尸。据说,湘西人客死异乡后,便由赶尸匠将尸体赶回家。赶尸时一般白天在小客店投宿,夜晚便将尸体披着宽大的黑色尸布,由赶尸人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他不打灯笼,手中摇着一个摄魂铃,让夜行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若两个以上,赶尸匠就用草绳将尸体一个一个串起来,每隔七、八尺远一个,黑夜行走时,尸体头上戴上一个高筒毯帽,额上压着几张书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客店停上几天几夜,这种客店一般是专用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奇特的习俗和行业,只有在湘西才有。死尸怎么会被活人赶着走,很多科学家在进行研究。各说不一。说不定有一天,会使这一常人难以理解的奇特行业和现象,得到应有的科学解释。
古迷二:放蛊,也称“放草鬼”。蛊是一种化验无毒的毒粉。所谓放蛊,就是将一种特制的药粉投入食物之中,使误食的人吃后心智迷乱,受到投药者的控制。据《凤凰县志》记载,凤凰的草鬼婆制作蛊药的主要成粉是蛇、蜈蚣、蚂蚁、蟾蜍等。草鬼婆将这些毒物收齐后露干,研成粉,用罐子装了,在山麓之间藏匿一段时间后便成了蛊药。而《怀化大辞典》称靖州、晃州等地的造蛊者,是取蛇、蝎、蜈蚣、蟑螂、蜘蛛等藏于罐内,日晒雨露,使其自相吞食,独存者曰蛊。造蛊者将蛊晒干研粉,便成为蛊粉。误食蛊毒的人,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短则数日,长则经年会心腹绞痛而死。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湘西群众要求消灭蛊毒的呼声很高,各县、州政府为此对民间蛊药进行过大面积收缴,并将草鬼集中组织学习教育。《泸溪县志》记载说1962年,县公安局将从民间收缴的一些据说是蛊药的药品,送到北京有关部门化验。化验结论是:“经化验无毒,不必讹传。”虽然国家医疗部门否定了蛊毒,现代医疗设备也无法查出中蛊者身体到底是哪种功能受到破坏,无法证实蛊毒的存在,但湘西却不时传出有人中蛊的事情,大家对蛊毒,宁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知情者外出一般都不轻意吃别人的食物,防的就是不小心中了蛊毒。
放蛊的技术,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妇女手中。湘西的蛊毒主要可分为三类:情蛊、怕蛊和恨蛊。这三种蛊,都是湘西女子独占爱情,维护家庭稳定的法宝。这里主要和大家说说情蛊,情蛊是女子为得到自己喜欢而又难以得到的男人所下的一种蛊,中了情蛊的男人,往往会身不由己地被情所惑,宁肯舍弃已有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移情于放蛊的人。
蛊毒为什么如此多种多样,它又是怎样躲过现代医疗设备和科技手段检测的,真是一个难解的谜。但愿它仅仅是作为一种传说存在,而不是真有其事。
古迷三:“上刀山,下火海”。这是是苗族绝技中的一种表演项目,通常是在重大的节日中举行祭祖、祭祀活动,按行规的话讲:表示法师在敬神驱鬼的过程中为主东人家祈求消灾避难,超脱苦难,要经过“上刀山,下火海”等这些灾难才得以达到极乐。现在旅游开发后,成了表演项目。表演时,一架刀梯直立在正中间,一根木杆上插起了36把刀,表演者经过一阵“运功”后,一步一步地爬上刀梯,然后又轻轻地爬了下来,而他的手脚安然无恙,此谓“上刀山”。“下火海”是在一口烧得通红的油锅面前,几位表演者一个挨一个将手伸向油锅;之后,在几块烧得通红的铁铧面前,表演者也是从容不迫地踩了过去。
除此之外,湘西还有咬铧口、吃瓷碗、吞竹签等绝技。2007年3月27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曾以“寻访苗族绝技”为题做过一期节目。
(凤凰)各位朋友,再过半小时,我们就要到达“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之一的凤凰古城了。凤凰城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城以此而得名。凤凰古称镇竿,位于湖南湘西州的西南边,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
凤凰历史悠久,凤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秦属黔中郡,清设厅、镇、道、府、成为湘西军事政治中心。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唐武后垂拱三年,凤凰从麻阳县分出,次年设渭阳县,县址设黄丝桥,即今黄丝桥古城。 元朝设五寨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这是土司政权时期,由本县少数民族的统治人物执政,五寨司设在今凤凰县城。明承元制,设五寨长官司和竿子坪长官司,都属保靖宣慰司管辖。明隆庆三年,在凤凰山设凤凰营。清顺治三年,清朝为了镇压苗民,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设镇竿协副将。康熙三十九年,又将沅州镇总兵官移驻五寨司城,将镇竿副将换防驻沅州。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县城,在凤凰山的原凤凰营地设置通判。雍正七年,设辰沅永靖兵备道。乾隆十六年改凤凰营为凤凰厅,通判升为同知。嘉庆二年,凤凰厅升为直隶厅,属湖南布政使司。由此可见,自清朝开始,凤凰便成为湘西军事政治中心。
民国二年,即1913年,废凤凰厅,改建为凤凰县,但仍为湘西军政统治中心。 1949年凤凰县解放,初属沅陵专区,1955年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改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直至如今。
凤凰古称镇竿,唐宋以前基本上是苗族控制的地域,因人口膨胀宋明以后朝廷通过征战和军垦来到这里。不断的移民,不断的战争,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苗汉分界线。几百年来不断的苗汉冲突和战争使这里常年拥有一只军队,因地名镇竿,故称“竿军”。在凤凰,只要涉及它的历史,你就无法忽略本城居民对他们先辈的荣誉最为经典的表述: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凤凰人尚武成习。在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至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的三十多年间,这座小城就出了43名提督、总兵级将军,31名副将级将军,31名参将级将军,73名三品以上的将军。民国时期,又出了7名中将,30名少将。竿军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护国护法、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中都有激动人心的表演。是大大小小的战争在凤凰这座小山城里,制造了许多的军人世家,制造了凤凰人特殊的地方荣誉感。
凤凰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名贤辈出。既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的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等武将,也有第一任民选内阁“湖南神童”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文化精英。
当我们到凤凰古城后,扑鼻而来的是阵阵甜丝丝的古怪气味,在古城街道的店铺,你会看到现场拉制姜糖的场面,姜糖师傅会极其夸张地将姜糖团挂到门旁的铁钩上,拉长、绕圈、再拉长,如此这般地反复拉扯,现场表演成分大过买卖,然后出售还带着温热的姜糖。古城内生产姜糖的小店很多,大多是家庭作坊,但最早在古城内制作姜糖的是镇竿贾氏,现在已经有几十家制作姜糖的店铺。姜糖已成为凤凰最有名的土特产了。
在凤凰古城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很多的蜡染印花布,这种布纯美典雅、原始古朴,是凤凰民族民间工艺品中的精品。蜡染印花布制作工艺程序复杂,要先将各种图案投影在木板上并雕刻成模板,而后将布料置于两块模板间,再将特制的染沐灌入夹好的花模空白处,这叫凸染。手染是把花模板压在平展的布面上,然后用特制的染沐刷浸,稍干后揭开模板即可。
扎染可称为蜡染的姊姐艺术,但它的特殊工艺性能,突出表现在手扎制作方面。用白色的线绳,在纯白光滑的布料上扎制好形象各异的花纹图案、飞鸟虫鱼等,置入已准备好的蓝能溶液里浸煮,放于通风透光处晒绳,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像便出现在你眼前。最后再做些防止脱落的技术性加工处理,整个工序便告完成。
苗族妇女极其讲究银饰。据《乾州厅志》载:“妇女以红绳束发辫于首,外裹花布巾,首饰如瓜帽,以篾为之,罩以白布外,绕银丝细辫遍插银花,长二三寸,重有至一二斤者,项戴银圈四五,大者如盘,手钏四五。”可见银饰之多。据介绍有银冠、银花、银梳、耳环、银玲、银链、项圈、牙签、银扣、银绦等等。古城区内银饰较多,作工精巧,款式多样。这里的银饰分老银和新银。老银从民间收集而来,无论在作工和设计上都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新银属于现代加工及设计,一般都具有标准含银量,因款式和做工不同而价格不同。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凤凰了。只见沱江如一条绿带从古城蜿蜒流过,两岸是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红色砂岩砌成的古城墙和明清风格特色的古城。好一座美丽精致的小城!各位朋友,我们已经到达下榻的客栈了,请大家拿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和我一起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