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的措施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具有强大的净化污水能力,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森林相比,它是同等地域森林净化能力的1.5倍。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湿地的措施
1 法律手段
法律是最有力最强制的措施,湿地治理也应做到有法可依,为了防止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湿地立法刻不容缓,通过有关法律程序,如民事、刑事等等来进行湿地保护,加快湿地保护方面立法步伐。
2 行政手段
制定有关行政部门的湿地保护政策,在湿地生态管理中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湿地监控和功能评价体系,对已有的湿地进行长年的追踪测定和调控,并且强制执行湿地保护政策,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 湿地污染要防治、治理统筹兼顾
湿地管理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湿地污染主要来自工农业的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要严格加强对城市排污场所的管理。严禁在湿地附近进行大型农业生产、建设重污染工业园,已建的工业基地要强行迁走。对已经污染的湿地,通过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城市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逐步恢复湿地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最终达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严格做到治理和防治统筹兼顾。
4 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开发先进的湿地污染治理技术,做到高效治理,低成本治理。贯彻执行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运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来解决湿地结构可持续性、功能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5 宣传教育方面
实施湿地保护教育,普及湿地知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让更多群众参加到湿地保护中来。
我国的湿地保护措施虽然很全面,但是一些细小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不然还是会影响到湿地的安全的。我国湿地破坏主要是在持续大量开垦和不合理开发湿地,使自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水环境恶化,盲目排干湿地、过度取水调水、排污等,导致湿地功能退化甚至丧失。掠夺性开发利用湿地野生生物资源,引起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加速。要想彻底的做到湿地不受破坏是难上加难的。我们只有提高了人们的素质,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湿地对我的的生活我们的栖息地是多么的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湿地的破坏,要开发出新资源来替代湿地里的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做到这步还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做到减少破坏。从而得到更完善的保护。并且要更健全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国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多地少,对耕地和粮食的巨大需求迫使人们对湿地排水造田、围湖造田,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人们无节制地向江湖湿地排放废污水,使湿地生态和服务功能退化,湿地保护面临严峻形势,主要问题有:
1.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湿地被开垦为农田或作其它用途,围埂造田、兴建码头,湿地植被被破坏,生态功能衰退,鱼类等水生生物丧失了栖息生存的空间与繁衍的场所,湿地自身的生态功能也在不断衰退。
2. 生物多样性受损: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捕获、狩猎、砍伐、采挖等过量获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表现在鱼类种类日趋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
3.污染加剧、环境恶化:湿地被肆意侵占,并常成为沿江建筑垃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泄区和承泄地,污染在不断加剧、环境在不断恶化。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体污染,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国湿地污染日趋严重,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湖泊受到不同
程度的高营养化污染危害,仅长江水系每年承载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就达一百二十多亿吨。
4. 湿地保护区域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我国湿地总面积约占全世界的13%左右,但是我国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数量,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且保护的重点仅限于狭义的湖泊沼泽湿地,没有将与湖密切联系河流水系湿地作为保护的重点。
5. 湿地作为公共资源,其产权和边界不清,各地区各部门及利益相关者都以不同方式向湿地索取资源或效益,缺乏科学的公共资源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湿地的含义
狭义: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广义: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湿地公约》中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水域。同时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源不超过6 米的沿岸带水区。
湿地的生态功能
1.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
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储存库,人类生产和生活用水除少数来自地下水源外,绝大多数来源于湿地,同时湿地还是补充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但更重要的是湿地具有调节径流、控制洪水的生态功能,对区域防洪,抗旱和减灾,维持区域水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湿地中的沼泽,由于土壤结构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的蓄水性和透水性,被称为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但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在丰水期将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储存起来,不仅可以避免发生洪水灾害,同时又能保证在缺水期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
2.对环境污染的调控作用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具有强大的净化污水能力,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森林相比,它是同等地域森林净化能力的1.5倍。湿地水流速度缓慢。有利于沉积物沉降;在湿地中生长、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微生物和细菌。生活和生产污水排入湿地后,通过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转换,水中污染物可被储存、沉积、分解或转化,使污染物消失或浓度降低。据估算,在湿地水生植物体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水中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水葫莲、香蒲和芦苇都能有效吸收水中有毒物质,并成功地用来处理含有毒物质的污水。
3、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我国的湿地生境类型众多,其间生长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并且有很多物种是中国所特有的,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亚洲 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就有50种,占35%;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记录到的就有9种。此外,还有许多是属于跨国迁徙的鸟类,中国位于澳大利亚-东亚,印度-中亚迁徙水禽飞行路线中,每年有200种、数百万只迁徙水禽在中国湿地中停歇和繁殖,有的湿地是世界某些鸟类惟一的越冬或迁徙的必经之地,如: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白枕鹤占世界60%、天鹅占世界50%。
4.湿地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
调查表明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平均生产蛋白质 9g/,是陆生生态系统的3.5。湿地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动植物产品,如水稻、藕、菱、芡、藻类、芦苇、虾、贝、鱼类等。我国芦苇面积达八337万 ,据调查芦苇群落初级生产力平均为 141.5kg/。湿地中药用植物有200余种,含有葡萄糖、糖苷、鞣质、生物碱、乙醚油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中国有湿地陆栖动物500余种,其中许多是经济动物。
看过“保护湿地的措施”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