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反思

威敏分享

  学期期末,关于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反思《确定位置》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4、2)和(2、4)混乱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对比,而急于完成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反思《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需要改进之处:

  ①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出现4×(2+3) 4×2+4×3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4×2×2+4这样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再比如: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

  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②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上,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让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5. 数学六(上)《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教学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

  1、练习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重比较中,比较得到的结论还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

  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3对于学困生要加强怎样找单位“1”的训练,并加强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反思《倒数的认识》

  数学亦是有感情的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部分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的情感目标是: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要细细地研究数学,你会发现数学它本身亦是有感情的。

  一、数学的情感蕴含于教材之中。

  这节课中,学生在观察自己所说的数的特点时,都带着浓厚的求知欲来认识倒数,从觉得有趣好玩到给数取名为倒数,这一教材本身就蕴藏着一种魅力,让人想去深入地研究它,了解倒数到底有哪些特征。数学在学生眼里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感情的,再如,“握手”这个环节,学生们理解了必须有“两”才能握手,又快乐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我又联想到在质数和合数这一课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号,其中2号同学这样说道:“我是2号,2是个双数,好事总是成双的,你看我的中队长标志也是2道杠,多好!如果考试能得第2名的话也不错。我喜欢2,2是我的好朋友。”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应该不断地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情感,让负载于教材后的黯淡的感情色彩体现出来。

  二、数学的情感体现于生生间的互动。

  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还原数学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在本堂课教师紧紧抓住了倒数这个概念中的重点字词,与学生一起展开新知识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时受到碰撞,学生之间互相

  帮助,对问题的解答互相补充,配合默契,从而共同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听、说、思、辩的能力,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魅力是无穷的,使数学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之中。

  三、数学的情感体现于师生间的互动

  这节课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合作者。如用本年级的数学老师为载体,互说一句话,互说一个数,在相互的合作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再如,在判别0.1111„„有没有倒数时,教师既是合作者,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们去回忆、去思考,通过师生间的不断交流合作,顺利成章地感知到循环小数也是有倒数的。整节课中,教师不停地的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地和学生们合作交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清楚地感受到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清楚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清楚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的数字、运算符号、几何图形、公式、定理等这些数学的构成要素都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之处,让这些蕴涵着的丰富的感情色彩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芒来。

    278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