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课堂报道
“站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是有必要推广京剧的,但是对学生们来讲,是否有兴趣最重要。如果能找些耳熟能详的曲目,让孩子们去欣赏,做一个观众,而非演唱的话,对他们的意义可能更大。那么,京剧进课堂报道有什么呢?下面学习啦小编和你一起来看一看。
京剧进课堂报道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于2009年10月开始开展京剧进课堂工作。旨在以“京剧进课堂”为载体,了解京剧相关知识,在“唱、念、做、打”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爱好,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艺术审美素质,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好这项工作,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是下发了“致家长一封信”,广泛征求家长意见。二是聘请京剧团的专业演员,面向全体师生进行了京剧知识的专题讲座,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兴趣、愿望。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我们组建了男团、女团,并起名小梅花京剧社。由于京剧进课堂处于实验阶段,因此我们在聘请专业教师授课的同时,要求所有音乐教师都参与学习,并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效果评价制度,为今后京剧进课堂在我校全面铺开奠定基础。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了“三定”,既定地点,学校新建两个京剧专用教室;定时间,每周三、四下午2:30----4:00为活动时间;定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及内容(包括京剧唱腔、身段、化妆、服饰)等相关知识,确保京剧进课堂科学合理的推进。
虽然京剧进课堂开展时间不长,但从孩子们的一招一式上已经看到变化。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有领导的重视,有专家的指导,有学生浓厚的兴趣,有我们不断的努力,京剧进课堂一定能在我校结出丰硕的成果。
京剧走进课堂的内容
1.架构京剧艺术通识教育大课堂
京剧进入中小学生课堂,我认为并不是音乐课一门课的教育任务,而应该是语文、音乐、美术、历史、体育等课程共同的任务。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分都充分发展又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的用综合艺术手段表演人生故事的舞台样式。在戏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局限在学唱京剧这个层面上,对儿童来讲,京剧距离他们生活相对比较远,舞台上反映古代的事件居多,如果直接从唱腔入手,孩子们不容易听懂,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因此,从调动学生的感官人手,关注和挖掘课程的人文性质,注重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京剧艺术,这里离不开文学、历史、美术等学科的渗透。在语文教学时,可以讲解戏曲中曲词、道白的文字性或戏曲的写意性,孩子们往往会沉浸于古典戏曲优美的曲词、意境欣赏中,既辅助了教学方法,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可以选择特定的剧目辅助教学,如讲述宋金历史时,选择《抗金兵》的京剧故事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可以结合京剧的乐器、角色的扮相、服装、道具、脸谱、做功等等讲述,让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如在教唱京剧的过程中,穿插形体基本功练习、学画脸谱,这样让孩子们不是一动不动的学习,而是动静交替,既激发他们学习京剧的兴趣,又促进体能、智能协调发展。
除了学科间的渗透,学校还应该举办专门戏曲知识讲座和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观赏戏曲。对于戏曲的欣赏,如果不了解戏曲美在何处,学生自然不感兴趣,戏曲观众如果和电影观众、话剧观众一样看戏,那会毫无收获,甚至对看戏产生抵触。教会学生怎样看戏,是让学生主动走近戏曲的重要因素,学生了解的知识越多,看到的、看懂的东西就越丰富。如,给学生讲了戏曲虚拟表演的“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他们在看戏时会格外注意戏曲舞台上场景、道具的象征意义,他们会看懂演员用手做出开门或关门的动作就表示这里有扇门,用一根鞭子表示一匹马或一头驴。由浅变深的通识教育方式向广大少年儿童普及讲解京剧有关方面的艺术知识,萌发学生学习京剧的欲望,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视角审视京剧艺术,挖掘京剧艺术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情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戏曲的美育作用。
2.营造京剧艺术教育大环境
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浮躁的艺术教育观念:学习艺术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艺术特长的手段考入大学。这种功利观念使学习被教育部承认的特长成为一时之风,在学校,艺术教育重视的是器乐、舞蹈、美术等有助于高考降分的科目,“艺考热”助长了这种风气,社会上的此类兴趣班层出不穷,而戏曲等传统艺术却遭到冷遇。早在2000年,太原市少年宫、青年宫就开设过京剧课外兴趣班,但由于它不被作为特长为人重视,只能昙花一现,很快解散,而音乐、舞蹈等在太原却有数量众多的课外培训班。所以,京剧进课堂,必须改变功利性的艺术教育观念,它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任务,而是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
京剧进入中小学生课堂,也不只一项课程任务,它的教育载体并不只是在课堂,而且在广阔的校园、社会。戏曲教育的观点不应只局限在学校教育这个圈子内,而要放开视野,把社会环境、信息环境都纳入教育的视野之内,构建一个“大”的戏曲教育观,营造京剧艺术教育大环境,拓展学校教育的空间和时间。
首先,戏曲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剧场。选择好的剧目组织学生到剧场观摩现场的戏曲表演,让学生亲身接触戏曲,用京剧艺术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比如,当学生有一些初步的京剧知识后,为他们选择观赏性较高的武戏,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往往一个亮相就能博得台下观众的满堂彩,在演出过程中,翻跟头、三节棍、九节鞭的对打功夫,一系列流畅动作的一气呵成,足以使学生对此着迷而流连忘返,从而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愿意再次走进剧场。也可以选择优秀的地方戏剧的观摩来引导学生的戏曲学习热情,如在山西,晋剧老生谢涛表演的《范进中举》、《傅山进京》受到广泛好评,可让学生到剧场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看懂了这两部戏,而且还能被戏中的故事、人物深深感染。
其次,戏曲专业学校应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走进中小学校,给学校的师生进行舞台演出和普及辅导等。专业戏曲院校师生在这里可以有多种作用,可以帮助中小学设计课程,可以进行师资培训,帮助解决中小学戏曲老师缺乏的问题;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学习京剧的孩子与京剧艺术家同台演出,让孩子们兴奋起来,让京剧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一种内在需求。
多种方法的协调配合使用可以促进“京剧进课堂”顺利开展,“京剧进课堂”将在艺术教育探索上显现重要价值。它不仅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感染力,它更是一种素质教育的实验,它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以多种教育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它转变单一的美育观念,使艺术摆脱功利主义的纠缠,营造真正的热爱艺术的文化艺术氛围。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它将为传承传统艺术寻找一条便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