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人教版因数与倍数说课稿(2)

芷琼分享

  人教版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三)

  【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说学情】

  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教学目标】

  1、动手操作,感受并认识因数和倍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倍数的意义,知道因数、倍数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渗透有序思考的方法。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1、建立因数、倍数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

  2、学会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理解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的“因数”的不同,过去学习的“倍”的概念和这里的“倍数”的不同。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课开始之前,与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等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抽象出3道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师: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摆一摆的小游戏。每个小组的信封里有12个小正方形,用上所有的小正方形你能把它们摆成一个长方形吗?开始。

  生:……

  师:谁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摆法?

  生:2×6=12 (点击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击相应的课件】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

  师:是这样吗?(点击课件出现2行6列的图形)

  师:当然也可能是一行摆(2个),摆了(6行)。

  【在这里,通过问引导、暗示学生,但答案最好让学生说出,先让学生头脑中自主建构形状相同的另外一种摆放。】

  师:(点击课件)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它一旋转就跟第一种怎么样?

  生:一样。

  师:他们算一种摆法,我们可以省略。

  师: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

  师:谁来猜猜他是怎么摆的?

  生:……

  师:还有其它摆法吗?

  生:……

  师:大家一起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摆的?

  师:还有吗?

  生:……

  师:每行摆5个行吗?

  生:……

  (设计意图:通过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避开概念的抽象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师: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三道乘法算式中的数,都是一些什么数?

  生:整数 (板书:整数)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因数和倍数”就是在整数的范围内研究的,一般不包括0。(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

  (设计意图:从学生本身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目标的参与数学活动。)

  (二)、自学,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以2×6=12为例,先请同学们自学大屏幕中的知识,看看从中你知道什么?

  在自学完后设计了4个小过程:

  1、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这里,边说边指着数,让学生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3、(点击课件,文字消失)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

  4、再指名让学生根据算式2×6=12,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强化学生对于因数、倍数的理解。

  接下来:

  师:谁能结合这两道题(3×4=12,1×12=12)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谁能出道这样的乘法算式,让大家再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看这道算式中有没有因数倍数关系?你怎样想的?

  30÷5=6

  师:谁来说说?

  生: ……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再来一个 15÷5=3

  师:在乘法算式、除法算式里两个数之间都有因数、倍数的关系,那在

  4和20中,(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个呢?谁来说?

  28和7

  (设计意图:从乘法算式到除法算式再到两个整数之间,慢慢渗透,最终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这个抽象的概念。)

  师:再来说说这两个。

  8和24

  8和2

  生:……

  师:你有什么发现?(此时课件中的两个8变红)

  生:……

  师:对啊,都有8,可8一会儿是24的因数,一会儿又是2的倍数,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8变红,突出8,在同中求异,从而更加深入理解因数与倍数是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同样一个数,在和不同数的组合中它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生:……

  师:这是你的想法,谁还想说?

  生:……

  师:也就是8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与谁有关?

  生:……

  得出因数与倍数指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关系。

  师:那今天我们学习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

  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已有的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区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今天学的“因数”的不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师:再来一个 8和8,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因数、倍数是在什么数范围内研究的?(同时大屏幕呈现刚才所有的式子)

  生:……

  师:就是在整数范围内研究(一般不包括0)

  师:判断2.4和4 3和2有无因数倍数关系?

  【强调原来学习的倍和今天研究的倍数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想根据除法算式找出两个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被除数、除数、商都要是(整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不同,体会“倍”的概念比“倍数”的概念要广,在比较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三、探寻找因数的方法

  师: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吗?

  2,3,5,9,18

  生:……

  师:有没有好的方法,把18的因数一个不漏的全部找到?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一号作业纸,需要借助算式的把算式写在下面,开始。

  生:……

  学生汇报完教师小结:

  师:也就是从1开始,一对对的找。找到了1,也就找到了18,1后面是2,找找到了2,也就找到了9,依次往下。

  师:为什么不试4?

  生:……

  接下来呈现写法(两头写)并用课件展示也可用集合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师:来操练一下,做2个对口令的游戏

  师:再来练几个,完成2号作业纸。

  11的因数有:

  16的因数有:

  1的因数有:

  学生汇报

  师:(课件呈现所有数的因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

  (课件出示发现)

  师:口头出题 17的因数 最小 最大

  100的因数 最小 最大

  100000的因数 最小 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四、练习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进行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内化知识)

  六、拓展

  完美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七、课后检测

  【设计理念】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环节,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将完美数的介绍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比较原来学的“因数”、“倍”与今天学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提炼深化,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猜你感兴趣的:

1.五年级数学上册因数与倍数试题

2.五年级上册数学《因数与倍数》试题

3.六年级上册数学《因数与倍数》教案

4.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5.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307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