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威敏分享

  勾股定理在初中考试中是常考的一个知识点,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的图形创造、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等过程,体会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感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复兴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数学发现、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证明的能力。

  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

  利用拼图证明勾股定理

  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学具准备)

  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方格纸、固体胶

  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 趣味涂鸦,引入情景

  教师:很多同学都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今天想请大家帮老师完成一幅涂鸦,你能按要求完成吗?

  (1)在边长为1的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

  (2)再分别以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向三角形外作3个正方形。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画法,最后班级展示。

  (二)小组探究,大胆猜想

  教师:观察自己所涂鸦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请求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再说说这些面积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面积边长

  第Ⅰ个正方形

  第Ⅱ个正方形

  第Ⅲ个正方形

  2、图中所画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请根据面积之间的关系写出边长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与小组成员交流探究结果?并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b,c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方法提炼:这种利用面积相等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等量关系的方法叫做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究结果,并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班级展示。

  (三)趣味拼图,验证猜想

  教师:请利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

  1、你能拼出哪些图形?能拼出正方形和直角梯形吗?

  2、能否就你拼出的图形利用面积法说明a2+b2=c2的合理性?如果可以,请写下自己的推理过程。

  学生活动:独立拼图,并思考如何利用图形写出相应的证明过程,再在组内交流算法,最后在班级展示。

  (四)课堂训练 巩固提升

  教师:请完成下列问题,并上台进行展示。

  1.在Rt△ABC中,∠C=90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a=6,b=8.求c.

  已知c=25,b=15.求a .

  已知c=9,a=3.求b.(结果保留根号)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问题,再组内交流解题心得,最后上台展示,其他小组帮助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教师:说说自己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运用等方向进行总结。

  (六)课外涂鸦,延伸课堂

  (1)在边长为1的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

  (2)再分别以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向三角形外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又会有什么新的数学发现?

  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最佳载体。它以简洁优美的图形结构,丰富深刻的内涵刻画了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是数形结合的完美典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曾提出把“数形关系”(勾股定理)带到其他星球,作为地球人与其他星球“人”进行第一次“谈话”的语言。为让学生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历练,在教学时,特别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知识的自然生发。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压缩理论传授过程,用充足的时间做练习,以题代讲,搞题海战术。但从学生的发展来着,如果压缩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讲究知识的自然生发,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形成的体系也是孤立的,长此以往,学生必将错过或失去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机遇。在这节课上,不刻意追求所谓的进度,更没有直接给出勾股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开展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活动思考、交流、展示中,逐渐的形成了对知识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感悟。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勾股定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用自己所学的旧知识而获取新知识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主动性,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在知识自然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二、注重数学课上的操作性学习

  操作性学习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上,首先让学生动手画直角三角形,得出研究题材,然后又让学生利用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验证猜想。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既享受了操作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引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因为开放性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本节课在设计涂鸦直角三角形时,安排学生在方格纸上任意涂鸦一个直角三角形;在设计拼图验证环节时,安排学生任意拼出一个正方形或直角梯形,有意没指定画一个具体边长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就是不想对学生的思维给出太多的限制条件,给出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虽然探究的时间会更长,但这更符合实际知识的产生环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创造、发现和磨练,能力素养才会得到更有效的历练。

  四、注重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就是要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教学从学生感兴趣的涂鸦开始,再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的经历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我想我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学生可能会给出的答案进行预想,以便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启迪,让他们走的更远。一堂课,虽已结束,但对于生命课堂的领悟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上下求索,做学生更好的支点。

    2833455